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汝州最美地名——“張進士村”

張萬傑 韓俊國/文

:39


汝州最美地名——“張進士村”

現今在汝州很有名氣的張進士村,其實是焦村鎮張村。只因為張村在清朝嘉慶年間張松茂考取了進士,修建了進士府院、進士牌坊而被周圍十里八鄉的群眾美譽為“張進士村。”

汝州最美地名——“張進士村”

張進士村在歷史上還被叫作酸棗樹張村。傳說明洪武年間,張姓先祖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至汝州左村(焦村)東北,在一顆碩大的酸棗樹東建房定居,可能是為了不忘根在老家大槐樹的緣由,與之相呼應而叫作酸棗樹張村。據老人們口口相傳,該酸棗樹高達五米,樹粗三米多,樹幹分岔處,可容下三個牌場,每逢夏季小孩們時常爬到樹上打牌或捉迷藏。明末局勢動盪,匪患不斷,鄉民築寨自保,將酸棗樹伐掉做成東西寨門,挖樹根留下的大坑夏季盛滿雨水,成為小孩們的游泳池。盛夏晚上,螢火點點,蛙聲起伏,兒童嬉戲,這樣的場景成為幾代人抹不去的鄉愁。

汝州最美地名——“張進士村”

該村現在還保留有相對比較完整的張進士院。張進士院是並排相連的五處宅院,建於清嘉慶年間,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約100米,佔地約6500平方米,共有房舍約200間。整個建築群排列有序,中軸線明顯,佈局合理,工藝精良,具有典型的北方建築風格。院內建築飛簷斗拱,雕樑畫棟,上飾五脊六獸、脊魚海馬,氣勢宏偉。室內廳廳有匾額,室室有字畫。主院東、西各附一跨院,東、中、西三個院落並排坐落,渾然一體又自成體系。中院主房均為五間式建築,從前向後依次有大門、二門、客廳、上房、繡樓、後花園、車馬院等小院,等級明顯,禮數考究。

汝州最美地名——“張進士村”

“文革”前張村一直保留著三座牌坊:一座進士坊,兩座貞節坊。牌樓高大聳立,莊嚴肅穆,遠近聞名。可惜在“文革”期間被當作“四舊”拆除建橋。

汝州最美地名——“張進士村”

該村重視教育風化,堅持耕讀傳教,使得鄉風純樸,文化氣息濃郁儒雅。歷史上該村的曲劇遠近聞名,是我市曲劇發源地之一,目前保留有我市現存最古老的戲樓。傳統禮儀《大奉盅》為歷代婚慶所用,目前被評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省級非遺項目。受張松茂考取進士的影響,該村先後有多人外出求學,且學有所成。特別是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後,該村考上大學的有近二百人,取得博士學位的有四人,有的已晉升為教授,現在都在各行各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汝州最美地名——“張進士村”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人們普遍認識到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文化學者、古建築愛好者前來該村參觀、探古、研究、保護。

汝州最美地名——“張進士村”

目前,據有關人士考證,張村紅石溝窯址屬於汝窯遺址。2016年11月,張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中央財政將提供專項補助資金支持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該村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劉佔江/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