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金色芒果”香飄賈木納河畔——中國電建建設孟加拉錫拉傑甘傑電站紀實(下)

“在那十一月和十二月裡,芒果林中清香撲鼻,使我心醉,使我神迷。”著名文豪泰戈爾用如詩如畫般的筆墨,如此描繪孟加拉國的金秋盛景。

如今,這一美麗畫卷再添絢爛色彩。在孟加拉奔流不息的賈木納河畔,由中國電建山東電建三公司EPC建設的錫拉傑甘傑電站巍然聳立,成為當地醒目的“地標性”建築。

“金色芒果”香飘贾木纳河畔——中国电建建设孟加拉锡拉杰甘杰电站纪实(下)

錫拉傑甘傑項目全景

作為一顆璀璨的能源明珠,錫拉傑甘傑電站是中國電建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國際能源合作結出的又一碩果。中國電建紮根當地,在建設清潔高效電站的過程中,注重履行社會責任,關注民生,造福當地,與孟加拉民眾一起追逐“金色夢想”,用智慧和汗水收穫了芬芳的“金色芒果”。

“建電站以來,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對法扎娜來說,最自豪的莫過於通過自己努力而建造的“幸福小巢”了。在她口中,那座“磚瓦房”磚紅瓦綠,非常漂亮。禁不住她再三邀請,也為了滿足濃厚的好奇心,記者在一個清晨,走進了她的那座磚瓦房。

這是一個寬敞的院落,幾顆高大的木瓜和菠蘿蜜樹四面環繞。陽光透過青翠的枝葉照射進來,倍感幽靜清新。“在當地村民眼裡,這算是令人羨慕的‘別墅’了。”一起同行的項目綜合部主任譚光偉介紹說。

一身黃色紗麗的法扎娜早就熱情的迎在門口,在妍麗刺繡的映襯下,眉間紅紗的她顯得清婉飄逸。她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坐下,桌上擺放的幾盤熟透的木瓜和芒果,個個透著金黃,香氣瀰漫了整個房間。

“我從小的夢想,就是能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漂亮磚瓦房,現在終於實現了。是中國電建的到來,讓我過上了好日子。”法扎娜向記者遞過一杯熱茶,開心地說。

法扎娜一家的日子曾一度清苦,丈夫遠去馬拉西亞打工。勤奮的她自學拿到了碩士學位,因家中有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無法到大城市工作,內心難免帶有一絲遺憾。

但讓法扎娜高興的是,2017年1月,錫拉傑甘傑雙燃料聯合循環電站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後,將有效彌補首都達卡用電缺口,為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清潔的能源。同時,還將為當地民眾帶來更多就業崗位。

高學歷的法扎娜順利進入項目部,當上了一名資料員,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今年1月,法扎娜開始著手建造自己的磚瓦房,這在鐵皮房屋成片的普諾巴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你是村裡第一個靠自己過上好日子的女人,真的非常了不起!”房子動工那天,鄰居們紛紛前來祝賀。

像法扎娜這樣通過在電站工作,生活得到改善的當地員工不在少數,他們告別了悶熱潮溼的鐵皮屋,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開啟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從法扎娜家出來沒走多遠,記者在掛有“衣服加工”門匾的房前停了下來。“2017年,項目部對周邊的家庭婦女進行了縫紉機技能培訓,這樣能增加她們的生活技能,讓她們在附近工業區找份工作,掙些錢補貼家用。”譚光偉介紹說。

走進屋門,一位中年婦女正埋頭在縫紉機前,彩色的針線在布料上飛舞,旁邊坐著幾位等待取衣的客戶輕聲聊著天。

“阿色拉姆哇裡庫姆!(孟語,您們好!)”譚光偉首先打了招呼。看到我們,店主忙放下手中的活,起身跟我們聊了起來。

“學會了縫紉技術,在附近工廠打了半年工,後來就攢錢買了臺縫紉機,進了些布料,幫村裡人加工些衣服。地方雖然不大,但每天客戶不斷,收入不用愁,老人孩子也可以照顧著。”店主一臉興奮。

旁邊的客戶也不時插上幾句,“她裁得款式不僅漂亮新潮,做工還特別精細,我們都是這裡的回頭客。”

從高處眺望,寧靜的賈木納河像一條淡綠的綢帶,伴著落日餘暉,項目進場時修建的一座民商兩用碼頭,顯出俊朗剪影。自從有了這個碼頭,不僅大大提高了工程設備運輸效率,更方便了當地的果農和漁民。一船船新鮮的水果被運往大型農貿市場,賣上一個好的價錢;一網網沉甸甸的魚蝦被打撈上岸,村民的錢包逐漸鼓了起來。

看到越來越多的村民生活得到改觀,錫拉傑甘傑政府一位官員曾感慨道,當初一片雜草重生的土地,是中國電建的到來,讓它重新煥發了生機,更為缺電的首都達卡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中國電建員工,村民們對我都很羨慕”

中國人的胃,需要中國菜來慰籍。尤其在遙遠的異國他鄉,“吃飽了才能不想家”。

“土豆絲切的有模有樣,西紅柿雞蛋麵下的有滋有味。”當記者問起大家眼中的穆納時,後勤大廚和項目職工一致給出評價。

兩年前,有過廚師經驗的穆納,進入項目做了一名幫廚。中國員工喜歡什麼口味,什麼菜比較暢銷,穆納都用心一一盤算著,他主刀炒得菜品也總被賣得精光。“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吃飽吃好,每天都能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看到中國同事在現場揮灑汗水,日以繼夜為他們建造清潔環保電站,穆納非常感動。

由助手轉主廚,由廚師轉司機。鑑於穆納的出色表現,今年3月,他又被派至首都達卡辦事處,晉升為綜合部助理,協助辦理來往人員的接機工作,收入高了,眼界開闊了,家庭生活也隨之得到了改觀。

穆納一臉幸福的告訴記者,他不僅住進了溫暖舒適的磚瓦房,還娶了一個漂亮的妻子,父母也不必再外出工作。面對一般農村家庭都會望而卻步的高昂學費,他的妹妹在今年踏進了大學校門。現在,他的收入已足以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技能交給當地工人,是最好的“福利”,阿貝爾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整齊劃一的電纜盤櫃室,記者見到了性格開朗的阿貝爾。兩年前剛來時,年輕的他專業基礎十分薄弱,站在繁忙的施工現場,手腳無處安放,感覺自己傻乎乎的,有些迷茫。

按照統籌安排,項目部特地為阿貝爾“私人訂製”了一位中方“老師”,每天手把手教授他實踐。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職場“小白”阿貝爾不僅熟知了熱工專業設備工作原理,還能獨立完成儀表設備校驗調試,順利實現了自己“升職加薪”的夢想。

“學到了專業技術,就相當於端上了‘金飯碗’,我的家人都為我感到自豪,能在中國企業工作,村民們對我都很羨慕。”阿貝爾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

迪普克是這個電站最有名的醫生,請他看病的項目業主、分包商員工絡繹不絕。記者找到他的時候,迪普克正在看書,見有人來,熱情地起身迎接,敦厚的笑容給人一種踏實安全的感覺。

迪普克之前在當地一家醫院擔任醫生,因上下班時間極不規律,在家人的反對下,只好辭職在家,但他不甘做醫生的夢想就此終止。經朋友介紹,迪普克來到了中國電建,他不僅幫助項目部安全度過了登革熱爆發期,還順利考取了通過率極低的皮膚病學和超聲波醫學證書。

“這裡的工作時間比較固定,中國同事也非常友善,而且還有遠高於當地的薪水,我的家人越來越支持我現在的工作了。”迪普克非常珍惜眼前的工作。

看著越來越多的當地員工加入到這個建設團隊,感受著電站帶給這些年輕人的新力量、新變化,項目經理宋曉明由衷的為“本土化”管理取得的成效感到高興,“我們不止要留下清潔高效的電站,更要培養出一批當地的複合型技術人才,給年輕人搭建更為廣闊的人生舞臺。”

工程自開工建設以來,項目團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時刻展現央企風範,已累計為當地提供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值得一提的是,還專門解決了塞達巴德社區及周邊9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使她們學到了先進的專業技術和管理經驗。

“我們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真正做到與當地文化相融合,與當地民眾分享發展的福祉,這樣,我們才能走的更遠、更長久。”山東電建三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魯軍說道。

“中國人,帶給我們的是愛和希望”

花色格子襯衫,迪卡色休閒褲,手腕上的時尚手錶若隱若現,電站附近的百貨店老闆哈桑總是引領當地潮流。

“最近生意怎麼樣?”記者問道。“非常好,非常好,如果不是你們來建這座電建,我現在還在吉大港打工那。”哈桑爽朗的說道。

他告訴我們,以前日子不好過的時候,家人的衣服一件要穿好多年,就算破了洞也不捨得扔。後來看電站用工特別多,就回來試著開了個小店,沒想到生意一直這麼好。剛開始時就他一家,現在周邊一連開了四五家。

“不僅在當地,在達卡、吉大港等大城市,中國人的身影幾乎隨處可見。”見多識廣的哈桑說,孟中兩國的合作有力地促進了我們當地交通、電力、能源等領域的發展,當地許多人擺脫了貧困,過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大家都把中國人當成了最好的朋友。

“金色芒果”香飘贾木纳河畔——中国电建建设孟加拉锡拉杰甘杰电站纪实(下)

向當地小學生捐贈學習用品

在一路顛簸中,我們到達了一座名為普爾諾巴松的公立小學。剛踏進校門,一群孩子便快樂的圍了上來。校長賈希杜爾說,以前這裡校舍陳舊,教學設施匱乏,孩子們基本上沒有任何學習用品,是中國電建伸出援手,維修了校舍,還送來了學習體育用品。

“每次看到他們,都能讓我想到國內的兒子,他們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宋曉明眼中閃著光。

同樣身處童年,馬魯夫孤兒院的孩子們更加需要關愛。這些孩子居住環境潮溼,時常遭受蚊蟲叮咬。宋曉明即使工程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去看望他們。

蚊帳、床墊、食品、畫板等等,被一次次送到孩子們的手中。睡覺不再被蚊蟲叮咬,起居不再潮溼難耐,陽光照耀下的畫板,出現了更多色彩,“是中國電建給了孩子們本該擁有的幸福童年。”院長阿米爾眼含熱淚。

宋曉明說,每次從孤兒院離開,孩子們都會自發的從房間跑出來,齊刷刷的向他揮手告別。他感到自己身上的膽子更重了,“一定要把項目幹好,才能對得起這些熱愛我們的民眾和孩子。”

回來的路上,我們遇到了拉著一車芒果到集市售賣的羅菲庫爾父子。看到那輛熟悉的汽車,父子倆立刻停了下來,每人抓了幾個芒果,非要塞給我們,“感謝你們保護了我們的家園,並幫助我們度過了難關。”

“金色芒果”香飘贾木纳河畔——中国电建建设孟加拉锡拉杰甘杰电站纪实(下)

向災民捐助生活物資

去年夏天,連續的降雨導致洪水氾濫,賈木納河沿岸村莊眾多房屋被淹,家中物品不及時搬出,將損失慘重。項目部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預案,調動人員、車輛幫助村民搬運家中物資,並在項目籃球場搭建了帳篷供受災村民居住,每天向他們發放大米、牛奶、餅乾等食物,幫助他們一起戰勝困難。

作為一名當地分包商負責人,阿齊茲的面部表情經常會出現“不可思議”。最讓他感到震撼的是工程建設的“中國速度”,在孟加拉同樣規模的電廠,至少需要三到四年才能建成,而中國電建僅僅用了兩年。同時,通過學習中國先進的設計理念、管控方法和施工技術,讓他的隊伍能力提升了很多,對他們以後承建項目提供了很大幫助。

“金色芒果”香飘贾木纳河畔——中国电建建设孟加拉锡拉杰甘杰电站纪实(下)

在當地開展“冬送溫暖”活動

擴寬道路、巡診贈藥、對口幫扶、社區捐贈、冬送溫暖、夏送清涼……錫拉傑甘傑電站在順利推進同時,電建人一項項社會責任活動,也在那片寧靜的鄉村不斷進行著。

兩年多來,項目團隊為當地累計修建擴寬道路20餘公里,維護修繕公用基礎設施20餘件次,巡診贈藥500餘人次,對口幫扶10餘家,舉辦社區捐贈活動10餘次,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000餘人次,救助受災村民300餘人次,被錫拉傑甘傑縣政府授予“傑出貢獻企業獎”。

採訪結束後,走在通往錫拉傑甘傑電站平坦的大道上,兩側馥郁的芒果樹碩果壓枝,一片金黃。幾位身著整潔工裝的中孟籍員工健步走來,在他們清澈堅定的眼眸中,收穫季節的“金色芒果”,不僅是對電站工作的熱愛,是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更是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嚮往。(作者:耿興強 王鍇 鍾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