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現在的實體是不是越來越難做了?

樹下小狐


您好,不請自來,我先“站邊”:現在實體確實難做了!


先看實體店現狀:

最近,在一個論壇上看到一個帖子很火,句句戳心,開廠老闆都應該看一看:

雖然純實體店和小端製造業處在“冰火兩重天”的地步,但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實體零售發展態勢良好,重點監測的2700家典型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6%,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3個百分點。去年我國網上零售額突破7.2萬億元,同比增長32.2%。


當然,現在的純電商也沒有過的特別好,現在電商成本也不亞於實體店:人工11%、天貓扣點5.5%、推廣成本15%、快遞12%、售後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2%、加上稅務等,所以盈利只有達到50%的毛利率以上,才有收益。

為什麼會這樣:

之所以會這樣,與互聯網經濟抹不去關係:天貓、淘寶、京東、唯品會、拼多多、小紅書等等,從中低端到高端市場、從60後消費習性的把握到對00後互聯網居民的掌握、從餐飲到服飾、從現實走向虛擬(VR產品)、從人工到智能。這些是互聯網經濟的功勞,也苦了一大批實體店的運營。

實體店會消亡嗎?

實體店肯定不會消亡,今年還可能重振旗鼓!

人是社交性動物,有社交就需要工具、環境,這是實體店能夠存在的一個最基本條件。

其次,BAT大佬們展望新零售,實體經濟在革命,在創新,在重生!

新一代年輕人周邊不缺產品,而是體驗,所以:

多元化的實體店永遠不會消亡,只會轉變成實體店+網絡相結合的經營形態出現!

  • 創業投資家(ID:cytzjia)原創,歡迎關注我們,獲取更多致富方法,閱讀更多財經信息哦!


創業投資家


確實,這個問題問到了很多實體企業老闆的心坎上:生意越來越難做,錢越來越難賺。感受最明顯的應該是外貿企業,尤其是製鞋業。恰好我有一位朋友前段時間到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調研製鞋產業鏈發展情況,耳聞目睹了外貿製鞋業的酸甜苦辣,因此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朋友在段馬樂諮詢做主管。諮詢是幹嘛的?就是給企業出謀劃策,解決品牌、管理等難題,國際上著名的有埃森哲、麥肯錫、貝恩,國內比較有實力的有北大縱橫、和君、段馬樂諮詢。由於工作需要,諮詢業的人經常要深入一線調查收集行業數據,百分百見多識廣,能貼身感受到實體企業的冷暖悲歡。

前年她到東莞厚街調研製鞋業供應鏈發展情況。為什麼一定要到東莞厚街?因為國內製鞋業有個說法:中國製鞋看廣東,廣東製鞋看東莞,東莞製鞋看厚街。全球每10雙鞋中,有1雙鞋來自東莞,而這1雙鞋又由厚街生產。

可是,來到厚街的鞋廠,大門口冷冷清清,想象中的車水馬龍呢?

和多家工廠老闆一聊,她立刻被震撼到了,做實體企業真不容易:

東莞曾號稱“世界工廠”,全球每5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產自東莞,全球每5人就有1人穿東莞毛衣,全球每10雙鞋就有1雙來自東莞(厚街)製造。東莞的鞋類製造和龐大的出口量,支撐起東莞“世界工廠”的地位。

這麼漂亮時尚的鞋,一雙的生產利潤只夠買一瓶礦泉水

10年前東莞大街上人山人海,熱鬧的像趕廟會。這些人基本都是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工廠的老闆們接訂單接到手軟。那麼現在訂單都到哪兒去了呢?答案是越南。

世界鞋類年鑑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016年,越南共生產各種鞋類多達12.4億雙,其中出口大約11億雙,出口額達到了78億美元,出口數量和金額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中國,大大超過排名第三的印尼(26億美元)。

因為越南的人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相比中國低很多,吸引跨國鞋類品牌將訂單從中國轉移到越南,一些實力較強的製鞋大廠也搬遷到越南,留在東莞的大都是中小製鞋廠,接單力弱,掙著薄如紙片的利潤,過著苦逼的日子,難怪老闆們感嘆現在做實體制造業越來越難。

後來,我問段馬樂諮詢的這位朋友,以你的專業素養來看,東莞的製鞋業到底還有沒有路可走呢?

朋友的回答是,以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的“產業微笑曲線”來看,鞋類產業鏈上,附加價值最高的是設計和營銷,耐克、阿迪達斯就屬於這個領域 ;原料生產次之,臺灣生產 PU、PVC 人造皮革的廠商是典型代表之一 ;附加價值最低的是鞋廠,賺一點微薄的加工費,典型就是厚街的傳統制鞋企業。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的“產業微笑曲線”圖中,產業鏈上附加值高的位於曲線兩端。

產業微笑曲線圖的中間是製造;左邊是研發,屬於全球性的競爭;右邊是營銷,主要是當地區域性的競爭。當前全球製造供過於求,製造業利潤低,但是研發與營銷的附加價值高,因此產業未來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也就是在左邊加強研發創造智慧財產權,在右邊加強客戶導向的營銷與服務。

因此,經營艱難的實體制造業,往往處於產業鏈的組裝、製造環節,也就是微笑曲線的底部,要改變困境,出路就是轉型,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重點在設計、營銷和品牌上投入資源。

現在東莞的製造業正在轉型,有企業倒下,但也有企業站起來,整個製造業生態圈生命力旺盛。華為在東莞松山湖建立基地,全球最大製鞋材料生產商泰嵩在東莞設立生產基地,為東莞的製鞋企業發展提供生產、品牌、技術等方面的解決方案。朋友所在的段馬樂諮詢也在努力幫助當地企業轉型互聯網,打造自有品牌,推動企業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

對轉型成功的企業來說,做實體還不算難;對沒有轉型的企業來說,做實體真的很難。難還是不難,就看你是否願意及時轉型,主動適應變化了的環境。網友們對回答是否滿意呢?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如果喜歡答案內容,請點贊,謝謝!頭條號《魔鐵的世界》專注有營養接地氣的科技、商業故事,喜歡請點擊關注,每日獲取新鮮、有態度的資訊。


魔鐵的世界


實體經濟肯定是越來越難了,很多商鋪關門歇業,工廠倒閉,大家都去炒房地產去了,或者電商都把生意搶走了,誰還願意做實體呢?還有如果實體經濟好做,那近期國家也不會出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政策,甚至於還要減稅降費,以減輕實體經濟的負擔呢。總之,實體經濟難做由內因和外因相交而成。

馬雲前些日子說出純電商將來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因為同質化競爭過於激烈,像阿里、京東等幾個排名靠前的電商還可以,要是剛剛成立的電商平臺要想生存下來也可就難了。所以,馬雲提出的是新零售概念,甚至還在杭州推出了無人商店。

所謂新零售,說白了就是O2O,網上商店+實體店。比如李先生在網上買了一大堆果蔬食品,就可以到家裡的小區附近去拿貨,這樣省時省力又省心。或者,張小姐在網上看到一套衣服,下了定單,把自己的身材尺寸都輸入電腦,最終交易完畢,張小姐就可以跑到家裡附近的服裝店拿取屬於自己的漂亮衣服,這都是O2O的例子。

其實,實體經濟難做,也有為社區百姓服務的實體店也不是照樣生存下去了嗎?比如夫妻兩人開個乾洗店,小區裡的咖啡館、24小時的便利店,只要更貼近居民的都受歡迎,那些同質化嚴重的百貨商鋪,肯定是難以生存的。


不執著財經


這個問題是相當的複雜。不能簡單的以實體店來一概而論。

其實現在大家關注的最多的領域是“提袋消費”,就“提袋”消費而言,確實是越來越難做了。

至於最大的問題就是移動互聯網的衝擊,這確實是一種生產工具改變的時代。如果理解不了,參與不了,確實在提袋領域會形成很大的困境。

傳統的“提袋”因為品牌的垂直滲透力不強,人們的見識和思維處在不同的維度,就存在著大量的信息差,那時候的提袋消費從業者的生存是相當簡單的。

但是自從互聯網崛起以來,思維模式,商業模式,傳播路徑逐漸的平面化,這個就使得世界上沒有了秘密。

大家的購物逐漸的向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傾斜。

從這個維度看,如果將“提袋消費”看成實體經濟的話,顯然是越來越難。


但是實體經濟的生產製造端在我看來還是有大把機會的。現在製造業也難,但是製造業難的不是傳播路徑,而是產業的升級以及各種非可控的因素。

雖然大家現在都講輕資產,但是世界的哲學從來就是“1+1”,誰掌握著最尖端的技術,誰掌握著最好的製造業顯然是所向披靡的。

但是在我們國家的特殊性,微觀調控束縛了製造業的活力。加上各種莫名其妙的邏輯,政治成本迅速增加使得企業在很難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出相應的成績。

實體經濟難的第三大領域就是消費體驗類的。這點難的原因是“骨牌效應”,因為同緯度的“提袋消費”難做,因為後端的製造業難做,使得很多的資本和人才蜂擁而至到消費體驗類,看起來還過得去,但實際上,也是暗藏風雲。


我也是一名創業者,但是我現在既不會涉及“提袋消費”,也不會涉及後端製造。


短刀客


你好,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實體依然有它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雖然,現在互聯網發展得很快,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一點,科技也在發展,最重要的是,一切的科技發展最終都會回落到實體上。

過去那麼多年,實體經濟並沒有比以前落後啊,只是相對於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慢了一些而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不是一直都在飛速發展嗎?這個都是實體啊。

沒有實體發展,虛擬經濟最終回失去它的根基的。

1、實體店不行了?

過去的實體店確實落後了,可以是在互聯網+和+互聯網的發展,不是出現了新零售了嗎?這個不是實體嗎?

實體店不是不行了,而是要進行轉型,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利用+互聯網實現新的營收。

2、實體工業不行了?

這簡直是胡說,現在最火熱的無人機,AI機器人不是實體工作做出來的嗎?科技發展,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體業上的。

雖然機器人的導入,很多工人失業了,但是這是技術革新的必然結果。過去幾次工業革命,哪一次不是淘汰潮呢?

3、互聯網的發展最終會落在哪?

雖然,現在職員的工資方面,實體業的工資確實比不上互聯網的,但是不代表實體業不行了。我們試著展望一下互聯網的未來,它會一直飄在空中不落地嗎?

新零售,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這些是互聯網還是實體業呢?還是互聯網+實體業呢?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

總結一下

不是實體業不行了,而是實體要轉型了,朝著工業4.0前進,實業與互聯網結合發展,實體業未來空間還很大!


區閱


創業行動家 琳妹觀點:

是的,但要看你怎麼做。

我爸爸在成都辦廠生產配電箱,剛過去生意不錯,一年淨利潤有15萬左右,但是這幾年生意越來越淡。爸爸說成都做配電箱的大家生意都不好,利潤還越來越低小廠只能保本。

現在整個實體行業的大環境不好,做生意的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大,一些行業因為電商衝擊銷量大幅下降,實體備受考驗。


做生意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開飯店和服裝店,但是現在飯店也不好開。雖然這行受電商的影響小,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食品衛生和味道,傳統蒼蠅館子收到衝擊。

朋友在村口開了家炒飯店,一間店面賣炒飯,炒麵,蓋飯。雖然價格不高十塊一份,但我吃過幾次說實話味道不好。朋友總說生意不好,但我告訴他改進口味他也不聽,最後飯店撐了半年倒閉了。生意難做,但為什麼有的飯店天天爆滿,我想關門的飯店應該好好反思下自己,是不是應該改變下商業模式,擴大外賣業務,在微信上接單等等。

其實受電商衝擊最大的是服裝業,但就是有人能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環境下月入百萬。同學開女裝店,經常在朋友圈幾千幾千的曬單。剛開始我不信,後來發現她會讓顧客加她微信,每天都在朋友圈發新進的衣服,顧客每天看她的朋友圈,有合適的就會去店裡穿。甚至一些老客戶看上了朋友圈的衣服會直接讓她寄,現在她生意越做越大,已經開了四家分店。

實體越來越難做,但具體還是看你怎麼做。你用對了方法,也能殺出一條血路。


忠言逆耳利於行。 飛哥團隊所答內容,都是多年創業經歷留下的創傷。

沒啥文采,都是乾貨。你若喜歡,記得分享朋友圈,他日創業路上,興許用的著。瞭解飛哥更多創業問答,請訂閱《創業行動家》頭條問答,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滿意,請多多點贊分享。


創業行動家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最近幾年,受到外部經濟環境和互聯網的衝擊,實體行業越來越難做,不少地區出現了實體企業倒閉潮,當然受衝擊最嚴重的還是實體零售業。

很多人把實體難做怪罪到馬雲身上,認為馬雲做的淘寶搶了線下店的生意,淘寶價格便宜讓實體企業沒有利潤,淘寶假貨多所以讓實體企業損失了市場,這種說法是完全不成立的。

現在是信息時代,與互聯網融合是趨勢,如果沒有淘寶,京東、噹噹、亞馬遜甚至現在的拼多多也會搶走實體店的份額,就像汽車取代馬車、動車取代綠皮車一樣,這是歷史趨勢使然。

而假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存在市場需求,想想那些被淘寶衝擊最大的市場,多數不還是賣假貨的市場。而且淘寶商品的真假,一看價格就知道,如果有人非認為800塊買的iphone X可以是真貨,我也沒辦法。因此我不認為互聯網損害的實體經濟的利益。

實體不好做的真正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高房價、高地價、高房租

開店的人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全部交房租,沒有給老闆打工,卻給房東打工了。而房東的感覺卻是幾萬百買的商鋪,一年租金只有幾萬,還不夠貸款的利息。只能說房價太高。

2、人工成本提升

雖然大家的工資好像不是很高,但是工資加上五險一金,實際的人工負擔非常重。而產品由於競爭激烈價格持續下降,實體企業要麼倒閉,要麼向東南亞轉移。

3、外部經濟環境差

我們的產業還是加工製造業為主,對出口的依賴非常重,2008年以後歐美經濟持續動盪,先是次貸危機,又是歐債危機,英國剛脫歐,特朗普又當選美國總統,多多少少都衝擊了我們的出口,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自然會有企業倒閉。

現在全球經濟正在復甦過程中,但是復甦中又有幾分反覆,許多新興國家貨幣、債券都崩盤,世界整體的經濟環境還是比較動盪。

不過實體與互聯網的融合越來越深,不少實體企業、店面重新恢復生機。筆者週五晚上去擼串,每次都要排一個小時的隊;可以通過APP購買附近商店的商品水果;很多企業也在淘寶、京東上開了自己的官方旗艦店,很多東西還需要搶購才能買到。

綜合來看,實體企業最難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才行,否則就會被淘汰。


首席投資官


現在的實體是不是越來越難做了?實體的確是越來越難做了。這一點筆者是有發言權的,筆者到過國內的幾百個城市,每年培訓的中小企業家有幾千個,直接打交道的企業家每年有幾百個,現在的生意是越來越難做了,實體店的生意更難,大城市實體店的生意難做,中小城市實體店的生意更難做,高房租低利潤,超低的營業額,大部分實體店只能勉強維持,有的是賠錢賠得受不了就關門了。

導致實體店生意難做的原因有幾個方面的,一是房租太高,位置好的地方房租更高,位置不好的地方沒有生意,超低的利潤只夠付房租。

二是電商的衝擊,現在網上購物已經成了大部分人的習慣,年輕人基本上都是網上購物,最多到實體店裡看看,看好商品後再到網上購物,實體店實際上只能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只有少數年齡大的人才會在實體店購物,或者是應急才會到實體店購物。為什麼年輕人都到網上購物呢,網上購物確實比實體店便宜。

三是消費降級,隨著各行各業的生意越來越難做,錢越來越難賺,消費降級就成了必然,再加上政府部門和國企不準公款消費,消費降級就成了必然。在北京前兩年我們去吃飯的高檔餐廳大部分都關門了,沒關門也是消費降級了或者做外賣生意來提高利潤。經濟不好消費只能是降級,當大部分消費者消費降級時,實體店的生意就更難做了。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艱難時期,只有通過創新商業模式,才高盈利能力才能生存發展,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提高利潤,就要找專家幫助。

未來這幾年大的購物中心裡除了走平價路線的餐廳生意火爆,例如像北京很火的眉州東坡走中檔餐飲路線的能夠維持生存,其他的實體店鋪都將繼續舉步維艱,線上線下相結合貼補線下的虧損經營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我的頭條號專欄開通了,有關於投資理財的最新音頻和文章,提升您的理財觀念,歡迎關注。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實體店確實受到了電商的衝擊,但如果只說“難做”,就把問題的本質遮蓋住了,實體經濟不是難做,而是需要轉型了,實體經濟要儘快轉型,升級才有活路。以下是可以考慮的實體店變革之法:

1、做餐飲。

不論外賣再盛行,都不可能完全替代餐飲店。就餐的環境和體驗、社交的需要、外出旅遊的需要、特色飲食的追求,都保證了餐飲實體店的必要性。

2、做線下教育。

線上教育的優勢在於時間和地域的自由,但是線下才能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和答疑,才更便於學生和教師雙方的交流,才能收穫更好的學習體驗,所以發展線下教育也是實體店的變革突破口。

3、做娛樂。

娛樂和餐飲一樣,也是人們的剛需。現代人越來越追求多樣化的娛樂方式,KTV、轟趴場館、密室逃脫等等,都是電商無法提供的體驗。

4、做新零售。

上一個十年,消費者習慣了購物中心的一站式購物,到了這個十年,消費者覺得既然能足不出戶,就樂得在手機上買買買。可是網購畢竟看不見摸不著試不到,消費者如今既希望實體店的質量,有想要網購的便捷和便宜,於是新零售的概念應運而生——打破了線上線下、實體電商涇渭分明的業態,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新零售是實體店變革的重要突破口。

5、個性化定製類。

如果說電商壟斷了標準化或半標準化的產品,那麼實體店就可以深耕定製化服務,抓住現在年輕人追求獨一無二的心理,比如說高品質的服裝定製等等。

6、日常用品類。

這是人們隨時會產生需求的一點,人們還是會傾向於實體店購買。

難則求變。遇到困境就應該謀求變革,困境已經是現實的情況,或許這正是實體店改革的時機。


我是農民工“懂事長”李合偉(抖音號:hws666888),20多年創業經驗,非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更多有關創業的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合偉說,與我一起聊聊創業那些事!


合偉說


這個問題就像在問大清朝輸給了洋人,忠國是不是就完了。如果你還用義和團的大刀長矛確實有困難。

未來三年中國零售業最大的機會在實體門店,因為互聯網公司發現不論他們怎麼努力,電子商務是無法覆蓋零售業的全部,甚至三分之一都做不到,所以紛紛到線下開店獲取更多的用戶,培養他們的消費習慣,統稱新零售!

互聯網公司的經營邏輯就是,拿主營業務去獲取更多的用戶,佔領更多的用戶時間,再靠延伸業務去盈利。這種思路也用在了新零售的實體門店上,所以單純靠買賣賺差價的傳統實體店老闆肯定頂不住這樣的新打法,必須轉變經營思路來擁抱新的商業契機,最後的競爭總是思想格局上的競爭,更多內容請關注我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