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乾”,有道理嗎?古人經驗至今受用

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乾”,有道理嗎?古人經驗至今受用

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尤其是在古代農耕為主的社會環境下,民間百姓的文化形式絲毫不亞於文人士大夫的詩詞歌賦。民俗、民諺的流傳程度更是婦孺皆知,經常在影視劇中也能看到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文人墨客都會時而引用,並且毫無違和反倒更加親和。不可否認很多俗語帶有明顯的時代侷限已然不再受用,但那些導人向善,曉之以理的古人經驗卻從未過時。好比這句,,頗讓人聞之色變,但古人善用誇張比興的手法其目的無非是想讓後人能夠謹記。

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乾”,有道理嗎?古人經驗至今受用

汗水是在熟悉不過的事物了,作為人體自帶的溫度調節及排洩功能,不出汗反倒讓人心驚。而古代農耕為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下吃飯出汗更是家常便飯。既然古代更為常見而古人仍出此言,足見此處說的汗並非農忙勞作的正常情況。更不得不佩服古人煉字的嚴謹,心細的朋友也一定注意到俗語中用了一個“大”字,流汗是正常現象,但大汗則另當別論了。

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乾”,有道理嗎?古人經驗至今受用

汗水與人體的關係是眾所周知的,《黃帝內經》記載人體津液化生為汗,而“汗血同源”的說法更是從津血同源演化而來。在《靈樞·癰疽》一章中說“中焦出氣如霧,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更是形象地指出在陽氣的蒸騰氣化作用下產生汗液,並再次強調“變化而赤為血”認為血與汗的同源是不可否認的。既然兩者同源,那在並非運動及炎熱的情況吃飯大汗則明顯有些異常了。這種並非天氣及刺激因素而產生大量汗液民間稱之為自汗,現代醫學常稱之為多汗症。而民間通常認為這是因為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所導致的津液外洩。

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乾”,有道理嗎?古人經驗至今受用

人的體力及能量源泉均來自於一日三餐,如果在補充能量的時候大汗淋漓,加上血汗同源的觀念,所以古人通常認為食物中的營養會隨著汗液一同流失。雖不至於一生白乾,但這種身體的信號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的。畢竟病來如山倒,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在面對疾病時仍不免輕者身心俱疲,重者千金散盡。事實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多人卻對身體狀況熟視無睹,通宵熬夜、無酒不歡的畫畫仍舊有增無減。

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乾”,有道理嗎?古人經驗至今受用

古人兩句俗語雖然略顯俗套,但背後的深意及良苦用心是顯而易見的。古代生活環境惡劣且娛樂方式遠不及今天,而古人尚有強烈的自我修養意識,如今生活日勝一日,反將修身養性置之不理而投身於燈紅酒綠之中,又何嘗想過此生會否白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