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青州市:曹巖良的“鋦壺”人生

“鋦瓷”是中國一門古老的手工技藝,眾所周知的“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這句俗語就是從鋦瓷這一行當裡來的。鋦瓷,簡單說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銅、鐵、錫等金屬釘鋦起來使瓷器得以修復再次使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一般瓷器壞了就壞了,隨手就扔掉了。慢慢的幹這個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少,鋦瓷工藝這門古老的手藝正在漸漸消逝。然而還有少數人仍堅持在這一行業,43歲的曹巖良就是其中一位,無論破得多厲害的壺,只要有一絲可能,在他的手中都能“破鏡重圓”,重新煥發新生。

機緣巧合踏入鋸瓷這一行

在山東濰坊青州市青州古城一間不大的門面裡曹巖良正在埋頭鋦瓷,面前不大的工作臺上擺放著形狀各異的剪子,錘子,各種刀口角度的鋦刀,材質不同、大小不一的各種鋦釘。曹巖良或鑽或敲,他的一舉一動能讓一把破損的壺煥發新生。

青州市:曹岩良的“锔壶”人生

曹巖良正在鋦壺

談及入行的原因,曹巖良笑著說,機緣巧合但又是命中註定。曹巖良起初愛壺、玩壺、賣壺,每當有壺破損時他總是十分痛心,也因此萌生了學習鋦瓷的想法。

“我一直經營著一家紫砂壺的店面,經常有朋友、客人來問哪有修壺的,從那開始我就心裡有了想學的念頭。後來,有一次我自己的壺摔爛了,當時覺得特別可惜,很捨不得,心裡就堅定了學鋦瓷的想法,一定得學。”曹巖良說道。

抱著這種念頭,曹巖良開始了尋師之路。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機會,曹巖良碰到了他現在的鋦瓷老師。“大約四五年前,我有一位朋友,聊起這個事來他說他知道一位河北的老師,幹這一行幹了一輩子了,是一位精通鋦壺的老手藝人。通過他的介紹,我就踏入了鋦瓷這一行。”

學習之路充滿了挑戰,曹巖良也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當時學的時候感覺最難的是打孔。因為每把壺的厚度是不一樣的,有的壺特別薄,而鋦瓷打孔是不能打穿的,最多打到三分之二的厚度。那時候剛學沒什麼經驗,手上功夫也不到家,經常是把壺打透了。後期經過反覆的練習,才慢慢的把握好了那個度。”曹巖良回憶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曹巖良出師了。但對於自己當時的技術,曹巖良感到不滿足。於是,回到家的曹巖良開始了日復一日的練習。為了有更多練習的機會,曹巖良給自己製造了很多“小麻煩”。“當時學會之後,還不敢直接給別人修,想練手只能自己創造機會,我就自己打碎一把完好的壺再修補起來。前前後後,少說得打碎了30多把壺。”曹巖良笑著說。

別看現在曹巖良的技術已經爐火純青,說起當時練手的經歷,曹巖良坦言自己也是下足了功夫。找碴對縫、定位點記、打孔、鋦釘、補漏……對曹巖良這個初學者來說,每一步都像一座大山等待著他去攀登。“我記得剛開的時候,每一步都會多多少少的出現一些小紕漏。對碴沒對好,結果鋦完之後一盛水就漏了。整個練習的過程中打孔打穿也是經常的事。剛開始練習打孔的時候還經常將鑽頭弄斷,一不小心就斷壺裡了。”曹巖良說著笑了起來。

從一開始幫朋友修壺到慢慢的開始接待客戶,曹巖良的鋦瓷手藝開始在圈子裡小有名氣,越來越多的人專程來找他修壺。

鋸好的是器形 修復的是情感

鋦壺,是一項精密的技術活。說起鋦壺,步驟很是繁瑣複雜,一絲一毫都不能懈怠。

每拿到一件破損的壺,曹巖良都要靜靜“品”一陣,看碎片如何拼對,如何根據裂紋的走勢來選擇鋦釘的大小、鑽孔、鑲嵌排列鋦釘。曹巖良介紹,每把壺都有自己的氣韻,裂紋和鋦釘不能破壞壺的氣韻,而應該與壺的形制紋飾融為一體,使其更加精美,更有韻味。鋦出的活不僅要嚴絲合縫,還要美觀、中看。要始終遵循“畫蛇添足”為下,“破鏡重圓”為中,“錦上添花”為上的原則。

青州市:曹岩良的“锔壶”人生

曹巖良講解鋦壺注意事項

曹巖良告訴記者,鋦壺最為關鍵的一個步驟是捧瓷,就是對碴。把零散的壺片一塊塊拼接起來,再小的碎片都不能錯過。“如果小碎片沒有拼湊起來,壺即使補好也會出現其他這樣那樣的問題,達不到滴水不漏的效果。”曹巖良一絲不苟地說。

一件打碎的瓷器,要經過找碴對縫、打孔、做釘、裝釘、打磨、填粉等工序,少則需要四五個小時,複雜的要兩三天時間。曹巖良告訴記者,現在有人前來鋦瓷看中的不只是器物的價值高低,更多的是對器物的感情,所以在修復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細緻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曹巖良開玩笑的說,我們這一行可以說是在“修復情感”。

煙臺的於先生愛壺多年,一把韓美林設計的壺是他的心愛之物。但在一次兒子的頑劣中,壺蓋香消玉損。於先生很是心疼,便把壺碎片收好,總夢想有一天能使陪伴多年的愛壺“起死回生”。一次偶然到青州旅遊,於先生在曹巖良店裡發現了這個能工巧匠,在看到他的手藝後大為興奮,回家後立即將自己的壺寄來修補。幾天之後,於先生看到了修復好的壺,不但保持了原來的優美身型,還因為所鋦的銀丁增添了幾份俊俏,對曹巖良大加讚賞,併成為朋友。

青州市:曹岩良的“锔壶”人生

曹巖良鋦壺作品

這種帶著感情來修壺的客人還有不少,給曹巖良的感觸也很深。“有位濰坊的客人他帶來的壺是他爺爺的。他爺爺以前是醫生,四十年前他爺爺行醫的時候,有一家人沒錢付醫藥費就用一把顧景舟的壺抵了醫藥費。由於不小心,摔碎了。他跟我說這把壺對於他來說代表的意義遠遠超出那把壺的價值,是他對家人的一種思念。我當時給他修復完之後看著他激動的樣子,很替他高興。”

青州市:曹岩良的“锔壶”人生

曹巖良鋦壺作品

物有悅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對每件送到手上等待修復的瓷器曹巖良都溫柔以待。看著殘損的瓷器在自己手上重獲新生,他充滿了欣慰。“每當給客人修好一把壺的時候,看到客人那麼高興,其實我心裡比他們還高興。因為這是我的作品,我用自己的技藝讓那些器物獲得重生,這是一個匠人的使命也是一個匠人的信仰和傳承。”曹巖良說道。

鋦瓷技藝能使破鏡重圓、化殘為美。對於鋦瓷這門老手藝的日漸沒落,曹巖良也希望這門古老的手藝如同經過修復的藝術品一樣傳承發揚、煥發新生。他告訴記者:“我師傅曾經跟我說過,學鋦瓷其實很簡單,但是要做好這門手藝是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做。鋦瓷這門技藝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也是一種非遺文化。我會保持著最初的匠心將這門蘊含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手工技藝傳承和發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