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東鄉春臺鄉:千畝黃芪成致富“良藥”

通訊員 胡發偉

“一、二、三、四......”東鄉縣春臺鄉藥材種植戶馬十二布,認真地數著手裡的10000元錢,臉上卻掛滿了燦爛地笑容。

現年52歲的馬十二布,是東鄉縣春臺鄉陳家村的一戶群眾,他家祖祖輩輩以種植玉米等傳統農業為生,靠天吃飯,生活拮据且清貧。今年,他在春臺鄉黨委及幫扶幹部的推薦、動員之下,在自家山地裡試種植了幾畝中藥材——黃芪,並大獲豐收。最近,馬十二布家的黃芪到了成熟期,幾經打理之後,他就拉著藥材去市場進行收購,由於他家的黃芪品相、個頭等都比較好,在收購商哪裡賣上了好價錢,賣了一萬元之多。馬十二布拿著沉沉的一萬元“紅鈔票”心生喜悅,連連說道,“今年真是可惜了,我種得太少啦!在山地裡,種植中藥材要比種植玉米等農作物收成高得多呀!明年,我多種幾畝。”

據瞭解,黃芪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屬於豆科類,含有豐富的葉酸、多種氨基酸、蔗糖、多糖、鋅、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味甘性溫,歸肺、脾經,其作用是提高肺部和呼吸系統的免疫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補氣藥,它不但可以補全身之氣,而且善補肌表之氣,是一種常用且藥用價值頗高的中藥材。

從相關部獲知,東鄉縣春臺鄉的地形、光照、溫度等自然條件,適宜黃芪生長,並且無汙染,是藥材種植的佳地。今年,春臺鄉種植的1000畝“黃芪”喜獲豐收,為當地群眾拓寬了致富渠道。據悉,春臺鄉是省定40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全鄉主要以種植玉米、洋芋等為主。為增加群眾收入,加快脫貧攻堅的步伐,這裡打破傳統種植模式,以“合作社+農戶”的新型模式,在陳家、大莊、石家溝等三個村種植黃芪,畝產高達700多千克。而在藥材市場上,黃芪價格均在每千克4-5元,粗略一算,當地的種植群眾,每畝純收入可達2000元以上,種植戶戶均增加收入7000多元。

藥材豐收了,對於初嘗“藥”味的山區種植戶來說,如何進行銷售,群眾成為了“燈下黑”。絕不能讓靠“藥”致富群眾的信心受挫,要讓他們堅定種植的決心。“為此,在省扶貧辦幫扶工作隊的協調下,我們組織人員前往隴西等藥材大縣進行實地考察,詳細瞭解藥材種植、銷售等情況。同時,積極走訪、聯繫藥材收購商前來,上門收購群眾種植的黃芪,給他們鋪平了銷售之路,解除了銷售的困憂。”春臺鄉黨委書記馬德明說道。

和馬十二布同村的麥池社馬乃比、馬麥德等群眾,他們也在各自的山地裡種了4畝黃芪,收入超過了10000多元,心情自然不亞於馬十二布,高興地合不攏嘴,他們靠種植黃芪致富的信心越發強烈。

“馬穆薩5000元,尕西7000元......”看到春臺鄉群眾的黃芪賣上了好價錢,“藥莊稼”給他們帶來了好收成。這讓全體扶貧幹部們著實欣慰。“按照今年的價格,百姓們的黃芪都賣得非常不錯。明年,我們要動員更多地群眾種植並擴大面積,靠種‘藥’來增收致富。同時,還要加強藥材種植技術的培訓,進一步提升黃芪品質,讓黃芪發揮長效‘造血’功能,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依託‘藥’產業,助力脫貧路。”省扶貧辦幫扶工作隊長朱軍高興地說。

“藥”群眾致富。東鄉縣春臺鄉種植的黃芪,給這裡貧瘠的土地帶來了希望,也給大山裡的貧困群眾送來了致富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