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大數據戰略下 開啟“數智餘杭”新未來

杭州日報訊 身處杭嘉湖平原的餘杭,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水的流動如同互聯網,促進了各種要素的交織,而一個個智能化的數據,則在行雲流水間無限連接。“數字化”是插在餘杭大地上的一張醒目“標籤”。

在餘杭,數據既是城市活動的足跡,也是城市治理的密鑰;人工智能既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更是服務人民的推力。

2019年,在機構改革的浪潮中不少新部門應運而生,餘杭區數據資源管理局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高地,餘杭懷揣著對“數據”的巨大熱情,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引領,以建設“移動辦事之城”“移動辦公之城”為總目標,全面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打造“數智餘杭”新未來。

轉型:數字政府彰顯“善政善治”

聽說在餘杭辦理不動產業務,一站式、零見面就可以搞定,真這麼方便嗎?當然是——真的!

如今在餘杭,市民可以在網上實現“零見面辦理”不動產相關業務,實現不動產業務“跑零次”。這背後,全靠這個“數據共享平臺”。

“我們依託數管局的技術支持,搭建了一個數據共享平臺,接入企業變更信息、區農商銀行電子合同信息等38個數據通道信息查詢功能。”餘杭區不動產登記中心綜合科科長莫翠勤說,所有受理資料都以電子形式上傳平臺,通過數據的實時傳輸和交互共享,24小時內就能完成材料審核、登簿。同時,銀行機構也能通過數據共享平臺,第一時間獲得登記結果並放款,全過程時間提速50%以上。

在餘杭,大數據和新技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老百姓的辦事習慣。而這背後所支撐的,正是餘杭不斷深化的政府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政府治理革命。它需要政府部門主動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手段,把數字化轉型貫穿於政府治理的各個方面,以數字化項目建設全方位提升政府效能。

餘杭用好了“數字化”的引領、撬動、賦能作用。

以“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支撐,餘杭依託釘釘平臺,自主研發了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辦事門戶“一張臉”,後臺數據“一個池”及通用平臺、專業平臺。目前,餘杭首批試點單位梳理的68個辦事主項、134個辦事子項已全部接入“內跑”辦事門戶,其中132項已實現在線辦理。

以信息化建設推進辦事流程再造,餘杭讓材料“瘦身”、流程“打包”,變辦事對象跑腿為網上流轉、信息互通的數據跑腿。

賦能:城市大腦演繹“餘杭故事”

2019年的仲夏,餘杭舉辦了一場“超乎預期成功”的全國“雙創”活動周主場活動,把全國的科創目光都聚焦在了未來科技城。

雙創週期間,未來科技城順利接待了超4萬人次的客流量,總交通量增加9.8%,核心區2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平均交通延誤卻下降1.42%,平均排隊長度下降6.39%。這其中,“道路延誤指數”功不可沒。

事實上,這只是厚積薄發的城市大腦·餘杭平臺的一次“小試牛刀”。

今年3月,依照杭州城市大腦統籌規劃要求,餘杭正式全面啟動城市大腦·餘杭平臺建設,將散佈在各個角落的數據連接起來,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整合,對城市管理、為民服務等方面進行即時分析、指揮、調動、管理,從而實現精準分析、整體研判、協同指揮。

目前,城市大腦·餘杭平臺已接入省市數據接口134個、區級接口22個,編制了各部門個性化數據目錄724個,歸集了43個部門合計44.6億條數據量,向14個區級自建業務系統提供156個共享服務接口,總調用數達23萬次數;區實現賦碼地址111萬個,其中房屋126萬個、人口305萬個、企業25萬個、事件91萬個、感知設備1.2萬餘個。

有了這樣一個睿智的“大腦”,餘杭還需要靈活敏捷的“四肢”。

“城市大腦·餘杭平臺的建設,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社會創新。”數管局相關負責人說,“從便民利民和社會治理的初心出發,我們強化數據運算,在餘杭平臺上統一部署公共支撐模塊,再搭配計算模型、流程中心和事件中心等智能化平臺,實現‘一平臺+N場景’可生長場景架構。”

俗話說,“實踐是試金石”。在城市治理方面,很多從前的麻煩事,如今都能迅速解決。比如,抓取社保欠費、經濟涉訴企業、法院失信黑名單等10方面數據設立欠薪預警模塊,全區欠薪案發率同期下降31.7%;停車誘導系統和AI視頻巡邏系統能自動發現道路違停車輛,提醒車主在10分鐘內駛離就能免罰……

而在便民服務方面,“先看病後付費”、“文旅數字在線”、良渚遺址公園“快速入園、自助結算”、“人才e家”等層出不窮的“黑科技”也在餘杭這個“大試驗場”應用。

“在實踐中不斷髮展,‘城市大腦’餘杭平臺應用的‘觸角’也將進一步延伸。”餘杭方面表示,實現數據統一管理和共享共用,餘杭將實現城市管理和便民服務“便利化、精細化、智能化”的巨大轉變。

整合:多維度完善“數據智庫”

“您好,經評估貴公司符合餘杭區政府質量獎申報條件。請儘快提交政府質量獎申報表、自我評價報告……”這是餘杭一家企業負責人收到的一條溫馨短信,提醒她適時準備申報餘杭區政府質量獎。

而給這位給企業推送信息的這位“神秘人”,正是“餘杭多維度市場主體服務平臺”。

“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時代,餘杭要實現政企之間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做了一次全新嘗試——創新探索以大數據為基礎,打造了“多維度市場主體服務平臺”,涵蓋稅務、市場監管、科技、統計、經信等14個部門的信息綜合數據,從全區、鎮街、產業三個層面對企業進行數據分析。

“就我們經信局的工作來說,通過平臺大數據挖掘具有發展前景的優質企業,後續能對企業開展人才、資金、政策等針對性服務。”餘杭區經濟和信息化局經濟運行科科長李良邑說,通過這個平臺,企業可以查閱政策,也能提出在智能製造、轉型升級、人才培訓、資金扶持、產學研轉換等需求,各部門就能根據企業生產運營情況和所需,提供個性化服務,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餘杭用大數據、決策引擎建構企業畫像,給企業找政策、找服務、找資源、找資金、尋幫助,提供“一站式”服務。

對餘杭而言,數據就是要用起來的。

過去一年,餘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匯聚了綜治、安監、公安、城管、消防、住建、公交等23個部門、近10億條數據。而這背後的工作量卻是巨大的。

數管局相關負責人說:“在這過程中,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數據歸集、清洗加工的工作,將全區各部門的數據歸集到我們的數據平臺,建立數據間關聯,形成區域數據平臺。”

而隨著信息數據量的不斷增加,城市各個應用系統對數據交換要求也越來越高。那麼,一個安全穩定的數據環境尤為重要。

嚴守數據安全底線,餘杭還有“高招”。

制定《餘杭區政務數據安全事件應急預案》、編制餘杭區“十六個標準”等地方性標準規範、簽訂數據資源安全責任狀、組織開展全區政務數據安全培訓、加強區級數據安全檢查、定期進行安全評估……打造“多維聯動、立體防護”的網絡數據安全管控機制,餘杭正逐步形成基於物理、網絡、平臺、數據、應用、管理的六層立體安全防護體系。

改變:信息化養成政府“新習慣”

今年8月,一場面向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招聘面試在餘杭舉行。與去年一樣,今年的面試方式仍是“視頻對話”。

在餘杭區委黨校的多媒體教室,三間教室同時進行,釘釘視頻通話的畫面投放在60寸大屏幕上,5名考官一起,與應聘者來了一場跨越空間的對話問答。

餘杭對釘釘視頻通話連接全球有十足信心,不單單是依託了去年的視頻面試經驗,更多的自信源自於餘杭電子政務信息化建設的豐碩成果。

探索釘釘平臺應用推廣,餘杭在政府辦公方面,已多年未曾有過“案牘之勞神”。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登陸‘餘政釘’APP,查看有無需要辦理的公務通知。”小吳是數管局數據管理科的工作人員,用“餘政釘”辦公已是他的工作習慣。

餘杭在釘釘平臺上建立了“智慧餘杭”移動門戶,整合現有政府部門功能門戶,可根據個人所在部門、職級、崗位、日常工作行為等而智能呈現不同的門戶內容,並設立了微應用5大類29項。

“‘餘政釘’上有我們工作常用的釘釘日誌、請假及蓋章申請審批、視頻會議等功能,辦起事來又快又方便。”小吳最喜歡的還是“餘政釘”的“DING發送”功能,“一些比較急的事項,可以通過電話或短信第一時間通知到對方。”

眼下,浙政釘餘杭總註冊人數23361,總激活人數23361,激活率100%,完整率100%,日均活躍人數18202人、活躍率80%;日均消息發送數5739條,聊天人數7905人,微應用使用人數375人,DING發送數662條。

說起餘杭的電子政務信息化建設,已有10多年的“統建共用”歷史。如今,餘杭區電子政務網絡已覆蓋全區各級黨政機關和大部分國企公司,共接入點位約1400個,上網用戶約2.5萬餘人,主要機關單位實現千兆網絡接入。

在政務雲建設方面,從2017年起,餘杭便藉助社會力量,與第三方政務雲平臺服務商合作,為餘杭搭建起了政務雲平臺,開設約340多個雲資源,“託管”著餘杭各級機關單位約100多套業務應用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餘杭的政務雲平臺現正支撐保障著城市大腦·餘杭平臺的穩定運行。摒棄傳統建設思路,餘杭整合了原數據中心、華通雲和社會治理平臺二期共1000餘臺服務器、網絡存儲設備和物聯網設備等,把城市大腦各項應用、場景和數據資源池,悉數部署在了政務雲平臺上。

運維保障工作是固本強基、事關長遠的任務。餘杭正著力優化完善平臺建設,進一步挖掘數據應用價值、放大平臺功能作用,通過重點突破、示範帶動,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及信息化建設,確保黨委政府決策更精準、部門服務更高效、群眾辦事更便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