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清末永寧監詩詞欣賞

一、清末民國永寧監城懷古

清朝末年,永寧監城廢除了養馬職能,只留下一座空城池,有兩位學者路過永寧監城,想到往昔養馬歲月的繁榮,發出感慨留下兩首詩歌。

遼東懷古

於華春(清)

秦王走馬出神京,十萬熊羆渤海行。

天子何勞鳴戰鼓,旁人未必不知兵。

垂鞭空解籌三策,傾庫才能贖一城。

太息營州親祭處,西風回首淚盈盈。

於華春,熊嶽人,貢生譯文:秦王帶領十萬大軍征戰渤海,由於遠地征伐,天子考慮到遠足征伐,一定要提早運籌帷幄。目的是憑藉此戰,傾盡全力攻打敵兵,收復國土。多少年過去,硝煙早已散盡,後人來到此地,面對昔日唐朝軍隊宿營地,面對收復的河山,長嘆一聲感慨無限,淚水盈盈。

清末永寧監詩詞欣賞


《遼東懷古》作者於華春,清末學者(今熊嶽人),曾到永寧監城看望同學,追古懷今寫下此首詩。傳說唐朝號稱十萬大軍向北征伐,曾在永寧監河岸邊安營紮寨。

過永寧監

張時和 (清)

何年海角剩孤城,

往事猶傳苑馬卿。

壁壘依然形勝在,

群山回合暮雲橫。

張時和 (清)復州人,庠生。這首詩作於民國時期,作者來到永寧監城,看到明朝苑馬寺遺址,永寧監堅固的城池,及城中建築,時光荏苒,物是人非,古城舊貌依然。遙想到當年萬馬馳騁於永寧監城的情景,和曾經在永寧監城養馬的苑馬寺卿,感慨頗多。

二、唐王征戰遼東詩詞欣賞

以下是唐王李世民征戰遼東時留下的詩歌,傳說李世民帶領大軍征戰遼東,留下征戰內容的詩歌多首,這裡選擇一首,從中可見當時戰爭的艱苦與慘烈。從而推斷復州、永寧地區歷史上戰略地位的重要。永寧監城是復州地區的一座小城,是復州北邊門戶。永寧經歷多場戰事,復州也難免遭受了唇亡齒寒的禍殃。就此推斷,永寧當地老輩人傳說,薛禮徵東到過永寧監,給流傳於永寧地區的“雞鳴谷” 的傳說,賦予了真實性。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親征遼東,五月拔蓋牟、白巖、遼東等城,後因安市城之戰不利,十月回師。此次東征,將士死亡近兩千人,忠骨葬於柳城(今朝陽市)東南,太宗作文以祭之。

傷遼東戰亡

李世民(唐)

鑿門初奉律,仗戰始臨戎。

振鱗方躍浪,騁翼正凌風。

未展六奇術,先虧一簣功。

防身豈乏智,殉命有餘忠。

此詩系東征回師時所作。詩的前兩句讚揚這些將士征途的戰績。用“振鱗”、“騁翼”形容將士,投入戰鬥的英姿和戰鬥的激情。接下來哀嘆這次戰鬥“奇術”未展,“先虧一簣功”的結局。尾句用“豈乏智”、“有餘忠”評價陣亡戰士的功績。

唐太宗曾東征高句麗,後來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世績率薛仁貴(薛禮)東征,在夫餘川(開原一帶)接受高句麗的投降。

清末永寧監詩詞欣賞


這首詩寫出了唐王帶領大軍漂洋過海,歷盡艱辛來到遼東征戰。與永寧當地薛禮徵東傳說相吻合。傳說唐朝一路大軍從金州登陸,首先收復沙卑城(今普蘭店西南,當時被高句麗佔領),然後一路向北,大軍收復嵐崮山城。現普蘭店境內清泉寺(吳孤城)內碑文記載,此寺院唐朝大軍征戰高麗人走到此地,見青山環抱,碧水逶迤,紫氣縈繞,覺得此乃風水寶地。於是樹一功德碑,為征戰大軍和唐王朝黎民百姓萬代祈福。

後來唐王軍隊收復復州、永寧一帶。然後北上,攻打五十寨(土城子)。當唐王策馬來到永寧監河邊,見此地沃野平展,河流清澈,水草豐盈,於是命令大軍在此處安營紮寨,埋鍋煮飯,調整休息,好在日後全力攻打盤踞在五十寨和蓋州城裡高句麗軍隊。從那時起,永寧監城形成土城雛形,實際上應該是圈馬用的土圍子。

可以推想,唐軍把永寧作為後方,屯兵數日,在大河北岸土圍子中按扎帳篷,調養戰馬,為後來明朝在此地建城專職養馬,打下基礎。從另一方面看,大明王朝選擇養馬場地,也是在前朝土城的基礎上。

關於唐王帶領大軍圍城的故事,產生了“雞鳴谷”傳說,當時永寧城裡由高句麗人佔領,唐軍久攻不下,於是下令圍困此城讓他們無糧無水自動投降。可是圍困數日,不見城裡動靜,唐朝大軍糧草成了問題。唐王下令趕快解決供給,士兵們發現 “雞鳴谷”,解決了兵馬糧草問題,最後收復城內高句麗,神奇的傳說流傳至今。

三、金代復州、永寧

《自永康次順化營》

王寂(金)

地控天巖險,天連四望低。

荒煙連海上,殘日下遼西。

戍壘閒烽燧,戌亭臥鼓鼙。

陋幫修職貢,安用一丸泥。

王寂(1127-1193),字元老,金薊州玉田(今河北省玉田)人。天德三年(1151)登進士第,仕為太原祁縣令、朝請大夫通州刺使兼知軍事、中憲大夫中都副留守兼本路兵馬副都總管、戶部侍郎。在戶部侍郎任上,由於救災不力,於大定二十六年(1186)被貶離開京都,為蔡州防禦史;大定二十九年(1189)受命提點遼東路刑獄;明昌(1190—1196)初年奉召回京,在代理禮部尚書一職時而終。

清末永寧監詩詞欣賞


詩中所寫是從復州往南行進,途中所見。永康(永寧,金改永康)是復州的治所,順化營在復州之南,在今普蘭店市境內。

金明昌二年(1191年)春天,王寂因公差行至復州一帶,陰風怒號,行路艱難,遙望復州,早被黃沙遮擋,平時安靜的復州河,也變得濁浪排空,見不到一條渡船。無奈,王寂只好望風興嘆,寫下這首詩。

《復州道中》

王寂 金

昨宵月暈如手遮,今日黃雲翻砲車。

初聞窸窣動高樹,漸覺飛沙卷平路。

滄溟浪滾三山搖,恐是海若驚鯨鰲。

昏昏日轉更作惡,瘦馬側行吹欲倒。

津吏告儂無渡河,枯河連海掀驚波。

在遼南,每年的春天都會颳起這樣的大風,或許王寂來的時候是早春,詩中看不到鳥語花香,描述的景象是沙、樹、復州河。呈現於眼前的,是遼南早春的蒼涼,以及人力所不及的無奈。

現在復州到永寧,一條筆直寬闊的柏油馬路,可以並列行駛四輛車。但是,的確是要經過幾道上坡和下坡路,在唐代乃至金元時期,當時只是狹窄的驛路。從復州往北行,北風呼嘯,黃沙漫天,一道道山樑,一道道溝澗,真是行路艱難,寸步難行呀,所以詩人留下這樣的詩篇。

金代到如今經過了幾百年,復州永寧地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於往昔的情形,實在很難想象。感謝詩人們留下的詩歌,使後人得以重見元、明時代的風貌,進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清末永寧監詩詞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