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攻堅深度 力拔“窮根”——廣靈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攻堅深度 力拔“窮根”——廣靈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廣靈縣壺泉鎮商村村的貧困戶通過種植大棚蔬菜實現脫貧。 王春喜 攝

本報記者 楊曉明 通訊員 王春喜

冬日的廣靈,寒氣襲人。壺泉鎮澗西村特有的晉北古民居顯得更加古樸寧靜,然而,街巷上喜慶的鑼鼓、歡快的秧歌的場面讓人很難想到這已經是隆冬時節。“光景一天比一天好,生活越來越幸福!”村民劉豔萍難掩脫貧後的喜悅心情。

澗西村是廣靈縣77個貧困村摘掉“窮帽”的一個縮影。山區多、耕地少、農村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交通水利設施建設滯後、農村集體經濟薄弱、人口年齡老化……作為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廣靈縣,脫貧路上“攔路虎”不少。

2016年以來,該縣以“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的決心和勇氣,向深度貧困宣戰,創新推進國家、省、市“五個一批”“八大工程二十項行動”,踐行富有廣靈特色的“335”攻堅法,靈活用好全省“一縣一策”……在廣靈這片紅色土地上,全縣上下同心合力,攻堅克難,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的時代戰役。

如今,全縣共脫貧44485人,貧困發生率也由2014年的30.5%降至0.49%,同比下降了30多個百分點,貧困縣退出14項指標全部達標。

“鄉村提升”美了環境樂了鄉親

在蕉山鄉西崖頭村,沿河而建的水上廊橋讓人感覺來到了“江南水鄉”,雖然河水已經結冰,但依然能感受到“水鄉”的獨特魅力,令人心曠神怡。

很難想象,這樣優美的畫面,一年前還是蚊蠅漫天飛、氣味難聞的“臭水溝”。能有如此巨大改變,得益於鄉村提升工程。垃圾清走了,淤泥清理了,消失了20多年的泉水又重新湧了出來。

環境的改善直接帶動了產業轉型。“西崖頭村現在是我們重點打造的鄉村旅遊示範村,我們要在改善村民人居環境的同時,也讓咱老百姓吃上‘旅遊飯’。”蕉山鄉黨委書記傅錦魁說。

“讓老百姓過上更加體面、更有尊嚴的生活!”面對農村基礎條件差、農民住房歷史欠賬多的實際,該縣舉全縣之力實施鄉村提升工程和農村安居工程,把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推進,成功打造出以“古堡澗西”“山水白羊”等為代表的30個市級鄉村提升示範村,廣靈縣澗西村成為全省首批“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併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候選名單。

“培育品牌”做強做大扶貧產業

“小米鍋巴好!小米鍋巴贊!”這是國際巨星成龍在2018年第四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發佈會上品嚐廣靈小米鍋巴後的一句即興代言。

近年來,廣靈縣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的重要論述,將品牌建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以“大同好糧”為引領,打響了“廣靈巧娘”“廣靈豆品”“壺流文旅”等一大批廣字號“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條品牌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產業扶貧之路。2017年,東方亮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成為全省國定貧困縣中第一家上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018年國慶期間,“東方亮”小米在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廣告屏幕”,打出了“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廣告,“廣靈小米”正式走出國門,成功進入北美市場。

做精“傳統產業”、做靚“生態工程”、做大“光伏產業”、做優“旅遊產業”、做強“電商產業”、做實“消費扶貧”……該縣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出臺了《廣靈縣產業扶貧惠農獎補辦法》,大力實施“雙十雙百”產業扶貧示範工程,推進工商業進農村,形成多產融合、互促共進的產業扶貧大格局。

壺泉鎮聚和村農民席雅琴近來特別高興,因為她再也不用千里迢迢去外地打工了。“自從村裡辦起了箱包加工車間,我就到這裡幹活了,現在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席雅琴熟練地幹著手裡的活兒。與席雅琴一樣,全縣共有2937名貧困人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為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該縣堅持龍頭企業“帶”、鄉村集體“辦”、致富能人“創”,全面打造“扶貧車間”,投資1.16億元建成扶貧手工業園區,授牌109家“扶貧車間”,發放“扶貧車間”補貼161.14萬元。以“廣靈巧娘”為代表的居家經濟、炕頭經濟,帶動全縣2400多名農村貧困婦女實現就業增收。

“現在,廣靈一中的教學風氣發生了根本轉變,原先自由鬆散的教學風氣沒有了,老師們你爭我趕,學生們努力拼搏。縣裡不僅兌現了多年來的‘高考獎勵’,還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為我們提供了幹事創業的好平臺。”談及這兩年廣靈教育的變化,廣靈一中教師李德春深有感觸。

近年來,廣靈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

革,先後出臺了《廣靈縣中小學領導班子管理辦法》和《廣靈縣教育教學工作激勵辦法》,開展集團化辦學,與市級優質學校結對,推進縣域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該縣先後投資1.28億元,新、改、擴建薄弱學校58所,實現義務教育階段鄉鎮寄宿制學校全覆蓋;投資3.5億元的全封閉高中全面開工;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實施從學前到大學的“全過程”資助,累計兌現各類資助金4443.59萬元,資助學生4.86萬人次。

2019年,全縣高考二本B類達線率從2016年的18.22%提升到43.62%,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均有6名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

結合脫貧攻堅,該縣先後在縣職業中學設置了中藥材種植、食用菌栽培、廣靈剪紙、廣靈石雕等專業,為保護傳統技藝、助力脫貧產業儲備了大量技術人才。該縣還先後與中國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院校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創新辦學模式,提升辦學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