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袁世凱練兵,每次發餉均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將北洋軍變成私軍。清政府為什麼容忍?

木易生


袁世凱掌控新軍並不是靠著發餉時灌輸思想,整個新軍從招募到訓練,從高級軍官到基層軍官,都是袁世凱的人,這樣的軍隊誰還能指揮的動?可以說,袁世凱從練兵的那一刻起,就是想把這支部隊訓練的只聽自己的。這不是袁世凱獨創的,之前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那都是私兵,換別人都指揮不動的。

甲午戰爭戰敗以後,事實證明了李鴻章的淮軍體系不行,於是有人就提議學習日本訓練新式軍隊。袁世凱上書建議新軍編制有功,被當地的封疆大吏榮祿等人保舉為新建陸軍督辦,負責在天津小站練兵。

光緒24年,榮祿奉命節制各軍,袁世凱建議榮祿整編武衛軍。武衛軍分五軍,聶士成駐蘆臺為前軍,董福祥駐薊州為後軍,宋慶駐山海關為左軍,袁世凱駐小站為右軍,而榮祿自募萬人為中軍,駐南苑。

光緒25年,山東地區爆發義和團,袁世凱被調任山東巡撫,武衛右軍也隨著袁世凱前往山東鎮壓義和團。此時,袁世凱在鎮壓義和團的同時,瘋狂擴張,將原來的1萬人的軍隊擴充到2萬人。

光緒26年,袁世凱對山東境內的義和團展開大屠殺。同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武衛軍的前、後中、左四軍全部在抵抗八國聯軍的過程中潰散,前軍首領聶士成也戰死。榮祿的軍事作用沒有了,現在新軍就只剩下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了。

光緒27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此時朝野之間紛紛呼籲大練新軍,於是袁世凱在武衛右軍的基礎上,開始了“北洋常備軍”的建設。但此時練兵大權掌握在慶親王奕劻手中,袁世凱買通奕劻。很快,奕劻就以“年老體衰”為名,將大權交到袁世凱手中。

袁世凱成立練兵處,由袁世凱的好友,北洋二號人物徐世昌擔任練兵處提調,這樣袁世凱還是牢牢的將新軍掌控在手中。袁世凱以武衛右軍的軍官為基礎,招募新兵,成立了北洋軍常備軍左鎮和右鎮,接著又成立北洋軍第三、四、五鎮,一鎮就是一軍。

第二年,清政府將新軍改稱陸軍,京旗常備軍為陸軍第一鎮,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分別為二、三、四、五、六鎮。可以說只有第一鎮的八旗兵,袁世凱指揮不動,其餘5鎮都在他手中。

慈禧、光緒去世後,新上任的攝政王載灃將袁世凱卸任回老家。袁世凱表面在家養老,其實暗中還是掌握著北洋軍。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居然指揮不動北洋軍,沒有辦法之好重新啟用袁世凱。袁世凱趁機撈足了本錢,當上了總理大臣,成為滿清權勢最高之人。

接著袁世凱左右逢源,和革命黨人達成協議,這邊恐嚇隆裕太后退位,那邊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完成了他的竊國大夢。


老蟲


清朝容忍不了袁世凱,所有滿洲權貴才會撤袁世凱的職務。但是,意義不大,因為,清朝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袁世凱訓練的北洋六鎮。這一點在1900年八國聯軍戰爭已經決定了。

在八國聯軍戰爭,聯軍摧毀了武衛軍四個部隊,只活了袁世凱1個部隊,在東北,17萬俄軍全殲了清朝在東北的5萬精銳洋槍部隊,這樣,清軍懶以生存的武衛軍和東北四大練防軍,其實就剩下了袁世凱1個獨苗苗。

清廷對袁世凱已經失去制衡能力了,如果沒有1900年庚子之亂,清廷可以直接調動的中央軍事力量,有武衛五軍,東北四大練防軍,9個大型部隊,而現在,就只有1個袁世凱新軍了。

沒有人可以壓制住袁世凱,也沒有力量可以制衡袁世凱了,新軍從上到下,都是袁世凱的人,別人指揮不了,現在清廷,就只能盼著袁世凱對清朝忠心耿耿了。

而且,沙俄入侵東北,導致東北洋槍部隊損失太大,特別是好不容易培養的滿蒙近代化軍官和軍隊全部覆沒,依克唐阿,長順,裕祿,倭恆額,穆隆阿,富布林,豐升阿….這些便培養出來,懂一點近代軍事知識,有實戰經驗的軍官基本都在1900年戰死在東北或者病死。

也就是說,清廷人才斷檔了,培養的滿蒙中級軍官在1900年一戰,基本被拔根了。因此,根本無力組建忠於自己的中央軍事力量,只能依靠袁世凱和北洋新軍了。


深度軍事


“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為袁大帥效力”,這只是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虛構的劇情,不是歷史。袁大帥當時再怎麼囂張,肯定也是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囂張的。

當然,袁世凱把北洋新建陸軍變成了他私人的軍隊,這是事實,清政府當時對此也並沒有什麼意見。

至於說清政府高層當時為什麼沒意見,這是因為在古代,軍隊都是私人的。袁世凱在新建陸軍中樹立絕對權威,屬於正常現象。當時的軍隊不這麼操練,沒有戰鬥力。

對清政府而言,只要把新建陸軍各級的人事任命權和後勤保障體系捏在手裡,袁世凱就蹦躂不起來。

換而言之,小站練兵時期的袁世凱,還只是個小角色,別說是慈禧了,就連榮祿都可以輕易捏死他。

因為袁世凱的後勤保障捏在榮祿這個直隸總督手裡,榮祿不給袁世凱撥款,新建陸軍立馬就會瓦解。

不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後,由清政府操作失誤,再加上人才緊缺,朝廷淪落到非用袁世凱不可的地步,因而掐死袁世凱的兩大法寶便都喪失了,袁世凱也開始飛黃騰達了起來。

具體來說,就是八國聯軍撤退後,十七萬沙俄軍隊賴在東北不走,俄軍猶如懸在天上的一把劍,讓剛剛回鸞北京的慈禧寢食難安。


袁世凱看到了慈禧的痛處,便瞅準時機上了一道摺子。摺子大意就是說,先前的武衛各軍在庚子國難期間損失慘重,朝廷現在連京畿警衛部隊都湊不齊,如果俄軍此時越過山海關,北京的安全無法保證,所以朝廷此時必須儘快將編練新軍的問題提上議程。

慈禧看了袁世凱的摺子,予以准奏,並委任其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擬定“北洋營制餉章”,負責練兵,於是後來威名赫赫的北洋六鎮從這個時候開始,就算是正式拉開了籌建序幕。

袁世凱領了慈禧的旨後,第一件事便是把他的七千新建陸軍擴編為了一萬人,並冠以番號“常備軍左鎮”。(標準編制應該是一萬二千人,因為當時缺四個馬隊營,所以也就少了大約兩千人)

其後,袁世凱又加緊練了三萬新軍,不過由於當時日俄在東北緊張對抗,北京的安危受到了影響,三萬新軍來不及成軍,袁世凱便將一部分舊軍經過裁汰後,編成一個步兵協和一個馬隊標(協就是旅,標就是團),然後以此一協一標為基礎,又編出一個鎮,謂之番號“常備軍右鎮”。(後來通過整編淮軍和招募新兵,又補齊了該鎮的缺額)



光緒三十一年五月(1904年),常備軍左右二鎮完全編練成功後,清政府下旨,撤銷二鎮番號,將兩鎮番號分別改為北洋常備軍第一、二鎮。至此,後來北洋六鎮中的第二鎮和第四鎮便正式成軍。(這兩個鎮的番號後來因為滿人有意見,便又改了一次,第一鎮番號給了滿人組建的新軍鎮)

袁世凱練兵的效率很快,慈禧很高興,便一如既往的支持他,讓他繼續練兵。袁世凱在慈禧支持下,又委任段祺瑞代為練兵。後來在段祺瑞的操練下,北洋常備軍第三鎮編練完成,段祺瑞出任該鎮第一任統制。

之後,袁世凱為了編常備軍第四、五鎮,便從段祺瑞的常備軍第三鎮中,抽出了一部分兵力出來組建第四鎮,待第四鎮也初見規模後,又從第四鎮抽了一部分兵力出來組建第五鎮。然後又給此二鎮添了一部分新兵,於是北洋常備軍第四鎮和第五鎮也正式成軍。

有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截止至目前,北洋常備軍的五個鎮,都是袁世凱編練的,他用的將領,比如段祺瑞,也都是他向朝廷推薦的。他此時此刻,已經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在北方的國防力量。所以就在袁世凱籌建常備軍五鎮的同時,八旗貴胄們便怒了,紛紛向慈禧老太后諫言,說新軍都是漢人,這會動搖國本,咱們滿人也要練兵!

慈禧覺得有道理,便讓袁世凱在籌建常備軍第五鎮時,順便也把由八旗子弟組成的八旗前鋒營、護軍營、圓明園內外火器營及銳鍵營等單位也一起改編,從中挑選八旗年輕力壯者,按照新軍訓練方法,也訓練出一個由八旗子弟組建的新軍鎮。

袁世凱接任後,不敢怠慢,奏請鐵良為京旗練兵翼長,並完全仿照北洋常備軍章程,很快練出一鎮,番號為“京旗常備軍”。


之後,滿清貴胄覺們得陸軍第一鎮的番號不能給漢人,就把第一鎮番號改為第二鎮,第二鎮改為第四鎮,第四鎮改為第六鎮,第三鎮和第五鎮番號不變,由旗人組成的“京旗常備軍”就這樣變成了第一鎮。(這也是為什麼常備軍一、二鎮會改番號的原因)

至此,北洋六鎮全部編練完成。這其中的第二鎮才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的老班底,戰鬥力最強。第一鎮是八旗鎮,戰鬥力偏弱。

北洋六鎮編練完成後,八旗貴胄認為八旗子弟的新軍數量還是不夠,之前八旗與漢軍的比例是一比三,也就是二十多萬八旗兵,六十多萬綠營兵。而現在是一個八旗鎮,五個漢軍鎮,八旗兵比例太低。

於是在公元1908年底,清政府又編練出了一個由八旗子弟組成的新軍鎮,並謂之番號為大清“禁衛軍”。

該鎮的統制是溥儀的七叔,從法國索米騎兵學校畢業的清朝宗室愛新覺羅·載濤。

其實從八旗貴胄火急火燎的組建禁衛軍便不難看出,當時的清政府高層已經意識到了袁世凱尾大不掉,難以控制的問題。他們也想同過訓練八旗子弟,擺脫對袁世凱的依賴。

然而,滿清高層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慈禧當年委託袁世凱練兵,是因為偌大的中國,找不出比袁世凱更懂練兵的將領,幾十萬八旗子弟中,找不出一個能與袁世凱媲美的將領(別說媲美了,就連袁世凱徒弟水平的八旗子弟都沒有),慈禧只能依靠袁世凱。

而七八年時間過去了,八旗子弟依然沒有合格的軍事人才,沒人領兵,所以到最後,無論是禁衛軍,還是北洋第一鎮,這兩支旗人部隊都是有兵無將,大頭兵雖然都是八旗子弟,但中級軍官以上,卻全都是漢人。始終無法擺脫袁世凱一系的“魔爪”。

而在這種情況下,滿清政府想不容忍袁世凱也不行了。武昌起義後,八旗子弟無人能統兵南征,根本辦法打仗,最終還是要把袁世凱請出山,才能穩定局面。

PS:禁衛軍和第一鎮的情況與北洋另外五鎮不一樣。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是找不到能領兵打仗的將領,並非是士兵避戰。而北洋二至六鎮則士兵找茬避戰,揚言朝廷不請袁世凱出山,他們就不賣命。



總的來說,袁世凱對北洋軍的控制,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袁世凱的基本盤很小,朝廷並不畏懼他的勢力。後來由於庚子國難,其它武衛軍都被打垮,朝廷因無人可用,袁世凱便藉機組建了五個由漢軍組成的新軍鎮,而他也通過安插各級心腹領兵,成為了清末手握大權的強勢人物。

面對袁世凱的強勢崛起,清政府高層並非沒有反制措施。北洋新軍第一鎮和禁衛軍便是清政府遏制袁世凱的底牌。只不過,由於八旗子弟難堪大任,連一個能帶兵打仗的師級將領都找不出,必須要依靠袁世凱才能鎮壓革命軍。因而滿清到最後,也就只能是把身家性命都交給袁世凱了。


Mer86


作為清末民初的關鍵人物,袁世凱的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又充滿曲折。在袁世凱30多年的從政生涯中,他做過駐外使節,當過地方督撫,既是共和總統,又做過洪憲皇帝,這讓袁世凱成為了中國近代歷史轉型者的親歷者,也讓他做了一場千秋帝王夢。在袁世凱帝王夢的崛起過程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便是由袁世凱創立兼督辦的北洋軍。

袁世凱

這支晚清末年最強大的近代化軍隊,本應歸晚清朝廷所有,但是,在《走向共和》這部電影中,袁世凱每次發響的時候,都會給北洋軍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如此一來,北洋軍就徹底淪為了袁世凱的私人軍隊。那麼,電影中所出現的這一場景,是否真的符合歷史呢?如果北洋軍真的是袁世凱的私人軍隊,那麼,清政府為何又能夠容忍袁世凱的這些做法呢?

袁世凱

影視劇必然摻雜了改編的部分,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毋庸置疑的是,給北洋新軍發軍費的是清朝廷,而非袁世凱。清廷對於練兵大臣,尤其還是一個漢人出身的大臣,必然有所防範。所以,從現實角度而言,起碼在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的初期,他也沒膽量說出這樣一席話。更何況,慈禧太后為人又陰鷙而多權謀,袁世凱不可能、也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將北洋軍當做私軍訓練。

1907年9月,慈禧太后就通過明升暗降的方式,削去了袁世凱手中的軍權。就從這幾個方面而言,在慈禧掌權期間,袁世凱在訓練北洋新軍之時,袁世凱恐怕不存在讓手下的人去給士兵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這樣思想的可能。影視劇中無疑是想誇大袁世凱對於北洋新軍的控制權,所以才進行了這樣的改編。

北洋新軍

當然電影中的改編也並非亂編,因為北洋新軍確實成了袁世凱手中的私人軍隊。,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對於此事也是敢怒不敢言,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所造成的。

第一:袁世凱在奉命訓練北洋新軍時,就已經優先控制了這支軍隊的軍權。他為這支軍隊所選用的軍官骨幹,主要以他的個人親信、重金結交的舊部,以及從底層幹起、得到他提拔重用的人為主。經袁世凱選拔的這些軍官骨幹,既能夠消除滿清皇族對於他的疑心,又能夠讓北洋新軍中遍佈自己的得力干將,這就讓袁世凱輕易控制出了北洋新軍的軍權。

袁世凱劇照

第二:袁世凱利用中央財力的支持,發給北洋新軍的軍餉遠高於舊軍軍官,這讓新軍士兵對於袁世凱感恩戴德。早在袁世凱組建北洋新軍之初,他就為這支軍隊擬建好了軍營制餉章上奏朝廷,這讓北洋新軍的軍餉得到了極大保障。這些士兵們能夠拿到手中的薪水銀、公費銀遠高於其他舊軍軍官;袁世凱為了避免有些軍官剋扣軍餉,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發放軍餉制度。如此一來,那些下級軍官就將袁世凱視為衣食父母,對他馬首是瞻、唯命是從。

袁世凱

所以,雖然北洋軍中並無向發餉時向士兵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的做法,但是,北洋軍中早就流傳開了將領們吃袁宮保的飯,就該為袁宮保出力這樣的說法。這也讓袁世凱在低級軍官心目中樹立起了至高無上的偉大形象。雖然慈禧太后及其繼任者並不願意這支帝國最精銳的新軍操控與袁世凱之手,但是,腐朽沒落、抱殘守缺的清廷,既無能力也無足夠的手段徹底控制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包括北洋新軍和各地新軍一步步的滑向革命的陣營,坐視自己的死亡。


鳶飛九天2018


北洋軍確實是袁世凱的私軍。後來武昌起義時,袁世凱被罷免,結果無人能夠指揮得動北洋軍,清廷不得不再把袁世凱請回來。

清廷是否知道北洋軍是袁世凱得私軍?

應該會知道。但清廷必須容忍。為何?因為古代所有具備戰鬥力的軍隊,都是私軍。

一軍之帥,通過效忠於自己的將軍們統領大軍,而各位將軍又通過自己的心腹們控制手下的兵士們。

只有這樣,才會有戰鬥力,否則便是一盤散沙。

古代那些能打的,都是如此。

岳飛的隊伍叫岳家軍,戚繼光的隊伍號稱戚家軍。而為清廷續命的湘軍,其實應該叫曾家軍。

既然如此,那麼朝廷如何控制軍隊呢?

當然是通過控制一軍之帥。也就是說,朝廷只要保證岳飛、戚繼光、曾國藩和袁世凱的忠誠就行了。其他的,管不了那麼多。

但這是充滿變數的。

所以,那些擅長權術的皇帝,會在軍隊裡安插自己的眼線,必要時候牽制不聽話的主帥。

比如雍正皇帝,即便年羹堯對他忠心耿耿的時候,他也在年羹堯的軍隊里布置了暗樁。

後來年羹堯太放肆了,雍正皇帝便可以通過副將嶽鍾琦奪了年羹堯的兵權。

清廷對袁世凱放心嗎?

也不放心。

慈禧活著時,曾經派心腹榮祿去瞧一瞧袁世凱的北洋軍。榮祿發現,袁世凱是個人才,而且北洋軍確實訓練得很能打,因此就保了袁世凱。

慈禧死後,載灃那些管事的小王爺們,全無手段。但他們知道,手握袁世凱的勢力太大了。於是便把袁世凱給撤了。

可是,北洋軍中的將軍們,仍然效忠於袁世凱。沒有戰事則罷,一旦有了戰事,還是需要袁世凱去指揮。

於是,便有了袁世凱東山再起,逼迫清帝遜位的戲碼。


趣談國史


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曾國藩的湘軍是“私軍”,其他的,例如:李鴻章的淮軍、袁世凱的北洋軍均不是“私軍”!

《走向共和》中,袁世凱很羨慕李鴻章、曾國藩建立“不世功業”。但是,曾、李二人是文臣,然後練兵,有了直屬於自己的軍隊。可是,袁世凱是武將,雖有練兵的才能,但是讓朝廷出錢、出人、出任命編練的“新軍”成為他的“私軍”,幾乎不可能!

湘軍與淮軍不同,淮軍與北洋軍也不同。就北洋軍來說:不是袁世凱獨立建立的、朝廷經常性的干預、成員多來自原湘淮軍部署,但是袁世凱不能完全繼承曾、李的影響力!最終的結果是:袁世凱只能拉攏官兵,在滿清王朝的“黨爭”中成為一系,是沒有絕對控制權的。

從軍隊的屬性上來說:湘軍完全私軍、淮軍屬於朝廷與李鴻章共建、北洋軍屬於朝廷關係的。

(湘軍大佬)

曾國藩的湘軍是自己籌響、自己招募選取、自己任命將官。在太平天國期間,朝廷對湘軍幾乎一無所知,只是事後用官位封賞有功之人。

慈禧時時刻刻擔心曾國藩“造反”,就是曾國藩“裁撤湘軍”後,亦是如此!為什麼?因為曾國藩的威望、號召力!湘軍裁撤,但湘軍一系的官員佔據東南半壁江山!

曾國藩沒有了軍力,有什麼威脅?首先肯定不能造反了;其次,曾國藩擁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慈禧是擔心曾國藩“坐鎮地方、遙控中央”。

可惜的是:曾國藩沒有“造反的心”,並且之前一直沒有充任中樞要職。

李鴻章的淮軍,建立期初也與曾國藩湘軍一樣,完全靠自己謀生,但是當湘軍勢大時,淮軍還很弱小,朝廷於是全力支持“淮軍的發展”。後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淮軍駐守從朝鮮半島到、遼東、山東、河北,甚至參與中法之戰。無論淮軍還是水師,完全是朝廷出錢,李鴻章擴軍的結果。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的軍力消耗殆盡,基本上說,此後,很難再東山再起了。無論後來的戊戌維新還是庚子事變,其實和他沒什麼關係了!只不過“時局艱難”很難再找個人了,還有洋人相信他。

二十年興辦洋務,就是糊牆匠,平時看著光鮮,一觸碰就全破了。北洋水師就是紙老虎。――李鴻章

從《走向共和》上看是慈禧,迫使袁世凱交出一、三、五、六鎮北洋軍給朝廷,似乎北洋軍完全就是袁世凱的私軍了。

而且袁世凱每每向北洋官兵灌輸“忠於自己的思想”,交結黨羽。

北洋軍除了朝廷的撥款,還有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和山東巡撫時各省建立的“小金庫”。

正如美國學者鮑威爾所說:“袁氏的軍法雖嚴,他仍然為士兵所愛戴,這並非意外,因為他親自照管他們,並且按時發餉。再者,他向他們灌輸了忠誠的觀念,不過主要只是向袁世凱而不是向皇帝效忠”。

但是,慈禧在的時候,為什麼不說是“袁世凱的私軍”呢?

攝政王載灃罷黜袁世凱時,咋不說是“袁世凱的私軍”呢?

袁世凱稱帝之前,曾繞過陸軍總長,即北洋陸軍大管家段祺瑞,另立嫡系部隊。這麼說,北洋軍不是“袁世凱的私軍”!

那為什麼“北洋軍”關鍵時刻,掉鏈子?

是因為袁世凱一系抓住時機,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北洋一系的官員能夠團結在袁世凱麾下“要挾朝廷”,袁世凱最後是以“內閣總理大臣”的身份節制“北洋軍”的。

大家都知道:北洋政府麾下,“督軍”是十分重要的。在古代,開國君主手下那會有這麼多“軍頭”呢?

為什麼有這樣的印象――“清朝容忍北洋軍變成袁世凱的私軍”?

因為袁世凱的小動作,不可避免;式軍隊的編練,當時的人認識還很模糊。但這也說明:

一、印象是假的!

二、北洋軍就是朝廷可以直接控制的軍隊。


話史煙雲


清朝末年是一個什麼樣的爛攤子呢?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一個是刺馬案,一個是刺殺恩銘。這兩件事情,表明了清廷已經難以節制南方各省。

即便是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和張之洞也只是搞出個東南互保,且東南賦稅,早早清廷就收不到了。


這種狀況最早出現在湘軍崛起之後的那段時間,刺馬案的發生,正是清廷對東南漢人官員的暗殺。

然而即便是刺殺了當時兩江總督,可東南半壁,再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前的東南,清政府控制權已經大打折扣。

而到了後來,也就是李鴻章死後,皇親國戚恩銘被刺殺,雖說推到了革命黨人身上,可根據史料,這次暗殺,乃是掌握實權的地方官僚所為。

至於為何,同樣是不滿清政府想節制控制東南的意圖,因為當時的東南半壁,算是世族和官僚們的私有財產。

而清政府到了欲求立憲的時候,此時滿人權貴,沒有一個有才能的,全是無能之輩,朝中無人可用。

此時慈禧不得不重用袁世凱,慈禧是有把握壓住袁世凱的,所以讓袁世凱辦新政,開新學,練新軍。


袁世凱則自有打算,亂世兵權為重,袁世凱軍中又無八旗子弟的掣肘,這是一支徹徹底底的新軍。

袁世凱任人唯親,並且通過聯姻等方式,籠絡了一大批將領,最主要的這是將領都野心勃勃,都不甘心為清廷走狗。

所以說袁世凱收集這麼一批人,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日有變,能夠用著這些精兵強將,來奪取最多的利益。

中原鹿正肥,袁世凱少年便有此嘆,當他真正有實力之後,自然自是毫不猶豫。


小司馬遷論史


袁世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當時的北洋軍魚龍混雜,戰鬥力低下,又有李鴻章的餘威,要想指揮得動北洋軍,不實用點手段是不行,這也可以理解,楊家軍、岳家軍、薛家軍、湘軍等等都是如此,否則先不說能不能打仗,就是簡單的調動都會成為問題。



“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袁世凱是有野心的,有野心的人必然會有手腕,不過說實話,袁世凱帶兵統兵還是很有一套的,他的恩威並施、賞罰分明還是很得軍心的,再加上拉攏了段祺瑞和馮國璋,說北洋軍就是他的“私軍”也沒問題。



要說清政府是什麼想法,能沒有想法嗎?不過沒辦法,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孤兒寡母的沒人撐腰。再加上內憂外患,溥儀年少無力朝政,隆裕太后婦道人家,更是幫不上忙,雖說因為不滿把袁世凱貶回了老家,可是武昌起義一爆發,派出北洋軍平滅起義,可是人家到了廊坊就不動了,當時就蒙了,咋辦?還是要靠袁世凱。



可以說,武昌起義的爆發讓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搖搖欲墜,最有戰鬥力的北洋軍在袁世凱手中,以當時清政府的能力是無力迴天的,袁世凱要想滅了武昌起義易如反掌,可是他想當皇帝,如果起義沒了,天下還是大清的,如果大清沒了,天下就是孫中山的,之前說了,袁世凱是個有野心的聰明人,一番手段下來,他當了民國大總統,溥儀走下了龍椅。



亂世出梟雄,曹操和袁世凱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但因為種種作為,最終都沒有留下好的名聲。


BV瘋言瘋語


先糾正一下,清政府並沒有不管北洋新軍,實際上除了北洋新軍,清政府在各地都有訓練新軍,辛亥革命就是湖北新軍裡的革命黨人起義,至於電視劇裡的吃袁大人的飯那句口號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袁世凱不要腦袋了....

首先,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認識到了單純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條道已然行不通,中國必須革新政治才能真正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狀況。相對的,清政府也讓胡燏棻(後改派袁宮保),聶士成,董福祥,宋慶毅,榮祿改練新式軍隊,改組為武衛軍,拱衛京畿。但除了聶士成與袁世凱的軍隊外,其他的改進並不大。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聶公在天津為國捐軀,除了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之外,其他武衛軍表現並沒有比其他八旗綠營強多少。後1902年武右新軍擴編為北洋常備軍,到1905年共六鎮(當時清政府共編新軍36鎮但實際落實只有20幾鎮)慈溪死後,載灃怕無人可以壓制住袁世凱,就以足疾的名義強令袁世凱“退休”,並把自己命為清帝國海陸元帥,總領全國兵權,並且讓自己的弟弟載濤為軍機大臣,總領練軍;載洵為海軍大臣,統帥海軍。且組建禁衛軍以配合八旗防範北洋六鎮,正當載濤認為天下無憂之時,清政府因為財政危機,不得不以民鐵抵押以獲取貸款,保路運動盛行,革命黨趁機革命,而北洋六鎮又非袁世凱不從,清政府不得不把袁世凱拉回來,可是這次的袁世凱可不同了,總督已經滿足不了袁世凱的胃口了,清廷不得已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又以南方軍隊不足為由篡取了禁衛軍兵權,不久就宣佈革命,把宣統趕下了皇位,自天命元年開始的近三百年的大清政權、中國兩千年的帝制落下帷幕


獨孤相隨拒群196


這是電視劇《走向共和》的造假 並非歷史事實

歷史事實是:在北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文制武之後,中國歷史再也不存在私兵,所謂的楊家將、岳家軍、戚家軍都是明清評書小說的編造。

楊家將都是邊將,在朝廷並無兵權,地位又不高:

楊業是雲州觀察使,楊延昭是莫州防禦使,楊文廣是興州防禦使、侍衛親軍步軍都虞候、定州路兵馬副總管。楊家將官位不高,都是邊將。

岳家軍:岳飛統帥的部隊從來沒有被稱呼過岳家軍——除了岳飛孫子如此稱呼外,沒有其他資料支持。歷史上岳飛軍隊的名號為:河北西路招撫司中軍統制、江淮宣撫司右軍統制、通泰鎮撫司軍、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后軍、行營後護軍、鄂州駐紮御前諸軍。

戚家軍:戚繼光更加沒有戚家軍——戚繼光招募士兵時,只是浙江總督胡宗憲手下的一名參將——還是胡宗憲賞識,才從浙江都司僉書提拔到參將,地位還不如台州知府潭綸高。戚繼光招募組軍,是在胡宗憲的授權允許下進行的,否則給戚繼光一萬個膽,也不敢私自建立軍隊,更別說是具有私軍性質的戚家軍名號。

消除浙江倭寇後,戚繼光因功從參將升任都指揮使。倭寇從浙江轉入福建,戚繼光轉入福建作戰,1563年升為總兵,而潭綸成為福建巡撫。

袁世凱沒有能力也沒有機會在小站練兵時收買北洋軍

電視劇《走向共和》中袁世凱收買人心情節,來自2000年出版的魏宏運所寫的《民國紀事本末》:

“袁特別強調“事事以本督辦為心”,命各兵營供奉袁的“長生牌位”,每日操課前後,軍官都有“三問”,第一問:“我們吃誰家的飯?”所有士兵齊聲回答:“袁宮保的飯!”。二問;“我們穿誰家的衣?”齊答:“袁宮保的衣!”第三問:“那我們為誰家死,為誰家出力?”齊答:“為袁宮保死,為袁宮保出力!”士兵們皆將袁世凱視為衣食父母,敬若神明。竟達到了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的程度。”

事實上,袁世凱在1895年練兵時,不可能如此肆意張狂——袁世凱剛從朝鮮通商大臣,因為李鴻章的推薦,得以接手胡燏棻的定武軍,進行小站練兵——袁世凱沒有基礎也沒有實力,更不敢有野心。

但袁世凱還是有頂頭上司——直隸總督。李鴻章、王文韶、榮祿三人就是袁世凱小站練兵的頂頭上司,當時袁世凱不可能敢糊弄。

何況1898年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直接被榮祿強行改為武衛右軍——若袁世凱就叛逆的行跡,早被慈禧太后和榮祿給幹掉了。

這種故事,其實是因為袁世凱稱帝導致對袁世凱不滿的人黑化袁世凱——意在說明袁世凱無君無父,早有謀反之心。

小站練兵是袁世凱建立自己勢力的開始,確實是不錯。但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之所以成為民國初的北洋軍閥,不在於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如何訓練和收買人心,而在於袁世凱因為在山東剿滅義和團,得以幸運的躲過和八國聯軍作戰而和其他武衛軍被摧毀。

若榮祿調袁世凱率部回京參與八國聯軍之戰,民國初的北洋軍也無從存在。

另外一個幸運因素是清廷將北洋軍和禁軍軍權交給袁世凱,若由滿人緊緊掌控,袁世凱只是一個文職的內閣總理大臣,也無力讓大清滅亡。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