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家對明朝這段歷史有什麼想說的?

沒有想到啥名字


明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王朝,在當今社會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有些人喜歡它的錚錚鐵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精神。有些人說它是窩囊廢,被區區百萬滿清覆滅!

有些人喜歡它的三權分立而平衡的政權體制,有些人說它的當權者不是暴君就是昏君!

有些人喜歡他的軍事實力的強硬,有些人恨它宦官擋道迫害忠良!

有些人喜歡它的對貪腐不容忍,有些人恨它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明朝數百年的風雲歷史,論功過,任何一個角度都不能圓滿解釋!作為最有爭議的一個歷史王朝,我們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明朝歷史!

明朝初年朱元璋朱棣以及朱允炆朱高熾朱瞻基都是難得的社稷之君。

體恤百姓生活疾苦!

嚴厲打擊貪汙,錦衣衛監督官員的生活作風!

大軍血戰漠北定邊疆!

鄭和七下西洋壯國威!

但是也是朱高熾和朱瞻基以後明朝開始走了下坡路!轉折點就在土木堡事件之後,文官正式全面掌權,肥沃的魚米之鄉江南土地被舉人地主文官侵佔的沒有多少了,農民只能賣地打長工來生活,明政府的國庫收入一年不如一年,為什麼?這個跟它的稅收體制有很大關係,為以後的崇禎挖了很大的一個坑!

萬曆皇帝三次出征,更是讓國庫和自己的庫房徹底虧空!

皇權各種勢力旁落到文官手裡,最後只有宮裡的太監宮女,錦衣衛東西廠屬於皇權直屬勢力。

等到崇禎殺了魏忠賢,更是自己砍了自己的臂膀,軍權旁落,國庫虧空,崇禎帝也只能憋屈的上吊了!


學史明心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滿清上臺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篡改了明朝的歷史。

這不是單一的篡改,而是系統性、全面的篡改。

其一就是朱元璋的長相。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清代的畫像是鐵鏟臉,極為醜陋。

然而奇怪的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孫子朱允炆等人,雖算不上大帥哥,都長得頗為不錯。

而且朱元璋的子子孫孫直到崇禎皇帝,基本都是長相還算可以的人,不乏帥哥一級。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沒有一個子孫是鐵鏟臉。

問題來了,難不成這些子孫都是皇后娘娘偷人生的?所以才沒有遺傳朱元璋的長相?

當然不是了。

實際上,真實的朱元璋根本不是馬雲那種臉型,甚至長得還不錯。

大家都知道,1353年,25歲的朱元璋加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開始反抗元朝。

沒多久,郭子興就很賞識朱元璋,人為他有才幹又氣宇宣揚,長相不錯,就把心愛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馬氏也就是馬皇后。

當時朱元璋充其量只是低級軍官,還沒有名氣。試問,如果朱元璋是一張醜陋的鐵鏟臉,滿臉黑痣,郭子興能這麼作嗎?他和自己的養女有仇?

明代所有朱元璋畫像,都是方面大耳的正常人,雖不算英俊,也是長得頗為不錯的。

當年面見朱元璋的人眾多,也沒有一個人說朱元璋長相奇特的。

甚至滿清的《明史·太祖本紀》說,也實事求是的說,“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之所以變得醜陋無比,都是清代的事情。大家想一想就知道,明代誰敢用這麼醜陋的畫像當做朱元璋,不想活了?

實際上,這是滿清為打擊漢族自信,刻意醜化的卑劣行為。

所以,重寫明代歷史非常重要。


薩沙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是通過《明朝那些事兒》真正的開始回顧明朝這段歷史的。在此確實要非常感謝當年明月,不管別人對他是如何評價,是褒是貶。但對我來說,當年明月引發了我對明朝那段歷史的興趣。

在看《明朝那些事兒》之前,明朝的皇帝我只認識朱元璋和崇禎,一個開國,一個亡國。其他的就是一片模糊,嘉靖和嘉慶傻傻分不清。

因為看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我也開始去找許多關於許多明朝的資料。我談談些看法。

首先,明朝相較於其他朝代,現存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書面史料名目繁多,可研究的東西很多。就算是專門的明學家,也會被錯綜複雜的史料搞的頭腦混亂,導致明學家的派別比研究其他朝代的學者也多出很多。我們史學上默認的明朝的正統史書是明實錄,相對其他資料來說,算是最全面最客觀的明朝史料,而明史,因為編寫者清朝人,滿族主修,所以統治者必然會做一些有利於自己民族統治的改動,這也是十分正常的,但對後人來說算是比較辛苦了,需要我們撥除歷史迷霧。

這也造成了許多專家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著名的學術超男易中天老師就在他的作品《品人錄》中說,只要不帶民族偏見,都應該承認他們(康熙、雍正)夠資格當中國的皇帝,至少比明代的皇帝強。中國曆代王朝的皇帝,就屬明代的最差。不是昏,就是暴,要不就是懶,好一點的又平庸。好容易出了個想做事的,又氣數已盡。在易中天眼裡明朝的皇帝沒有一個行的,康熙雍正有資格,明朝沒有一個夠格。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不夠格嗎?朱棣永樂盛世不夠格嗎?明朝的皇帝的確奇葩多,有將軍皇帝、修道皇帝、罷工皇帝、木匠皇帝,花樣不少。

我個人雖然也比較喜歡易中天老師,但對這段話不敢苟同。

明朝的皇帝雖然昏,雖然不上朝。但是有骨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我們應當客觀評價明朝,有功有過,不能一概而論。


沒人要的洋芋


明朝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第2個王朝,同時它也是漢人所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前後持續了276年的時間。如果算上在崇禎皇帝去世之後,依舊盤踞在東南部秉持抗清鬥爭的明朝殘餘勢力來說,整個明朝的時間也將近國運300年。

這樣長的一個王朝壽命在整個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也並不算得十分落後,而在明朝的這段歷史當中,也湧現出來了其他王朝所擁有的盛世和明君。除去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外,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君主。如果說朱元璋的一生是推翻元朝統治以及平定各地勢力建立大明王朝,那麼明成祖朱棣則是在他父親的基礎上不斷的開疆擴土,先後多次征討位於北方的元朝殘餘勢力和瓦剌。而在永樂盛世之下,又實行比較開放的國策,以至於當時的京都成為了可以和唐朝長安相比的國際性大都市,在明朝的京城裡往來著各國形形色色的商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彰顯了大明王朝接納萬國來賀的一種自信和從容。

而在軍事力量方面,僅僅從永樂一朝來看他先後發動的數次遠征漠北的軍事行動,就一步步的打擊了早就已經衰弱不堪的元朝殘餘勢力,而朱棣本人也病逝在第6次爭討漠北的行軍途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永樂盛世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斷絕,繼任者朱高熾雖然在位的時間不滿一年,但他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寬容仁厚的皇帝。在永樂後期連年用兵也給盛世積累下的國庫帶來了極大的消耗,這是朱高熾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在他就任皇帝之時,開始了與民休息的國策。在這之後的朱瞻基同樣延續了他祖父的遺風,更為重要的是他堅持了鄭和下西洋的一個方針,這也成為明朝初期一個非常耀眼的成就。在短短的數10年之間,明朝的團隊在鄭和的帶領之下,遠赴今天的非洲及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傳播了當時明朝的威嚴和文化,更是贏得了這些地區人們的擁戴,所以在明朝時經常會出現百國來賀的一種局面。在歷史上著名的朝貢貿易,也在這一時期興盛起來,明朝對於那些不遠萬里趕來朝賀的外邦者,往往給予非常豐厚的賞賜和優待。

當然在明朝這個時間段內能夠細數的成就還是非常之多的,比如永樂盛世時期所編撰的永樂大典曾經高達2萬餘冊,雖然隨著歷史的洗刷和戰火的損壞,至今仍存百冊,但是這些永樂大典的重要典籍當中所記錄下來的古代典籍文化,對於今天仍舊有著很大的作用。有人曾經這樣講過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樣的一句話似乎是對明朝歷代帝王的一個褒獎之語,其實總的來看,整個明朝的歷史當中,沒有出現過割地賠款這樣的喪權辱國的事情。即使是在土木堡之變當中,當時的明英宗被瓦剌所俘虜,位於京城的于謙和一干重大臣並沒有選擇向其屈服,而是擁戴起新的皇帝,並且在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之時,率領軍民頑強抵抗成功的組成了保衛京城的戰鬥。

而在16世紀當中面臨經常侵擾朝鮮的日本軍隊,即使是在明朝已經走向末期的時候,萬曆皇帝仍舊能夠派遣大部分的明軍前去朝鮮,幫助朝鮮人抵抗日軍的侵略。雖然前後兩次耗時長久也有一定的損失,但是最終還是粉碎了當時日本在豐臣秀吉帶領下圖謀吞併朝鮮的陰謀。

而最終走向滅亡也有他自己積重難返的一部分原因,但其客觀條件也是非常的惡劣的,在明朝末期面臨著邊關和內部兩重憂患的壓力之下,僅僅憑藉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是不能夠完全挽救這樣一個頹敗的局勢的,而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慘遭一些奸臣的陷害,即使是像袁崇煥這樣的抗金名將,也被離間計所陷害。而朝廷內部因為連年災荒所導致的糧食顆粒不收,百姓流離失所,則是從內部這方面來決定了明王朝最後的命運。畢竟從明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來看,還是要歸結到李自成的身上,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整合起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部隊,還是因為多年的天災人禍導致一些百姓食不果腹,到處流亡無家可歸,這才讓他們有能力去反抗明朝。


大史小吏


您好,“二弟聊歷史”回答這個問題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國祚276年。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

明朝最著名的帝王

明朝歷代十七位帝王,各有傳軼事千古流傳,雖有勤政明君,不乏昏庸帝王,總之是八仙過海各有神通。

洪武大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國瑞,漢族,明朝開國皇帝,南京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恢復了漢族國家,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在位期間努力恢復生產、整治貪官。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廟號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刀光天下—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鞏固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位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糊塗天子—朱祁鎮(1427年—1464年),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長子 。9歲即位,年號正統。即位初大事權歸太皇太后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張氏死後,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

亡國之君—朱由檢(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國之君。在位期間農民起義猖獗。關外滿清勢力強大,加之其性格原因使其在施政和用人方面屢屢出錯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後,朱由檢於煤山(景 山)自縊身亡。

改變了時代的人才

明代雖有出了名的昏庸之君,但依然能屹立二百七十六年不倒,不可不說是其中一部分仁人志士之功。歷史上明代向來是人才輩出的時代。

開國名將—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

救國宰相—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 。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 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

亂世名臣—張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進行了“萬曆新政”。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續,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


總結:

明朝,屹立276年不倒,歷經17位帝王,留下諸多謎團,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名臣名相名將,留下千年封建王朝史中最輝煌的一筆。

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朝代,一個令人為之折服的朝代,一個覬覦著人們無限遐想的朝代,一個給歷史留下無數謎團的朝代,這就是明朝。


二弟聊歷史


明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政權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在後世人的評價是譭譽參半!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呢,因為這個王朝有點自相矛盾。

首先國家政體的畸形——閣府制度與分封制並存;凡是這種“平民出身”的皇帝都有這樣的毛病——“疼後代和寵後代”,無賴出身的“劉邦”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都做了一件歷史倒退的事情,使用分封制。作為“好父親們”的朱元璋和劉邦因為平民時期經歷了太多骨肉分離的現實,非常疼愛自己的後代,想為自己的後代謀一份永世的福廕,大量的實封自己的兒子,這造成終明朝一代的後遺症,產生歷史上最大的皇族(號稱百萬皇族),這樣龐大皇族下,不利於皇族中央集權同時也“吃窮了”朝廷,為明朝埋下禍根,但是對皇族實行實封的同時,明朝又創造領先幾百年的"內閣制",可以說我中華民族在十四五世紀已經實行了類似當今主流西方國家的"君主立憲制",由於這種先進的文官制度,朝廷的施政錯誤率極低,這也是明朝出了這麼多奇葩皇帝還戰戰兢兢的延續了290多年的主要功勞。

二、君王的素質——皇帝最有“骨氣”,也是奇葩皇帝最多的朝代

想起明朝的皇帝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這兩句話,“天子守邊”、“君王死社稷\

用戶4564320957


各個朝代都有他的侷限性和進步性。

明朝在1368年建國1644年滅亡,享國276年,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沒有超過300年,既然這樣那就說明這些朝代的制度都是差不多的,如果說明朝制度差勁,那麼哪些朝代的制度能談得上先進呢?畢竟差勁制度的明朝存在的時間和你差不多。只能說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政治體系。

所以只能說個朝代的政治制度是隨著時間變化的,一代接一代逐步完善起來,如果只拿黑材料來說話那麼明朝肯定是有很多的,但是其他朝代難道就沒有了嗎?唐朝宦官專權超過所有朝代,皇帝的廢立都在他們手裡抓著。宋朝就不用說了,靖康之恥後偏安一隅,清朝後期更不用說了,差點被列強全部殖民。

最後就是看你自己的態度了,你喜歡明朝,那他也有很多優點能說,比如收復丟失430年的燕雲之地,恢復長江以北地區被女真人和蒙古人統治了近250年的漢人地位,有再造華夏之功。你要是不喜歡,我說了一堆好的你也還是不喜歡,比如土木堡之變皇帝被抓,遊牧民族多次入關劫掠。但網絡上很多人討厭明朝我覺得大部分是因為那句“不和親、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因為只要一提起明朝就有人說這些,說多了就讓人變得很反感,總想找些材料來否定這些話,接著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找了一堆材料來辯駁,久而久之網絡上就形成了這邊在宣傳,那邊再反駁,宣傳多了讓人越來越反感,反駁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每個人對歷史的看法都不一樣,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好壞因人而異。明朝歷史材料頭條有很多,不要受別人的影響,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看歷史的結果就變的不一樣了。就像你讀明史是為了瞭解歷史呢?還是收集黑材料去反駁明粉的呢?這些都要看你自己的喜歡,別人的看法始終是別人的。


我是隔壁小王


大明盛世時不想說,說到明朝我最想說的便是明末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最悲慘的一位皇帝,也是最有骨氣的一位皇帝,崇禎皇帝。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沉重的鐘鳴聲從紫禁城中傳出,沒有人知道,最後敲響大鐘的是崇禎皇帝本人,然而再也不會有人來上朝了。

就在幾個小時前,皇帝召集所有的嬪妃和皇子公主最後一次聚餐,皇帝端起酒杯,一個一個的向家人敬酒,告別。當週後凝視著崇禎絕望的眼神時,她深深的嘆了一口氣,端起酒杯一飲而盡,決絕的帶著隨侍的宮女回到了寢宮,崇禎知道,她去安排自己的後事去了。當走到袁貴妃面前時,崇禎看到了這個自己寵愛的女人躲閃的眼神,她的腳在發抖,她的臉色蒼白。那一刻,崇禎原本絕望而空洞的眼睛裡突然被殺意充盈,她想跑,她還想活著。崇禎大怒,抽出佩刀猛砍出去,袁貴妃回身就跑,腳底一滑,刀鋒瞬間劈入了她瘦削的肩膀,她慘痛的大叫起來,然而,她沒有別的選擇,崇禎要他所有的女人為崩塌的王朝殉葬。

滿手是血的崇禎皇帝紅著眼睛,疾步走到女兒的宮中,他揮劍砍殺自己視若明珠的骨肉,邊砍邊哭邊嚎叫:“誰讓你生在帝王家呢?”幼小的昭仁公主,就這樣睜大眼睛倒在了血泊中,長女長平公主躲避父親的長劍時被斬斷了右手。癲狂的皇帝像一個變態的殺人狂一樣在這個夜晚用自己最親的人的鮮血來祭奠在自己手上失落的祖宗江山社稷。也許是累了,也許是逐漸恢復了理智,也許為大明留下最後一線生機,他命心腹太監將三位皇子喬裝改扮送出了宮去。

一切都結束了,在煤山壽皇亭旁的歪脖子樹上,崇禎皇帝自縊而死,在他的對面,太監王承恩對著自己的皇帝行了最後一次大禮後也自縊身亡。

天空陰雨連綿,不時夾帶著幾片雪花。李自成氈笠縹衣,騎著烏駁馬,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西軍開進了北京城,在一片狼藉的皇宮之中,李自成開始命人尋找崇禎皇帝的下落,留在宮中的太監和宮女恍若驚弓之鳥,一個個只知道搖頭。於是,大規模的地毯式搜索在紫禁城展開,依舊一無所獲。

在壽寧宮中,李自成看到了全身被血浸透的長平公主,他以為長平公主已經沒救了,順水推舟安排人將她送到了外公周奎的家中。

李自成發佈命令,凡是獻出明朝皇帝的,賞萬金,封伯侯,有敢隱匿者,誅滅九族。

五天後,宮中的人終於在煤山發現了皇帝的屍體。那一刻,在場的人都留下了眼淚,現場的狼狽和慘烈是觸目驚心的。大明天子頭髮散亂披在臉上,穿著零亂的藍色衣衫,一隻腳穿著靴子,一隻腳就這樣裸露著沾滿了泥漿,衣服前面寫著:“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衣服後面還有一段話:“百官俱赴東宮行在。”

大西軍將領劉宗敏聞訊趕到現場,命人用椅子把崇禎和周後的屍體抬到東華門外,停在道旁臨時搭起的蓆棚之中,由三名老太監守在旁邊,周後蒼白的臉上,鼻孔略微滲出烏血,下身衣服被針線層層縫死,望之令人心酸。

第二日,李自成發出檄令:葬崇禎皇帝皇后於明陵。安葬的經費沒有,負責的官員只得到處籌錢,僱傭民伕挖開已故的田妃墓,將帝后梓宮放入,才算完事。



名留青史


縱觀我們今天看到的關於明朝的歷史記載,不管是關史還是野史,其實大部分都是被滿清篡改過的!而且基本上是康熙,乾隆前後花費了上百年修改的!就是今天的歷史書上對明朝皇帝的記載都是沒有什麼真實性,什麼木匠皇帝,道士皇帝,史上最醜皇帝朱元璋!太監專權,錦衣衛!還有很多匪夷所思,不和邏輯的記載!就如明武宗去打仗,幾萬人打仗,死了幾個人,真是歷史少有!

從今天的考古來看,明史不可信,所以現在人感覺明朝的皇帝都是昏君當道!奇葩太多!明朝其實最大的失敗可能就是養士!明朝的戶籍制度至今還在用!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中國封建王朝脫離不了三百年亡國壽命都是土地兼併問題!而土地又養不起人口!明太祖朱元璋農民出身限制了他的眼界,同時他也私心,明朝的稅收政策,藩王制度讓明朝皇帝和政府越來越窮!最終窮死!

程朱理學在明朝非常興盛,也導致明朝基本上沒有辦法實現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想革新,反而越來越愚昧無知!更不用說技術的進步了!

明朝的滅亡告訴我們,臃腫貪婪的官員能夠掏空任何強大的王朝!反腐反貪永遠不會過時!





半分品史


由朱元璋統一併建立的大明王朝,結束了蒙古人對中原的異族統治,延續了唐代以來中斷的民族融合。不再堅持宋代的夷夏之防。同化了羌族、歸化了回族和苗族以及壯族。收復了丟失六百多年的幽雲十六州,甚至收復了遼東,控制了東北。西部力量衝擊到了青海,南部統治到了緬甸和老撾。文化上,明朝是古典小說的高峰。思想活躍,王陽明、黃宗羲、顧炎武、宋濂、醫學李時珍、才子楊慎、解縉。軍事有徐達、李成梁、譚綸、孫承宗。官員能吏有于謙、海瑞、張居正。外交有鄭和七下西洋,對外“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經濟沒有宋代繁榮,君主集權制度沒有清代完善,思想文化,社會風氣沒有唐代包容,國土版圖沒有元代大,沒有強漢那樣顯赫的武功,沒有秦代那樣龐大的兵團。但是,他比任何朝代都擁有更精幹的國防力量,單兵裝備更加完備,五六萬人就可以組織一場戰略戰役,不再需要幾十萬人的大規模決戰。他比漢代擁有更穩定的邊境,不再擔心軍閥割據和外敵長驅直入進入中原腹地。他比唐代宋代有更融合的民族交流和互市貿易。他比元代、清代有更平等的民族政策。

這就是我對得國最正的大明王朝,276年曆史的基本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