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評價翁同龢?

hsrdr


評價歷史人物要綜合來看。

翁同龢出身名門,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是晚清清流派領袖。翁家更是在道、鹹、同、光四朝數代累任高官。翁同龢父翁心存、兄翁同書皆為晚清重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更為兩朝帝師,時稱“一門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父子大學士、父子尚書、父子帝師”。

咸豐六年(1856年)翁同龢27歲時中得狀元后任翰林院修撰,其後多次充任考官,門生故舊遍佈朝野,為清王朝選拔了大批人才。同治四年,入值弘德殿,為同治帝師傅,前後教讀同治帝九年。同治病逝後,四歲的光緒繼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慶宮,為光緒師傅。據傳光緒帝小時怕打雷,每逢打雷便鑽進翁的懷裡,有時結其須,有時捫其乳,情同父子。

從為光緒帝啟蒙到被光緒撤職回鄉,翁同龢與光緒帝相處長達24年。甲午戰爭至戊戌變法時期,翁同龢與孫家鼐、志銳、文廷式、汪鳴鑾等人形成了與後黨抗衡的帝黨集團。

後人舉凡翁同龢為官六十年所做大事,計有: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甲午戰爭責任案,支持盛宣懷等創辦中國第一家自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舉薦康梁等維新人才,草擬《明定國是詔》。但翁同龢對於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務運動很排斥,時有批評。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

清末朝中的清流派,前期多北方人,稱“北派”;後期多南方人,稱“南派”。光緒初年,中法戰爭結束前後,前清流對慈禧太后已失去存在的意義,宣告瓦解。1894年中日戰爭前夕以日本侵略朝鮮為背景,一部分堅決主張抵抗日本並反對當時弊政的言官和名士投到戶部尚書翁同龢門下,形成後清流派。

其中以侍讀學士文廷式、禮部侍郎志銳和狀元張謇為骨幹,國子監祭酒盛昱、刑部主事沈曾植以及翰林院編修王仁堪、黃紹箕、丁立鈞、李文田等為成員。其中志銳為光緒帝愛妃珍妃兄長,文廷式為珍妃師傅,因此該派也被稱為“帝黨”。

清流派主張“厲以風節”,反對貪官汙吏;敢於揭露弊政,甚至有時還直接指責慈禧太后。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力主反擊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多次斥責李鴻章“避戰自保”。

翁同龢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上奏,以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世界之後。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深得光緒帝信任。在甲午戰爭中,堅決主戰。次年,清軍戰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又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並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又聯合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但最終情勢無法挽回。

甲午海戰之敗被人認為是翁因與李鴻章有隙,故意掐斷了北洋艦隊的糧餉與軍火,導致後來甲午海戰大敗。

其實翁李二人既有政見不同,也有私怨(私怨主要是兄徙父死一事與李有關。當年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翁長兄翁同書為安徽巡撫,時定遠為捻軍和太平軍圍困,翁同書棄城。後來壽州團練苗沛霖因與其他團練仇殺而背叛攻壽州,翁同書允其請,恕其前行,更以其仇孫開泰、蒙時中首級交付苗,結果苗仍反悔不降。同治元年李鴻章為曾國藩具折嚴劾,謂丟失疆土在先,受賊玩弄繼之,奏摺中更有“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句,筆筆刀刃,架當今於大義,置同書於不覆。致使翁同書論死,後流放西北而死,其父翁心存也急病死)。

翁李之爭或間接導致日後甲午戰爭北洋艦隊的失利。當時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但掌管戶部的翁同龢不斷拖延,兩艘快船為日本所購,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當時有一副對聯諷刺兩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合肥”指籍貫安徽合肥的李鴻章,“常熟”即籍貫江蘇常熟的翁同龢。

實則甲午海戰失敗,原因眾多,但不可否認很大原因是北洋水師軍費不足,多年未添新艦,甚至彈藥都不夠。這些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經費的結果,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往李鴻章頭上推,說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李斬首,又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直接得罪了慈禧太后。

甲午之後,李鴻章失勢,翁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但在光緒二十四年帝黨首領翁同龢竟遭罷免。很多人認為罷免翁同龢是慈禧的意思,實則最終還是光緒的決定,據說一是此時光緒與康有為接觸甚密,翁同龢產生了嫉妒,作為康有為的推薦者向光緒帝進讒言詆譭康,此舉讓光緒帝很不滿意;二是翁同龢以帝師自居,常對光緒言語失儀。據時人記載稱,一次與光緒爭執,翁同龢竟持硯投光緒帝,雖未擊中,但墨汁濺在光緒衣服上,此說雖屬孤證,但翁此時的跋扈應在朝中屬公開的秘密。

另外,還有傳說是恭親王的遺囑。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日,恭親王奕臨終前對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進言,這本屬於機密。但坊間傳聞,也不為無根。比較流行的有兩個版本。

一為胡思敬《戊戌履霜錄》所記:恭王雲,“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也。”但康有為在光緒二十一年已中進士,二十四年仍稱為“舉人”似乎不對。但恭親王對康有為激進改革路線一直不感冒。

另一說為五月初九日《申報》所記:天津採訪友人云,戶部尚書翁叔平大司農開缺回籍,已將電諭恭列報端。按大司農在毓慶官行走有年,聖眷優隆,固非百僚之所可比擬。此次恭忠親王抱疾之時,皇上親臨省視,詢以朝中人物,誰可大用者?恭王稱,除合肥相國積毀銷骨外,京中惟榮協按祿,京外惟張制軍之洞及裕軍帥祿,可任艱危。皇上問:戶部尚書翁同龢如何?奏稱“是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申報》此說可信度似乎高一些。恭王死後朝中人事變動似乎也可以佐證:四月二十二日授榮祿為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剛毅調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分明是要接管翁同龢戶部尚書的權力;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罷職,以榮祿署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調王文韶入軍機;政變後,八月十三日榮祿入軍機,以裕祿補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北洋各軍仍歸榮祿節制。

光緒三十年(1904年),翁同龢在家中逝世,年享七十五歲。宣統元年(1909年),詔復原官,後追諡文恭。

人民網曾發佈過一篇文章一一《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文中指出:翁同龢曾擔任晚清同治帝、光緒帝的師傅,主持宮廷教育長達40年,為培養同治、光緒兩帝付出了巨大辛勞。他兩次擔任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還長期擔任工部、刑部、戶部尚書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職務,既管外事,又管內政,無疑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權貴人物。但他還是一位清正廉潔、律己愛民、公忠體國的政治家。無論是在晚清還是在今天,也無論是對他一生持肯定的人還是有所保留的人,對於他為官清廉這一點都是承認的。

但他仍不免被認為是怙勢弄權、清流誤國的代表人物。


趙燕雲


一、評價:借用恭親王奕心臨死前評價翁同龢八個大字“居心叵測,並及怙權”。並聲淚俱下地對光緒道:“皇上若重用翁同龢,便是聚九州之鐵,亦不能鑄此大錯!”

二、主要史實

1.1889年光緒親政後,封翁同龢為戶部尚書。因為黨爭,防範漢臣和李鴻章的私人恩怨,翁同龢以修園子祝壽皇帝大婚等為藉口沒銀子,停供北洋水師銀子。致使利用這六年大清海軍發展停滯期。海軍迅速趕超了滿清。是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源。

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世界之後。當時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未料翁同龢不斷拖延,兩艘快船為日本購去,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

2.1894年甲午戰爭前,不瞭解時局和敵我力量對比,為了權謀和一己私利置國家利益不顧。極力主站。勝利,主戰有功。敗了,李鴻章指揮不力,接機打擊政敵李鴻章。

甲午敗後,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推到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其斬首,此外還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其實北洋水師多年未添寸艦,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關經費的結果,卻把汙水潑到慈禧的頭上,因此為“後黨”深恨。


3.作為兩代帝師,帝黨核心成員,對光緒影響最大的人,不能引導光緒調和帝后矛盾,而是為了私利弄權,致使帝后矛盾不可調和,葬送了慈禧和洋務派近三十年努力開創的同光中興大好局面,把滿清推行萬劫不復之地。


人生如夢zhw



光緒

翁同龢書法

翁同龢

翁同龢,字叔平,常熟人,狀元出身。晚清重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財政部長)書法家,兩朝帝師。在他身上典型的體現出書生意氣,書生秉政的弊端和失敗。說他是奸臣,他差點太遠,能力本事都不夠,奸臣不是想就能當的。其實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昏庸之輩的讀書人。

翁同龢是帝后之爭的帝黨總後臺,但這個後臺當的真不咋地,光緒既沒有實際取得權力,也沒有緩和同後黨的關係。如果這只是一個政治上的分歧的話,那麼在對待北洋水師和李鴻章的問題上,完全是為了一己之私而致國家軍國大事於不顧。

翁同龢的哥哥翁同龢書安徽巡撫(省長)在太平軍圍攻定遠的時候居然棄城而逃。曾國藩讓其駐守壽州待罪立功,但因軍隊譁變,又導致壽州失手。曾國藩上書彈劾翁同書(李鴻章執筆),失地逃跑之罪。慈禧大怒,立判其斬刑,經過多方說情遊說。最終判決流放新疆,遇赦不返,其父受此驚嚇而死。而翁同龢就由此而恨李鴻章入骨。

翁同龢為了報復李鴻章在朝政上多有責難。李鴻章主和,他就主戰。如果主戰,那麼軍費就得充足,但身為戶部尚書主管全國財政的翁同龢十年之內未給北洋水師添一艘軍艦,購買一發炮彈。但同時呢,光緒大婚花費500萬兩白銀一次性付清。重修頤和園花費兩千萬兩也多方籌措可謂盡心盡力。翁同龢以私心處置國事。置國家大事於不顧。就是為了讓李鴻章失敗,以洩當年之憤。為自己哥哥報仇。

李鴻章甲午失敗以後,又把一切罪責推給李鴻章。對敵不重視,輕敵,北洋水師軍紀不嚴,操守不當,種種罪責讓李鴻章焦頭爛額。身心俱憊。最終被罷免一切職務。翁同龢也總算報了當年之仇。在中日交戰之際,不顧國家安危,也要攜私報復,以私廢公。寧可讓國家敗北,也要讓李鴻章徹底倒臺。這就是這個兩朝帝師的肚量和水平。一個圖書人的氣度。一個國家宰輔如此謀國,實在是毫無心肝,實數昏庸無道的典型。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恭親王病重,在給光緒的遺表裡寫道:"翁同龢,居心叵測,怙勢弄權,如重用翁同龢,是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可謂一語中的。恭親王知道狀元沒有實際意義和用處,有學問和治國是兩碼事,這個時代已經已經不是過去了,需要的是精通實事之人,國家如有大變,這些書生是大都是袖手談心性的多,一死抱君王的少。實用經事才是治國之才。可見恭親王還是清醒的。

這番講話光緒是採納了,在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翁同龢生日)光緒帝罷免翁同龢一切職務,開缺回籍,而且嚴旨斥責。翁同龢驚懼之下,幾乎崩潰。但面對嚴旨的斥責也只有謝恩回籍。

可以說,翁同龢就是一個昏庸之輩,甲午失敗他也應該承擔一定責任。攜私怨而廢國事,不顧國事成敗。實屬禍國殃民。


清水空流


翁同龢是個典型的官二代,這讓翁同龢少年受了良好的教育,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不過是出生在北京城內石駙馬大街羅圈衚衕寓所。四歲時隨祖母張太夫人及母親許氏由京師回到故鄉常熟。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常熟縣學遊文書院。翁同龢後面的考試就非常的順利,並且在咸豐六年(1856年),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授修撰。
翁同龢在國學知識上面是很有一套的,這樣也讓他成了兩任帝師,他既是同治皇帝的老師,也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可見朝廷對於他的文化水平是相當認可的。

翁同龢在擔任帝師期間,藉助這個便利的機會,曾多次向慈禧、慈安太后如實陳述政見,大膽批評當朝弊政,並相應提出改正意見,其中許多意見後來被採納。

翁同龢同樣也有問題,那就是公私不分。
這要從他和李鴻章的關係說起,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從此以後翁同龢算是跟李鴻章耗上了。當翁同龢擔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五年沒有撥過一次餉銀,這導致了在甲午中日海戰期間,北洋水師沒有購買一艘軍艦,當時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未料翁同龢不斷拖延,兩艘快船為日本購去,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
而現役的軍艦,空有軍艦麼沒有彈藥,這也讓北洋水師的軍力受損,而這些僅僅是因為他和李鴻章有私怨,而間接導致了清朝在甲午海戰中戰敗,從而割地賠款,日本從此強大。
不僅僅如此,在中日是否開戰的問題上,也出現了特別奇怪的現象,中國自古以來,武將主站,而文官主和,但是在這個中日開戰問題上,出現了相反的態度,身為文官的翁同龢主戰,而身為當時武官的職位的李鴻章則主和,原因就是中國的軍艦雖然噸位大,但是速度慢,沒有日本的軍艦先進,應該從長計議,日本當時已經進入經濟危機,急需戰爭轉移國內矛盾,而翁同龢一力主戰,戰爭的結局就是戰敗割地賠款,雖然說主戰有助於增長國人士氣,但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在這件事情上,翁同龢絕對是打著愛國口號而做出了不利於國家的事情,說是愛國賊一點也不為過。

只能說翁同龢受到了時代的侷限性,導致其只能在當時的統治思維裡做事情,但是在對待外敵方面思想是錯誤的,他並沒有放下恩怨,一致對外,這也是中國一直以來的傳統。


歷史百家爭鳴


很樂意回答此問題。謝謝!

為避免偏見,先來了解他:翁同龢(1830年—1904年),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進士,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光緒戊戌政變,罷官歸裡。卒後追諡文恭。

先分析其缺點:1,書生意氣,理想主義:在從政幾十年間,以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造成和李鴻章的一些恩怨,這造成晚晴的一些扯皮。影響了他的聲譽。

2,《清史》記載:翁同龢久侍講幃,參機務,遇事專斷。與左右時有爭執,群責怙權。意思就是說他,因為是兩個皇帝 的老師,又為權臣多年,自以為是,說話做事專斷,有理無理說話不饒人,這樣就會無形中被朝臣中傷。謙受益滿招損,可惜一代帝師也未能倖免。


再說優點:1,為官多年,被罷免後,生活窘迫,死後無豐厚遺產,按文官不貪財的最高標準,夠得上兩袖清風,僅此一點,就夠後人敬仰。是為德。

2,咸豐六年一甲一名,可見翁同龢水平不低。能為帝王師,更顯出他在人品,才氣,知識綜合方面要好於大多同朝文武官員。是為智。

多說一句:網上有人把甲午戰爭失敗的責任,推給翁同龢,我不太認同。邏輯如下:甲午戰爭失敗了,怨翁同龢。蔣介石敗走臺灣,怨宋子文(時任財政部長)。三鹿倒閉了,怨財務經理。鄰居老王打麻將輸了,怨老婆,這可能嗎?他哪有這本事?


才辰日月


雖然翁同龢的才情、人品令人敬仰,但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卻是有著致命的缺陷也是不爭的事實。上下五千年,我們的政治跑道上始終存在著一個怪圈,就是能幹實事的人,很多時候,不是死在了不幹實事上,而是死在對幹實事的人的指手畫腳、雞蛋裡面挑骨頭的人手裡。這個情況自南宋以降愈發嚴重,翁同龢以南派清流領袖自居,兩朝帝師,身居中樞,卻書生意氣,空談誤國,縱觀其一生,這個汙點是永遠洗不掉的。

腐儒誤國,歷朝歷代都有,我們現在關注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這些空談誤國的清流是否銷聲匿跡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魚龍混雜的局面,在網絡世界,可以稱得上是怵目驚心!那些偷換概念,似是而非的東西,比比皆是,主要是我們很多人都相信了!這種情況,帶來的惡果顯而易見。從這個角度來看,肅清大忠似奸的清流愛國賊翁同龢的遺毒,仍然任重道遠!


殘劍說


翁同龢,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書法家,同時也是同治帝、光緒帝帝師。公元1830年,翁同龢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常熟,字叔平,號松禪。

翁同龢是官宦世家出身,父親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他本人的成就也非常的高,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除了在政治方面獲得如此大的成就之外,在書法藝術方面,翁同龢同樣是一位書法大家。他早年學歐、褚,中年致力於顏真卿,更出入蘇、米。晚年之時,則沉迷於漢隸之中,有同光一朝書法家第一的稱號,獲得許多書法家的尊重與敬佩。就是這樣一個在政治上和藝術上都有很高成就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卻出現了兩級分化。

有人說翁同龢是一位非常清廉高潔的官員,是當時清朝難得的好官。他早年的時候,便因為判定楊乃武與小白菜這個案件而聞名。楊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幾百年來仍然家喻戶曉,不僅僅是戲劇,同樣也在影視劇中出現。而當時為楊乃武和小白菜案件平冤昭雪的便是翁同龢。

最早的時候他接替自己父親教導同治帝,光緒皇帝繼位之時,又轉而教導光緒皇帝。在翁同龢為帝師的期間,他與光緒皇帝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不僅僅是教導光緒皇帝識字讀書,同樣的也教導他做人的道理。光緒帝年幼且體弱多病,對讀書興趣不大,且不能吃苦。翁同龢循循善誘,試過許多種辦法,最終找到了表揚法,激發了光緒帝讀書的積極性。

有人說翁同龢好,自然也有人說他不好。而翁同龢本人的惡評,大多數都出自其在甲午中日戰爭之時的表現。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因位自己的親人翁同書被李鴻章害死一事,翁同龢對李鴻章多有厭惡。在李鴻章掌管北洋海軍之時,翁同龢恰巧管著戶部。當時李鴻章練兵和購買戰艦等,都需要經過翁同龢的批准,才能調來錢銀。但是翁同龢卻因為翁同書的原因,對李鴻章多有苛責,多次將軍餉按下不放。使得北洋海軍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在購置新式戰艦。

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翁同龢又一力主站,無視李鴻章所說中國海軍力量不足以對抗日本海軍的陳訴,最終使得清朝對日本開戰。甲午戰爭中,清朝損失慘重,北洋海軍全滅。

以上兩種看法,有正確的方面,也有錯誤的方面。翁同龢與李鴻章因為翁同書的關係,兩人之間有間隙,這是的確存在的事情。但是如果說將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在翁同龢公報私仇,則並不是很正確。而說翁同龢是完完全全的好官,也並不準確,因為他的確在甲午海戰之中犯了很大的錯誤。

像翁同龢此類人物,是典型的中國封建讀書人為官的代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末期,八股科舉大行其道的時候,封建讀書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八股的壓制和束縛。就拿翁同龢此人來說吧!我們並不否認他是一位君子,他為官也十分清廉,但是同樣的也會犯錯誤。他為人做事,基本上就是按著書中的"聖道"來。做有一番道理,不做也有一番道理。

費行簡《名人小傳》說翁同龢:"臨事喜納群言,而不能別其是非,持論不免兩歧。"說白了,他沒有臨事果斷處置的決心,喜歡採納他人之言,但是卻有不能辨別其中的是非,所以很多時候反而還受其拖累,不能成事。

他在甲午海戰中一力主站,使得北洋艦隊近乎全滅。但是過錯卻也不能歸結在他的頭上,因為在當時朝臣宗室中大部分都是主戰派人氏。正是因為主戰派勢力龐大,才不得不與日軍爆發甲午戰爭。

翁同龢後期從一位封建地主階級,演變成了新派人氏,為戊戌變法提供了許多的支持和便利。許多人對此都抱有疑問,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轉變呢?首先並不能說明,他是完全瞭解西方的資本主義,知道其先進性所在,才支持變法的。他支持變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讓他想要為中國尋求新的道路。所以在甲午海戰結束之後,他開始接觸維新派人士。另外,翁同龢是徹底的"帝黨",在與"後黨"爭鋒的途中,他自然會站在光緒帝一邊,幫助光緒帝完成權利的自主。


沙克C


翁同和,雖是同治帝、光緒帝的老師,也曾被慈禧太后看重,在朝廷被以重任,但翁同和為人卻並不地道,有時在拿國家大事作個人賭注,傾軋同僚洩私憤,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例如翁同和與李鴻章的關係就是如此。作為朝廷重臣的李鴻章要與國外某銀行辦合資銀行,翁同和到慈禧那裡一鼓搗,合資銀行的事就黃了。李鴻章欲在石家莊附近建一鐵路,翁同和又是橫插一腳,又黃了。甲午戰爭開戰前,李鴻章欲購軍夥裝備,身為財政大臣的翁同和以朝廷缺金少銀為理由,只同意購置部分無足輕重的小裝備。當中日開戰時,李鴻章主張議和調停,翁同和主張開打。由於翁同和在慈禧等人面前的遊說作用,結果是主張開打的翁同和龜縮在宮裡繼續打算盤,而把主張議和的李鴻章送上了沿海前線。而當戰敗,倒黴捱罵的自然是李鴻章,翁同和卻在一旁偷著樂,看李鴻章的笑話。看夠了翁同和系列所作所為,甲午戰後慈禧太后即遣送翁同和回江蘇常熟原藉。


王榮聯1


翁同龢是受中國傳統儒家禮教思想影響很深的人,是"帝黨",是皇權的維護者,作為大臣這是他應該做的。他主張向日本開戰是對的,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軍事實力是強於日本的,是有機會戰勝日本的,中日遲早又有一戰,在日本還不夠強大時開戰是對的。戰敗根本原因是中國處在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末期,最高統治者內部矛盾重重,皇權弱小,權力分散,地方勢力強大,無法形成統一的思想,主要是李鴻章的北洋軍在跟日本人血戰,李鴻章內心不願自己創立的北洋軍在戰爭中受太大損失,抱有妥協的思想,沒有與日本決一死戰的信心。而以慈禧為首的朝廷認為李鴻章擁兵自重,覺得可借開戰消弱李鴻章的實力。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強力的集權,甲午戰爭嫣能不敗。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是通過鎮壓大平天國崛起,大力興辦洋務,有著開闊的眼界,接受了部分先進思想。掌握著北洋軍。己經有了近代軍閥的雛形。


水129500676


小肚雞腸,專業誤國,作為戶部尚書就應以天下為己任居然利用私職扣剋軍餉只是北洋艦隊沒有更新軍備,沒有購買炮彈以至於海戰多數軍艦隻打裝沙的穿甲彈,而不是裝了火藥的開花彈,至此北洋海軍人才損失殆盡,提督丁汝昌自殺,鄧世昌自殺。北洋花了大價錢的留學購買設備,都被他的私利搞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