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榜樣丨紮根基層的“黑麵”書記

——記甘肅省古浪縣黑松驛鎮黑松驛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開青

榜样丨扎根基层的“黑面”书记

圖為張開青走訪貧困戶,瞭解生產生活情況。王彬 攝

一件灰色的夾克上衣,一雙沾滿泥土的運動鞋,一個破舊的文件袋,一副黑框眼鏡。即使相隔老遠,黑松驛村的村民們也知道,那是他們的“黑麵”書記來了。

2017年8月,甘肅省古浪縣黑松驛鎮黑松驛村來了一名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甘肅省紀委監委幹部張開青。

駐村兩年多,張開青紮根在黑松驛村,走村入戶、完善制度、制定脫貧計劃、培育發展產業、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困難……黑松驛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發展之路,甘肅省紀委監委同事記憶裡的“白面書生”也變成了黑松驛村村民眼裡的“黑麵”書記。

把建強黨組織作為幫扶突破口

2017年8月,張開青來到了黑松驛村,“窮”是他對黑松驛村的第一印象——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共245戶1046人,他到任時仍有130戶511人未能實現脫貧。

“黨建落後”是張開青對黑松驛村的第二印象——村“兩委”班子凝聚力不足,組織生活不規範,黨員幹部的學習流於形式,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不強、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明顯。

“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黨組織,才有戰鬥力和號召力。”“新官”上任第一步,就是找準幫扶工作的突破口。張開青選擇了建強黨組織、狠抓村黨組織建設。“黨組織是‘領頭雁’,只有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才有權威,才能得到大家擁護。”

張開青以“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黨員結對幫扶”等制度為抓手,一項一項嚴格落實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很快,黨支部組織生活會和民主評議黨員按時召開了,政策理論學習和培訓抓實了。結合村裡的脫貧攻堅大講堂,群眾知情會開到了田間地頭和街頭巷尾。

如果說村級黨組織是脫貧攻堅的“領頭雁”,那麼完善的規章制度就是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和保障。

張開青從幹部作風入手,著力整頓村“兩委”和駐村工作力量的同時,嚴格制定落實多項制度。圍繞脫貧目標,結合村“兩委”和工作隊隊員個人特點,對任務明確分工,制定了工作隊、包村工作組和村“兩委”班子成員聯席例會制度,每週二都可以在村裡看到大家集中學習的身影,且每月進行小結查漏補缺,保證了集體學習謀事的常態化和規範化。制定“工作隊、包村工作組和村‘兩委’劃片聯組包戶制度”,並完善了黨務村務公開、低保評議、民主決策等制度,對工作計劃、承諾事項等信息及時公示,倒逼村幹部認真謀事、紮實幹事。

在張開青的不懈努力下,黑松驛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顯著增強,年駐村工作時間都在280天以上,為全村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2018年7月,有兩名黨員被評為古浪縣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7月,村黨支部被評為武威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產業興村、精神富村,村民嚐到實實在在甜頭

張開青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天來到黑松驛村的場景。

放眼望去,滿眼的荒山野嶺,高矮雜亂的住房,崎嶇坎坷的山路。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等突出問題深深刺痛了張開青的心。

脫貧要有符合實際可實施的計劃。為了儘快瞭解全村情況,張開青和村幹部一起爬坡上坎、日曬雨淋,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奔走,逐戶走訪貧困戶。夜晚,他“惡補”各項惠農政策及精準扶貧政策,學習鑽研農村工作方法。熟悉村情後,張開青設計製作了各類統計分析表冊,理清了數據信息,做到了數據、政策“一口清”。

隨後,張開青和同事在村裡深入走訪,組織鎮村幹部群眾到永昌縣、天祝縣實地考察高原夏菜、藜麥、花卉種植及美麗鄉村建設情況,並赴陝西省袁家村學習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驗。結合黑松驛村實際,張開青確定了“種植+養殖”的產業發展方式,通過“支部+合作社+企業(能人)+農戶”模式,動員全村群眾將土地入股至集體合作社,由村集體與農業企業合作,種植高原夏菜、中藥材、藜麥、花卉等,構築起“保底收入+產業務工收入+年底分紅”增收模式,第一年群眾每畝360元的保底收入已按時發放到戶,加上產業務工收入,群眾嚐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現在,走在黑松驛村,寬闊筆直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村裡,乾淨衛生的自來水通到了每家每戶,養老院,衛生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三校合一”工程都已投入使用,絕大部分群眾已經搬入新建的249套就近安置住房……

“這真的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村民曹嶽山高興地說。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良好的民風和向上的精神文化能幫助村民由內而外主動脫貧。張開青深知,黑松驛村要徹底脫貧,精神扶貧絕不能少。

張開青和工作隊、村“兩委”研究制定了“做文明村民、建文明家庭”實施方案,拿出了文明新風(巾幗家美)積分評價方案,設置“文明新風(巾幗家美)積分超市”。“‘造福本村、心繫本村發展並付諸實際行動’可獲得5分,黨員幹部家庭違反黨規黨紀者一次扣20分……”積分評價方案分門別類、細緻有序。

用身邊人教育身邊群眾。去年,村裡評選出13戶“五星級”文明家庭,張開青在群眾大會上為獲獎者授獎牌、頒證書、發獎品。沒有獲獎的家庭表示會向獲獎家庭學習,爭取來年拿獎。與此同時,“百姓大講堂”以“領導講政策、專家講技術、能人講經驗、群眾講體會”為重點,村上開會集中講,入戶進組分散講,微信平臺時時講,持續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民風正在悄悄改變。“爭五保、爭低保、爭貧困”的陋習被逐漸拋棄,2018年14戶貧困戶主動提交脫貧申請。

雖然沒有沾親帶故,但他比親人還親

在張開青的辦公室,放著一雙黑色手工布鞋、一袋乾淨的地達菜。每件東西背後都有一個溫情故事。

2016年,村民董福軍在外打工期間不幸遭遇車禍導致左腿截肢,原本就是貧困戶的他,為了治療,不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了很多債務。張開青得知後,立即帶著工作隊來到董福軍家。一番促膝談心,雙方找出他家亟須解決的困難,並在不到兩週時間找到解決辦法,董福軍一家臉上的笑容回來了。

“張書記來了啊!快請進!”董福軍看到張開青來了,雙手握住張開青的手往屋裡拉。“雖然沒有沾親帶故,但張書記比親人還親。這輩子我是遇上貴人了!”說著說著,董福軍的眼眶溼了起來。

“你送的地達菜我們還沒捨得吃呢。”張開青笑著說。原來,那袋乾淨的地達菜就是董福軍為了表示感謝,專門和女兒去地裡拾撿了很久送給工作隊的。

“那雙手工布鞋是村裡的特困戶王守全給我的。”張開青說道。

王守全家是典型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家庭。王守全本人又患有哮喘病,卻遲遲不肯去就醫。得知情況後,張開青上門給王守全做思想工作,給他講解醫保政策,並給他資助了看病的車費。後來,張開青又給王守全的兩個孫子購買了圖書文具鼓勵他們好好學習;並給王守全爭取了一個公益崗位,每個月600元。

“張書記,你是個好人,是黨派來的好書記,我們也沒啥能感謝你的,只有老伴做的這雙布鞋,請你不要嫌棄……”張開青回憶說,“我拿著布鞋時心情沉重而感動,不知如何勸說,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駐村以來,這樣的溫情故事經常發生。

“以心換心,方能換得真心。”群眾的關心和支持一直是張開青工作的不懈動力。每次遇到困難和困惑,都是群眾暖心的支持不斷激勵張開青鼓足勇氣想方設法破解難題,團結帶領工作隊和村“兩委”把工作持續不斷往前推。(記者 王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