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唐宋時期能湧現那麼多偉大的詩人,而現在稱得上詩人的都幾乎沒有?

黃基成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其實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

古代詩詞講究工整押韻,五言七律,無論時代多久,只要尚在流傳,就不會更改內容,而現代詩稱為詩人的不是沒有,而是現代詩人的作品不易廣為流傳,現代文的詩中也不乏佳作。現代詩最為不易流傳的一個特點就是字句自由,篇幅過長,容易更改,到了這個人口中這樣,那個人口中又那樣,雖然意思不變。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文翻譯塞繆爾的那首《青春》,曾經有四個的中文版本,其中流傳最廣、最為著名的當屬王佐良先生的版本。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宏偉的想像、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這樣簡練有力的詩句,勝過千言萬語!




在下雙林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首先看,唐詩,宋詞,元曲,清朝有什麼?你可能會說,清人有也詩詞曲,是的,但清朝有那一種文學體裁能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

民國時期的某些名作,現在讀來多少有點拗口,至少有點違和的感覺吧。

不同時代,語言語法各異,加之官方語音各代不同,表現在字裡行間,各具千秋,所以就有了與各朝各代相符的文學體裁,有限的文字,相同的山川,一樣的風花雪月,堆造出文學的高峰,之後就難以逾越,新中國成立之後,有散文,雜文,自由詩,朦朧詩也曾流行過,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生活物資的豐富,交通工具的快捷,很多古人特有的情懷得已化解,而要用現代白話文寫出古文的意境,疊加一些文人騷客硬生生總結出來的格律,無異於削足適履。

按照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騷客的所謂正統標準格律,唐後怎麼會有宋詞?宋後更無元曲。只有勇於超越,逆流而上,創造一種全新文學體裁,才有可能再現輝煌。

再看現在文壇,窮酸而又迂腐,貽笑千古之怪聖層出不窮,狗屁胡說之作熠熠生醜,互吹自擂之徒如魚得水。這樣的現實,怎麼可能出現偉大的詩人?


天地之悠悠ing


現代詩不算,只論古體詩的話,離我們最近的一位詩人是——毛澤東。

郭沫若對毛澤東詩詞地位的評價是:經論外,詩詞餘事,泰山北斗。

我是非常認同的,他的詩有吞吐宇宙之氣象。

舉幾個例子:

1: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3:今日長纓在手,何時敷住蒼龍?

好,回到題主問題,為什麼在寫古體詩上今人不如古人,曾經也有人就這個問題,問過寫得一首好古體詩的毛澤東。

他大概是這麼說的:寫詩應該以新詩為主,舊詩寫是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題材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唐宋出詩人,主要得益於科舉制度,那時通過科舉是整個社會最主要的上升渠道,於是整個社會,但凡有條件,都想讀書識字,走科舉之路。

於是這條路上,擠滿了當時整個社會最聰明的大腦,他們沒有抖音可以刷,沒有綜藝可以追,全部心思幾乎都放在瞭如何更好地吟詩作賦上。

最聰明的人最專注的做一件事,你說怎麼可能會做不好。

那唐宋之後,為什麼後來的朝代之人又做不好了呢?

元朝就不說了,取消了科舉制。

明朝開始八股文開始盛行。太多的條條框框,束縛住了詩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於是也就難再出大詩人。

現代社會呢,沒有八股文的束縛。但大家也沒有作詩的動力——寫詩能換得幾分的功名呢?

如今的行業數量百倍千倍於古代世界,那些最聰明的大腦散落在各行各業中。

所以如今,不出題主所說的那種詩人是非常正常的。



飛鳥讀書


首先我們要認知到什麼是詩,什麼才是真正的好詩。看過著名學者周汝昌老先生論詩詞的演講,大意是詩要去功去利去理。我們評品典雅的文藝作品常用詩情畫意這個詞。詩情詩情,詩這種文學形式主要是以抒情壯志為主,詩人傾注了深湛的情思和心血,富含真和善。畫意,是藝術美,來源於生活,擷取於大自然。現在有很多人自封為詩人,著名詩人,詩王,其實多是矯揉造作,足不出戶,尋章摘句,東拼西湊,妄想臆造,人云亦云。有的無病呻吟,甚至狂言瘋語。究其目的,或攫取功利,或沽名釣譽,不一而足。先不論精神思想健康與否,就是藝術涵養也丁點沒有。語言拖沓繁冗,詞章散淡無味。唐宋時期湧現的詩詞精品,流芳千古,大眾喜愛,市井誦讀。內容題材上多是源自於大自然,切近人們生活,既有自然美又深蘊人性真善美。我們再看唐宋時期文學家和藝術家們的藝術成就,包括書法繪畫也多是登峰造極,底蘊深厚,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些不只是天賜良才的原因,更主要是先哲們踏踏實實地做功課習學問的緣故。




環宇一統


唐宋時期詩人輩出,著名詩人也不少,而偉大詩人並不多,也就李白、杜甫和蘇軾三人而已(蘇軾是否偉大,至今沒有定論)。

唐宋時期詩人輩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科舉考試考詩歌創作,這是政策導向,讓讀書人拼命學習寫詩。宋朝開創者是武將出身,特別重視文化人,所以社會上對寫詩作詞非常追捧。李白是一介布衣,居然娶了宰相的孫女,可見詩人的社會地位之高!

第二,儒家傳統文化的作用。在儒家基本經典中,就有《詩經》,孔子說:不學《詩經》,“無以言”。在儒家文化裡,韻文地位特別高。讀書人(儒生)寫詩是很高雅和有精神追求的事。

第三,初等教育階段,良好的韻文教育發揮了基礎作用。讀書人一入學,都要學習“作對”,背誦《詩經》和名聯,為寫詩作詞預備。

第四,讀書人取得功名,做官後,寫詩成為職業習慣,影響、帶動一方百姓。據說宋詞名家范仲淹,做官的時候寫的詩詞比退休後的作品量大、優秀。

總之,有詩詞文化傳統,群眾基礎好,教育打基礎,還有科舉考試這個指揮棒,導致寫詩的讀書人社會認可度很高。

如今則不然。現在稱得上詩人的人也不少,甚至著名詩人也有一些,就是沒有偉大詩人。為什麼“退化”了?

首先,因為社會生活發生了鉅變。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變了,藝術就跟著變化。

其次,文學體裁自身的演化,韻文讓位給散文(指的是不合轍押韻的文章),如今的文壇小說為王,寫詩沒有那麼風光了。

第三,傳統文化影響力很低,尤其是《詩經》所代表的韻文傳統,影響力比其它儒家經典更低。如果不是唐詩宋詞,可能古詩的在當代的地位就所剩無幾了。

第四,與作協領導人的身份有關,作協主辦的刊物(如《中國作家》《收穫》《北京文學》《江南》等等)也主要發表小說。創作導向明顯傾向於非韻文。新中國的三位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茅盾、巴金和鐵凝都是小說家。地方作家協會主席(比如北京市作協主席劉恆、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浙江省作協主席艾偉、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上海市作協主席王安憶等等),也大多是小說家。


慈善文化研究


我認為在唐宋時期能夠湧現出那麼多的優秀的詩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 經濟發展

這和唐朝國力的昌盛分不開,人民生活富足,而且大唐在當時有很多的外國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它具有精神自由,兼收幷蓄的大國氣度。開放自由的創作環境,才有時間和心情去創作藝術,此外得之不易的安定更讓人珍惜眼前的美好,所以有感而發出現了許多的詩歌和詩人。

二 社會環境

宋朝雖然沒有唐朝富足,但宋朝也國力強盛,只不過宋朝在武力方面稍弱。從宋太宗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整個國家輕武重文,更多的文人士大夫,以文取勝,而且得到社會的尊重,所以在宋朝,文學能夠快速的發展起來,詩詞方面創作極為繁榮。湧現出了很多有名的詞人如: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

三是進入仕途,獲得尊重的途徑

無論在唐朝還是宋朝,如果一個人的詩歌寫的非常好,文名很盛,就會得到統治階層的欣賞。比如唐朝的李白,他的,詩歌寫得好,名氣很大,就得到了賀知章的推薦,朝廷直接,就下詔讓李白入仕,供奉翰林。再比如說宋朝的蘇軾,他的主考官是歐陽修,他非常欣賞蘇軾的才華,所以對蘇軾委以重任,勤加栽培。蘇軾的文名很盛,當時蘇軾寫一首詩,第二天,第三天就會傳到京城,婦孺皆知,人人吟誦。他們是人人效仿,追捧的對象,就像我們現在的明星一樣。社會的認可度非常高!

當然,我們現在社會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什麼沒有那麼多的詩人出現呢?我覺得現在多元化的文化現象,文學形式多樣,不拘泥一種文化形式的傳播。而且寫詩也不能進入仕途,不能創收利益,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他不是大眾文學而成了小眾文學,所以能夠真正沉靜下來,潛心創作的人越來越少,所以現在能夠稱得上詩人的人就越來越少。







在水的一方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種是,時間跨度問題。

我們都知道,唐代和宋代從興起到衰落一共有幾百年的時間。而現代也僅僅不過幾十年,雖然我們覺得唐宋時期的文人墨客居多,但如果僅僅在幾十年的時間跨度裡唐宋時期所出現的詩人也並不多。

第二種是現代詩歌的展現形式與古代不同。

現代詩

寫法自由,更適合抒發現代人的情感。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

古詩

語言凝練,內涵豐富。“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因此,由於詩的風格不同,而又加上我們對歷史文化的熱愛,從而造成現代的詩人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不過古人。

其實現代的詩人,比如汪國真,席慕蓉,徐志摩,木心等,都還是不錯的,相信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下,他們也會成為後世人的崇拜對象。

第三種,也是最能接近提問者意思的就是,之所以覺得現代詩人不如古代詩人,是因為人們覺得現代詩沒有古代詩那麼有意境。

古代的讀書人想要實現人生的價值,似乎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考取功名 ,入朝做官,從不考慮文字以外的其它營生,只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座右銘。

因種種原因落了榜,或又因種種原因被迫出了仕途,就深受打擊,常借景抒發心中的不如意和感慨。所以古代會出現為數眾多的空懷壯志不能實現,優國憂民而又略帶惆悵的詩句,讀來讓人感慨又感傷。

古代的人生活簡單,娛樂活動極少。文人騷客最感興趣的事就是聚集做詩,互相切磋,比評,也推動了詩歌的不斷髮展,並使詩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現代人生活節奏之快遠超古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重心,大部分人的創作都抱著一種重在參與消遣的心態,真正潛心去吟詩研究詩的人少之又少,不像古人那樣有大把時間只搞創作。

最後,就是靈感的枯竭,相對於前人來說,後人所能表達的新意總是在不斷減少的。偶然智慧之光垂青,佳句偶得的事情畢竟是極少數,不具有普遍意義。

雖然如此,筆者仍然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作品的積累,對美的發掘,現代詩未必就不能超越古典詩歌,當然,現在看來,這是一件相當“任重道遠”的事。


小說家我夢


盛世顯文才 居危淚染懷 一個朝代的文化,代表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環境。崇尚文化的時代,人們多注重禮儀。崇尚明星的時代,人們多無知的效仿。把利益當第一位和把文化當第一位那是不一樣的結果。

詩詞是文人抒發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無論是唐宋時期的詩詞還是現代詩詞都是一種釋懷!!!

現金社會人們缺乏了一種熱情 胸懷 坦蕩 卻無形的多了無奈 空虛 吹捧。這種境界的心靈又怎麼可能寫出曠古佳作,就算寫出來了又有什麼人會去理解傳誦!!!

罷了 能有幸感受古人的情懷 知足吧……



小易陽光生活


唐宋時期湧現出那麼多偉大的詩人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密切關係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孕育傑出詩人的溫床!

先說說唐朝:從唐高宗起至安史之亂爆發前,國泰民安,物華天寶,百貨雲集,九州昇平,思想開放,文化包容。所以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李白、杜甫、張九齡、王昌齡、孟浩然、王維……等才華橫溢的曠世才子們早已迫不及待,摩拳擦掌,急於想建功立業於這大唐盛世。最後那炙熱無比的豪情如同蓄積已久的火山一樣,都噴薄爆發了出來,攔都攔不住。這種滿滿的政治自信、民族自信、個人自信也體現在了他們的作品裡:一曲《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讓多少文人望而興嘆?一首《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讓多少墨客自慚形穢?一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多少士子振聾發聵?那時詩人寫詩是張口就來筆落成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經歷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元氣大傷,垂垂將傾,光景就暗淡了許多,那時的作品慘不忍睹: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愁更愁……好比馬未都先生說瓷器,盛世官窯裡燒造的瓷器上的龍都是身姿擰動,張牙舞爪,色彩豔麗,怒目圓睜,呼之欲出;亂世裡官窯燒造的瓷器上的龍,身姿也擰動,但看起來呆滯死板,色彩昏暗,如若病態……

再說說宋朝: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是後人對宋朝歷來的評價!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是中國封建文化發展的巔峰,“不殺士”是宋太祖立國時制定的國策。所以即使有名相寇準因為話沒說完而把宋太宗龍袍拉住不讓其走,宋太宗都不殺他;還有作為諫官的包青天包大人,把唾沫星子都噴到了宋仁宗臉上,宋仁宗抹掉口水後繼續和包大人論戰,也不殺他……如果放在清朝乾隆年間,只怕是你有九條命都不夠殺的了,整得不好,會誅掉九族的!如此氣象之下,范仲淹、晏殊、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王安石等才高八斗的頂級文人百花齊放、爭奇鬥豔:范仲淹的一紙《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多少寒士灑下憂國之淚?蘇東坡的一闕《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讓多少豪傑心潮澎湃?後期南宋就江河日下,風光不再了。那個不讓鬚眉的烈女子李清照在《武陵春.春晚》一詞裡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還有那個殺虎英雄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最後也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最後說說現代,當年曾寫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知名年輕詩人海子準備去山海關臥軌自殺前,在一個小餐館吃飯,吃完了對餐館老闆說:我沒有錢,給你讀一首詩吧,你請我喝酒?那個老闆卻說:求求你,你只要不要讀詩,我請你喝酒……海子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的人去研究、考證、闡發,我在此不想再廢言,但這個餐館老闆無疑又給海子受傷的心靈雪上又加了一點霜,當然這個老闆並不知道海子準備去自殺,沒有為難海子說明他也是個好人。

可以想見詩在現在變得多麼一文不值,假如放在俄羅斯,有可能,只是說有可能,老闆也許會坐下來邊喝杯伏特加邊看著瘦弱敏感的海子熱情的朗誦他的原創詩,然後帶著海子去山海關遊山玩水,最後和海子成為了好朋友,海子慢慢的也放棄了自殺的念頭……

袁隆平先生曾說:現在有種現象很不好,一切向錢看!是啊,房子、車子、豬肉、手機話費、鮮花肥皂、遊戲充值、孩子讀書、老人養老……什麼都要錢,誰都要忙著掙錢活命,誰還有心思靜靜的坐在那裡寫詩、讀詩、看詩、品詩、論詩呢?我不得而知


楚襄蠻


個人覺得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現在的我們要學習很多學科,比如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等等,這樣用在文學方面的時間、精力就會很少,(部分對文學根本就沒有興趣)。再來說說古時候,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孩子們的啟蒙讀物(沒有現在這麼多課程),作詩要學習笠翁對韻等,可以說那時的孩子們就是在長期的文學薰陶下長大的,自然在寫詩、寫詞等方面有一定成就

其二:現在的我們娛樂活動多種多樣,有人選擇喝茶、打牌、釣魚、蹦迪……,很少人願意抽時間去看看書,看看古詩詞,更別提去下功夫研究怎麼寫好詩詞歌賦(風氣決定

其三:無論做什麼都需要天賦,(並不是說今天的我們比古人笨),某些人一點就透,某些人就是下再多功夫也難及別人

其四:現在如果問小朋友的夢想是什麼,有人恐怕脫口而出是當明星,網紅,一部分會說將來想當個科學家,醫生,很少會有人選擇將來做個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