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农村非要隔几天一次赶集,难道不能天天赶集吗?

老梁话三农


为什么农村非要隔几天一次赶集,难道不能天天赶集吗?

在农村里的集镇上,最热闹的就是赶集了。农夫这边赶集也叫“赶圩”,其并不是每天都赶集的,其中每个月逢2、5、8这几个数字就赶集,比如2、5、8、12、15、18等等都是赶集的日子。当遇到赶集的日子了,镇上各个村里的人,如果有需要就会镇上来,当然有些人会为了看热闹,也来镇上玩耍。小时候就很喜欢去集市上玩耍,哪怕什么都不买,光是看着也很有意思。在当时也很好奇,为什么农村非要隔几天一次赶集,难道不能天天赶集吗?

首先,农村集市上买东西、买东西的都是农民为主。而农民的主要工作就是种地、种田,去镇上卖东西算是副业了,只是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如果每天都去赶集的话,那家中的田地谁来种植呢?不种田地了,也就要和西北风了。

其次,如果每天都赶集,那农民也没多少东西可卖可买的,集镇上也不热闹。比如农民所销售的一些农副产品,像水果、蔬菜等,也是要隔几天才能采收一次的,并不是每天都能采收的。隔几天赶一次集,这样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次赶集的东西卖完了之后,隔几天地里的蔬菜、水果也长好了,又可以卖了。

而且约定古代的时间赶集,也方便大家来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同时这样也是给农民朋友放一个假,让他们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休息一下,顺便开一开眼界。

所以古人这样的安排,也是很有智慧的。毕竟在过去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农民也是比较忙碌的,有钱有时间去集市上闲逛的人少。在你的家乡,一般都是哪几天赶集呢?


农夫也疯狂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为什么农村非要隔几天一次赶集?为何不能一天一次?看到这个问题就让我想起来小时候赶集的时候了。农村每个村几乎上都会有自己固定的赶集时间,大一些的村庄赶集的时间可能会多一些。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母亲一起去赶集,因为能够给母亲要一些吃的,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一分钱一袋的甜汽水,每次到了集上面都会对母亲说口渴,让母亲给买甜汽水喝,每次买汽水的时候母亲都会训斥自己几句,问我为何出门的时候不喝水。

赶集应该算是农村比较大的活动了,每个村子的赶集时间一般都是固定的,并且和临近的村子的时间一般是错开的,这样更加方便村里生活,也更加方便做生意赶集的人能过不错过任何去邻村的机会。例如我们村一直都是每逢农历的二和七这样的日子就会有集会,这样算下来每隔五天就会有一次集,而邻村的则是每逢五和十就会一次集会。而我们乡上的集会则是每逢三、六、九这样的日子。过年的时候集会的时间还会延长几天,有时候连着三天都会有集会,大家也都会去集上准备年货,因为过年期间是没有集可以赶的,大家都是趁着年前多买点,奶奶当时特别喜欢赶晚集,就是村里面的集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去,她说这时候的东西都比较便宜,还比较好还价。

这样设计其实也是为了更好让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的方便,当自己家缺少什么日用品了、蔬菜、肉、衣服之类的都能够到农村大集上购买,并且大集距离家的距离都比较近,购物也狠便利。有时候自己家有些多余的农产品也能够拿到集市上销售。再加上村民平时也都主要是以农活为主,天天赶集买东西还是较少的,所以将集会的时间错开更加符合农村人的生活习惯。

而村和村之间的集会时间错开也能够更好方便村里面靠着赶集做生意的村民生活,这样就不至于这些做生意的村民跑更远的地方去赶集买东西了。另外如果邻村的村民有什么东西需要购买也可以到别的村的集市上购买,因为村和村之间的距离也都不算是太远。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农村不少人也会用网络购物,很多村里的快递发展的也不错。并且不少村里面都有了大型的超市,购物也是非常便利,但是赶集这项活动依然存在,并且也依然很是红火,尤其是过年期间,大集上的生意都很不错。因为农村人对赶集这项事情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情感,有的已经成为了习惯,大集也有其存活下去的空间,在大集上我们总能够找到一些我们需要的东西,农村人也能够将自家的多余农产品拿出来卖,这项活动依然是十分便民的。这也是大集能够一直在农村存在的原因。(三)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1以前穷没有钱,小时候我们老家是5天才有一个集,买个衣服鞋子啥的都要等几天,想到可以赶集了头天晚上有时候都会高兴的睡不着觉,可能是以前穷的原因吧也不舍的花钱都是买些必须要用的东西,有捡个便宜都是下午去东西都还便宜点!

2没时间,以前家家都种地天天有干不完的活也没时间天天赶集天不亮就干活天不黑不回家的!

现在生活好了赶集逛街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沪漂大玲vlog


农村的集日都是有固定的时间,而且自建市以来不能更改。像我们这里每月二、五、八日逢集,已延续30多年了,伴随了几代的成长。乡村集日,赶集的以农民为主,从农民“职业”的特殊性、生产现状、生活习惯也是不能天天去赶集的。这是因为:

集日不是由民间决定的。不论县城,还是乡(镇)的集日及地点,都是地方政府和工商管理部门根据人口居住远近,人口数量,在县城与各乡(镇)交易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确定的。县级一般是每月逢半或双日,也就是说一月至少有15个交易日;乡(镇)一般是每月一、四、七日或三、六、九日,一月至少有9个交易日,这样才不至于发生交易日的大冲突。确保各路客商往返交易,也为农民提供了方便。

赶集不得耽误农事或附近打工。农民毕竟是以种粮为主要的生活手段,同时兼种蔬菜、油料、瓜果等以弥补种粮的亏空,贴补家庭开支,有劳力的也得就近找活干。天天赶集,农活谁去干?钱谁去挣?再说,农村集市实际主要交易的是农副产品,没有耕耘和收获,集市交易什么?总得留有种、收的时间,才能丰富市场交易的品种。




留出了消费空间也促进了购买欲望。乡(镇)三天一个集日,农民可以利用集日购买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也确保其新鲜性。再到下一个集日,再准备下一个集日前的必需品,如此往返。这样对农民树立良好的了合理消费观念。

农村集贸市场已经成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走上富裕之路的阶梯。是农民必不可少的经济“食粮”。


为生活而提神


为什么农村非要隔几天一次赶集,难道不能天天赶集吗?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农人打小生活在农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农村赶集,那时候穷,为了能攒上点钱去集市上吃碗米粉,下完课就和小伙伴们去柑橘园里捡知了猴的壳来卖。


去集市上吃米粉,肯定要等着赶集日才去,并不是说平常没有的卖,就是图个热闹,农村集市上特别热闹,不仅人多,最主要的是会有一些外地来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吸引我们,你看上图,一个贩卖鞋子胶水的小贩,他尽情叫卖的同时,还给农民们展示着他的产品,而旁边一铁链拴着的大石头,就是这个胶水固定的,类似奇怪的展示方式在赶集上特别多,所以小时候特别喜欢去赶集。

赶集并不是天天有的,也什么农民要隔三差五的去?不能天天赶集?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从下面几点来给你解析:

一、农村购买力低,如果不隔开几天,很难形成有效的交易

制约农村赶集日的出现,最为主要的就是农村购买力,也许这半个月,农民只有一次能够去集市上交换农产品的机会,如果还找不对时间,就很难形成有效的交易。


其实不仅仅是农村有赶集日,城里一些社区或者大一点的小区周边,也有“赶圩”一说,唯一不同的是城里的一般选择在周末,也是为了迎合上班族的时间,农民没有周末,也就不需要把赶集日定在周末了。

二、固定的赶集日,农民交换农产品更公平

赶集其实早在汉朝初期就开始萌芽,当时人们去集市上交易是没有时间固定的,长期以往会出现一些好的农产品遇不上真正需要的人,这就会导致,自己辛苦种出来或者捣鼓出来的优质农产品,运气差一点就总卖不上好价钱,而需要的人又可能花了钱还买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所以很不公平。为此,汉朝初期的陆贾和陈平这两位著名政治家通过官府明令规定,二五八或者三六九为农民交易的固定日子,这就是赶集的前身,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平。


三、赶集日的出现,更利于小贩的生存

农村集市上很多日用品都很新潮,这些人往往是流动的个体户,他们喜欢去城里寻找一些适合农民的物品,以薄利多销的方式,销售给农民,有了赶集日,他们能明确自己今天应该在哪里,让自己的商品最大限度的每天都保证接触到一定量的农民群体。

两者其实也是共赢的,小贩为了方便自己,会迎合农村赶集日,如果农村没有赶集日,也会因为这些小贩到来具有固定有规律的时间,形成规律的赶集日,农民也会通过固定的赶集日,从这些小贩这里购买到新潮适合自己的商品。


总结:农村赶集是农村的一大特色,农村赶集不仅具有隔三差五固定的时间特点,也有“赶”的特点,就是时间快,通常半天就散集了,极大的减少了占用农民耕地时间,赶集符合农村发展规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继续延续下去。


农人解说


'“赶集”老传统不难理解。

虽然常有下乡的商贩,所载物资毕竟很有限很“专项”。比如,买豆腐的,用独轮车推两板豆腐。必须有个“物资集散地”、“交易所”——就是“集”,聚集也。一个乡镇,也就俩村是“集”。

偌大乡镇,一般村民,离集市五六里七八里常事。我小时候,村里自行车比如今私家车都稀罕。多半是拿腿走。如此远,最好挑个日子,东西一次买齐。

没功夫今儿跑几里地买捆葱,明儿跑几里地买双鞋的理。

小贩盈利甚少,农活不能扔了,也没法天天在“集”上耗着。大家约定每月逢几号集日,该买的买,该卖的卖。

约定成俗了。虽然如今村里有超市,很多七十岁大爷大妈都骑电三轮“赶集”——热闹!物资丰富有挑头。


莘县村民


对这个问题我可是有深得体会的,因为我家就在农村,今天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正好我们这里有集市,人真的是太多了,挤都挤不过去,因为这次集市和往常还不一样,特别热闹又逢二月二,是农民高兴的日子,门口敲锣打鼓震耳欲聋,还表演了民间社火。

这段时间庄稼地里的活也不多,气候也适合外面走走,空气好风和日丽。很多人就会换上新衣服领着孩子赶大集,这或许是农村人最开心的时刻。


赶集的这一天会招来很多做生意的人。老人们大多是奔着唱大戏来的,我们这里的戏迷很多,还有各种卖稀奇古怪的东西,很招小朋友的喜爱。但是农村的大集并不是天天都有,而是隔一段时间才举办一次,那么农村的大集这么好,为什么不天天举行而非要等上一段时间才举行一次。

既然是赶集,肯定要选择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不可能天天都赶集,比如这个月初三是这个村庄的集市,初六就会换一个地方,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地方的农民都可以来赶集,不但方便了当地的农民,更促进了商品的交流,比如在集市上卖东西的小摊小贩,如果只待在一个地方,农村毕竟人口稀疏,赶集大家就是图个新奇,如果天天这样反而没人去。

其实我们这里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因为集市上的人太多了,但却只有3天,结果延长到7天,后几天集市上已经没有人了,也就是说延长集市时间不可取,更别说天天都是集市,商贩早跑光了,农民也很忙的,不可能天天上集。


一说起农村的集市,大家都想到的是戴着面具开着音响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卖羊肉串的,还有各种各样地方特色小吃,还有小朋友玩的套圈,打气球等游戏,很多人都是在集市上给家人买衣服,毕竟集市上的衣服便宜,不过质量真的不怎么样,

集市上的东西,大家就图的是便宜图个开心,农民们挣钱也不容易,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如果天天都是赶集,那就不叫赶集了,那应该叫菜市场。

你上过农村的这种集市吗?是不是人特别多!


乡村小二哥


我是村官阿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明确一点,农村所说的赶集,其实就是在约定俗成的日子里,农民和卖家聚集在乡镇附近的商品交易地点,进行买卖活动。

那么,为什么农村非要隔几天赶一次集,而不能天天赶集呢?

首先,农村的“集”,不是天天有。



在农村,每个地方的集,都有固定的时间。比如阿丽所在的乡镇,每个月的5、10、15、20、25日是赶集的固定日。每逢这几个时日,远近的商贩就来集市卖东西,村里需要购物的村民,也都早早去集市,开始一天的赶集活动。

除了以上固定日,其他时间商贩是不来卖货的,村民们自然也就不去赶集了。

其次,农民需要购买的东西不多,不需要天天赶集。



农村不像城市,任何东西都要去买。村民一般都有自己的三分地,平时的吃喝,像瓜果蔬菜,日用粮食等,自己能种就种,不适合种植的才去购买。

农民赶集,购买最多的也就是生活等日用品,这些东西买一次,就能用上一段时间,不需要天天购买。没有东西可买,自然也就不用天天赶集。

第三,农村离集市较远,出行不便。



农村的集市,一般都设在乡镇附近,村庄离集市较远。搁以前,交通不发达,农民赶集都是步行,要不就赶个驴拉车,慢腾腾的,一出就得几小时,早早出发,待赶完集回到家,已经日落西山了。

现在虽然交通好了,但农村大部分就剩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了,他们不会使用交通工具,也只能步行。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不天天赶集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第四,农民农活多,没时间天天赶集。



在农村,农民靠种地为生,一年四季的农活仿佛没完没了,干完一个,还有另一个等着去干。所以,如果没什么紧要的东西要买,他们也不会在繁忙之中,想着去赶集。

总结:农村的集,在多年以前就约定俗成,隔几天有一次集,农民自然也是随着集市走,有集的时候才去赶。更何况,赶集主要是买卖物品,农民平时要购买的物品也没有那么多,再加上农活又多,自然就不会天天去赶集了。


我是村官阿丽,一个喜欢实话实说的基层干部,欢迎大家关注!

村官阿丽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为什么农村非要隔几天赶集勒, 我只有三点:

1:农村这个集都是有规定的,有的农村有几个集市,划分几号几号是在这个集市,我们那里两个集市,今天这个集市可以卖,明天去那个集市,这个集市就得停集。

2:我也是农村的,我们那喜欢就是赶一次集把该买的都买一下,因为现在农村都是些年龄比较大一点的,青壮年,都出去拼搏赚钱去了,人年龄大了,赶一次集比较不容易,去一次隔好几天在去,这样集市就采取了逢一集,停一集这样的形式。

3:现在一些集市排摊的不可能趴在一个集市上卖东西,肯定多发展几个集市,轮流卖,这样形成了赶一集停一集的形式。

以上就是我们那里的集市,希望能帮助到你,,觉得我说的有一点点道理的朋友,能否给小弟点下关注,支持下?,谢谢,[呲牙][呲牙]





三农憨憨


为什么农村非要隔几天才能赶集一次,不能每天都赶集吗?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去赶集了,因为集上有很多好吃的好玩儿的。我们村的集市是每五天一次,小时候也好奇,为什么集市不能每天都有。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大概总结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集市里的商贩大多数主业还是务农。农村集市上的商贩主业还是务农,有的把自家的农产品直接拿到集市上卖;有的则到城里进货,然后拿到农村来卖。买卖归买卖,农民的主业可不能忘了。很多时候还没到中午,该散的就都散了。下午还可以去田地里做农活,一点也不耽误。

买东西的人也很忙,上午把该买的东西都买了,下午还得下地干活。你商贩想多卖一会儿,也不会有人买了。

第二,小农经济让很多人能够自给自足,买不了多少东西。蔬菜什么的都是自家种的,村子里人又少,消费能力非常的有限,往往赶集一次买的东西就能够用好几天。商贩们今天到这个村子赶集,明天去另一个,这样提高了物品交换的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把商业做成了自己的主业。现如今几乎每个村子都开起了超市,人们可以从那里买到瓜果蔬菜和其它日常用品。一些大点的村镇上建起了小型商场,村民随时都可以过去买东西。



估计以后一些小村庄的集市将会被取消,只留下一些镇上的大集市。以后大家日常用品大多都会在超市里购买,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大集市。随着镇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购买力的不断提高,镇上每天都能赶大集是能够实现的。事实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实现了!

你们那里的集市现在发展成了什么样子?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