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回憶兒時的故鄉河南信陽光山

這幾年去過很多古村,卻一直沒有機會回到河南信陽光山,去光山看看古村。明天我就要去光山的潑陂河鎮黃塗灣村,不由得又想起我兒時生活過的那幾個小村莊。

說實在的,我對光山很熟悉,也最有感情,我一直說不清這是為什麼?按說活到50多歲,6歲以前的記憶已經遙遠得模糊不清,為什麼卻會令我對兒時生活的地方念念不忘?

這就是故鄉對遊子的呼喚?這就是落葉對根的眷念?我尚且如此,那離開故鄉時已經十幾歲,甚至年齡更大的人,他們對故鄉的情感可能更甚於我,難怪千百年來,告老還鄉,落葉歸根,會是每一位遊子的夢想。

從晉陶淵明開始多少人在他鄉對著一輪明月默唸: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說到光山,我熟悉的地名很多:大彭灣,是我的祖地,聽我爸說,我的祖先是從江西一路北上,到光山的大彭灣落戶,可惜土改時,我的爺爺奶奶被迫離開,去到我奶奶的孃家小張崗,我的童年大部分時光就是在這裡度過。

我大姑家在嚴圍孜(光山話nianweizi)弄得我很長時間不知道這三個字怎麼寫,我小時候最喜歡去大姑家,那裡水多,到處都是圍子,能摸魚抓蝦,甚至我表哥還抓過一個老鱉,貌似我小時候大家是不吃鱉的,這隻鱉最後被我們這群孩子怎麼處置了?我忘了;並且我姑姑家孩子多,我有1個表哥、6個表姐妹,玩伴多;還有我姑姑愛孩子,到那裡,好吃的東西多,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在我大姑家,村裡來了一個炸油條的,我姑姑就拿出面,炸了一籮筐的油條,吃的我們滿手、滿嘴的油。

我小姑家在羅小灣,與小張崗很近,抬腿就到,我一直記得我小姑大嗓門,看到我就喊:保紅來了……我小姑還很勤快,房前屋後種了好多樹,種一棵活一棵,而我小姑父,貌似比不過我小姑。

我大伯結婚後回到大彭灣,所以,我小時候也會到我大伯家小住幾日,大伯家離小張崗好遠啊,不到6歲的我簡直覺得那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我還記得有一次跟著大伯去大彭灣,我走熱了,我大伯就讓我走在他的影子下面,我再走累了,我大伯就抱我走一段路。在大彭灣,我就記得,我爺爺多、叔叔多,我爸堂兄弟9人,我爸老二,我有多少叔叔?可惜我的堂哥少,熟悉的只有一個傳銀大哥,這個名字是按照我們彭氏的譜序取的,我這一輩是“傳”字輩,他還有一個名字:從軍,是趕那時的時尚,大堂哥是我大伯的獨子,我還記得我大堂哥很是有勁,還手巧,會很熟練地拉坯做瓦。我媽說,我大媽(大伯母)沒有女兒,特別想讓我做她的女兒,可我媽不同意,不過我大媽確實是把我當女兒疼愛。

小張崗我最熟悉,這個村,我舅爺多,至少四個舅爺,我當時也不清楚為什麼要叫舅爺,後來才知道,在光山,把奶奶的兄弟叫舅爺。我和奶奶、小叔住在村東頭,村裡孩子多,我們最喜歡的遊戲就是玩泥巴。

回憶兒時的故鄉河南信陽光山

小張崗村的土應該是膠泥土,非常黏,一下雨,粘得抬不起腳,卻是孩子們喜歡的,我們小孩子們就聚在一起,玩板泥巴泡,一人一坨泥巴,反覆摔打,窩成小碗模樣,猛地向地面扣去,發出悶悶的聲音,再看誰爆出的洞洞大,就是誰贏,輸家得把這個洞洞補上,一方天地,幾坨泥巴,孩子們就玩得不亦樂乎,忘記吃飯、幹活。

我記得我四舅爺是磨豆腐的,屋裡總是飄著豆香味,我去時總是能喝碗豆漿。我記得當時吃飯,大家都到一棵大樹下谷堆著,一人一個大海碗,一半米一半菜,邊吃邊聊,好不開心。

我還記得小時候小張崗的夏日是有螢火蟲的,我們晚上就去逮螢火蟲,裝在襪子筒裡。

現在我才知道螢火蟲對自然環境的要求極高,有它們出現的地方,都是難得的生態極佳、遠離汙染的處所。所以,小小螢火蟲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環境指示生物,就像泰戈爾的詩所言,“你微小,可你並不渺小。”

我的童年就是在小張崗,大彭灣,嚴圍孜,還有羅小灣四個小自然村推磨式地居住,到哪裡都受歡迎,都開開心心。

回憶兒時的故鄉河南信陽光山

小時候活得迷糊,長大才知道:嚴圍孜 、小張崗、羅小灣同屬北向店鄉徐鬥塘行政村。大彭灣屬於北向店鄉另一個行政村戴灣。

這種生活在1972年,我6歲的時候戛然而止,我回到了鄭州我父母身邊,開始了求學生涯,由一個每天瘋玩嬉鬧的小村姑,變成一個規規矩矩的學生,好像知道的多了,可快樂少了……

回憶兒時的故鄉河南信陽光山

愛我的長輩,依稀昨天都還在,可今天一個一個地走了,我爸親兄弟姊妹五人也只剩下我爸一人,跟著我在鄭州生活,故鄉,千百次想回去的地方,卻越來越遙遠……

人年輕時嚮往著:詩和遠方,老了,又期待著落葉歸根,一代一代人,從鄉村出發,又迴歸鄉村,離開時也許兩手空空,回來時已滿腹經綸,荷包滿滿,所以我們的鄉村才會是詩意的居住地。

我認為,鄉村的振興,離不開遊子的迴歸,遊子們回到鄉村,過上田園般自由、恬淡和悠閒的生活,也是帶動鄉村振興的一個途徑。

看賀知章歸家: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看孟浩然在鄉村朋友家做客: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才應該是我們期待的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