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福星股份財報扭曲

憑藉極具迷惑性的會計處理,福星股份在一定程度上隱藏了不容樂觀的真實負債情況,使財報變得更加美觀。


本刊實習記者 薛宇/文


12月3日,福星股份(000926.SZ)發佈回購進展公告,截至2019年11月30日,公司累計回購股份154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61%,支付總金額為9999萬元。


一般而言,回購股份意味著公司資金充足。財報顯示,2019年三季度末,福星股份的淨負債率為96.56%。


從資金迴流能力看,公司2014-2018年的預收款項分別為39.01億元、63.75億元、82.30億元、57.13億元、57.91億元,2019年三季度末甚至達到了106.36億元,從整體上看,公司近期的回款狀況尚佳。


然而事實上,福星股份的真實情況並不像資產負債表所展示的這般優秀,其將多筆大額借款置於長期應付款項目下,導致根據資產負債表計算的有息負債規模和淨負債率低於實際水平。


大額借款會計確認罕見

根據資產負債表,2014-2018年,福星股份的有息負債分別為124.84億元、165.35億元、189.47億元、228.12億元、184.68億元,淨負債率分別為140%、97%、73%、116%、124%。


然而,根據資產負債表計算的主要有息負債規模與公司期末融資餘額差異較大。根據財報披露的融資情況,2015-2018年,公司的期末借款餘額分別為179.96億元、211.34億元、252.95億元、228.85億元,2019年上半年末為230.48億元。各期期末,福星股份的資產管理公司及信託貸款分別為30.65億元、32.88億元、43.96億元、56.12億元、66.43億元,佔期末融資總額的17.03%、15.56%、17.38%、24.52%、28.82%。


仔細閱讀財報附註可以發現,福星股份將以上資產管理公司及信託公司借款均歸於長期應付款項目下。2014-2018年,公司長期應付款下的借款總額分別為34.09億元、34.70億元、36.60億元、49.05億元、53.76億元。


若將上述借款考慮在內,公司實際淨負債率水平更高,2015-2018年分別為110%、91%、136%、160%,2019年上半年為153%,在A股140家房地產上市公司中位列前三十。


毫無疑問,福星股份如前所述的會計處理方式值得商榷。


根據會計準則,“長期應付款”是指在較長時間內的應付款項,主要包括除長期借款及應付債券外的其他長期應付款,如補償貿易引進設備應付款、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應付款,以及購入有關資產超過正常信用條件的延期支付價款。而“長期借款”是企業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


由以上定義可知,福星股份向資產管理公司及信託公司的借款與融資租賃性質不同,同時也不可歸類為為購入資產(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產生的延期支付價款。根據財報附註可知,這些借款屬於福星股份的抵押借款,按常理應歸類於“長期借款”項目。


憑藉如此具有迷惑性的會計處理,在資產負債表層面上,福星股份達到了降低有息負債規模和淨負債率的目的,並且很可能誤導投資者對其真實負債情況的正確認知。


短債壓力大

最近幾年,在福星股份的融資構成中,高成本的借貸資金佔比增加,主要是資產管理公司及信託融資逐年增長。


如上所述,2015-2018年年末,福星股份的資產管理公司及信託借款為30.65億元、32.88億元、43.96億元、56.12億元,2019年上半年末為66.43億元;同期,公司來自銀行的貸款分別為90.28億元、69.72億元、96.13億元、95.32億元、98.61億元。


資產管理公司及信託融資的借貸成本最低也在7.5%,最高達到12.41%,而銀行貸款的利率最低不過2.6%,最高也不到12%。而且,資產管理公司及信託融資的期限多在1-3年,銀行貸款卻是短則1年、長則10年。兩種融資方式孰優孰劣不言而喻。


與資管及信託等高成本資金相比,銀行貸款的期限更長,融資成本更低,是房企融資首選,佔比逐步提高的高成本資管及信託借款無疑會給福星股份帶來更大的還款壓力。


根據財報,截至2018年12月31日,福星股份共獲銀行授信額度161.18億元,未使用授信餘額達63.83億元;截至2019年6月30日,福星股份共獲銀行授信155.98億元,未使用授信餘額為54.27億元。


奇怪的是,在銀行授信額度充裕的條件下,為何公司的銀行借款規模並未增長,向資產管理公司及信託公司的借款反而在不斷增加。顯然,期限更長、利率更低的銀行借款對福星股份來說是更好的選擇,為何公司仍舊選擇了期限短且成本高的其他借款呢?


從2019年中報披露的債務期限結構來看,公司有息負債雖仍以長期為主,但長期有息債務中,借款期限為1-3年的資產管理公司、信託貸款又佔了四成以上,達到42.24%,總規模為66.43億元。此外,福星股份期限在1年以內的有息債務佔比達31.76%。即兩者合計佔比超過70%,規模接近140億元。若將借款期限在1-3年的銀行借款和應付債券考慮在內,公司在1-3年內需償還的債務將更高。


由於公司披露信息有限,其長期有息債務的具體償付時間未知,是否會迎來集中償付期也難以推算。


然而,截至2019年9月30日,福星股份短期借款為4.93億元,1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63.49億元,加上6.19億元的應付票據,2019年三季度末,福星股份的短期債務合計金額達74.61億元,已經超過了同期49.38億元的貨幣資金。並且,這些債務都是公司在短期內應償還的。


現金流量表顯示,2018年,福星股份取得借款收到的現金為79.49億元,同期償還債務支付的現金為117.39億元;即公司以新還舊尚無法償還所有到期債務。這也是公司上市以來新增借款和舊債償還之間差額最大的一年。


由於需償付的債項規模增加,福星股份2018年起籌資活動現金流出規模增大,並且大於同期的籌資活動現金流入,使公司的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由正轉負,達-57.04億元;2019年三季報中該數值依然為負,為-21.92億元。由以上看出,福星股份近期償債壓力增大。


對於福星股份相關債項,中誠信於2019年6月27日發佈的評級報告書中有如下表述:“公司債務規模整體處於較高水平,且集中於未來兩年內到期,加之貨幣資金未對其短期債務形成覆蓋,公司面臨較大的債務集中償付壓力及再融資壓力。”


那麼,除外部融資外,福星股份自身的“造血”能力如何呢?2014-2018年,公司分別實現結算收入53.44億元、66.08億元、91.68億元、102.87億元、91.74億元,2019年上半年為44.24億元;同比分別變化-5.75%、2.17%、38.74%、12.21%、-10.82%、-6.54%。可見,公司的結算收入變動幅度差異較大,增長持續性存疑。


2019年三季報顯示,公司預收款項餘額達106.36億元,同比增長了39.98%。然而,福星股份預收款項未來能否保持穩定增長,以及其自身“造血”能力是否能夠覆蓋未來兩年內集中到期的債務尚待觀察。


公允價值增厚公司利潤

2015-2018年,福星股份的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分別為2.89億元、1.77億元、2.85億元、3.93億元,佔淨利潤的比例分別為47.22%、22.01%、23.83%、33.14%。可見,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對福星股份淨利潤規模存在至關重要的影響。


然而,保利地產(600048.SH)和萬科A(000002.SZ)的投資性房地產均採用成本模式計量,金科股份(000656.SZ)近幾年的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佔當期淨利潤的比例不超過4%。


除根據活躍報價市場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估值外,租金收入是公允價值變動的另一個計量標準。


2015-2018年,福星股份的租金收入分別為9025萬元、9809萬元、9331萬元、1.24億元。可以看到,上市公司2017年的租金收入相比上年同期明顯下降,但該年的公允價值卻大幅增加了。因此,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合理性存疑。


根據公司披露的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項目情況可知,賽格柏獅電子大廈2017-2018年的租金收入分別為1252萬元、3123萬元,但相應公允價值變動幅度僅為0.02%;群星城2015-2016年的租金收入分別為6509萬元、4274萬元,然而其公允價值卻增加了2.54億元,增幅達13.35%。


福星股份在財報中並沒有對以上變動的合理性給出相應解釋,公司是否在利用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變動來調節利潤呢?


對於文中所提及的問題,《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已經向福星股份發送了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