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當好“店小二” 做足“放管服” 政協委員對話企業家

當好“店小二” 做足“放管服” 政協委員對話企業家

當好“店小二” 做足“放管服” 政協委員對話企業家

圖為3月22日“深化市場監管體制改革,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相關政策舉措落實情況”課題調研組在靜安區召開企業代表座談會 林 海 攝

当好“店小二” 做足“放管服” 政协委员对话企业家当好“店小二” 做足“放管服” 政协委员对话企业家

近年來,上海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深化市場監管體制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一網通辦”,系統推進政府“放管服”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改革大突破、資源大整合、理念大轉變、亮點大展現,助力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從78位提至46位,營商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要求,上海的營商環境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圍繞營商環境這一課題,市政協計劃於4月下旬舉行專題監督性常委會議,本次常委會議將聚焦深化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措施的落實,充分發揮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組織常委圍繞主題提出監督性意見建議。針對這一課題,市政協社法委召開10場座談會、對話100位企業家、發放1000份調查問卷,通過一連串密集的“十百千深入調研”,努力謀良策、匯眾智,在短期內徵集到大量來自企業一線的“真聲音”。

簡政放權,實施流程再造

窗口服務,作為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常常是企業獲得感的直接作用點。申報表格的繁簡、申報週期的長短,甚至是工作人員的態度,這些細節都決定了營商環境政策落實的質量和準度。政策在貫徹過程中縮水、打折,在運轉過程中脫靶、跑偏,究其根源,在於簡政放權力度不足,施政流程缺乏科學與規範。

“一件事跑了10趟都可能弄不全資料,為什麼不能一次性告知?”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童繼生認為,此類現象毫無疑問會拖慢流程,造成行政資源的極大浪費。對於政策進行事先操作性告知,是政府有關部門在貫穿落實相關政策之前的應有之舉。操作性告知不同於一般的程序性告知,在讓企業明晰流程之外,對操作辦法進行具體可視化,周知企業在政策操作層面的方法論。“各類申報表格的設計要一目瞭然,不要弄成材料‘分析題’。”操作性告知的根本宗旨在於,杜絕操作環節中政策與門檻准入標準任人解讀的現象,尤其是解決窗口端存在的大量 “口舌之爭”,可以把時間成本從諮詢和解釋的泥淖中解放出來,讓企業主體更好地知情明政。

跑好政策執行的“最後一公里”,與窗口服務人員對政策理解程度的深淺同樣密不可分。基層人員對政策理解不充分,導致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誤解誤判,這類現象在營商環境施政過程中比比皆是,造成 “同一個問題,5次提出得到5種不同回答”的現象屢見不鮮。上海築想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蔡婷表示,加強對基層人員的政策培訓力度,讓基層人員真正對政策學會弄懂,是解決營商環境施政過程中“高層急、中層熱、下層冷”現象,打通施政環節“最後一公里”的有力舉措。

真正做到簡政放權,對施政流程進行科學化再造,不是通過對流程環節簡單的“加加減減”就能實現,而是徹底對審批流程進行一次系統性重構。“加強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繫,並實現信息的快速交換與共享,讓企業不僅‘最多跑一次’,而且 ‘最多隻跑一個部門’。”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逸認為,通過整合政府相關各部門間原有碎片化的政務事項前端受理功能,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將審批流程進行從“串聯”到“並聯”的流程優化。在此基礎上,編制審批流程圖,最大限度地簡化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積極推進多證合一、多圖聯審、多規合一,做到一張清單告知、一張表單申報、一個標準受理、一個平臺流轉。

高效服務,推動變“管”為“服”

如何真正當好企業家的“店小二”與“知心人”,成為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爭相努力的目標。

“政府有關部門要轉變理念,在‘管理’企業的意識之上,還要牢固確立‘服務’企業的意識。”市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朱小超認為,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從“管理”到“服務”,需要充分調動基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發揚“店小二”精神,在企業與政府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上海博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宏泉說,發揚“店小二”精神,就是要把企業當客戶,不斷強化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意識,樹立“以企業利益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企業利益為中心,以企業感受為評價標準,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店小二”精神也是破解“旋轉門”“玻璃門”“彈簧門”現象的殺手鐧。上海淘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奕昊認為,如何有效破解營商環境中的各種“門”,關鍵在於加大政府方針政策的公開度和透明度,根本在於樹立職能部門的“服務意識”,把服務企業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政府工作人員。

如果說發揚“店小二”精神是推動政府部門變“管”為“服”的宗旨,那麼“一網通辦”則是實現政府部門高效服務的重要抓手。濟中能源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林海認為,“一網通辦”可以有效打破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加快政府審批效率,有效提升企業獲得感,真正實現企業辦事線上“全網通辦”,線下“只跑一次”。

據悉,為配合“一網通辦”工作的開展,上海成立了大數據中心。自大數據中心成立以來,“一網通辦”工作一直被作為重點推進,經過大半年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建成了“1+1+X”的框架體系,著力推進“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初步形成了一張具有上海特點、全國領先的新名片。

立足優勢,打造金字招牌

“二十七條”“三個100億”……多年來,為了營造更好更優的營商環境,上海相繼出臺了大量優化營商環境的方針政策,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各種政策在讓企業受惠之餘,也在某種程度上令企業“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有政策關照固然是好事,但作為企業來說,有時不需要太多的‘格外關照’,只需要基本的‘一視同仁’。”市政協委員、上海嘉春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嘉春認為,比起政策的傾斜性來說,企業家更看重政策的公平性。配套政策的落地一定要和政策宣講結合起來,以避免企業面臨政策“消化不良”的窘境。

在調研過程中,企業代表們紛紛表示,上海的營商環境值得全國借鑑的地方有很多,要充分發揮自身長處,把好的經驗複製推廣到全國,同時立足優勢、取長補短,對劣勢與不足有清醒的認識,久久為功、持續提升上海營商環境的硬實力。

“至少在規範性方面,全國範圍內無出上海之右者。”規範性,是很多從外省市來到上海的企業對上海營商環境的第一印象,也是他們選擇把企業落戶上海的根本動力。“我來自江蘇,我認為上海是一座講規則的城市,市場大環境的規範程度非常高。”上海洋碼頭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裁朱文華表示。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總裁、上海市IT協會副會長楊躒表示,從瀋陽來到上海,自己的企業正是被上海的“軟環境”所吸引。“上海是一座包容與開放的城市,但除了在這裡可以找到更多優質資源外,我們還看重上海擁有一套健全的機制。” 楊躒提到的這一套機制,正是上海政府始終服務企業的根本理念,也是上海營商環境不斷自我革新,從1.0到2.0升級換代的根本動力。

“來上海這麼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現在企業的辦事效率比原來大幅提高。”來自山東的上海博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宏泉表示,作為一名來自外省市的企業家,他對上海營商環境的優化與提升感受特別深。“過去辦理施工許可至少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才能下來,現在基本上一個月左右就能拿到了,快的半個月就可以。”

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離不開一線工作人員的努力付出,也少不了企業這個市場主體的包容和理解。優化營商環境的每一小步,都是企業獲得感提升的一大步。要想實現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全面進步,擦亮上海營商環境這塊“金字招牌”,就要彙集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智慧與汗水,傾聽來自企業的心裡話,樹立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當好企業的“店小二”“知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