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文 /環球錦鯉周小凡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B站(bilibili,也被稱為“嗶哩嗶哩”)可謂是出盡了風頭。

先是一番轟轟烈烈的“10週年”慶典,後來的元旦跨年晚會更是大火,一度佔據了網絡熱搜的前幾位,無數自媒體賬號發文熱捧,毫不誇張的說:

2019,是B站真正“崛起”的一年,但我們今天要說的內容,不是B站本身,而是一位B站的視頻創作者。

他在2019年9月入駐“小破站”,3個月漲粉近兩百萬,硬是在一個被二次元包圍的平臺,開拓出“財經”藍海的UP主,而且還被B站授予“2019年年度新人”的稱號。

想必很多看B站的小夥伴,此刻已經知道我說的是誰了,對,就是那個把財經這一大多數人認為和自己沒關係的內容,做成了“吃瓜群眾向”的“巫師財經”。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可能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光是聽“巫師財經”這個名字,感覺應該是來自知乎、豆瓣、頭條上的知識大咖,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是一位從B站走出來的內容創作者。

那麼,“巫師財經”的異軍突起,給我們內容創作者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呢?

首先,我們需要解開一個疑問,那就是:

究竟是“巫師財經”選擇了B站,還是B站選擇了“巫師財經”呢?

說實話,同為內容創作者的我,看到“巫師財經”那麼優秀的成績,真的是看著都“眼紅”啊,現在網上乃至我身邊有很多做自媒體、以及從事內容創作的朋友,有很多對這個賬號進行的研究,想要深度挖掘這位UP主的創作密碼。

當然了,得出來的結論無非是那些“有用的廢話”,譬如內容製作精良,文案輕鬆易懂,藍海領域爆發等等,這些分析可能都沒錯,能夠引發討論和傳播的內容,必然是有著供人們去分析的價值。

然而事實是,對於大多數內容創作者而言,即便按照分析的結論去複製,也不見得能再打造同樣的爆款,更不要妄想能出現第二個“巫師財經”了。

作為一名內容創作者,起初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在“內容為王”的今天,難道不是做出了優質的內容,就能吸引到粉絲觀看嗎?

可當打開B站彈幕的那一瞬間,我想明白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原來,想要看懂“巫師財經”的爆紅,單從內容這一個視角出發,顯然是不夠的,如果不從用戶視角切入進去,恐怕我們很難看懂上述提到的B站與“巫師財經”誰選擇誰的問題。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解題關鍵之一:被忽視的“用戶成長”

從2009年至今,B站整整走過了10個年頭,從最初的互聯網萌芽階段,到現在移動互聯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B站的成長史,其實就是一部用戶的成長史。

我仍然記得2011年左右的光景,想要一個B站的註冊邀請碼有多麼困難,彼時的B站是二次元文化愛好者的聚集地,追番看番聊番的“聖地”。

事實上直到今天,大多數人對於B站的認知,仍然停留在“二次元”、“亞文化”這些標籤上,可實際上如果你玩B站的時間比較長的話就知道,B站的內容早已遠不止這些,比如一些生活類內容、Vlog(視頻日誌)之類的,4年前就已經遍佈B站了。

整個這10年看下來,透過B站內容的拓寬,我們就會發現很隱蔽的一點,那就是B站內容的增加,其實和用戶的成長是牢牢綁定在一起的。

簡單來說就是,用戶自己本身在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對於內容的需求也是在不斷髮生變化的,比如我十年前正是喜歡看動漫的年紀,在十年後,我可能仍然愛看動漫,但是我已經步入了社會、步入了職場,我的第一需求已經變為了對知識內容的渴望。

說實話我挺佩服B站的,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關鍵點,但仍然被B站逮到了。

想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並不算難事,今天幾乎人人都知道什麼是用戶思維,然而能伴隨用戶成長、用成長的眼光看待用戶的,卻是寥寥無幾。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10年的時間,用戶對於內容的需求可能會有無數次的轉移,B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老用戶不離不棄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平臺的視頻內容,始終都能對上自己的胃口。

當曾經的熱血少年搖身一變,踏入職場穿上西裝,走入社會帶上面具的時候,他們需要更多專業知識、提升認知的內容來武裝自己,幫助自己看清很多事物與事物之間,一些潛在的聯繫。

而財經內容恰恰是幫助人們理解社會、理解關係、理解財富流轉的重要信息內容,“巫師財經”的出現恰巧彌補了這一環節的空缺,而且就連很多B站用戶也非常認可,“巫師財經”的內容的確填補了他們的知識空白。

所以,用戶自身的成長是非常隱蔽的一個因素,當我們在分析這一現象時,如果看不到這個關鍵點,得出的結論自然是不完整的。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解題之二:“知識焦慮”的反向教育

客觀說,“知識焦慮”不是一個招人喜歡的詞彙,特別是被這一焦慮折磨的人,估計都要恨死“知識焦慮”、“知識付費”這樣的字眼了。

可不得不說的是,即便“知識焦慮”帶來的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與此同時,它帶來的另一個算得上是比較好的影響,就是提升了人們對於知識的重視。

必須要承認,在羅振宇、樊登等等一些知識大咖沒有出現時,大多數人、特別是二三線城市的人,對於知識並沒有很看重,甚至是完全不重視,而仔細一想,“知識無用論”的調調也就是最近十年才徹底消失而已。

到了今天我們再看,市面上的聽書、講書、在線課程等等內容浮出水面,使得“知識”二字早已深深的烙印在大多數人的心裡。

這就是“知識焦慮”帶來的反向教育,人們在恐懼和質疑的同時,也在引發自身的思考和重視

,而且只要稍微細心一些我們都能發現,知識已經開始成為了大多數人的第一需求。

B站的用戶也是一樣,也被這一波反向教育“洗刷”,而伴隨用戶一起成長的B站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儘管主打的內容仍然是二次元,但在整個2019年,B站本身也在悄悄的大力扶持文史知識類的內容。

從這一點來看,B站對於內容的嗅覺是及其靈敏的,對於用戶的重視也的確是肉眼可見,而綜上兩點的分析,我們也終於能夠解決文章開頭的疑問:

其實,既不是“巫師財經”選擇了B站,也不是B站選擇了“巫師財經”,二者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正確的位置,完美的實現了相互成全。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透過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我收穫了兩點很重要的啟示,至少對於大多數和我一樣的內容創作者而言,有必要重新引起思考的兩點:

啟示一:“用戶思維”已經不是單純的用戶視角

“用戶思維”不是一個新詞,在營銷的圈子裡,很多年以前就已經高喊了,只不過這幾年隨著信息差被不斷消滅,這才讓很多人接觸並認識到了這個概念。

我因為工作的原因,接觸了很多甲方公司,這些公司市場部的領導和員工們,幾乎三句不離“用戶思維”,然而聊的越深卻越發現,他們對於用戶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兩三年以前。

原因很簡單,這些人不是沒有用戶思維,他們能夠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看問題,但卻不能用成長的眼光來看待用戶,更不知道用戶的需求在發生什麼樣的轉移。

“用戶思維”這個詞放在今天,我覺得更應該解釋為“伴隨用戶成長的思維”,能夠看到用戶的成長,發現用戶需求的變化,這才是更加重要的。

我一直說,經營自媒體其實就是在經營一個自己的品牌、一家自己的創業公司,內容就是產品,粉絲就是用戶,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看不到粉絲的成長、看不到粉絲需求的轉移,這一點無疑是“致命”的。

所以說,我們首先要擺脫的一個認知,其實就是對於“用戶思維”的解讀,要用一種動態的、成長的眼光,來重新看待“用戶思維”,這樣才能倒逼內容創作者們,打造出出更優質的內容。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啟示二:內容爆炸的時代,創作者之間的壁壘在哪裡?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滲透,自媒體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各個領域冒出來,很多人都看準了這片熱土,一頭紮了進來。

可隨之而來的,就像是每個行業都遇到的問題一樣,或許是出於對利益的追逐,或許是對於成名的渴望,同質化的內容開始越來越多,更有一些不恥者,竟做起了抄襲、洗稿這樣的事情,對於每一位原創作者而言,這都是災難一般的存在。

文字這種形式的抄襲成本,本身就極低,我們不能指望把全部的工作都交給平臺,因此,就一定要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壁壘。

而這個壁壘最終的落腳點有兩個:之於創作者是專業性,之於用戶,則是知名度帶來的“比較”效應。

專業性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內容創作者的核心出發點,因為專業,才能有更深刻的解讀、更有趣的視角,同時也能傳達更豐富、更多元的知識內容。

一個專業的人和一個不專業的人相比,二者創作內容的差距,幾乎是肉眼可見的,所以說,創作者的壁壘仍舊在於專業性。

而知名度所帶來的“比較”效應也很好理解,也許大多數人並不是某位創作者的粉絲的,但是卻知道他的存在,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

以“巫師財經”為例,假如我們在B站看到其他財經的內容時,非常容易不自覺的和“巫師財經”聯想到一起,並且在潛意識裡進行比較,而越是這樣,就是加固了用戶的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道壁壘在用戶的認知當中,就建立起來了。

而這兩座高牆,就成了兩道實打實的壁壘,與過去很多人強調的創作者自身建立壁壘不同,在用戶的內心當中建立一道壁壘,其實更加重要。


深度解讀:B站“巫師財經”的崛起,給內容創作者帶來哪些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