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棣為什麼不滅了瓦剌?

雲中塵鶴


不滅了蒙古原因最大就是蒙古草原北邊沒有沙俄個哈薩克,他們可以戰略迂迴,打不過不想投降就一直往北跑,反正我是放牧的走著消耗不大,你農耕民族受不住洲際的迂迴穿插,到了清朝崛起時蒙古北邊沙俄哥薩克哈薩克崛起封死了迂迴貝加爾湖北邊伏爾加河流域草原的能力,要麼投降沙俄他們要麼投降明朝要麼投降清朝,沙俄和我們人種不一樣,沒啥一樣的傳統還有很多,選擇就只有明和清,明那時政治黑暗還打殺了200年,和清傳統好多一樣,所以投降清朝。原因就在於此。天命如此。


從容如水805


元未明初,明軍將蒙古統治者逐出中原。元順帝逃往漠北後,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死於應昌。皇太子繼位,逃往和林,史稱“北元”。


永樂初年,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韃靼部居住在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瓦刺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內蒙古)和遼河流域一帶。三部之間經常互相殘殺,並派兵在明朝邊疆燒殺掠奪。

從永樂八年開始,為了明朝邊境的安寧,明成祖朱棣總共五次御駕北征蒙古,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頻率越來越快。五次親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勢力的威脅,使蒙古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成祖朱棣本人也死於公元1424年的第五次北征中。


蒙古韃靼部自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的五次北征之後,勢力已大為削弱,宣德年間復為瓦刺部順寧王脫歡所敗,盡並其眾。瓦刺部勢力轉盛。脫歡為永樂年間被封為順寧王的馬哈木之子,脫歡統領了瓦刺、韃靼兩部後,欲自立為可汗,但多數蒙古人仍願立元宗室子孫,脫歡乃自稱丞相,立脫脫不花為可汗。

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脫歡死,其子也先脫離脫脫不花的轄制,嚮明廷朝貢也是各自派遣使臣,明廷也樂於分而治之,兩邊應付,賜予豐厚。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部首領也先遣使兩千餘人貢馬,嚮明政府邀賞,由於宦官不肯多給賞賜。沒能滿足其要求。分四路大軍向內地攻擊。於公元1449年在士木堡生俘御駕親征的明英宗,史稱“土木堡之變”。


後來,也先也被自己的部下傷害了。此後瓦刺部的勢力被分散了,漸漸衍生出了另外四個部落。四個部落最強盛的就是準噶爾部。準噶爾部在清朝被康熙皇帝給消滅了。瓦刺部也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峰迴路轉說歷史


在朱棣登基後,進行了五次北伐。這五次北伐中,朱棣削弱了蒙古的幾個非常強悍的部落的實力。

但為什麼沒滅了瓦刺呢?

朱棣第一次北伐,北伐對象是韃靼大汗阿魯臺,後來阿魯臺嚮明朝投降,朱棣封阿魯臺為寧王。阿魯臺的倒臺使瓦刺逐漸崛起,於是再次北伐。這次雖然勝利了,但是瓦刺並也沒有太大的損失。

第三次北伐是因為寧王阿魯臺叛變了,不向朝廷上供,還一直騷擾明朝的邊境。這次還沒開打,阿魯臺就跑了。

第四次北伐,這時的瓦刺已經強大起來了,阿魯臺也被他們打敗了,朱棣只能班師回朝。到了第五次的時候,阿魯臺沒有出現,軍隊順便收拾了兀良哈,朱棣因病就去世了。

五次北伐的對象都是韃靼,因為韃靼的實力太過於強大,威脅到朝廷的安危,在圍剿韃靼時卻讓瓦刺發展強大起來,後來瓦刺殺了阿魯臺,滅掉了韃靼,將蒙古全部統一起來了。

在瓦刺統一後,正統十四年,瓦刺開始率大軍進攻大明,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敗於土木堡,明英宗被俘,也先率軍直搗京師,被于謙擊退。只好與明講和,並送還英宗。之後由於瓦刺內部矛盾,也先死後,部落就分散了。


時光隧道2019


明成祖即位時,蒙古已分裂為三部,韃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對明王朝來說,最主要的威脅就來自蒙古諸部,這是朱棣心頭的一件大事。早期朱棣對蒙古諸部總的政策是:分化瓦解,抑強扶弱,恩威並施,維護均勢。

然而一旦固態政策失效,反彈的威力也極大。當時韃靼和瓦剌不斷相互仇殺。朱棣看韃靼勢力較強,就著意支持瓦刺,藉以牽制韃袒。所以朱棣其實也是經過了充分的考慮的,不過也間接釀成了後面的土木堡之變,讓瓦刺得以做大。


奇文怪事


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部落(政權)之間的關係問題。歷史上,中原王朝從來沒有過完全解決邊疆問題的時代。在所有的中國朝代中,只有同樣身為遊牧部落出身的元朝徹底解決了邊疆問題,將遊牧部落全部吞併。兩相比較,也就能夠看出為什麼成吉思汗、忽必烈能夠做到的事情,朱元璋、朱棣卻做不到。

首先,生活方式不一樣,少數民族佔據的地盤主要以草原和戈壁為主。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原的農耕經濟根本無法立足或者說生存得會非常困難。這也就導致,即使中原王朝佔據了部分草原也無法長期立住腳跟,朱明王朝在於北方民族的較量中也曾經獲得過部分草原土地,明朝也在這裡建立衛所,可是效果非常不理想。這也就致使中原王朝的政策制度無法延伸到基層,賦稅徭役,兵源補給這些都無從談起,久而久之,中原王朝佔有這塊土地的熱情也就減退了。

當再次遇到少數民族反攻時,往往就會選擇迴避的政策。這也就致使北方遊牧部落憑藉其靈活機動的特性得以長期和政府周旋,即使強大如漢朝。遊牧民族還是採取了西遷來躲避中原的兵鋒,不過很快原有的草原上就崛起了新的遊牧部落,週而復始就將問題延續到了下一代。而且,少數民族的騎兵非常精良,在衝鋒時難以抵擋,在撤退時更是難以追擊。即使到了明朝,軍隊和馬匹有了很大進步的情況下,遊牧部落如果真想撤退逃離還是非常容易的。

而蒙元本身就是遊牧民族,他佔領了金國,西遼,花拉子模的土地之後完全就可以納入他的版圖之中,蒙古民族對於土地的增值和賦稅並不十分在意,只要表示臣服就可以了。對於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而言,疆域的面積不外乎是草場和牛羊,當中有多少人口可以上交多少賦稅,這些可以說都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所以,蒙古才可以完全兼併幾乎所有的遊牧部落,完全解決了邊境問題。

而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卻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實力,朱元璋北伐只是趕走了蒙元,並沒有根除禍患的原因就在於力量隨著戰線的延伸而不斷縮減。王保保1372年大破明軍於漠北就是證明,“自是明軍希出塞矣”也並非妄言。而朱棣在位時期,淇國公丘福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也是對於朱明王朝的一次警告,中原的王朝終究還是無法完全征服草原。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我覺得朱棣也知道,滅了蒙古還有別的民族崛起,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古代封建社會,漢人王朝沒有一個真正解決了草原問題。

我看來是,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區別所導致的。不可能說滅了草原民族,我把這些草原開墾成田地,這是氣候條件所不具備的,而中原文明不能長期駐軍,那樣的話耗費太大,更不能建設城池,最主要是沒人願意來啊,除了那些與草原交易的商人。


綏綏默默


這個事有很多視角。

比如,明朝皇帝不具備草原可汗的職位。所以明朝皇帝並不想征服草原,更別說征服瓦剌。

再比如,中國人愛好和平,其實瓦剌和中國和談,雙方貿易,中國就不和草原作戰。最典型的是隆慶議和。雖然對方不是瓦剌,但是隻要和談,雙方都不願意打架。

明朝雖然是剛明,但是中國人不隨便開戰的傳統,明朝保留。

這與美國人動不動就種族滅絕印第安人,德國人種族滅絕猶太人有本質區別。我們中國人愛好和平,種族滅絕和中國人品性不和。


夢香寒冰


正如一樓大神說的那樣,當年的北方遊牧民族是元朝餘孽。元朝皇帝被驅逐到北方後分裂成以血統正宗為核心的兩個部落群和一個以前元丞相子孫為核心的部落群,瓦剌因為沒血統所以投靠明朝,明朝皇帝順勢賞了個名號用來和北方那兩個部落群爭鬥。所以最後瓦剌被養肥了。明朝最後還是亡於北方這些前元的血統部落的襲擾。而遼東扶持的女真三大部落有的已經是耕農制了,有的是半遊牧半耕農的狀態。他們借蒙古遊牧民族的勢力在大明和蒙古之間平衡發展。後來明朝和蒙古的爭鬥讓女真做大,女真被努爾哈赤統一後聯合蒙古入侵了大明。而大明南方的農民起義其中一部分就是朱棣北伐帶回來一些北方遊牧民族歸順了大明,這些人不會耕種只會放羊,牧馬,大明強勢時候他們給大明提軍馬,大明孱弱後,他們就反叛投靠當地起義的農民軍,這些人天生是騎兵坯子。打起仗來非常牛逼。比如朵顏三衛之類的擁有大明軍隊編制實際上是獨立的部族武裝。

清朝時候,清朝以宗主國的身份限制蒙古部落人口增長,羊群,帳篷規格等。準格爾之後基本對中原沒有威脅了。也有火器普及的原因在裡面。


風車騎士45541173eg


朱棣不是不想滅,因為蒙古腹地太大,元朝不是被明朝消滅,只是戰敗,丟掉了漢地,退回了老家大本營。明朝步兵多,深入蒙古腹地對瓦剌騎兵沒有任何優勢!加上明朝建國不久首要做的是休養生息,恢復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