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佛教在當今中國盛行嗎?

景泰藍工藝葫蘆


從佛教的自身來說,稱現在為“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學佛的人很多,真正修行的人很少,這也就是說,佛教現在的確是盛行,但未必代表正法盛行。越是表像興盛,越是深藏危機,亂法者,偽信實毀者尤其多。末法時代,其盛行與亂行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

一、盛行之下,實則對佛法實際修、行、證的人非常稀有,求名聞利養、求平安無災無病、求升官發財、求功德者甚多,甚至以此為法門。

由此,我們看見天下大興寺院,尤其是各大景區打著興建寺院之名,專門作為斂財工具,門票越來越高,功德箱遍地,各種受過加持的東西遍地,時時刻刻求供養,搞產業,貪職務,沒幾個真正清淨修行的地方。而香客和信眾呢,多以供養和法事,職務為修行境界,不求真作實修,不求向內覺知和修煉,捨本逐末,正法大亂,遺禍無窮,使民眾越來越難以信任佛法,越來越遠離正當。看了實在心疼。當然也有正法實修的清淨道場,譬如九江東林寺、雲居山真如寺,青原山靜居寺等等,在末法時代這些清淨道場是定海神針,也是修行人的聖地。

其次,四處提"佛教世俗化",但同時被濫用和曲解

在商業化大潮下,各路成功學、心理學,甚至是傳銷,直銷,靈脩全魔亂舞,以佛教作為"心靈港灣""心理按摩"“神通”“催眠”“佈施”等寄託,並藉此有篇民眾,大發橫財;還四處倡導"人間佛法",曲解"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之真義,重視色身之利養,輕視佛法"出世間"和“根本解脫”之意旨。明明是為了色聲犬馬,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酒,還動不動“佛說”,動不動拿佛教開刷,,曲解佛教教義為自己做惡事和橫事,不軌事做解釋,引導大眾越來越誤解佛教,越來越走向學習邪法而非正法。這些都是佛教本來意義的淪落;遠離了解脫道與菩提道。

複次,大量"佛學研究"代替實際修行

越來越多的人,深入經藏不是尋求如何出離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為了舉證某一論點,為了辯駁別人,為了佔據學術地位,為了尋求寫作素材和故事,或者是為了顯出自己的逼格、高深、文藝、與眾不同,更甚至是為了推翻佛教真義,建立自己的歪理邪說。最可怕的是,一知半解,還拿出來到處炫耀宣說,故意誤導眾生。這種現象現在也是蔚然成風,搞得世界烏煙瘴氣,真正的佛弟子無從辯駁,還無奈生出嗔恨心。

最後,盛行是盛行,但如《楞嚴經》所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各種邪教或者不修行、無真作死修之人,打著佛教的旗幟,大行貪慾之邪法,又如《楞嚴經》所說:天魔及眷屬常以"世界末日""天災人禍"等言論籠罩愚迷眾生。還有一些人動不動搞“神通”,搞“雙修”,搞“能量”,搞“禪道經濟”、“佛學經濟”,搞各個法門同修。四處講法傳播,四處招搖撞騙。真正是霍亂佛教。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許多居士出來講法,對真正的佛法僧不恭敬,反而追隨居士,拜居士為師,以許多的居士的家為精舍道場,自顧自的修行,這個也是有問題的。我覺得真正正確的路徑還是應該還是以正法寺院為靈魂和核心,依法不依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教盛行於世,雖說是末法時代,亂象叢生,但是其實也是佛教的機會,誰能夠當此之時,依教奉行,依正法修行,誰便是佛門柱石。誰能引導眾生,使得正法廣佈,讓眾生去邪生信,誰便是獅子吼音,大乘菩提音。你我佛弟子,當以堅守弘揚正法為己任,切不可隨波逐流。


南無阿彌陀佛


李藝泓


佛教目前在我國正處於鼎盛時期,有史以來寺廟數量,僧尼人數都達到了古今之最。在目前我國流傳的幾大宗教來說是最為盛行的。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截止到2017年,我國佛教開放活動場所有13000餘座,僧尼近18萬人,其中漢傳佛教寺院8400餘座,僧尼50000餘人;藏傳佛教寺院3000餘座,僧尼120000餘人;南傳佛教寺院1600餘座,僧人8000餘人。全國現有佛學院34座,佛教刊物近50種,目前中國的佛教信徒已經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從數據上來看佛教顯然是當今流傳最為廣泛參與人數最為眾多的宗教。



佛教文化興盛的歷史

佛教自唐朝流入我國後其教義教宗被我國廣泛接受,從外來教組建演變成本土教。大眾的認可度遠遠超過了我國傳統道教。在古代有著亂世道教盛世佛的古訓流傳。

佛教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皇族的鼎力支持,一度取代道教成為皇室的信仰宗教。到了清代已經完全的成為了皇族的唯一信仰了。



求神拜佛中體現為何皇族推崇佛教

從求神拜佛中不難看出拜佛是佛教的朝拜 而求神則是道教的祈求神靈。人們去寺廟供拜常常是供養三寶,朝拜佛主。而到道教的求神則是有求於神靈。出發點的不同足以可見佛教信徒慈悲和道教信徒的所求,所以大多皇族希望民慈悲,這樣一來好管理,二來可民安。

現代來看,無論是普通僧尼還是法師教內管理在社會地位中看都是受人尊敬和愛戴的。

綜上所述我的回答是:目前為止佛教在我國已成為本土教,時下佛教文化最為盛行。

八斗兄


看待一個事物盛行與否,要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去考慮,中國目前佛教的發展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處於歷史上的較低的水平,尤其是在質量上,應該說是跌入了谷底。

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僧人受到經濟活動影響太大,出現了太多惡僧惡道,很多寺廟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捐錢,而且是變著法兒的幫讓你捐錢,這種現象目前在中國非常普遍,可以說極大的損害了佛教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對佛教信仰的打擊是致命的。



當今社會節奏快,壓力大,正是佛教慰藉人心靈的好時機,佛教最為一種理念,在緩解人類壓力方面有顯著的作用。

現在中國只不過表面上寺廟香火鼎盛,但實際上信仰佛教的人少之又少,希望這一切能慢慢有所改觀。


昭烈名臣


從中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來看,現在還談不上興盛階段。用復興階段更為合適一些。

佛教在東漢時期正式傳入中國,但在魏晉以前,只在上層社會少量傳播,社會影響力不大。魏晉時期,由於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因此很多人通過宗教信仰來撫慰心靈。佛教由此興起。

在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之後,佛教在唐代時期進入鼎盛階段。具體表現在以下四點。首先是漢傳佛教宗派在唐代時全部確立。華嚴宗,法相唯識宗和密宗都是在唐代時創立的,禪宗和律宗在這一時期成熟,天台宗雖然是在隋代創立,但廣義上也隸屬於這一時期。漢傳佛教八大宗派,有一大半在這一時期成熟,由此可見唐代時期佛學思想的興盛。其次,佛教藝術的鼎盛階段也是在唐代。以敦煌莫高窟為例,藝術價值最高的佛窟,大部分是在唐代開鑿的。佛教藝術的輝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佛教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再次,中國在唐代時,從佛教輸入國轉型升級為佛教輸出國。唐代時期,漢傳佛教開始廣泛地傳入朝鮮和日本。能夠對外傳教,說明漢傳佛教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發展水準。最後,三教融合是在唐代時完成的。佛教至此徹底融入中國,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宋代時期,各宗派的發展出現嚴重分化。禪宗和淨土宗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宗派,其他宗派日益萎縮。

元明清時期,漢傳佛教進入衰落階段。從佛教內部來看,宗派競爭已經結束,反而導致佛教思想活力下降。從外部來看,整個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衰落階段,佛教也不能獨善其身。政府的支持也大不如前,有時甚至還會受到壓制。對外交流不暢,也抑制了佛教思想的發展。

近代是漢傳佛教的復興階段。原因有三點。一是對外交流重新恢復。中國近代佛教復興與日本的關係極大。金陵刻經社的楊文山和歐陽竟無,近代著名的愛國僧人弘一法師,都和日本文化界,佛教界有密切關係。佛教典籍的回傳,失傳宗派的回傳,都是在日本的大力幫助下完成的。二是近代紛亂的社會現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益了佛教的發展。佛教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亂世時更容易被人接受。三是佛教界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僧人和居士。尤其是居士,在佛教復興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地位已經不亞於僧人。金陵刻經社就是這個團體最優秀的代表。

改革開放以後,宗教活動開始恢復正常。總體來看,當代佛教還稱不上鼎盛。對照唐代時期繁榮的四條標準,現在一條也沒有達到。而且從歷史發展趨勢來看,這種輝煌是不會再重現了。在商業化的幫助下,佛教宗教設施的建設確實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這是當代佛教復興最主要的體現。


用戶4325101516


這個說起來話長,我把回答另外一個問題貼在前面,就容易明白了。

應該怎麼培養正確的三觀?

這個問題難辦了,就像有幾個品牌的商品放在你面前,你問選擇哪個商品是正確的?旁人只能告訴你他的選擇,他一般不會把他不喜歡的告訴你,而是推薦他喜歡的。對於你而言那不等於白問了嘛。哪怎麼辦呢?只能貨比三家。但是還有問題,你不管選擇哪一家,進去以後都會告訴你,我們這家是唯一正確的。你咋辦。

大致有三四種世界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唯物主義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中國人的世界觀。

唯心主義世界觀就是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上帝創造了人。

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與精神沒有關係。由一次空前絕後的大爆炸產生。人是由物質不知道怎麼搗鼓搗鼓,搗鼓出來的。

中國人的世界觀不是唯物主義世界觀,中國人認為世界是道生的,也就是自然演化來。中國人的世界觀不說我們的唯一正確的。中國人的世界觀也不確定世界就是物質的。總之比較含糊。

佛教的世界觀比較特別 ,佛教認為,世界是沒有開始的,盜用一下基督教的語言,是自永有的。世界是循環的,按成住壞空,然後又成住壞空循環。佛教還認為,生命也是自永有的,生命也是循環的,生命在六道輪迴循環,分段生死。佛教認為,宇宙與生命 ,本來就是一而二,二而一。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世界觀與人生觀是密切相關的。所謂價值觀,只有唯心主義世界觀才有。只要是認為人死了就一切結束了,那麼無所謂價值觀。比如儒家學說,儒家的教育目的是要把人教育成為君子,就是道德完人。反正要死的,有什麼用呢,只有一個用,就是青史留名。然後君子的子孫後代臉上有光。出去可以說,你看我的祖宗,哎呀,道德完人,了不起呀 真是這個👍。子孫還會受到祖先的福廕。這裡就有唯心論。這個東西有沒有呢,還真有,孔子的後代兩千年來一直受尊敬,享福啊。是不是隻有孔子一個例子。當然還有,古代和近代中國,有很多人,注意教育子女,其實就是把道德作為財富傳給後人。使得後人因此得福。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還有很多家族,立下家規家訓,後人裡很多成為社會棟樑。浙江錢塘的錢氏,梁啟超的後人等都是出名的人才輩出。

所謂價值觀, 只有基督教才說得通,你活著的時候實現了價值,什麼意思呢,就是有價值的人,也就是基督教的義人。死後才可以進天堂,在天堂永生。價值就是義,價值不可能是錢,錢你死時能帶走嗎。西方人很能忽悠人,把基督教的義包裝成價值,價值和利很像。就把原來是對立的義和利混為一談了。基督教本來也和孔子一樣,教育人舍利取義。回來卻反過來,把義和利混淆以後,賺大錢就成高大上。但是卻無法逾越耶穌的標準,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針還難。

佛教認為,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其本質都是空,空就是沒有。所以沒有價值觀,只有是非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佛教的是非觀。同樣的,中國人也只有是非觀沒有價值觀。是非觀當然就是:做一個好人。

價值觀是西方人忽悠外族所弄出來的玩意兒。一切價值都隨死亡而消失。

對於唯物主義者,科學崇拜徒。他們根本不配擁有價值觀或者是非觀。不言而喻的嘛,你死後就灰飛煙滅了,世界還與你有何干?

說了這麼多,還是不能給出一個確定的回答 ,實在抱歉 。我的世界觀是佛教的世界觀,但也不推薦給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己之所欲就可以給別人麼?好像是不行的。佛教是講緣分的,沒有緣分信佛也白搭。怎麼選擇是自己的事,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基督教,是因為基督教徒要做神的奴隸,中國人忌諱為奴。中國人喜歡佛教,但是不接受過乞討的生活。佛教徒在印度是靠乞食活下來的。中國人無法接受,就改了規矩。唯一不推薦的是唯物主義科學教世界觀。這種三觀,宇宙是偶然,生命是偶然。那何不及時行樂紙醉金迷呢?如果沒錢,那麼去搶去盜去殺人放火也可以啊,為什麼不呢?

所謂中國人的世界觀,與佛教的世界觀比較近,佛教的世界觀非常清晰。有所追求的中國人立刻就選擇佛教的世界觀。基督教大概在唐朝就傳入中國,原來叫景教,但是很少人選擇,後來傳教士來了,也沒有形成氣候,伊斯蘭教有一定規模,主要是民族原因,靠傳播也是很難在中國成氣候的。因為中國文化根深蒂固,信仰的是道,與佛教所說的佛性幾乎沒有差別。中國因為歷史原因,政治信仰衝擊了宗教信仰,但是目前已經式微。即便如此,政治信仰是世俗的,無法替代宗教信仰。在古代,世俗上中國人可以選擇孔子也可以選擇佛教。在宗教方面,中國人只能在道教與佛教之間二選一。實際上,儒釋道融合得很好,佛教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在中國不能說盛行也不能說流行,盛行流行的話,熱度一過就沒了。儒釋道三家,是中國人不能沒有的精神源泉。


用戶4699809132


答案是肯定的,熟悉佛教的發展史就不難理解,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早在漢朝就已經傳入中國,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後來雖然歷經崇佛,滅佛有起有伏的多次運動,到了唐宋已經佛教吸收了儒道等思想,充實了自己的體系,適應了中國本土人的根性,應機而生,因此可以說佛法是圓融的,到了明朝王陽明吸收了佛教的理論創立了心學充實了儒家思想,清朝的順治皇帝甚至在五臺山出家為僧,今天五臺山上的一些寺廟的龍騰圖案都是五爪金龍,這都是皇帝才配擁有的,還有一些大殿柱子上的文字都是滿文,這就足以證明出家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清朝的歷代皇帝都禮拜僧人,有的甚至就是禪師比如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本身就是禪師在佛教義理上有自己獨特的體悟,在杭州很多寺院裡比如淨慈寺裡面的住持都是雍正皇帝的徒弟,故宮裡有很多奏摺其中有和尚給雍正上摺子雍正回覆“老徒弟,我好,朕好,你也好”之類的話,這就可以看出雍正皇帝與這些和尚的關係不一般啊。另外叢林裡的戒板也是雍正皇帝發明的,咋回事呢?緣於雍正皇帝看好一個和尚,想讓這個和尚開悟,可是這個和尚就是不開悟,雍正急了告訴這個和尚,讓他七日內開悟,若七日內不開悟就用寶劍一劍刺死他,這一逼很管用,不到七日和尚就開悟了,後人為了修行也效仿雍正皇帝用木頭做了一個像寶劍一樣的大戒板,僧人打禪七時若有走神妄語者,就狠狠打一下,用來警覺。我們看電視,和尚的頭上一般有九個疤也是雍正發明的,雍正時期反清復明的人還有許多,這時候為了躲避朝廷追捕大多進入佛門做了和尚,雍正為了斷絕他們反清復明的心,特意要求佛教僧人受戒必須點九個戒疤,表示對佛虔誠。其實在封建社會,佛教的盛行既和統治者本人的信仰有關也和統治天下的需要有關,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包羅所有根性的人,既然這樣,佛教作為統治天下的工具就在合適不過了。

古代尚且如此,佛教在今天亦復如是,清朝離今天這個年代最近,遺留下來的東西也最多,今天的寺院要比道觀多,和尚要比道士多就是從清朝來的,明朝大多崇道,嘉靖皇帝就是個道學家,清朝建立為了維穩人心必須找個合適的理由,因此佛教被推了出來。在今天這個社會,道家的思想似乎太過玄奧,道家的修行要去隱居也不現實,佛教的思想恰恰與現在人的需求相對應,現在人貪嗔痴三毒很重而且在今天這個社會黑白顛倒,人生無常,越是看的執著越是怕失去越是未知越是害怕,因為死亡因為心裡的憂慮,所以很多人學佛,實際上今天很多人學佛就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棲息地,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而非修行,佛教講自度,佛菩薩給出方法是在度眾生,你要不要去學就看自己肯不肯放下了,總之一句話,佛教就是讓人了卻生死的。
佛教在今天的確很盛行,這源於人的需求,古代人修行並不將生死看的嚴重,今天人修行卻是因為怕失去怕死而修,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就是這個道理,因為現在是末法,在未來佛教也會逐漸的會被懷疑,也會沒落,這個也都是釋迦牟尼佛所預言過的。

歷史春秋網


對佛教的定義沒搞清楚,還真不知道怎麼回答。現在的佛教至少分五種

1、第一種以佛陀佛經當主角,搞的信仰稱為佛教。

2、第二種以佛陀佛經當藉口,搞迷信的稱為佛教。

3、第三種以佛陀佛經當研究,搞學術的稱為佛教。

4、第四種以佛陀佛經當騙術,搞騙局的稱為佛教

5、第五種以佛陀佛法當生話教育,搞修行的稱為佛教。

真不知道想聽哪一種佛教答案?


慧定Eddie


佛教的盛行源於它在中國的根基,那都是妥妥的歷史啊!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明永樂 銅鎏金四臂文殊像及款識

高二〇·五釐米 寬一三·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尊佛像舊藏於鍾粹宮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的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像藝術

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藝術傳入中國,為了迎合民眾的審美需求,它在不斷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和發展著自身。從三國兩晉時期帶有神佛雕刻的銅鏡、青瓷禪定佛坐像,到十六國時期的銅鎏金禪定佛坐像,再到南北朝時期諸多題材新穎的佛造像,遼代銅鎏金佛像,以及北宋木雕羅漢像,可謂精彩紛呈。

北宋元符三年 張湊等造石聖僧像

高九二·五釐米 寬四〇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石座前刻發願文:“唐縣東閭鄉南赤村張湊、妻趙氏閤家一十五口,共發願造石聖僧一尊,永為供養。時元符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建。謹記。”此聖僧從形象上判斷應是僧伽像。此尊像形體高大,目前尚未發現相同

到了元代,蒙古貴族崇信喇嘛教,促使具有鮮明特色的藏傳佛教雕塑藝術在內地廣泛流傳,並對明清以來佛教雕塑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佛像的藝術表現形式帶來了新的元素。故宮博物院慈寧宮雕塑館展出了各個時期、不同造型風格的佛造像,可以清楚地辨識出佛陀形象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發展脈絡,細細觀之,回味無窮。


文藏


佛教從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經歷數朝傳播,到唐朝最盛行,顯宗密宗大小乘,全都流行,甚至出現"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社會現象。宋以後逐漸式微漸變。歷代朝廷都很重視佛教的信仰和傳播。作為儒家之外的另一種主要的社會教育內容和形式,予之推廣流行。到清末,慈禧太后對佛教起到了嚴重的破壞作用。不光使形式衰微,關鍵使其變質為嚴重的宗教色彩,出家人不重講經說法的義理傳播,偏重經懺佛事,靠佛吃飯,失卻教化功用。一直從民國過來,佛教都處於衰頹不振狀態。特別是僧材斷代,嚴重缺乏,飽讀經論的學問僧以及有修有證的大德高僧更是缺見。

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地政府宗教政策放開了。出現了目前的"中興″現象,還談不上"盛行″。特別是社會大眾面上信仰的不普及,甚至是偏見牴觸。這須要有一個發展丶改善過程。


真空妙有無量壽


佛教怎麼不盛行呢?

事實上,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在信奉佛道的混合教義。

說起來,中國如今不信教者居絕大多數,但我們無時不刻在接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譬如輪迴,是佛教從婆羅門教汲取的,自東漢佛教進入中國,就在深刻影響著中國。

自唐代玄奘取經歸來,佛教影響力就遠超其他宗教,否則怎麼會有三武滅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