03.23 尤哲:康熙手書題贈榆林尤氏經過

康熙微服私訪榆陽時,對榆林這座歷代邊關名城,十分讚賞。榆林人向稱忠義,民風民俗淳樸。延綏鎮府榆林城歷來都是大明王朝的國防精英,清軍在與明軍角逐天下的六十年間,駝城人馬讓他們吃了不少苦頭。

相傳,進入南門之前,康熙爺就領教了守城衛兵的厲害。

按照榆林城萬佛樓下巷老尤家祖傳,康熙在榆林目睹了西方境叢祠傾祀,深感觸目,尤氏為了大明朝慷慨悲壯,闔家四百餘口罹難,如今家廟殘破,忠魂遺孤飄落異方,大清國何以能長治久安?

他對地方官員講道:“國家才剛剛恢復平定,你們要學習尤世威,將軍在他退役之後,仍能固守本土,奮勇殺敵,保衛桑梓。榆林不僅是前朝的國防重鎮,本年抵禦叛將朱龍圍城,三月不下。大清靠的就是你們這些忠誠守護,如今這裡仍是國家的邊塞典範。”

返京後,康熙再次向文武百官提到尤氏兄弟的事蹟。即明天啟元年,大兵破瀋陽,瀋陽總兵官賀世賢兵敗,總兵尤世功援之,戰死;崇禎十六年闖寇犯榆林,世威已家居……威等勵眾守城,兵敗被俘。在西京秦王殿,李自成親自勸其降“願拜爵封侯,與尤將軍平分天下”,遭拒後,被殺害(見《明史》)。

史稱“尤世威糾集殘旅,堅守孤墉,萬眾同心,闔城赴義”。尤氏兄弟瀋陽、榆陽兩次守城,皆忠於職守,以身殉國。康熙為激勵邊關將士效法尤氏“盡忠報國”(明二品以上武臣背刺此四字)的決心,手書“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八字旌獎,傳報榆林。

據說,御碑最先議定要建在西方境內,但由於尤氏族人的堅決反對,擔心日後若有改朝換代,害怕株連九族。

康熙十四年知府同知譚吉璁將“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勒石刻碑於榆陽橋頭。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地人對這一題贈的原意眾說不一,泛指這是當朝皇帝對榆林軍民兩次守城的獎勵。

公元1675年以後,西方境寺、祠祭活動逐步得到恢復,原“尤大將軍祠”廢棄,將軍之裔落籍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寄居府谷尤世威嫡裔一支返回榆林,並取得了西方境園地的絕大部分耕種權。本支系世居榆林本城。清末民初後,萬佛樓下巷尤氏子孫蜚聲。吏員尤廷秀,尤遐齡、尤俊,廣西補用知縣、大挑舉人尤智,民國二年禁菸委員尤鴻恩烈士,留日博士尤仙航、女革命家尤香齋,民主人士尤忠(參加綏遠起義後,在西北局聯絡部、西藏工委等部門任職)、尤立(女,曾任西安市蓮湖區政協副主席),醫界名流尤安(遷居成都)、尤娥(女)、尤鼎(遷居漢中),高級地質師尤凱、高級冶金師尤武林、電算會計學教授尤愛林(女)、我國著名美學家尤西林等等,皆為本支系代表。

世守府谷張家塔尤氏一支,以農為業。邑傳“世居府谷境內尤氏為世功嫡裔”,即明天啟元年四月二十一日,世功妻吳氏、長子尤元龍及幼子幼女皆遼陽殉難;次子尤見龍先年七歲承嗣尤世威為子,則二支實為一支矣。

正是因為有玄燁為“尤氏三傑”御書褒獎,至乾隆四十一年,弘曆皇帝又親筆御批,以“危身奉上,強毅果敢”,追賜尤世威“忠剛”諡號,世功、世祿及其他在榆殉難尤氏忠烈以“殺身報國,戎業有光”追封“忠烈”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