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这位倒霉的大人物到底是谁?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 奇葩问·第77辑 #

前段时间小编重温了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的铁三角组合依旧让人印象深刻啊。当看到第二部中的一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在朝堂上,皇帝送了纪晓岚一副眼镜。

这让小编开始脑洞大开:在古代,人们会近视吗?在照明系统还不发达的古代,文人晚上秉烛夜读,眼睛会没有问题吗?如果近视了,古人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图源:爱奇艺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二部》截图

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

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

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

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

由于小编的视力还可以,所以对于近视是什么感觉,还真不知道。但这首明代的打油诗,短短几句就很生动地描述了近视,原来近视的人感觉就像生活在云山雾绕里。

古代的人没有电脑、手机等对视力损害大的电子产品可用,为什么还会有不少人近视呢?这就要从古代的照明系统说起啦。

古代晚上家家灯火通明?

—— 你想多了!

现在我们白天有阳光,晚上有电灯,除非停电,否则是不可能黑漆漆一片的。那古人晚上又是如何照明的呢?

在先秦时期,人们照明用的多是将动物油脂放在特制的青铜灯罩里,中间插上一根芯子,又叫“脂烛”。

宋代的照明燃料中,已经有我们熟悉的蜡烛了,但大部分人用的还是灯油。宋代的灯油一般为植物油,这些植物油既用来食用,又用来点灯照明。

到了唐代,比较常见是白蜡。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白蜡虫是中国特有的昆虫。白蜡的熔点为82.9℃,是动物蜡中熔点最高的,色白或微黄,故称“白蜡”。

蜡烛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因为制作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比如北宋时期,每根蜡烛要400文,而按照北宋当时的物价,10文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一斗相当于我们今天的12.5斤。也就是说,一根蜡烛可以换500斤粮食。

而文人秉烛夜读,如果按照一晚上平均烧掉3根蜡烛来算,就相当于花费了1200文,相当于烧掉了1500斤粮食,这哪是烧蜡烛,简直就是烧钱啊!

所以普通老百姓用的最多的是灯油,而不是蜡烛。有些更穷地方的人,连灯油都用不起,只能在晚上有月光的时候读书。

白居易、纪晓岚

你所熟悉的古代名人可都有近视呢

谁能想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近视。他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这种痛苦: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看来这近视还真是古代文人的通病。前面说到电视剧里皇帝送纪晓岚眼镜的事情,这真不是毫无根据的编造,关于纪晓岚近视的事情,历史上确有记载。王先谦所撰编年体清代史料长编《东华录续篇》中记载:1785年,大学士阿桂姻亲海升殴死妻子吴雅氏,谎称吴雅氏自缢身亡。乾隆派纪晓岚复验,证明确是自缢。吴雅氏弟弟贵宁不服,上告,随后乾隆皇帝派阿桂会同刑部共同查核,发现尸身并无缢痕。

这件事的结果是阿桂被罚俸五年、革职留任。

而对于纪晓岚,乾隆却为他开脱:“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纪昀本来就是迂腐文人,原来也不过是充数的,想来他对于刑事案件并不熟悉,而且是近视,此错误还是可以原谅的)乾隆称纪晓岚“短视”,“短视”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近视。

关于纪晓岚的近视,还有不少趣闻。

清末民初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记载: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

这段话的意思是:纪晓岚体态肥胖,特别怕热,夏日的时候常常汗流浃背,衣衫全部湿透。当时去南书房值班,总要脱光衣服,赤膊纳凉,过很久才出来。高宗(乾隆)听说了此事,某一天就决定去戏弄他一番。碰巧,纪晓岚与几位同僚正在赤膊谈笑。

忽然间,乾隆就走出内宫,同僚们看见后都慌忙披上衣衫。唯独纪晓岚因为近视,直到乾隆都走到他面前了,才发觉,此时已经来不及穿衣服了,他急忙躲在皇帝的座位下,喘着气,动也不敢动。乾隆故意坐两个小时不说话。

因为天气炎热,纪晓岚实在没法忍耐,便伸头向外窥探,问同僚:“老头子走了吗?”乾隆听后不觉发笑,同僚们也笑起来。

看来古人也深受近视的困扰,像纪晓岚这样的大文人,也因为近视闹出了笑话。那么,古人有什么方法应对近视呢?

古代应对近视的方法

宋代叶梦得撰《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

看看欧阳修的近视,已经对生活乃至工作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常常只能让人把文字读给他听,小编就很好奇了,古人有什么缓解近视的方法吗?你别说,古人为此还真的是做了研究。

▷ 热水外洗以明目

中医书籍《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中记载:“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痒。予自十八岁因夜书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医法,遂永瘥。枢密邵兴宗,目昏,用此法,逾年后,遂能灯下观细字,大率血得温则荣,目全要血养。若冲风胃冷,归即沃之,极有益于目。”

这是一种外洗眼目法,说的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不断重复动作,直至水温变凉。

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洗而痊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能读小字了。

看样子这种方法适合读书人,而且不用特殊药物,简单可行。

后来,这种简便的方法发展到不独用温水,而是加入了有明目功用的桑叶。这在明清医药典籍中多有医案传世。

▷ 明目之方药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很多有明目助读功效的药物,如芜菁(蔓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

《冷庐医话》卷四记载,陆以湉自诉苦读病目后,专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辍,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未始非此方之力。”(一直不停吃小黑豆,共二十余年,视力恢复到以前,烛灯下可以写小字,未必不是此方法的功效)。

当然,古人还有一些非科学的方法,这里我们就不提了。虽然不知道这几个方法有没有用,但小编认为前面水洗眼睛的方法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

古人近视有没有外在辅助工具?

我们现在近视了马上就去医院验光配眼镜,那古代有没有眼镜呢?

其实眼镜的正式传入应该是在明代宣德年间,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清朝。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古人已经发明了一大神器:

放大镜。

国内现已发掘出最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5倍。(好厉害的样子)

前面提到了眼镜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清朝,即便如此,在清朝早期,眼镜一般都是用来进贡的,只有皇族成员才有资格享用,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

到了清中期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产量才有所提升,但主要还是用来进贡的。皇帝会把眼镜作为赏赐赏给有功的大臣,于是电视剧中,在朝堂上,皇帝送了纪晓岚一副眼镜这个情节,还真是有据可依的。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图源:新华网新闻-故宫表情包卖萌

想想现在我们能戴眼镜是多么幸福

(咦,好像哪里不对)

虽然从古到今,人们有很多方法来应对近视,而我们也不用像古代文人那样“近视了就像生活在云山雾绕里”,毕竟现在人人都戴得起眼镜,而且我们还有隐形眼镜,甚至可以通过激光手术改变近视的状态,但是再怎么借助外力,对于近视的人来讲,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不方便的。

所以保护好眼睛,避免近视才是根本之道。

近视的小伙伴,你们是几岁开始近视的呢?因为近视,在生活中又遇到了哪些麻烦事或者趣事呢?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本期资料来源

[1]《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渊源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韩鑫冰

[2]《中国古代读书人健康问题之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党伟龙

[3]《宋代照明研究》河南大学 张彦晓

主稿:波波;审稿:小缘缘;校对:等等;题图:林远方;排版:春天花花小分队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因为近视,他差点看错了一起杀妻案……

如果你喜欢这一期的内容,就为我们点个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