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這兩個英國人覲見乾隆後,一個預言清朝要亡,一個成為戰爭販子

18世紀末期,英國逐漸成為西方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同中國的貿易額也逐漸增加。為了進一步開闢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1792年9月,以馬戛爾尼勳爵為首,包括軍官、機械技師、醫生、測繪員、武裝士兵等700多人的龐大使團以祝壽為名乘船從英國出發駛向中國。

​​
這兩個英國人覲見乾隆後,一個預言清朝要亡,一個成為戰爭販子


接到英國人的致函,對於遠道而來的使團,乾隆特許他們可以從海路前來。1793年5月,英國使團沿澳門、廣州、舟山在沽口登陸然後路過天津、北京。8月,在避暑山莊跪見過乾隆後,馬戛爾尼將代表英國工業實力的望遠鏡、星象儀、毛瑟槍、熱氣球、艦船模型等禮品贈送給乾隆,希望爭取他的好感為接下來的商談創造條件。但乾隆對這些“奇技淫巧”絲毫不感性趣,回贈禮品後就打發他們回北京了。只有副團長斯當東13歲的小兒子在旅途中學了些漢語並表演給乾隆,乾隆很高興就把隨身的荷包送給他。

這兩個英國人覲見乾隆後,一個預言清朝要亡,一個成為戰爭販子


回到北京後,馬戛爾尼拿出外交照會向清朝提出六點要求。

擴大通商口岸,增加舟山、寧波、天津等;在北京設立使館,建造貨倉。

希望劃分舟山一小島或靠近廣州的一個小島(香港島)供英商居住。

自由出入廣州到澳門並減免英國商貨的稅收;公開固定稅率,不得亂收雜費。

對於英國人的通商要求,乾隆自認清朝天朝大國,無需外國貨物,所以無可改變。至於劃分小島則是侵犯主權,表示如有英商北上,立刻驅逐。但他體諒英人不懂規矩,令官員陪使團沿大運河在杭州等地旅遊一番後遣送回國。

這兩個英國人覲見乾隆後,一個預言清朝要亡,一個成為戰爭販子


回到英國後,馬戛爾尼據此行寫了《馬戛爾尼使華記》一書。書中極力貶低中國的軍事實力,他預言:中國只是一艘破爛不堪的舊船,如果中英發生戰爭,只需幾艘戰艦就能摧毀其海軍。廣州戰略要地虎門,幾門舷側炮就能解決。伶仃、香港適合殖民等。他的這些宣揚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並逐漸改變了英國對華政策。

這兩個英國人覲見乾隆後,一個預言清朝要亡,一個成為戰爭販子

1840年4日7日,因虎門銷煙,英國下院正在就“要不要向中國派遣遠征軍”而激烈辨論。就在雙方僵持不下時,當年到過中國並得到乾隆特殊關注和喜愛的小斯當東開始發言,他說:


在開始流血之前,我們可以談判。但通過我對中國統治者的瞭解,這場戰爭不可避免。如果我們想要從中國得到某些結果,對中國的武力征服是不可缺少的。


小斯當東的發言對投票表決產生了重要影響。最終主戰派271,反戰派262。如果當初再多5張票,鴉片戰爭就不會發生。

這兩個英國人覲見乾隆後,一個預言清朝要亡,一個成為戰爭販子


1840年6月,英國人4千人乘40條戰艦沿著40年前馬戛爾尼訪華路線一路炮轟,一路搶掠,封鎖廣州、廈門,炮擊虎門佔據舟山。道光帝下令清軍還擊,但在英國堅船利炮下屢戰屢敗。最後,英軍增派兵力,溯長江北上意欲切斷大運河南北交通。清政府毫無對策,只得與英國人簽訂《南京條約》,條約的五點核心內容就是當年馬戛爾尼提議的翻版。英國人的成功使西方列強接踵而來,不久清政府同美國簽定《中美望廈條約》,又同法國簽定《黃浦條約》,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