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染指”的典故,一隻烏龜引發的宮廷鬥爭

事情就是這麼神奇,一隻烏龜讓一個國王丟了性命,還創造出一個成語“食指大動”和一個典故“染指”,還證明了一個兩千多年後的理論:蝴蝶效應。更重要的是啟發我們思考之餘的感慨。

魯宣公四年,即公元前604年。楚國送給鄭國一隻黿,就是大鱉,表示睦鄰友好的意思。沒想到就是這隻大鱉,惹出了許多是非。

當時鄭國的國主是鄭靈公。鄭靈公有個大臣是公子宋。這個公子宋,不但是個老饕,還有個特異功能,就是如果要有好吃的話,他的食指就會自己動起來。這天公子宋和另一個大臣子家要去鄭靈公那兒彙報工作,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大動,老宋就說:“俺以前食指大動,就是口福在眼前了。”子家將信將疑。

果然,在宮殿內,正看見御廚在收拾楚國送來的鱉,兩人就相視一笑,子家對公子宋的敬佩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正巧鄭靈公看見了,就問你們笑啥,子家就把公子宋的特異功能的事兒彙報了。

事情到這兒本來就可以結束了。可偏偏這個鄭靈公也有幾分惡作劇的天賦,他就開始耍公子宋玩了。湯熬好後,鄭靈公就請員工吃飯,一人一碗中華鱉精,就是不給公子宋。公子宋智商多高啊,當場就明白了,這是老闆在涮他,火撞頂梁,用食指在湯鍋裡蘸了一蘸,放到嘴裡吧唧吧唧。那意思是,你不是不給吃嗎,現在這不也嚐到滋味了,然後就退席了。這個典故就是染指。


“染指”的典故,一隻烏龜引發的宮廷鬥爭

鄭靈公,更是火冒三丈,感到被冒犯了,就嚷嚷著要宰了公子宋。你要宰就宰吧,立馬行動啊,可他偏偏懶了點。消息傳到公子宋那裡,他心想反正是要死了,不如狗急跳牆,匹夫奔萬乘。就先下手為強。這就是蝴蝶效應。當時楚國送黿的時候,絕對沒想到這麼複雜的後果。


“染指”的典故,一隻烏龜引發的宮廷鬥爭

這是《春秋》上的記載,裡面的微言大義,已經被孔聖人點評過了。現在從職場上的觀點來分析下。

作為上司。一是和下屬惡作劇開玩笑,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和威嚴;二是喜怒形於色,算是性情中人,和公子宋就像倆孩子在鬥氣。而古代講究天威莫測,做君王就是不能被臣子猜測出心情喜好,要不就會被他們利用了;三是做事猶豫不決,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既然讓公子宋知道要殺他了,猶豫不決,反而成了等著人家先下手嗎,千萬不要把下屬當成待宰的肥豬。就是一頭豬,知道要被殺了吃肉,也會和你拼命的,何況是人,更何況還是個大臣?

作為下屬。首先是壓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個大臣,也要喜怒不上臉,下屬很少有資本能夠和上司鬥氣,拿安身立命的工作確實籌碼太大;再一個就是忘了自己的身份,火起來的時候,忘了自己是下屬,而對方是執掌生殺予奪的上司。當然公子宋敢想敢幹,判斷出自己身處絕境後,立馬付諸行動,翻了牌。這是斷勝於謀的明顯例證。

領導莫學鄭靈公。員工莫學公子宋。

其實,鄭國君臣之間有矛盾,早就有先下手為強的教訓。更早的時候,鄭昭公還是太子的時,其父鄭莊公欲以高渠彌為卿,鄭昭公太子忽厭惡高渠彌,鄭莊公不聽,依然用高渠彌為卿。及至鄭昭公即位,高渠彌害怕被殺,遂先下手為強,和鄭昭公打獵的時候,射殺昭公於野。這個教訓,國君鄭靈公沒記住,臣子公子宋倒記住了。

“染指”的典故,一隻烏龜引發的宮廷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