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共建“一帶一路”,重慶如何發揮帶動作用

共建“一帶一路”,重慶如何發揮帶動作用

重慶沙坪壩,龍門吊正在為“渝新歐”班列裝載集裝箱。

鄧良奎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共建“一带一路”,重庆如何发挥带动作用

金鑫 郭紅松繪

共建“一带一路”,重庆如何发挥带动作用

王義桅 郭紅松繪

共建“一带一路”,重庆如何发挥带动作用

李敬 郭紅松繪

【智庫答問】

開放的空間決定發展的空間,開放的程度決定發展的高度。作為最早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陸海新通道的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重慶如何以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在發展路上進入“快車道”、跑出“加速度”,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的殷殷囑託?光明智庫邀請專家建言獻策。

本期嘉賓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金鑫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王義桅

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李敬

強化優勢 補齊短板

光明智庫:重慶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優勢在哪裡,挑戰有哪些?

金鑫:重慶區位優勢十分突出,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與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可以承東啟西、連接南北。向東,可通過長江連接我國中東部廣闊的經濟腹地,並且將中東部商品通過中歐班列(重慶)運往中亞與歐洲地區;向西南,可通過雲南和滇緬公路構建跨境陸海聯運大通道,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緊密相連,強化與東盟及南亞國家的合作。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渝滿俄”班列等大通道在這裡交匯,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多種要素在這裡聚集,其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大通道地位日益凸顯。正在建設中的陸海新通道潛力巨大,將有效發揮包括鐵路、高速公路、航運等多種交通方式的綜合優勢,把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東盟、南亞等地貨物運輸到世界各地,有助於推動形成“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示範帶,促使生產要素流動更有效率。

李敬:

近年來,重慶充分運用內陸地區陸路通道在節約運輸時間方面的優勢,加快構建大數據智能化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內陸比較優勢產業體系,為重慶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提供了產業支撐。此外,重慶還具有體制優勢和良好生態優勢。

當然,重慶目前也面臨不少挑戰。從外部條件看,“一帶一路”通道基礎設施和關檢等服務功效不夠強。隨著中歐班列增多,部分口岸的基礎設施容量不足。東盟各國交通基礎設施普遍薄弱,路段缺失、銜接不暢等問題日益突出。國際海關監管需紙質單證放行和結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缺乏一體化管理和互認機制,影響通關效率及通關便利性。從內部條件看,重慶開放產業體系競爭力不夠強,出口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此外,重慶對外經貿人才比較匱乏,制約了對外經貿合作的深入推進。

王義桅:重慶有很多突出優勢,比如人文底蘊深厚,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挖掘。就挑戰而言,當前重慶開啟中歐班列的後勁稍顯不足,在開行數、貨值、貨量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作為成渝城市群的中心,重慶如何藉助自身優勢將城市群建設拓展到整個西南地區,聯通南北,這一點十分關鍵。另外,重慶在文化產業方面的特色與代表性不夠凸顯,對巴蜀文化的弘揚與創新力度不夠,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方面的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進入“快車道” 跑出“加速度”

光明智庫:在您看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重慶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李敬:一方面,重慶已初步建成“水、陸、空、鐵、信”五位一體的國際性樞紐通道。除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四種通道外,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通道縮短了重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距離。另一方面,在內陸對外開放上進行了創新性探索。目前建立了由保稅港區、綜保區和保稅物流中心組成的內陸地區綜合大口岸體系,已覆蓋機場、鐵路、水運等主要樞紐。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先行先試開放平臺,探索形成了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等創新典型案例和全國首創制度,引領陸上貿易規則制度創新。高端產業要素在這裡聚集,逐步構建起面向全球、聚集現代要素的開放產業體系。

金鑫:重慶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在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方面成果豐碩,進入了“快車道”、跑出了“加速度”。

在貿易暢通方面,近3年來,重慶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均保持在1100億元以上規模,2018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5222.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2.7億美元,在渝世界500強企業達287家(其中外資企業192家);構建貫通“一帶一路”的出海出境大通道,推動鐵海聯運、國際鐵路聯運和跨境公路運輸常態化運行,截至今年3月,國際鐵海聯運累計開行901班,目的地通達全球71個國家、166個港口。全市各類外商投資市場主體超過6000戶,建設中德、中意、中韓等12個國際合作產業園,已有120多家重慶企業在外投資。

在民心相通方面,重慶國際交往活動頻繁。近兩年來,重慶強力推動並高標準主辦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大型國際會展,承辦上合組織地方領導人會晤、“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論壇、“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等重大國際活動,擴大了重慶的影響力。

王義桅:重慶承接了一些地區產業轉型的企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從重慶出發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大大縮短了運輸時間和成本,拓展了新的內陸貿易方式,完善了產業佈局;重慶港作為全國內河主要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打造國際陸海物流大通道提供了便利條件。

變“位能”為“勢能” 變“優勢”為“勝勢”

光明智庫: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提出,希望重慶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地處內陸的重慶,發揮“帶動作用”是否有瓶頸,又該如何突破?

金鑫:重慶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需克服瓶頸制約。在政策溝通方面,重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友好城市和國內相關城市的協調與聯動發展機制有待完善。在設施聯通方面,聯通“一帶一路”相關城市的大通道建設需要繼續加強。在貿易暢通方面,“走出去”與“引進來”的質量可進一步提升。在民心相通方面,多元社會主體競相參與的立體格局有待形成。

重慶可以進一步用好區位優勢,與周邊省區市錯位發展,把“位能”變為“勢能”,把“優勢”變為“勝勢”。圍繞政策溝通,可強化內外合作,形成協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圍繞設施聯通,應強化樞紐地位,加快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

李敬:重慶在發揮“帶動作用”方面,面臨兩大瓶頸。一是陸上貿易規則瓶頸。當務之急是要加快制定陸上貿易便利化的核心規則。要以現有海上貿易慣例和規則為參照,構建陸上運輸規則、通關規則和金融規則三大核心規則。要建立陸上貿易規則國際磋商機制,利用雙邊和多邊機制,積極推動與鐵路合作組織、國際鐵路聯盟、世界海關組織等國際機構、行業協會和智庫的合作,推動建立統一的陸上貿易規則體系。二是國際多式聯運瓶頸。重慶在國際多式聯運規則、標準、市場主體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不足。下一步,需從五方面入手:建立共建合作機制,建立多式聯運服務標準,引領多式聯運規制創新;打造多式聯運服務產品,推動多式聯運單證標準化;建立跨界多式聯運信息共享平臺;提升運營主體整合運輸資源能力和一站式服務能力,建立現代化多式聯運經營人孵化基地;積極破解國際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

拓展對外交往格局 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光明智庫:在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重慶該從何處入手?尤其是在促進人文交流方面,又該有何作為?

王義桅:重慶應利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區位節點優勢,進一步建設好中歐班列(重慶),增進陸海大通道連接;強化城市群建設,大力發展產業園區,做強優勢產業,並積極推進國內企業和國際企業“結對子”。在人文交流方面,可挖掘優勢資源,打造更多像“重慶火鍋”一樣有特色的文化名片,釋放文化產業發展潛能。

李敬:一是推進“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統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通道資源要素,加強口岸間的聯動。二是大力推進對外開放平臺和體系建設。三是大力加強開放經濟體系建設,建立要素配置全球化機制。四是優化政務環境、市場環境、金融環境、創新環境等,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金鑫:重慶應不斷提高經濟外向度、國際知名度和國際參與度,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一是要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有序推進打基礎、補短板、見實效的工作,積極編制《重慶市建設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的三年行動計劃》,增強方向引領。二是要堅持對標國際化、體現現代化。積極借鑑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的先進經驗,傳承弘揚巴渝文化,實現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與本土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的有機統一。三是要堅持體現聯動性,增強輻射性。通過改革增強城市發展動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四是堅持創新驅動,實現跨越式發展。不斷創新國際化城市建設新思路、新舉措、新機制,培育發展新優勢,更好地運用大數據和智能化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在人文交流方面,堅持做優存量、做大增量,將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打造成國際一流的高水平盛會。依託“一帶一路”智庫聯盟等高端智庫合作平臺,繼續舉辦“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論壇,發揮好國際陸海新通道在推動貿易暢通和促進民心相通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國家級國際交往承載地,主動對接國家重點部門,承接重要外事活動。積極承辦具有專業影響力、常設性的國際性文化藝術節或體育活動。挖掘好重慶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促進民心相通的故事,激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一帶一路”建設。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陳旭、張國聖、王斯敏、蔣新軍、周夢爽、張夢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