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老梁話三農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在農村裡的集鎮上,最熱鬧的就是趕集了。農夫這邊趕集也叫“趕圩”,其並不是每天都趕集的,其中每個月逢2、5、8這幾個數字就趕集,比如2、5、8、12、15、18等等都是趕集的日子。當遇到趕集的日子了,鎮上各個村裡的人,如果有需要就會鎮上來,當然有些人會為了看熱鬧,也來鎮上玩耍。小時候就很喜歡去集市上玩耍,哪怕什麼都不買,光是看著也很有意思。在當時也很好奇,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首先,農村集市上買東西、買東西的都是農民為主。而農民的主要工作就是種地、種田,去鎮上賣東西算是副業了,只是為了掙錢補貼家用。如果每天都去趕集的話,那家中的田地誰來種植呢?不種田地了,也就要和西北風了。

其次,如果每天都趕集,那農民也沒多少東西可賣可買的,集鎮上也不熱鬧。比如農民所銷售的一些農副產品,像水果、蔬菜等,也是要隔幾天才能採收一次的,並不是每天都能採收的。隔幾天趕一次集,這樣就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次趕集的東西賣完了之後,隔幾天地裡的蔬菜、水果也長好了,又可以賣了。

而且約定古代的時間趕集,也方便大家來買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同時這樣也是給農民朋友放一個假,讓他們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休息一下,順便開一開眼界。

所以古人這樣的安排,也是很有智慧的。畢竟在過去農村的經濟條件有限,農民也是比較忙碌的,有錢有時間去集市上閒逛的人少。在你的家鄉,一般都是哪幾天趕集呢?


農夫也瘋狂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為何不能一天一次?看到這個問題就讓我想起來小時候趕集的時候了。農村每個村幾乎上都會有自己固定的趕集時間,大一些的村莊趕集的時間可能會多一些。

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母親一起去趕集,因為能夠給母親要一些吃的,那時候最喜歡的就是一分錢一袋的甜汽水,每次到了集上面都會對母親說口渴,讓母親給買甜汽水喝,每次買汽水的時候母親都會訓斥自己幾句,問我為何出門的時候不喝水。

趕集應該算是農村比較大的活動了,每個村子的趕集時間一般都是固定的,並且和臨近的村子的時間一般是錯開的,這樣更加方便村裡生活,也更加方便做生意趕集的人能過不錯過任何去鄰村的機會。例如我們村一直都是每逢農曆的二和七這樣的日子就會有集會,這樣算下來每隔五天就會有一次集,而鄰村的則是每逢五和十就會一次集會。而我們鄉上的集會則是每逢三、六、九這樣的日子。過年的時候集會的時間還會延長几天,有時候連著三天都會有集會,大家也都會去集上準備年貨,因為過年期間是沒有集可以趕的,大家都是趁著年前多買點,奶奶當時特別喜歡趕晚集,就是村裡面的集快要結束的時候才去,她說這時候的東西都比較便宜,還比較好還價。

這樣設計其實也是為了更好讓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的方便,當自己家缺少什麼日用品了、蔬菜、肉、衣服之類的都能夠到農村大集上購買,並且大集距離家的距離都比較近,購物也狠便利。有時候自己家有些多餘的農產品也能夠拿到集市上銷售。再加上村民平時也都主要是以農活為主,天天趕集買東西還是較少的,所以將集會的時間錯開更加符合農村人的生活習慣。

而村和村之間的集會時間錯開也能夠更好方便村裡面靠著趕集做生意的村民生活,這樣就不至於這些做生意的村民跑更遠的地方去趕集買東西了。另外如果鄰村的村民有什麼東西需要購買也可以到別的村的集市上購買,因為村和村之間的距離也都不算是太遠。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農村不少人也會用網絡購物,很多村裡的快遞發展的也不錯。並且不少村裡面都有了大型的超市,購物也是非常便利,但是趕集這項活動依然存在,並且也依然很是紅火,尤其是過年期間,大集上的生意都很不錯。因為農村人對趕集這項事情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情感,有的已經成為了習慣,大集也有其存活下去的空間,在大集上我們總能夠找到一些我們需要的東西,農村人也能夠將自家的多餘農產品拿出來賣,這項活動依然是十分便民的。這也是大集能夠一直在農村存在的原因。(三)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1以前窮沒有錢,小時候我們老家是5天才有一個集,買個衣服鞋子啥的都要等幾天,想到可以趕集了頭天晚上有時候都會高興的睡不著覺,可能是以前窮的原因吧也不捨的花錢都是買些必須要用的東西,有撿個便宜都是下午去東西都還便宜點!

2沒時間,以前家家都種地天天有幹不完的活也沒時間天天趕集天不亮就幹活天不黑不回家的!

現在生活好了趕集逛街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滬漂大玲vlog


農村的集日都是有固定的時間,而且自建市以來不能更改。像我們這裡每月二、五、八日逢集,已延續30多年了,伴隨了幾代的成長。鄉村集日,趕集的以農民為主,從農民“職業”的特殊性、生產現狀、生活習慣也是不能天天去趕集的。這是因為:

集日不是由民間決定的。不論縣城,還是鄉(鎮)的集日及地點,都是地方政府和工商管理部門根據人口居住遠近,人口數量,在縣城與各鄉(鎮)交易不發生衝突的前提下確定的。縣級一般是每月逢半或雙日,也就是說一月至少有15個交易日;鄉(鎮)一般是每月一、四、七日或三、六、九日,一月至少有9個交易日,這樣才不至於發生交易日的大沖突。確保各路客商往返交易,也為農民提供了方便。

趕集不得耽誤農事或附近打工。農民畢竟是以種糧為主要的生活手段,同時兼種蔬菜、油料、瓜果等以彌補種糧的虧空,貼補家庭開支,有勞力的也得就近找活幹。天天趕集,農活誰去幹?錢誰去掙?再說,農村集市實際主要交易的是農副產品,沒有耕耘和收穫,集市交易什麼?總得留有種、收的時間,才能豐富市場交易的品種。




留出了消費空間也促進了購買慾望。鄉(鎮)三天一個集日,農民可以利用集日購買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也確保其新鮮性。再到下一個集日,再準備下一個集日前的必需品,如此往返。這樣對農民樹立良好的了合理消費觀念。

農村集貿市場已經成為農民增加經濟收入,走上富裕之路的階梯。是農民必不可少的經濟“食糧”。


為生活而提神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農人打小生活在農村,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農村趕集,那時候窮,為了能攢上點錢去集市上吃碗米粉,下完課就和小夥伴們去柑橘園裡撿知了猴的殼來賣。


去集市上吃米粉,肯定要等著趕集日才去,並不是說平常沒有的賣,就是圖個熱鬧,農村集市上特別熱鬧,不僅人多,最主要的是會有一些外地來的稀奇古怪的東西吸引我們,你看上圖,一個販賣鞋子膠水的小販,他盡情叫賣的同時,還給農民們展示著他的產品,而旁邊一鐵鏈拴著的大石頭,就是這個膠水固定的,類似奇怪的展示方式在趕集上特別多,所以小時候特別喜歡去趕集。

趕集並不是天天有的,也什麼農民要隔三差五的去?不能天天趕集?作為一個農村人,我從下面幾點來給你解析:

一、農村購買力低,如果不隔開幾天,很難形成有效的交易

制約農村趕集日的出現,最為主要的就是農村購買力,也許這半個月,農民只有一次能夠去集市上交換農產品的機會,如果還找不對時間,就很難形成有效的交易。


其實不僅僅是農村有趕集日,城裡一些社區或者大一點的小區周邊,也有“趕圩”一說,唯一不同的是城裡的一般選擇在週末,也是為了迎合上班族的時間,農民沒有周末,也就不需要把趕集日定在週末了。

二、固定的趕集日,農民交換農產品更公平

趕集其實早在漢朝初期就開始萌芽,當時人們去集市上交易是沒有時間固定的,長期以往會出現一些好的農產品遇不上真正需要的人,這就會導致,自己辛苦種出來或者搗鼓出來的優質農產品,運氣差一點就總賣不上好價錢,而需要的人又可能花了錢還買不到稱心如意的商品,所以很不公平。為此,漢朝初期的陸賈和陳平這兩位著名政治家通過官府明令規定,二五八或者三六九為農民交易的固定日子,這就是趕集的前身,其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公平。


三、趕集日的出現,更利於小販的生存

農村集市上很多日用品都很新潮,這些人往往是流動的個體戶,他們喜歡去城裡尋找一些適合農民的物品,以薄利多銷的方式,銷售給農民,有了趕集日,他們能明確自己今天應該在哪裡,讓自己的商品最大限度的每天都保證接觸到一定量的農民群體。

兩者其實也是共贏的,小販為了方便自己,會迎合農村趕集日,如果農村沒有趕集日,也會因為這些小販到來具有固定有規律的時間,形成規律的趕集日,農民也會通過固定的趕集日,從這些小販這裡購買到新潮適合自己的商品。


總結:農村趕集是農村的一大特色,農村趕集不僅具有隔三差五固定的時間特點,也有“趕”的特點,就是時間快,通常半天就散集了,極大的減少了佔用農民耕地時間,趕集符合農村發展規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會繼續延續下去。


農人解說


'“趕集”老傳統不難理解。

雖然常有下鄉的商販,所載物資畢竟很有限很“專項”。比如,買豆腐的,用獨輪車推兩板豆腐。必須有個“物資集散地”、“交易所”——就是“集”,聚集也。一個鄉鎮,也就倆村是“集”。

偌大鄉鎮,一般村民,離集市五六里七八里常事。我小時候,村裡自行車比如今私家車都稀罕。多半是拿腿走。如此遠,最好挑個日子,東西一次買齊。

沒功夫今兒跑幾里地買捆蔥,明兒跑幾里地買雙鞋的理。

小販盈利甚少,農活不能扔了,也沒法天天在“集”上耗著。大家約定每月逢幾號集日,該買的買,該賣的賣。

約定成俗了。雖然如今村裡有超市,很多七十歲大爺大媽都騎電三輪“趕集”——熱鬧!物資豐富有挑頭。


莘縣村民


對這個問題我可是有深得體會的,因為我家就在農村,今天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正好我們這裡有集市,人真的是太多了,擠都擠不過去,因為這次集市和往常還不一樣,特別熱鬧又逢二月二,是農民高興的日子,門口敲鑼打鼓震耳欲聾,還表演了民間社火。

這段時間莊稼地裡的活也不多,氣候也適合外面走走,空氣好風和日麗。很多人就會換上新衣服領著孩子趕大集,這或許是農村人最開心的時刻。


趕集的這一天會招來很多做生意的人。老人們大多是奔著唱大戲來的,我們這裡的戲迷很多,還有各種賣稀奇古怪的東西,很招小朋友的喜愛。但是農村的大集並不是天天都有,而是隔一段時間才舉辦一次,那麼農村的大集這麼好,為什麼不天天舉行而非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舉行一次。

既然是趕集,肯定要選擇一個時間,同一個地方不可能天天都趕集,比如這個月初三是這個村莊的集市,初六就會換一個地方,這樣就保證了每個地方的農民都可以來趕集,不但方便了當地的農民,更促進了商品的交流,比如在集市上賣東西的小攤小販,如果只待在一個地方,農村畢竟人口稀疏,趕集大家就是圖個新奇,如果天天這樣反而沒人去。

其實我們這裡也做過這方面的嘗試,因為集市上的人太多了,但卻只有3天,結果延長到7天,後幾天集市上已經沒有人了,也就是說延長集市時間不可取,更別說天天都是集市,商販早跑光了,農民也很忙的,不可能天天上集。


一說起農村的集市,大家都想到的是戴著面具開著音響一邊唱歌一邊跳舞賣羊肉串的,還有各種各樣地方特色小吃,還有小朋友玩的套圈,打氣球等遊戲,很多人都是在集市上給家人買衣服,畢竟集市上的衣服便宜,不過質量真的不怎麼樣,

集市上的東西,大家就圖的是便宜圖個開心,農民們掙錢也不容易,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的,如果天天都是趕集,那就不叫趕集了,那應該叫菜市場。

你上過農村的這種集市嗎?是不是人特別多!


鄉村小二哥


我是村官阿麗,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明確一點,農村所說的趕集,其實就是在約定俗成的日子裡,農民和賣家聚集在鄉鎮附近的商品交易地點,進行買賣活動。

那麼,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趕一次集,而不能天天趕集呢?

首先,農村的“集”,不是天天有。



在農村,每個地方的集,都有固定的時間。比如阿麗所在的鄉鎮,每個月的5、10、15、20、25日是趕集的固定日。每逢這幾個時日,遠近的商販就來集市賣東西,村裡需要購物的村民,也都早早去集市,開始一天的趕集活動。

除了以上固定日,其他時間商販是不來賣貨的,村民們自然也就不去趕集了。

其次,農民需要購買的東西不多,不需要天天趕集。



農村不像城市,任何東西都要去買。村民一般都有自己的三分地,平時的吃喝,像瓜果蔬菜,日用糧食等,自己能種就種,不適合種植的才去購買。

農民趕集,購買最多的也就是生活等日用品,這些東西買一次,就能用上一段時間,不需要天天購買。沒有東西可買,自然也就不用天天趕集。

第三,農村離集市較遠,出行不便。



農村的集市,一般都設在鄉鎮附近,村莊離集市較遠。擱以前,交通不發達,農民趕集都是步行,要不就趕個驢拉車,慢騰騰的,一出就得幾小時,早早出發,待趕完集回到家,已經日落西山了。

現在雖然交通好了,但農村大部分就剩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了,他們不會使用交通工具,也只能步行。這也是為什麼農民不天天趕集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第四,農民農活多,沒時間天天趕集。



在農村,農民靠種地為生,一年四季的農活彷彿沒完沒了,幹完一個,還有另一個等著去幹。所以,如果沒什麼緊要的東西要買,他們也不會在繁忙之中,想著去趕集。

總結:農村的集,在多年以前就約定俗成,隔幾天有一次集,農民自然也是隨著集市走,有集的時候才去趕。更何況,趕集主要是買賣物品,農民平時要購買的物品也沒有那麼多,再加上農活又多,自然就不會天天去趕集了。


我是村官阿麗,一個喜歡實話實說的基層幹部,歡迎大家關注!

村官阿麗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趕集勒, 我只有三點:

1:農村這個集都是有規定的,有的農村有幾個集市,劃分幾號幾號是在這個集市,我們那裡兩個集市,今天這個集市可以賣,明天去那個集市,這個集市就得停集。

2:我也是農村的,我們那喜歡就是趕一次集把該買的都買一下,因為現在農村都是些年齡比較大一點的,青壯年,都出去拼搏賺錢去了,人年齡大了,趕一次集比較不容易,去一次隔好幾天在去,這樣集市就採取了逢一集,停一集這樣的形式。

3:現在一些集市排攤的不可能趴在一個集市上賣東西,肯定多發展幾個集市,輪流賣,這樣形成了趕一集停一集的形式。

以上就是我們那裡的集市,希望能幫助到你,,覺得我說的有一點點道理的朋友,能否給小弟點下關注,支持下?,謝謝,[呲牙][呲牙]





三農憨憨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才能趕集一次,不能每天都趕集嗎?

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去趕集了,因為集上有很多好吃的好玩兒的。我們村的集市是每五天一次,小時候也好奇,為什麼集市不能每天都有。後來隨著閱歷的增長,大概總結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集市裡的商販大多數主業還是務農。農村集市上的商販主業還是務農,有的把自家的農產品直接拿到集市上賣;有的則到城裡進貨,然後拿到農村來賣。買賣歸買賣,農民的主業可不能忘了。很多時候還沒到中午,該散的就都散了。下午還可以去田地裡做農活,一點也不耽誤。

買東西的人也很忙,上午把該買的東西都買了,下午還得下地幹活。你商販想多賣一會兒,也不會有人買了。

第二,小農經濟讓很多人能夠自給自足,買不了多少東西。蔬菜什麼的都是自家種的,村子裡人又少,消費能力非常的有限,往往趕集一次買的東西就能夠用好幾天。商販們今天到這個村子趕集,明天去另一個,這樣提高了物品交換的效率,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把商業做成了自己的主業。現如今幾乎每個村子都開起了超市,人們可以從那裡買到瓜果蔬菜和其它日常用品。一些大點的村鎮上建起了小型商場,村民隨時都可以過去買東西。



估計以後一些小村莊的集市將會被取消,只留下一些鎮上的大集市。以後大家日常用品大多都會在超市裡購買,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去大集市。隨著鎮上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購買力的不斷提高,鎮上每天都能趕大集是能夠實現的。事實上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實現了!

你們那裡的集市現在發展成了什麼樣子?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