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關羽對馬超黃忠的封賞各有不滿,為何對魏延的封賞沉默不語?

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關羽對馬超和黃忠的封賞確實有點意見,不過這只是他心高氣傲不服人而已。相比之下魏延的級別和他差了一大截,關羽根本就不會關心,自然不會說什麼。

在《三國演義》中,馬超歸順劉備以後,關羽曾經命關平借感謝封賞的機會向劉備說自己有意入川和馬超比武,最後諸葛亮寫信巧妙的化解了關羽的想法。而在正史上其實並無此事,只是在馬超歸順以後,劉備將他封為平西將軍,位子在關羽之上。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為人能力。諸葛亮在肯定了馬超的同時也誇了關羽,讓關羽大為高興。

而在黃忠被封為後將軍和關羽並列時,關羽對前來封賞自己的費詩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後來在費詩的勸解下,關羽才轉變了態度,欣然接受。關羽的不滿諸葛亮其實早有預計。在劉備打算封黃忠時,諸葛亮就認為黃忠一直地位遠低於關羽,突然被提升到和關羽並列,而關羽又遠在荊州,不知道黃忠所立功勞,肯定會有不滿情緒,劉備則表示自己會親自會向關羽解釋。

從這裡看關羽不滿對黃忠的封賞更多是源自對益州情況的不瞭解,心高氣傲的他難以接受一個原本比自己低的多和自己並列。劉備對諸葛亮說沒有關係,也是出於對關羽的瞭解,知道解釋清楚關羽就會接受,並不是什麼大事,事實證明劉備並沒有看錯。

在這兩件事中,關羽對馬超的不滿比較隱晦,對黃忠則很直接。但是馬超的封賞一度超過了關羽,黃忠則是和關羽並列,這才會讓心高氣傲的關羽有所反應。而不是說關羽就有意干涉劉備的所有人事任命。

魏延的官職一直遠低於關羽,關羽被封為前將軍時,魏延只是鎮遠將軍。這個官職還不如關羽在劉備剛奪取荊州時被封的蕩寇將軍,比前將軍差的更遠。魏延這個層次的封賞根本無法引起關羽的注意,當然沒興趣去關注。


不沉的經遠


關羽為什麼對馬超、黃忠、魏延三人態度不同?

先來看馬超、黃忠、魏延三人在劉備還是漢中王時的官職:

馬超是“左將軍,假節”

黃忠是“後將軍”

魏延是“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稱帝后才被封為鎮北將軍。

趙雲是翊軍將軍,劉備死後劉禪即位才被封為中護軍、徵南將軍。

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右將軍。

也就是說在劉備稱漢中王、稱帝時期:五虎將軍是如此:

前將軍關羽、後將軍黃忠、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中護軍職位是空缺。

從官職來看,魏延的鎮遠將軍比起關羽還差兩級:

劉備稱帝,魏延才從鎮遠將軍升為鎮北將軍;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才從鎮北將軍成為和關羽一樣地位的前將軍。

但從實權而言,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魏延的實權不比關羽低,重視程度不比關羽低。

要知道劉備入蜀時,魏延只是一個部曲,後來因為入蜀的戰功,被封為趙雲的牙門將軍,而趙雲從牙門將軍被封翊軍將軍。

劉備奪取漢中時,前有張飛巴西擊敗張郃,後有黃忠勇斬夏侯淵,沒有記錄魏延有什麼戰功,卻被劉備提拔為鎮遠將軍,守衛漢中。

但劉備沒有把魏延提拔到和關羽一樣的職位,關羽即便所有不滿,也沒有理由對官職低於自己的魏延發脾氣。

關羽對馬超並無不滿,只是想比較誰高誰低。馬超曾經作為一方諸侯,關羽驕傲,自然想要比較一下誰高誰低。

諸葛亮的馬屁拍得很巧妙:

“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馬超雖然文物雙全,一世之傑,但也是和英布、彭越一樣只懂衝鋒打仗,和張飛爭爭還可以,在瀟灑帥氣方面就比不上你關羽了。

這就是關羽的性質:和有才能的人做朋友,鄙視不如自己的人。這就是關羽和張遼、徐晃雖然各為其主各自廝殺,但依然保持好友關係,且對黃忠等自己人廢除鄙視。

看了黃忠的經歷,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關羽鄙視黃忠:

劉表時是個中郎將,曹操時假裨將軍,劉備平定長沙時,作為人質,跟隨劉備入蜀,在攻打劉璋才開始表現良好立功。

可關羽沒有親眼看到黃忠在入蜀、漢中之戰時的勇猛表現,只看到黃忠在荊州時的碌碌無為、猥瑣形象,這才有關羽的這句話: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老兵,成天混著,沒有能力立功升職,這就是關羽眼中的老兵。

如果劉備是讓魏延取代黃忠成為後將軍,關羽未必如此評價。原因很簡單,魏延年輕,短短几年就能得到如此成就,只會讓關羽佩服。

前幾年還是大哥劉備身邊的一個小兵的年輕人,短短几年就成為了後將軍,關羽不會鄙視魏延,只會認為魏延有能力,有資格做他的朋友。

關羽就是這樣的人,只佩服有才能的人,並非嫉妒別人有才能。

關羽鄙視黃忠,是因為黃忠在荊州時沒有絲毫表現,碌碌無為,肯定是沒有才能的兵油子。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陳壽《三國志》稱關羽、張飛為萬人敵。

關羽自持武藝高強,又熟讀《春秋》,常常目中無人。特別是對那些武藝一般,本事不大的將領,尤其鄙視,如糜芳、傳士仁等。反而對有學問的文官禮遇有加。

關羽在荊州,聽到馬超歸降劉備,且張飛大戰馬超,不分勝負。於是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如何,並要求來益州與馬超比武。諸葛亮知關羽心高氣傲,寫信答道‘孟起資兼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於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髥之絕倫逸群也。’關羽看過回信,十分得意,把孔明的回信遍示賓客。

劉備進位漢中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將,魏延為漢中太守。差前部司馬費詩為使,齎捧誥命到荊州。關羽聽到劉備封了五虎將,問那五虎,費詩說:‘關、張、趙、馬、黃。’關羽怒說:‘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併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遂不肯受印。多虧費詩機智,能見機行事,婉言相功並陳說利害。關羽才肯受印。

關羽是個很自愛的人,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和聲譽。總是蓄著一副很漂亮的長鬍須,時人稱之‘美髥公’。

關羽在劉備集團的地位非常高,又長期鎮守荊州,沒有親歷黃忠在取西川時所建大功。認為一個老兵與自己同等,有失身份,一時沒想明白,不肯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古語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關羽一世英雄,被後世尊為‘武聖’,也還是有些缺點的。


段輝時


這是《三國演義》的橋段,正史中沒有具體的記載。

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從關羽對各位大將的封賞,可以看出蜀漢集團內部的一些端倪。

蜀漢之所以無所作為,與這個有很大的關係。

關羽的態度,可以看做是蜀漢核心層的態度。

在蜀漢上層存在嚴重的“親者太親,疏者太疏”的情況。

這是蜀漢不能走得太遠的根本原因。

01

親者太親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派遣使者前部司馬費詩到了荊州。

關羽迎接到公館,還沒有等費詩喘口氣,就急急的問道:“漢中王封我何爵?”

費詩說:“五虎將之首。”

關羽問:“哪五虎將?”

費詩說:“關、張、趙、馬、黃是也。”

一聽老將黃忠也被封為五虎上將,關羽就不幹啦,一肚子意見。

費詩就用劉邦封韓信為王,位在蕭何、曹參之上的故事開導關羽,並且說:“你跟漢中王是兄弟,你就是漢中王,漢中王就是你啊。”

關羽茅塞頓開,於是欣然接受。

雖然是小說,關羽也不至於如此孩子氣,但我認為,這個橋段還是比較真實的反應了當時劉備集團內部的利益關係。

在劉備創業的前期,的確是三兄弟一心,不離不棄,劉備才得以生存下去;

但劉備之所以居無定所,像一個浮萍,四處遊蕩,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不能與地方利益集團融為一體,本土化戰略實行的不好。

這是劉備最終不能有大的作為的根本原因,或者說最初與劉備一起打天下的鐵兄弟綁架了劉備,致使他不能走得太遠。

02

疏者太疏

劉表單騎赴任,能夠成就荊州的霸業,就在於與荊州地方豪強和士族勢力打成了一片,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

儘管劉表也是皇室宗親的身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本而言,還是其正確的本土化戰略。

而劉備佔據荊州後,並沒有做好本土化的工作,沒有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

特別是諸葛亮、張飛、趙雲在進入西川之後,關羽留守荊州。

關羽的剛愎自用,高傲自負,更與原有的荊州豪強士族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與傅士仁、糜芳等留守大員都搞不好關係,最終在關鍵時刻,給關羽背後一刀。

這看似是關羽一人的問題,實際上是蜀漢整個集團都存在的問題。

在進入成都之後,劉備就面對著如何處理劉璋部屬及當地豪強士族的問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關張是蜀漢的核心團隊,劉備能夠屢屢死裡逃生,得益於三兄弟的不忘初心;

在取得荊、益之後,依然依靠這個核心,就很狹隘啦。

從關羽對待五虎上將的態度,就看出這種狹隘的理念在左右劉備集團的決策。

關羽說:“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併,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

人家老黃忠,憑得是自己的本事和戰功,難道就因為沒有馬超的身世,關羽就感到很屈辱嗎?

張飛一個殺豬的也能位列馬超、趙雲、黃忠之上,就因為他是你弟嗎?

關公是財神爺,我不敢得罪他,我還想發財。

所以我不想把關公這個情緒,過度的解讀。

但我認為,這種中國人固有的“親者太親,疏者太疏”的理念,在蜀漢一直嚴重存在,致使他們不能融入到地方集團中去,也就得不到地方勢力的全力支持,這是蜀漢不能走得太遠的根本原因。

就猶如你整天的提防你的鄰居,你還敢出遠門嗎?

把自己的家放心的交給鄰居,你走到哪裡也沒有後顧之憂啊!


豹眼看歷史


關羽表達的這些不滿確實挺有意思,徹底暴露出關羽的心態和他的期望。


咱們來分析一下關羽的心理。

龐統殞命落鳳坡,劉備西取川蜀的戰略計劃面臨嚴重的挫折。萬般無奈之下,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從荊州調往川蜀增援,留下關羽鎮守荊州。

關羽這個人,在劉備集團中,他能力強,功勞大,資歷足,威望高,留在荊州以御曹魏和東吳,本也無可厚非,是最佳的選擇。

但關羽性格上有缺點,性情比較矜高自負,內心狂傲,“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與高層同僚的相處並不融洽。

關羽鎮守荊州,獨當一面,確實責任重大,但也意味著他很難建立功勞。

與關羽的情況不同,張飛、黃忠、趙雲、魏延、劉封這些將領們卻能在西川這片地域縱馬奔騰,奮力衝殺,盡情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建功立業。

關羽很著急,坐在一邊,看著別人積攢著功勞,一步步上升,關羽卻無法一展抱負,只能做個旁觀者,關羽的內心是煎熬的。

所以我們發現,這段時間裡,關羽開始變得很敏感,情緒不穩定。



馬超歸附劉備以後,為劉備集團攻取成都立下大功。關羽坐不住了,馬上給諸葛亮寫信詢問情況。諸葛亮很瞭解關羽這種心態,回信言道:


“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意思就是:關將軍放心吧,任何人也撼動不了你的地位!

關羽的虛榮心得到滿足,很高興,把信給眾人觀看。

劉備收取益川后,繼續向外擴張,漢中之戰打響了。在各場戰役中,各個將領也頗有斬獲。

張飛在蒙石、瓦口關、宕渠幾次戰鬥中擊敗曹軍名將張郃,穩定了巴中,巴西。

定軍山一戰,黃忠斬殺曹魏重將夏侯淵,為劉備集團立下首功。

孟達、劉封取房陵、上庸,為荊、益兩州之間的聯繫形成紐帶。

漢水一役,趙雲以寡敵眾,襲擾曹軍糧道,迫使曹軍無奈之下,選擇撤退。

年輕的魏延也戰功累累,劉備收取漢中後,任其為漢中太守。



現在的關羽就尷尬了。劉備取得漢中,進位漢中王,大封功臣戰將,關羽被封為前將軍,位居眾人之首。但是,在收取川蜀和漢中的所有戰役中,他是寸功未立。

關羽要找個發洩不滿的目標,找誰呢?

張飛肯定不行,張飛是三弟,功勞是實打實的。

馬超也不行,上次已經表達過不滿了,再糾纏就沒意思了。

魏延也不行,人家有功勞,但沒有爵位,也沒有位列四大將軍。擔任漢中太守是劉備的主意,不能打大哥的臉。

趙雲也不行,人家受封的軍職也不高。

劉封也不行,那是劉備的乾兒子。


關羽勉強瞄上了黃忠,“誓不與老卒同列”,黃忠也位列四大將軍,還封了侯,他怎麼能與我相提並論呢?

其實,關羽並非是對黃忠不滿,他主要對現在自己所處的狀態很不滿意,別人都是因功晉封,而唯有他是以無功之身而位列眾將之首,他最擔心的是眾人對他的看法,甚至疑心那群功臣猛將對他的能力和地位已經產生質疑了。

以關羽驕矜自負的性格,這當然是難以容忍的。

而“假節鉞”,是劉備的暗示,給了關羽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他可以用戰功來讓眾人心服口服。

北征襄樊,必要獲全功,不能見好就收。關羽敗亡,即源於此。


饞嘴肥貓鏟史官


都別搶,我來答。

因為當時封五虎將的時候,魏延並不在裡面,其地位遠遠不如關羽,後者當然不會去關注他了,不過魏延當時確實是出了一把風頭。

  • 越級提拔的閃耀將星

魏延是在劉備入蜀的時候才跟隨後者的,其實他的主要戰功是協助劉備一起攻打劉璋所建立下來的。在平定廣漢郡以後,劉備把他升遷為牙門將軍,這個官階劉備曾經在長坂坡之戰以後授予過趙雲,雖然這個將軍只是屬於雜號將軍,過去官制中是沒有這種官職的,屬於劉備的首創。

顧名思義是像牙門一樣保護主公,如此來看,雖然不如五虎上將那樣閃耀,但是也頗受信任。後來魏延又和劉備一起攻克重鎮雒城,還參與了包圍成都之戰。因為表現突出,劉備在贏得漢中之戰並稱漢中王以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把魏延封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加封鎮遠將軍。

當時令全軍上下十分震驚,因為很多人都以為劉備會派張飛去鎮守漢中,結果沒想到劉備卻並沒有這麼做,足見劉備對魏延的欣賞,也著實讓魏延出了一把風頭,這也算是火箭提拔了。當時劉備還問魏延說: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三國志·魏延傳》

從魏延的回答來看,他確實是一個有膽量,也很會說話的人,和《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完全是兩碼事。

  • 關羽和魏延沒有見過面

魏延隨著劉備一起入蜀的時候,關羽正在鎮守荊州,劉備稱漢中王以後,魏延被派去留守漢中。後來關羽在荊州被殺,所以兩人是沒有見過面的,不知道關羽是否知道魏延這個人,總之來說關羽和魏延沒有產生過任何交集。

而且當時劉備冊封的五虎上將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其中關羽對馬超並沒有表現出不滿,只不過當年馬超依附劉備的時候,由於關羽沒有聽說過馬超這個人,當時他還寫信去問諸葛亮馬超這個人如何,誰能比得上他,諸葛亮為了照顧關羽的面子,說他馬超雖然厲害,但只是和張飛差不多,還比不上你。

這讓關羽十分得意。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三國志·關羽傳》

而在五虎將中,關羽唯一看不起的一個人就是黃忠,因為黃忠年紀太大了,關羽覺得把這麼一號老年將軍和自己同列為上將,這簡直是對自己的羞辱,所以當他得知黃忠被封為後將軍時,不高興的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最後還是在使者費詩的勸說下,說黃忠怎麼能夠和你相比呢?漢中王只是因為黃忠一時的功勞,所以推崇他。而你和漢中王是結拜兄弟的關係,這是黃忠不能相比的,最後才讓關羽接受了冊封。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首先糾正一點,歷史上有記載的,關羽只對黃忠的封賞不滿,並沒有表示對馬超的不滿。而關羽對黃忠的態度也直接反應了關羽的人物性格。關羽為人性格狂傲自負,素來善待士卒,而輕慢士大夫。能被關羽看得上眼的人寥寥無幾,正是因為關羽的自負最終也害死了他自己。歷史上劉備在漢中稱王之後開始分封諸將。關羽被封為前將軍。為何關羽對於張飛,趙雲,馬超等人的分封毫無疑義,而對黃忠的分封大為不滿呢?

張飛方面由於和關羽是最初一批追隨劉備的人。而且張飛和關羽二人脾氣相近,武藝也相近。雖然在功勞方面略微單薄一些。但張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和劉備一路走來,好不容易等到劉備大肆分封功臣了,自然也不能薄待了張飛。話又說回來了,雖然歷史上關張二人並沒有結拜,但不是兄弟甚是兄弟。否則張飛也不會在關羽死後那麼急於報仇。有了這方面的關係,關於自然也不會反對張飛的分封。

而趙雲追隨劉備雖然晚於關羽,但趙雲所立下的功勳可是有目共睹的。數次擊破曹軍,兩次扶助幼主劉禪。可以說沒有趙雲,劉禪要麼一命嗚呼,要麼就會成為東吳的人質。劉備進軍益州之後,趙雲又屢立戰功。所以劉備封賞趙雲是應該的。馬超本身就是東漢末年亂世的一路諸侯。在和曹操對抗失敗後,不得已依附於張魯。後來又歸順劉備。馬超的出身地位和戰功,樣樣都不比關羽差,關羽自然也沒有資格瞧不起馬超。

但到了黃忠這塊情形就大大不同了。首先黃忠出身不高,其次在投靠劉備之前黃忠聲名不顯,黃忠蹉跎大半生都沒有受到什麼重用。所以黃忠雖然厲害,但一方面歲數很大,另一方面又沒名氣,關羽自然不滿黃忠和自己平起平坐了。歷史上關羽得知黃忠地位和自己一樣,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所以拒絕接受前將軍的職位。要不是費詩苦口婆心的勸說關羽,表示劉備爭霸天下就需要人盡其用,怎麼能輕視他人呢?並且費詩還在言語中暗示關羽,如果不接受命令,那麼劉備那也不好交代。所以關羽在綜合考慮下才接受了任命。但內心中關羽怎麼想就只有天知道了。

魏延在所有人中算是追隨劉備最晚的人了。他是在劉備入川幫助劉璋抵抗張魯的過程中待人投奔的劉備。在劉備入川作戰過程中,魏延屢立戰功。在職位不斷升遷過程中,魏延憑藉其能力也被劉備所信賴。劉備稱王后,蜀漢有兩大的軍事重鎮,其一荊州,也就是蜀漢的大後方由關羽鎮守。其二漢中,也是蜀漢對曹魏的大前門由魏延鎮守。事實上魏延在出任漢中都督、漢中太守這件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為漢中太關鍵了。但劉備就這麼做了,這就證明劉備看好魏延,關羽一個臣子有什麼資格能質疑劉備呢?

關羽是狂傲,但他不傻。再說了,劉備稱王后,魏延僅被從牙門將軍提升為鎮遠將軍。在地位上要遠比關羽低。關羽自然不會為了這個而生氣。黃忠不同,黃忠是因為和關羽平級,所以才被關羽所嫉妒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看看這幾個人在不同時期的官職和地位就完全明白了,這在下文有明確解釋。簡單來說一是魏延他並沒有和關羽並列而談,正中關羽下懷,二則是魏延出身比較低,關羽就喜歡這個階級的人。而黃忠和馬超的名望和官職既高於魏延且威脅到關羽的地位。關羽不服他們,在某種意義上講還覺得他們是吃白飯的。關羽並不希望有人能和他相提並論。

(《三國》劇中關羽對龐德說的話)

黃忠

《三國志 蜀志 費詩傳》裡面記載了關羽對黃忠的不滿,劉備當了漢中王以後,自然底下的人也跟著升官,封了黃忠為後將軍,關羽則是前將軍,關羽聽說這個消息就非常憤怒,表示不想和老兵為伍,因為前後左右四個將軍地位是並列而談的,對此費詩好說歹說勸關羽顧全大局,關羽才接受。

黃忠在劉表那時:中郎將

曹操到後:代行裨將軍

劉備平益州,黃忠勇猛:討虜將軍

殺夏侯淵:徵西將軍

劉備為漢中王:後將軍,導致關羽怒

除了關羽的傲慢,他生氣的另一個原因並未看到黃忠的能力,而馬超和張飛雖然名望高於黃忠,不過黃忠的戰鬥力他們有目共睹,所以不會說什麼。

《三國劇中黃忠》

馬超

關羽對馬超的不滿主要是因為他是新投降來的,降將而被重用且功勞在關羽看來也就那樣,所以關羽問諸葛亮:馬超可以和誰相提並論啊?諸葛亮說馬超可以和翼德一樣,但是無法同美髯公相提並論。

馬超的父親馬騰曾為徵西將軍,馬超為偏將軍,馬超這個起步由於父親顯然比黃忠高多了。

馬超和曹操對峙:自立徵西將軍

劉璋投降:平西將軍

劉備為漢中王:左將軍

劉備稱帝:驃騎將軍並有涼州牧這種虛職,後一年馬超去世

要知道關羽是不喜歡那些士大夫的,關羽喜歡底層人士,相反的是張飛喜歡士大夫卻對士兵不好,結局恰恰是他們敗亡於自己討厭的人手裡。

(《三國》劇中魏延)

魏延

魏延以部曲跟隨劉備,在攻打益州時立功:牙門將軍

劉備為漢中王: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劉備稱帝:鎮北將軍

魏延雖然是被委以重任,但是軍銜卻沒法和關羽相比,魏延也不是高位出場,地位完全在關羽之下,所以關羽沒必要去記恨他。

有一點頗為有趣,在性格上,魏延同關羽倒是有一些相似之處,魏延也是個善於養兵且性格高傲的人,這一點和關羽是一樣的,這種性格上的相似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總而言之,魏延完全沒有威脅到關羽,名望和身份也都不高


泊圖泊途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打敗了曹操,隨後便上書朝廷,進封漢中王。劉備稱王后,大封有功之臣,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一同被封為蜀漢五虎大將。魏延沒能進入五虎行列,而是被劉備封為鎮北將軍。

當遠在荊州的關羽知道這個消息後,對魏延被封鎮北將軍並沒說什麼,表明他認可魏延被授予鎮北將軍一職。可別小看了鎮北將軍這個職務,當時可以說是位高權重,重要性毫不遜色五虎上將。論實權甚至比五虎上將還要高。

以關羽的意思,黃忠那個五虎將的位置應該是魏延的。當時的蜀漢共有三大實力派,一個是劉備坐鎮的益州,其次是關羽鎮守的荊州,再一個便是魏延守衛的漢中。魏延被封鎮北將軍是劉備進位漢中王后,認為魏延有能力,就讓他守漢中,破格提拔為鎮北將軍。以當時魏延的權力,除關羽外不要說其他四虎將,就連諸葛亮也未必能及。地道的實力人物。

但如果按關羽的意思,再封魏延為五虎將,那他的地位就和關羽平起平坐了。更重要的是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擔心有了權力而反。因此不能再授五虎將。魏延雖是鎮北將軍,統領漢中,但不是五虎上將,比關羽還要矮一級,所以關羽也就默認了。

魏延是一個文武全才的大將,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在三國中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不否認五虎上將在萬馬軍中來去自如,個個勇冠三軍。但讓他們上戰場殺敵可以,如果論謀略都不如魏延。劉備在世時對魏延一直都很器重,否則他也不會不用張飛而讓魏延去鎮守漢中。在守漢中十年時間裡,面對北方實力強大的曹魏,十年未丟一城,這也證明了魏延的確不是浪得虛名。

可關羽對馬超和黃忠兩人被封五虎大將卻是另一番態度。當初關羽在馬超來投降時就不惜要於馬超比試一番,後來還是諸葛亮致信勸租,才打消了關羽的想法。

關羽為何對馬超被封五虎上將有些不滿呢?原因是馬超在當時名氣太響。馬超出身名門望族,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孫子,其父馬騰是雄霸涼州的軍閥。這樣的紳士放到東漢末期那樣一個非常重視出身的年代,算是出身尊貴了。在他父親慘遭曹操殺害,馬家被夷滅三族後,他舉兵反曹,曾殺的曹操割須棄袍。連關羽也未曾有過如此戰績。

馬超當時也是一流人才,投降劉備後,作為元老的關羽自然會覺得他這樣的人是否會危及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所以他不希望授馬超五虎將。

而對黃忠,關羽更是不霄一顧。他的那句話“黃忠何能敢與吾同列?大丈夫豈能與一老卒為伍?”言下之意很明顯,黃忠不僅“老”,而且還是一“卒”。這個“卒”就足以說明問題。像我關某這樣的大丈夫,堂堂的“漢壽亭候”,“漢中王”劉備的二弟,怎能和一老兵同列?

在他看來和黃忠站在一起是一件很丟臉的事,看不起的是黃忠的地位。更不服黃忠的原因是黃忠升的太快了,和馬超一樣屬半道投奔劉備的黃忠,後來定軍山之戰斬了曹操的弟弟夏侯淵,名震一時,地位也迅速攀升,沒多久就和關羽並列了。這就是關羽不服黃忠的主要原因,說黃忠老只是一個藉口。

關羽忠義無雙不假,但是陳壽也在《三國志》裡說,他剛而自矜,說明他是一個比較在意自己地位的人,隨隨便便來一個就跟自己平起平坐,心中自然會流露出不滿,這才是為什麼關羽會有如此立場的原因。








書古論今談史官


關羽的武藝不錯,同時剛愎自用,驕傲自大也是出了名的,就拿東吳來說吧,和親是當時加深兩國關係的一種手段,關羽不同意也就罷了,且出言不遜羞侮使臣,說什麼虎女忌能嫁犬子之類的廢話,當然為此關羽也付出沉重的代價,自己及兒子的生命,幾萬將士外帶荊州,相當於半個蜀漢。

馬超一方諸侯武藝遠在關羽之上,差點拿下曹操的腦袋,其它人還沒這本事,但可惜是一降將。

黃忠,魏延就更不在話下了,關羽何須人也,是和劉備,張飛,稱只道弟一齊起家的人,就連諸葛亮也讓他三分,蜀漢誰是二把手的事至今也沒有人能說清楚,而關羽守荊州時是授假節鉞的,全權負責,握殺生大權的,否則怎麼可能襄樊戰爭是一場孤軍作戰呢?

看不起馬超,黃忠,魏延,在關羽眼裡應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諸葛亮也僅是表面現象,所以關羽戰死後諸葛亮無什麼大的反映,這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事,閒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