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由晚清陳伯陶,陳蘭彬等眾位先賢倡議全省七十二縣陳氏集資興建的合族陳氏祠堂。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第一大宅】“嶺南建築藝術明珠”,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陳家祠的建築雕塑飾件多達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磚雕41件、銅鐵鑄和壁畫13件。陳家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都老陳氏大宗祠蒞於東安縣思辦都都老村(今雲浮市思勞鎮都老村)之東。宋朝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南雄府沙水珠璣巷陳伯榮(祖)入籍都老村。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都老村距思勞鎮中心地4公里,雲浮市區30公里,肇慶市區38公里,全程水泥路,交通比較方便。都老村有溫氏宗祠,七甲端所陳公祠,陳氏大宗祠,吳家祠等一批祠堂古建築,村的東南面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大清朝修重的古廟《聖堂》又名為永福堂,堂內有鎮祿廟,兩邊廂房,內外大廳,天井,聖堂坐東南向西北。

都老與高要白諸鎮新星村,白石村,夏坑村,上洞村接壤,與村頭村,上岸村相鄰,雲浮最古老的村莊之一。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雲浮市思勞鎮衝坑村陳氏宗祠【光遠堂】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石樓陳氏宗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石樓村西街。中堂堂名為“善世堂”,俗稱大祠堂,是奉祀東晉建國大將軍陳玄德及石樓陳族六世祖陳道明之祖祠。據光緒年間石樓人陳希獻主修的善世堂藏版《石樓陳氏家譜》載:陳道明乃東晉建國大將軍陳玄德(在清代因避康熙玄燁之諱而改為“元德”)之廿七世孫。陳玄德之廿二世孫陳敏行於南宋時由南村坑頭(稱桂林鄉寧仁裡)遷居石樓,成為石樓陳氏一世祖,陳道明乃陳敏行之來孫,故為六世祖。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石樓陳氏祠堂【善世堂】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0),距今498年,是廣東省廣州地區最老的陳氏祠堂之一,比陳家祠年長300多歲。善世堂於清朝康熙年間的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開始重建,至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竣工,前後建築歷時四十一年之久,時間之長番禺內隻此一家,可見前人不惜一切本錢和時間,鳩工庀材,苦心經營締造。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再重修。該祠堂歷來是番禺四臺甫祠之一,建築宏偉壯觀,雕樑畫棟,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圖案工藝精細,各種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皆繪聲繪色。被民間愛好者驚歎為“東方巴洛克”(巴洛克風格即誇張、堂皇)。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該陳氏祠堂坐北向南,佔地1715平方米(不包括門前地坪和池塘)。地坪兩旁原有旗杆夾多座,現已不存。地坪前麵是一口花崗石池,號稱“明塘”。中路建築均為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青磚牆,白花崗岩石腳。中堂前後和後堂前均有鋪石天井,兩邊有捲棚頂廊。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大石街河村陳氏宗祠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陳氏宗祠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紅梅鎮陳氏宗祠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朝議第!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貞壽牌坊

貞壽之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繁華東路。

實地考證貞壽之門,貞壽之門始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坐北向南。為三間四柱三樓石牌坊,由花崗岩石砌築。牌坊總面闊5.80米,次間寬各1.30米、明間寬1.90米,高6米。正面門額陽文正楷刻“貞壽之門”,落款“光緒癸巳年,仲秋穀旦”。橫額正中刻有“聖旨”二字。左門橫額刻“同享 ”,右門橫額刻“百齡”,左右四柱分別刻有對聯,兩側石柱刻楹聯:“貞門帝予千秋表;壽域天為二母留。”中間兩石柱刻楹聯 “身歷六朝,嫡庶臻百歲;恩褒四字,門閭表千秋”,上款“光緒十有九年癸巳秋八月”,下款“賜進士出身鎮粵將軍繼格拜撰並書”。牌坊背面中間石額亦刻“貞壽之門”,上款“光緒十九年癸巳秋八月”,下款“賜封文林郞陳達華之妻、妾,賜封七品孺人陳蔡氏、陳冼氏立”。兩側石柱刻對聯 “苦節可貞兩母期頤臻上壽;孝思錫類,九宵綸綍靄皇仁”,上款“光緒十九年仲秋吉旦”,下款“二十五傳侄孫偉宗拜題”,刻有“陳偉宗印”、“小田”印各一方印章。中間兩石柱對聯 “百尺畫樓高,福曜雙星輝翟茀;千秋彤管煒,慈雲同日荷絲綸”,落款“學士考仁徐琪拜撰並書”。據《陳氏族譜》載,陳達華早逝,其妻蔡氏、妾冼氏守節養大女兒,兩人都活到百歲才去世,後來外孫成名,稟呈朝廷為二母立此牌坊。

貞壽之門是奉旨為文林郎(官名)陳達華之妻蔡氏和妾冼氏百歲壽終而建。牌坊由花崗岩建造,明間正面橫額陽刻楷書“貞壽之門”,額頂正中上部陽刻有“聖旨”二字。據當地群眾說:2001年9月公佈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廣東省海豐縣“星聚堂”於清光緒14年(1888年)3月20日太丘廟建成紀念日(1700週年大慶)破土興建。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該祠堂地址在縣城南東笏社。陳氏名流裕珂(東笏族繼述堂裔孫,滿清官拜訓導,加五品銜),二南(夏巷族德星堂裔孫,滿清欽點舉人),光耀(城內族聚德堂裔孫,滿清舉人)等前輩,為團結族人,發展教育,弘揚民族傳統美德而發起,得到全縣陳氏族人的支持,歷以數載,建成陳氏宗祠家塾,號稱“星聚堂”,祀潁川始祖陳寔。

民國16年(1927),祝融光顧 ,祖祠幾成焦土.1929年陳祖貽任縣長,先賢月波,茂才,春熙等商議策劃,以海陸豐陳姓為主,聯合惠陽,揭陽,潮安,紫金,五華,惠來,番禺,平遠,新豐,興寧,潮陽,普寧,廉江,河源14縣之陳氏族親擬定重建,並於1930年8月,經上述16縣全體族人代表會議(第一次陳氏會宗)一致通過,推選本縣月波(裕珂之子,秀才),茂才(黃竹山汀洲族裔孫)為主任,春熙(字藹如,捷勝城內第五街,貢生)為副主任,成員:光興(海城光遠堂族裔孫陳永光),魁隆,大儀(號廣,河陽族裔孫,住金帶街),秉祥(城內族永壽堂裔孫),國英(霞埔族孝思堂裔孫)耀東,光榮,禮梅(東笏族繼述堂裔孫)等,成立“星聚堂理事會”,理事會內設財會,募捐,工程監督等職。

故人們至今還稱星聚堂為會宗祠。理事會積極籌備重建工作。

捷勝族人陳秋,五霞父子帶領泥工,亞成(綽號曹操命)帶領木工,於1935年動工修建,原計劃三座全用水泥結構,因水泥結構存在缺陷,故中前二座改為泥木結構。今天看來當年的工匠對於水泥工藝的掌握十分成熟。

2012年1月9日上午(農曆辛卯年十二月十六日10時15分),海豐縣城“東笏社”彩旗飄揚,雄獅威武,禮炮齊鳴。重修中華陳氏廣東“星聚堂”鴻梁高陛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來自各地陳氏宗親代表350多人出席了這一儀式。

從“星聚堂”拜町至堂內,依次擺放著前廳、中殿、後殿三根如水桶段粗大的鴻梁,紅光奮發。象徵著陳氏大家族新的起點和新的希望。堂前兩側,懸掛巨幅橫聯:發揚陳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傳承先賢美德,振興陳氏家聲聲。凸現了陳氏大家族立身處世的一貫宗旨。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廣東“星聚堂”,取義於“德星聚會”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戊子歲三月二十日)。為紀念太丘廟(大丘即潁川陳氏顯祖寔公)落成1700週年,海豐名流陳裕珂(清訓導加五品銜、東笏社人)、陳二南(清同治元年欽點舉人、海豐縣城南門夏巷人)、陳光耀(清光緒4年戊寅科歲貢、海豐縣城內人)等發起,海陸惠(惠州、惠來)陳氏族人集資,海豐縣城“東笏社”捐地興建。總建築面積889.6平方米,三進五間過二天井,猶如五馬拖車,氣宇恢宏。堂前拜町面積729平方米,明池2303平方米。內有44根石柱擎頂,刻有11副對聯。兩側通巷各寬2米。歷數載落成。其造型、佈局、規模、環境,蔚為壯觀,時為海豐縣城獨一無二之會宗祠。為陳氏會宗,學子赴考集中、補習之所,故而又稱“陳氏家熟” 。比廣州陳氏書院早建2年(俗稱陳家祠、光緒16年興建)。

海豐“星聚堂”建成後,後殿五間設龕座,供祀中華陳氏三聖(舜帝、滿公、寔公)。安放省內部份堂族開基祖牌位(每個牌位寬約一寸)。海陸惠宗親毎年於此舉辦“祭冬”活動,拜祭上至舜帝,下至(宋)海豐縣令陳原父,漸而形成粵省拜祭陳氏歷代至聖先賢、會宗聯誼,長盛不衰的傳統大型活動。閩省宗親也聞迅蒞臨。“祭冬”之日,海豐縣城車水馬龍,粵、閩各地宗親歡聚一堂,緬懷先輩,頌憶祖德,激勵後秀,愛鄉愛國。南腔北調凝鑄一個“陳” 字 。“星聚堂”成了粵、閩兩省陳氏血脈溝通,互助互濟,增進親情的紐帶。

1909年6月至1910年2月,陳炯明曾借用“星聚堂”作為“海陸豐同盟會”的活動地點並在此續辦《海豐自治報》。

1911年,“星聚堂”又成為惠潮梅三州愛國志士開展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活動中心。海陸豐參加黃花崗起義的先鋒隊就是從這裡集結出發。參加陳炯明領導的淡水起義以及光復海陸豐的農民武裝,也是從這裡踏上辛亥革命的征途。

1927年(一說為1925年)祝融光顧,前殿焚燬,後殿化為焦土。

1929年間,陳炯明以推動社會穩定和睦為宗旨,在香港倡議並發動海豐(現含汕尾市城區、紅海灣)、陸豐(含現陸河)、惠州(含惠陽、惠東)、惠來、普寧、潮陽、潮安、揭陽(含現揭西)、五華、興寧、紫金、河源、番禺、新豐、平遠、廉江等16縣陳氏集資重建,稱之為中華陳氏廣東“星聚堂” 。

藉為粵省陳氏宗親的集結點。海豐縣縣長陳祖貽以及陳月波、陳茂才、陳春熙等名紳主持,16縣名仕會萃,決定在原址按原貌、原尺寸、原分金,擇日興工。因時局動盪暫停。

1934年粵贛邊境烽火平息。

1935年初“星聚堂” 重新動工,歷時二年建成。“星聚堂”金碧輝煌,傲然屹立,堪稱粵省陳氏之第一會宗祠,顯示了16縣宗賢之大氣匠心。

1937年恢復“祭冬” 活動,規模空前,格外隆重,為閩粵兩地一大盛事。時逢“7.7瀘溝橋事變” ,倭冦大舉入侵。團結抗日、保家衛國成了宗親聚會的主題。

1949年後,“星聚堂”為地方佔用,面目全非。

1999年5月,海豐星聚聯誼會第一屆理事會成立。陳玉芹、陳國維、陳慶梓、陳強、陳勳光、陳炳南、陳介仁等一批宗賢籌措鉅款,幾經艱辛於2001年7月得以“贖回” ,稍加整理,作為陳氏宗親聯誼會會址。

2005年10月第二屆理事會成立,陳介仁捐資、陳朗星等賢達借寶地編纂海豐陳氏族譜,“星聚堂”喧響一時。

2007年8月譜成人散,又歸於沉寂。廣東“星聚堂” ,曾是閩粵兩地宗親以及海陸豐地方引以為榮的歷史亮點。歷經蒼桑,滿目蒼涼。與時代進步、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2011年,由陳介仁先生牽頭,並投資數百萬為啟動資金,陳玉芹、陳文清等港澳陳氏宗賢大力支持以及海豐陳氏宗親集資,按原分金,擇日興工重修。

廣東“星聚堂”再展雄姿,必將進一步凝聚陳氏子孫,承傳祖德,為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地方繁榮,建設偉大祖國再譜新篇。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大石街河村陳氏宗祠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陳氏宗祠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紅梅鎮陳氏宗祠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朝議第!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貞壽牌坊

貞壽之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繁華東路。

實地考證貞壽之門,貞壽之門始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坐北向南。為三間四柱三樓石牌坊,由花崗岩石砌築。牌坊總面闊5.80米,次間寬各1.30米、明間寬1.90米,高6米。正面門額陽文正楷刻“貞壽之門”,落款“光緒癸巳年,仲秋穀旦”。橫額正中刻有“聖旨”二字。左門橫額刻“同享 ”,右門橫額刻“百齡”,左右四柱分別刻有對聯,兩側石柱刻楹聯:“貞門帝予千秋表;壽域天為二母留。”中間兩石柱刻楹聯 “身歷六朝,嫡庶臻百歲;恩褒四字,門閭表千秋”,上款“光緒十有九年癸巳秋八月”,下款“賜進士出身鎮粵將軍繼格拜撰並書”。牌坊背面中間石額亦刻“貞壽之門”,上款“光緒十九年癸巳秋八月”,下款“賜封文林郞陳達華之妻、妾,賜封七品孺人陳蔡氏、陳冼氏立”。兩側石柱刻對聯 “苦節可貞兩母期頤臻上壽;孝思錫類,九宵綸綍靄皇仁”,上款“光緒十九年仲秋吉旦”,下款“二十五傳侄孫偉宗拜題”,刻有“陳偉宗印”、“小田”印各一方印章。中間兩石柱對聯 “百尺畫樓高,福曜雙星輝翟茀;千秋彤管煒,慈雲同日荷絲綸”,落款“學士考仁徐琪拜撰並書”。據《陳氏族譜》載,陳達華早逝,其妻蔡氏、妾冼氏守節養大女兒,兩人都活到百歲才去世,後來外孫成名,稟呈朝廷為二母立此牌坊。

貞壽之門是奉旨為文林郎(官名)陳達華之妻蔡氏和妾冼氏百歲壽終而建。牌坊由花崗岩建造,明間正面橫額陽刻楷書“貞壽之門”,額頂正中上部陽刻有“聖旨”二字。據當地群眾說:2001年9月公佈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廣東省海豐縣“星聚堂”於清光緒14年(1888年)3月20日太丘廟建成紀念日(1700週年大慶)破土興建。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該祠堂地址在縣城南東笏社。陳氏名流裕珂(東笏族繼述堂裔孫,滿清官拜訓導,加五品銜),二南(夏巷族德星堂裔孫,滿清欽點舉人),光耀(城內族聚德堂裔孫,滿清舉人)等前輩,為團結族人,發展教育,弘揚民族傳統美德而發起,得到全縣陳氏族人的支持,歷以數載,建成陳氏宗祠家塾,號稱“星聚堂”,祀潁川始祖陳寔。

民國16年(1927),祝融光顧 ,祖祠幾成焦土.1929年陳祖貽任縣長,先賢月波,茂才,春熙等商議策劃,以海陸豐陳姓為主,聯合惠陽,揭陽,潮安,紫金,五華,惠來,番禺,平遠,新豐,興寧,潮陽,普寧,廉江,河源14縣之陳氏族親擬定重建,並於1930年8月,經上述16縣全體族人代表會議(第一次陳氏會宗)一致通過,推選本縣月波(裕珂之子,秀才),茂才(黃竹山汀洲族裔孫)為主任,春熙(字藹如,捷勝城內第五街,貢生)為副主任,成員:光興(海城光遠堂族裔孫陳永光),魁隆,大儀(號廣,河陽族裔孫,住金帶街),秉祥(城內族永壽堂裔孫),國英(霞埔族孝思堂裔孫)耀東,光榮,禮梅(東笏族繼述堂裔孫)等,成立“星聚堂理事會”,理事會內設財會,募捐,工程監督等職。

故人們至今還稱星聚堂為會宗祠。理事會積極籌備重建工作。

捷勝族人陳秋,五霞父子帶領泥工,亞成(綽號曹操命)帶領木工,於1935年動工修建,原計劃三座全用水泥結構,因水泥結構存在缺陷,故中前二座改為泥木結構。今天看來當年的工匠對於水泥工藝的掌握十分成熟。

2012年1月9日上午(農曆辛卯年十二月十六日10時15分),海豐縣城“東笏社”彩旗飄揚,雄獅威武,禮炮齊鳴。重修中華陳氏廣東“星聚堂”鴻梁高陛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來自各地陳氏宗親代表350多人出席了這一儀式。

從“星聚堂”拜町至堂內,依次擺放著前廳、中殿、後殿三根如水桶段粗大的鴻梁,紅光奮發。象徵著陳氏大家族新的起點和新的希望。堂前兩側,懸掛巨幅橫聯:發揚陳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傳承先賢美德,振興陳氏家聲聲。凸現了陳氏大家族立身處世的一貫宗旨。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廣東“星聚堂”,取義於“德星聚會”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戊子歲三月二十日)。為紀念太丘廟(大丘即潁川陳氏顯祖寔公)落成1700週年,海豐名流陳裕珂(清訓導加五品銜、東笏社人)、陳二南(清同治元年欽點舉人、海豐縣城南門夏巷人)、陳光耀(清光緒4年戊寅科歲貢、海豐縣城內人)等發起,海陸惠(惠州、惠來)陳氏族人集資,海豐縣城“東笏社”捐地興建。總建築面積889.6平方米,三進五間過二天井,猶如五馬拖車,氣宇恢宏。堂前拜町面積729平方米,明池2303平方米。內有44根石柱擎頂,刻有11副對聯。兩側通巷各寬2米。歷數載落成。其造型、佈局、規模、環境,蔚為壯觀,時為海豐縣城獨一無二之會宗祠。為陳氏會宗,學子赴考集中、補習之所,故而又稱“陳氏家熟” 。比廣州陳氏書院早建2年(俗稱陳家祠、光緒16年興建)。

海豐“星聚堂”建成後,後殿五間設龕座,供祀中華陳氏三聖(舜帝、滿公、寔公)。安放省內部份堂族開基祖牌位(每個牌位寬約一寸)。海陸惠宗親毎年於此舉辦“祭冬”活動,拜祭上至舜帝,下至(宋)海豐縣令陳原父,漸而形成粵省拜祭陳氏歷代至聖先賢、會宗聯誼,長盛不衰的傳統大型活動。閩省宗親也聞迅蒞臨。“祭冬”之日,海豐縣城車水馬龍,粵、閩各地宗親歡聚一堂,緬懷先輩,頌憶祖德,激勵後秀,愛鄉愛國。南腔北調凝鑄一個“陳” 字 。“星聚堂”成了粵、閩兩省陳氏血脈溝通,互助互濟,增進親情的紐帶。

1909年6月至1910年2月,陳炯明曾借用“星聚堂”作為“海陸豐同盟會”的活動地點並在此續辦《海豐自治報》。

1911年,“星聚堂”又成為惠潮梅三州愛國志士開展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活動中心。海陸豐參加黃花崗起義的先鋒隊就是從這裡集結出發。參加陳炯明領導的淡水起義以及光復海陸豐的農民武裝,也是從這裡踏上辛亥革命的征途。

1927年(一說為1925年)祝融光顧,前殿焚燬,後殿化為焦土。

1929年間,陳炯明以推動社會穩定和睦為宗旨,在香港倡議並發動海豐(現含汕尾市城區、紅海灣)、陸豐(含現陸河)、惠州(含惠陽、惠東)、惠來、普寧、潮陽、潮安、揭陽(含現揭西)、五華、興寧、紫金、河源、番禺、新豐、平遠、廉江等16縣陳氏集資重建,稱之為中華陳氏廣東“星聚堂” 。

藉為粵省陳氏宗親的集結點。海豐縣縣長陳祖貽以及陳月波、陳茂才、陳春熙等名紳主持,16縣名仕會萃,決定在原址按原貌、原尺寸、原分金,擇日興工。因時局動盪暫停。

1934年粵贛邊境烽火平息。

1935年初“星聚堂” 重新動工,歷時二年建成。“星聚堂”金碧輝煌,傲然屹立,堪稱粵省陳氏之第一會宗祠,顯示了16縣宗賢之大氣匠心。

1937年恢復“祭冬” 活動,規模空前,格外隆重,為閩粵兩地一大盛事。時逢“7.7瀘溝橋事變” ,倭冦大舉入侵。團結抗日、保家衛國成了宗親聚會的主題。

1949年後,“星聚堂”為地方佔用,面目全非。

1999年5月,海豐星聚聯誼會第一屆理事會成立。陳玉芹、陳國維、陳慶梓、陳強、陳勳光、陳炳南、陳介仁等一批宗賢籌措鉅款,幾經艱辛於2001年7月得以“贖回” ,稍加整理,作為陳氏宗親聯誼會會址。

2005年10月第二屆理事會成立,陳介仁捐資、陳朗星等賢達借寶地編纂海豐陳氏族譜,“星聚堂”喧響一時。

2007年8月譜成人散,又歸於沉寂。廣東“星聚堂” ,曾是閩粵兩地宗親以及海陸豐地方引以為榮的歷史亮點。歷經蒼桑,滿目蒼涼。與時代進步、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2011年,由陳介仁先生牽頭,並投資數百萬為啟動資金,陳玉芹、陳文清等港澳陳氏宗賢大力支持以及海豐陳氏宗親集資,按原分金,擇日興工重修。

廣東“星聚堂”再展雄姿,必將進一步凝聚陳氏子孫,承傳祖德,為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地方繁榮,建設偉大祖國再譜新篇。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陳氏大宗祠位於安遠版石鎮嶺東村,距版石圩鎮規劃區500米,也是蔡坊鄉和版石鎮嶺東、竹高、田水一鄉三村通往版石圩鎮的必經之地。該祠堂座西朝東,門前有一口三畝大的水塘,右邊有三條小溪水流入水塘,左邊有一棵聞名贛南的千年古樟樹日日朝相伴,整個宗祠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興建該宗祠於2016年7月將當地陳氏興旺戶、春山戶祠堂拆除置地擴大土地面積,於八月份動土施工,當年12月份主體工程大堂落成,整體工程將於2017年9月全面竣工。

陳氏大宗祠前面建有精緻門樓,大堂門外兩邊放有石獅兩樽,大堂門上書有“陳氏大宗祠”木匾,大堂內天井一個,分上廳下廳,佔地面積650平方米;大堂左右兩側建有二十八個戶祠、一間公共書房和一間廚房,佔地面積840平方米;大堂前左右兩側建18米長的文化長廊,佔地面積66平方米;整個宗祠建築面積1728平方米;佔地面積包括水塘、門坪達5600平方米,總投資520萬元。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陳氏大宗祠的建成,充分體現了安遠陳氏二十八戶宗族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形象,宗祠的建築既有傳統的地方特色,又有北派建築風格,建好的陳氏大宗祠,古樸大方、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宗祠的建成必將成為安遠一個新的文化景觀和旅遊景點。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陳氏大宗祠位於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沙滘村,始建於清代光緒乙未年(1895年),竣工於庚子年(1900年)。宗祠坐南向北,為三進院落合院式佈局,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宗祠主體建築均為硬山頂,面闊五間兩路,深三進,左右有配殿,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祠內的木雕、石雕、磚雕、灰塑等裝飾工藝精美、一應俱存,是廣東明清宗祠建築中的精品。

宗祠位於樂從南村管理區的沙窖河畔,座北向南,祠堂廣場佔地面積約三畝。它有大小正橫側門九十八道。是廣東省兩間最大的祠堂之一,可見該祠是佷有名氣的。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沙窖陳氏大宗祠由明代興建的,清朝末年重修,祠堂大門的門框是用三件平滑的整塊長方形花崗岩鑲成的。門楣上橫掛著“陳氏大宗祠”牌匾,字體是明代學者陳白沙所題書的,大門前面是用白石砌成的大廣場連接設有花壇的大坪。

祠堂牆壁是用東莞水磨大青磚砌的,光潔平滑。祠分前、中、後三座,兩旁都有襯祠。前座和中座之間有個大天井,地面鋪上長方形條石十分平整,能容千人。中座近天井處用石板砌有一座平臺,可作戲臺。中座堂上懸著一塊當代名家陳仲明手書的“本仁堂”三字巨匾,每字一米多高,字體端正,蒼勁有力,是用原塊山樟木雕成,重有千斤。“本仁堂”下面有一張米多高、近兩米長,約八十公分寬,用酸枝和菠蘿格等名貴木材雕有許多花紋的神臺,重達三噸,是一件稀有的珍品。中座後堂兩根木柱之間有一幅雕滿花鳥樹木、鳥獸蟲魚圖案花紋的東京木屏風,共用六件高達五米的木板連成,俗稱中門,平時關著,到春秋二祭或有特別喜性時,便大開中門,讓人們進入。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肇慶市鼎湖區桂城鎮水坑陳氏祖祠

廣東陳氏祠堂,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資料來源:嶺南西江流域陳氏宗親聯誼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