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麥許琨


劉邦垓下一戰成功,天下歸一,論功行賞,大肆分封,凡分封18諸侯,侯爵者143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劉邦老家人。南宋丞相文天祥在《過沛懷古》中寫道:“秦世失其鹿,豐沛發龍顏。王侯與將相,不出徐濟間。”將相豈有種乎?

中國最早的一批布衣將相登上歷史舞臺後,傳統貴族就逐漸隱沒在了歷史角落裡了。中國在先秦時期,有貴族傳統,有貴族精神,可如今,相比歐洲的那些動輒相傳數百年的貴族,中國在秦始皇一統六國時,貴族勢力就開始逐漸式微。此後的世家政治,往往是朝代更迭的附屬物,再也沒有綿延數百年,有著輝煌傳統的貴族了,更遑論貴族精神?

張良和項羽,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最後一批貴族精神的守望者。

出身貴族,學在官府。貴族之所以是貴族,並不在於財富有多少,也不在於權利有多大,而是具有高貴的精神。這種精神,它需要有文化的教養,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精神。它還需要有社會的擔當,嚴於自律,扶危濟困。它也需要有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利和金錢面前敢於說不,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所以,我們經常說,培養一名貴族,需要三代人的時間。“三”實際指虛數,是很多的意思。貴族精神的養成,需要有文化的修養(在古代能接受到教育是一種奢侈),需要有不需提醒的自覺,還要有相應的政治、經濟實力不被強權所壓迫。在秦朝統一後,貴族在政治、經濟上全面蟄伏於中央集權,因此,張良只能作為最後一批貴族精神的守望者的身份加入了劉邦的團隊。

項羽其實和張良很像,他們都是貴族世家,項羽對張良也一直不錯,大有惺惺相惜之感。然而項羽為人殘暴,沒有實現張良的家國抱負,這是張良貴族精神所堅守的擔當,因此張良選擇了劉邦團隊,成為劉邦團隊中為數不多的貴族出身的謀士。在戰爭中,張良屢次獻出奇計,最終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劉邦評價自己奪取天下的原因,說:

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史記》中對張良在沒有加入劉邦團隊前幫助蕭何策劃的事情不做記述,卻不影響張良在之後的楚漢之爭中的運籌帷幄。張良洞察人性,料敵先機,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劉邦大為歎服,經常將張良留在身邊,時時請教,尊為帝王師。

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本來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在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實際上,張良作為貴族精神的守望者,他已經深深明白,他的時代就已經過去了,這樣一批布衣將相將會開闢出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

劉邦的出身和為人決定了劉邦不可能成為周武王、周公旦、齊桓公之類的尊“王者師”的人,周王朝“養老”的傳統雖然還在繼續,但是那個湯尊伊尹,周尊姜尚的時代,不可能再出現了。韓信實際上也是一個破落貴族,他主動討封王位,沒有激流勇退,最後身遭不測,這是一個固執的、有貴族精神餘暉的人在中央集權下的宿命。

劉邦與張良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而更像是一種合作。張良依靠劉邦完成復韓的精神追求,劉邦依靠張良的計謀完成一統霸業。兩人相敬如賓,也因為兩人絕不可能走到最後。蕭何、曹參等人,在劉邦起事時,就是劉邦的鐵桿心腹,張良的關係與他們不同。

所以劉邦待張良極為客氣,內心裡也是又愛又怕,不知道拿什麼封賞給他,就說讓他自己去挑齊地的3萬戶作為封地。張良功勞太大,三次救漢王,當有此封。可是此時的齊王,是韓信。劉邦讓張良在韓信的地盤裡劃拉一塊地方,究竟有何深意?可能劉邦從心底裡也信不過張良,也怕張良,也感覺駕馭不了張良。

劉邦的心思,張良豈能不知?張良本就不是為求功名而來,志在復仇。如今暴秦已滅,天下歸一,張良心願已了,心生去意,這即是貴族精神的灑脫與自由,不為權位誘惑,不為強權懾服。為了不駁劉邦的面子,張良就說:如果真的想封,就封給我當初你我相遇的地方——留縣,這多少有點像戀人分手後留下的紀念品。

所以,以今人的眼光看待2000多年前已經消失在歷史的角落裡的貴族的抉擇,不可避免會落入功利的窠臼。自古聖賢皆寂寞,張良去留之際,也是中國貴族文化的拐點到來之時,這已經不僅僅是封賞多少的問題了。

貴族遺孤張良,在千載之後,讓人看到了他的睿智,他的赤誠,他的謀略,也讓人看到了最後一代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師”。


而知而行的歷史


劉邦得到天下後論功行賞,所封侯爵中蕭何排名第一。功臣們不服,都說蕭何不過在後方轉運糧草,又沒有戰功不應該排名第一。大家的觀點是曹參為了劉邦披堅執銳、衝鋒在前,身上大大小小的傷有幾十處,應該排名第一。

劉邦聽了大家的話,並不以為意。他說道:“這就好比獵人打獵,獵狗用來驅趕獵物,獵人用來謀劃全局,你們說是獵人重要還是獵狗重要呢?”大家覺得沒有話說,於是蕭何成為了功臣第一。實際上,蕭何成為功臣第一是有其他原因的,只不過一些奧妙不能為人所知罷了。蕭何:秦之幹吏,漢之能臣,無為而治,百廢待興,居功至偉,秦滅漢興。

蕭何不是一個人參加革命的,為了表示對於劉邦的忠心不二,他把蕭氏親族都拉進了隊伍一起反秦。把身家性命和家族榮辱,都和沛公劉邦聯繫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打天下易守天下難。劉邦知道身邊的這些人裡除了蕭何之外,多是好勇鬥狠的勇將,就沒有幾個治世之才。國家初定,百廢待興。這個時候就是蕭何發揮作用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將功臣第一的名銜賜給蕭何,是讓他感念皇恩浩蕩治理好大漢天下。蕭何善於識人。對於劉邦的為人,蕭何十分清除,在很早的時候,蕭何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投資。如每次劉邦公幹,他都比別人多給劉邦幾百錢,投資要趁早,所謂時不待我。

蕭何精通秦律,漢法秦律一脈相承。蕭何在秦律的基礎上,結合西漢初年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實際加以完善,確立了大漢的國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

張良:滅秦已得償所願,了卻吾平生所望,既不做富家的貴公子,也不做朝堂的弄權人。

劉邦對於張良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因此在對待張良時格外厚待,要他在天下最富饒的齊地選擇三萬戶做為自己的封地。


張良辭讓道:“我和陛下相識,是陛下天命所歸,也是我得逢明主,如果你非要賞賜的話,我們是在留縣相遇的,就把留縣賞賜給我做封地吧。”劉邦對張良的說辭十分滿意,於是就將留縣封給了張良。

對於張良而言,他出身韓國貴族之家,祖上幾代為韓國相國。權勢、財富並不是張良所追求的,他最大的人生目標就是復仇,向滅亡韓國的秦國復仇。如今目標已經實現,也到了自己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劉邦剛當皇帝時,沒那麼小氣,張良自己選了留縣那個地方當封地,內藏玄機。

劉邦得了天下,給兄弟們論功行賞,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論功位列前三。

都到了這時候了,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誰不想爭個先,得塊好地,封妻廕子?

初得天下,政局未穩,劉邦也不想寒了兄弟們的心,韓信、英布都封了異姓王,蕭何也封了酇侯。當然,他沒忘記張良,讓他擇齊地三萬戶食邑。

張良和別人不一樣,他不想爭多,聽聞劉邦要給他這麼食邑,推辭不受。君臣你推我送。最後張良說,我就選留縣作為封地好了,劉邦見他堅持,也就依了。

難道留縣有什麼別人不知道的好處嗎?

論實際利益,留縣狹小貧困,出產少,張良把這裡作為自己的封地,並非最佳。

但張良的選擇,等同於政治表態:沒有野心,不忘初心。

此時天下初定,功臣當功成身退,作為韓國貴族,張良以滅秦為己任,目的達到,可隱身下線。

留縣又是張良與劉邦初遇之地,選取此地,可表不忘舊時情誼。

這樣一個淡泊名利、只重情義之舉,難道不是存身之道嗎?

事實證明,張良的這一著激流勇退,甚至蓋過了蕭何的謙虛謹慎。後頭蕭何被猜忌,不得不自汙以安君心,而張良,此後徐從“帝王師”變為“帝王賓”,得以安度餘生,其當初選擇留縣就已經鋪陳好了。


錢多多讀文史


蕭何排第一,顯示出劉邦的水平;張良得留侯,顯示出張良的智慧。

劉邦能得天下,主要在能用人,特別是“漢初三傑”,對劉邦取得天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劉邦對此有著清醒認識,他自己親口說過,“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既然如此,得了天下的劉邦就要大封功臣,在劉邦心目中,功勞最大的是蕭何、張良和韓信,封賞時自然也要重點向此三人傾斜。

蕭何為何排名第一

開國功臣中,蕭何被封為酇侯,位列第一,食邑最多,達到萬戶。

蕭何之於劉邦,正如長孫無忌之於李世民、李善長之於朱元璋,都是開國功臣第一,而這三位君主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他們最清楚誰的貢獻最大。

蕭何是劉邦真正的親信。蕭何跟劉邦是老鄉,兩人地位接近,年齡相近,性格相同,早年便是莫逆之交,是西漢集團的原始股東,對劉邦極其忠誠,深受劉邦信任。

蕭何的功勞潛而不顯。蕭何的特長是政治謀劃,他幾乎參與了劉邦一生中所有的重大決策和謀劃,雖然不像韓信這樣大出風頭,卻是劉邦取得天下最堅實的保障。

劉邦是個粗人,說話直爽,他曾打過一個生動的比方,說那些立有戰功的武將就好比追趕兔子的獵狗,抓再多兔子也是狗;蕭何卻是發現兔子蹤跡,並放出獵狗的獵人。這說明劉邦十分清楚蕭何的地位和作用,把他列為開國功臣第一,就是劉邦識人用人水平的體現。

張良為何只得一縣

相比蕭何、韓信,併為“漢初三傑”的張良待遇就差遠了。

論功行封時,劉邦十分大方,說:“良啊,你自己在齊國任選三萬戶,作為你的食邑吧!”

張良回答說:“陛下,我是一介布衣,能得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請陛下把我封到臣與陛下相遇的留縣就行。”

劉邦同意了張良的請求,把張良封在留縣,故後世稱張良為留侯。

劉邦給張良“萬戶侯”的待遇,跟蕭何並駕齊驅,而齊地又是戰略要地,以劉邦對張良的評價,以及張良的輔佐之功並不為過,張良為什麼堅決推辭?

張良與蕭何不同,他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之後,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相國,韓國被秦國所滅後,張良一直尋找報仇機會,他甚至策劃實施了對秦始皇的刺殺行動。

張良既不是劉邦的老鄉,也不是劉邦的嫡系親信,這一身份決定了劉邦對他不是絕對的信任,劉邦讓張良自行選擇齊地三萬戶食邑,其實是在試探張良。

如果張良心裡一點沒數,高高興興在戰略位置重要的齊地選上最富的三萬戶作食邑,劉邦對他的評價必定大打折扣,在接下來清洗功臣的行動中,張良很可能也在清洗之列。

張良是一個極度智慧之人,他原本就信奉黃老,不戀功名,加上體弱多病,便有意遠離政治漩渦,明哲保身,所以才堅決推辭齊地的三萬戶食邑,而張良選擇的留縣是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這個選擇彰顯了他對劉邦的忠誠,自然更能博取劉邦的好感。

劉邦論功行賞,力排眾議,把蕭何排在第一,顯示的是劉邦識人用人的帝王水平;而張良堅辭齊地三萬戶食邑,自請又窮又小的留縣,顯示的是張良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正因為如此,張良才能在漢初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得以善終。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劉邦心中,蕭何排第一的原因有三點:

1、謀定天下之功;

當初,劉邦還是個無所事事的無業遊民,而蕭何是秦朝御史親自邀請的人才,可蕭何去拒絕了。蕭何為劉邦謀奪天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計讓劉邦當上了沛公,拉開了劉邦起義的序幕。劉邦進入咸陽過後,也是蕭何進入丞相府收集秦朝的賦稅、人口、資源、刑法、各類典籍,為劉邦能夠穩定局勢,控制全國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2、舉薦人才之功;

蕭何為劉邦尋得最大的人才就是韓信,因為他的出現,楚漢局勢迅速反轉,最終劉邦得到了天下。


3、穩固後方,持續提供糧草、兵馬之功。

在劉邦外出和項羽打架的過程中,蕭何是可以一句話就搖身一變取代劉邦的,可他不僅沒有,還主動送兵、送糧。可以這樣說,若是沒有蕭何為劉邦穩固後方,劉邦在和項羽的戰鬥中,很容易就會陷入兵糧短缺的尷尬局面,而失敗。

張良所分的留縣雖然小而窮,但卻意義重大:

《史記·留侯世家》: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劉邦的本意是讓張良在齊國自己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自己請求只要留縣就好。

請封留縣是一步好棋,張良是瞭解劉邦的人,從跟隨劉邦開始,張良便一直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不會過界去追求太多功績。

他把自己從權力中心漸漸脫離出來,有三個因素:

1、表達自己不求名利,能夠遇見劉邦已經很榮幸,用留縣作為封地,表達自己忠於劉邦,無心權力,這是很高明的自保手段。

2、張良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他的心願是離開朝堂後隨赤松子去遨遊四方,可見一斑。

3、張良的心中韓國佔了很深地地位,他原本是打算去投靠韓王,繼續為韓王服務的,只是後來韓王被項羽所殺,他才來投靠劉邦的。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喜歡,歡迎點贊、關注和分享(* ̄︶ ̄)

祝大家萬事如意、事事順心。


腦洞趣味歷史


草根創業者——劉邦

劉邦是大漢帝國的創始人,一手將公司“弄上市”。劉邦雖然是草根出身,卻很善於交朋友,因此積累了大批人脈,白道黑道都有熟人!

當初在沛縣落草,乾的是無照經營,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多虧了公務員蕭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得以混跡下去。

後來沛縣搞起了承包責任制,蕭何又第一時間將最優質的沛縣資產白菜價轉讓給了劉邦,自己屈居於幕後,做後勤部主任。所以蕭何對於劉邦是第一桶金的賜予者,是名副其實的天使投資人。後來劉邦帶著三千子弟投奔項梁,進而被封為武安侯。這次投奔讓劉邦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為後來逐鹿中原打下了基礎,所以項梁之於劉邦,相當於孫正義之於馬雲的阿里巴巴。

至於後來的從名企挖過來的張良,和以技術專利入股的韓信,都已經是劉邦A論以後的B輪融資了。簽約儀式很炫目,但實際能分到的股權和期權已經不多了。

再來看蕭何此人,前期對劉邦既提供政策支持,又接濟錢糧。摔掉鐵飯碗後,就來給劉邦打工做後勤部主任。一手管錢一手管糧,將創業初期的大漢公司弄的是井井有條。此外,蕭何還兼職人力總監,推薦了專業技術型人才——韓信。為後來漢帝國獨立上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楚漢爭霸時期,蕭何更是將老根據地關中,給治理的服服帖帖,四平八穩。如此低調會做事的下屬,你是領導也會喜歡的。

為了漢帝國“順利上市”,蕭何居功至偉,排第一,也是實至名歸。


船伕聊名著


嚴格的說,這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問題,首先,馬上打天下者不能馬上治天下,頗具治國理政之才的蕭何是大漢初建之時必不可缺的人才。其次,將又窮又小的留縣作封地是張良自己的選擇,與劉邦沒有什麼關係。

一:著名的功狗、功人之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在論功行賞之際,眾功臣卻開始自矜攻伐,彼此爭執多有齟齬,當此之際,劉邦以蕭何功大為由,封其為酇侯,食邑為諸臣之首。誰知如此一來,不僅沒能止歇諸臣爭功的矛盾,反而引發了朝中的文武之爭。

以曹參為首的武將集團公開暢言,蕭何文墨小吏,未有汗馬尺寸之功,卻反居諸臣之上,如此不公何以服眾。面對氣勢洶洶怒氣澎湃的武將集團。劉邦以打獵為例,以追逐走獸、獵殺麋鹿的狗譬喻馳騁疆惕、攻城陷地的武將;以發蹤指示、明確方向的人譬喻坐鎮後防、運籌帷幄的文臣。如此一來,諸君大臣無不心悅誠服。紛紛讚歎劉邦目光如炬,洞見幽微。

二:崇隆蕭何是劉邦偃武用文治國之道的第一步

馬上打天下者豈能馬上治天下?楚漢分野、群雄逐鹿之時,正是武將奮命,斬旗奪將建功立業之際,但在項羽覆亡,天下一歸之後,當年馳騁疆場、勇悍驍健的名師大將就成了帝國的隱患危機。對此,早在楚漢相爭,韓信請封之時劉邦就已經有了清楚的認知。只是一直按捺不發而已。

如今天下大定,正是偃武興文,與民休養的時候,蕭何的眼光、才能和資歷是身為劉邦所認同讚賞的,畢竟早在秦帝國時期,蕭何就已經是秦國公務員,且能力突出備受上司青睞,如果不是蕭何心有所繫,那必然已經青雲直上了。

但對於草莽出身,轉山屍山血海之中的功臣勳貴們而言,轉變國策並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的。畢竟百戰功成之後,誰不想裂土分茅,蔭庇子孫後世呢?所以,在我看來,劉邦崇隆蕭何其關鍵並不在於蕭何的功勞是否真有那麼大,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抑制武將集團,並以此向天下臣民傳遞自己準備偃武修文、與民將養的訊息。所以在功狗功人之爭後,諸勳貴排位次的時候,劉邦依然不依不饒,勢必要以蕭何為第一的緣故。而在當時,關內侯鄂君顯然已經看出了劉邦的用意。於是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不僅解了劉邦的危局,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安平侯的封賞。

自古帝王多無情,從劉邦的費盡心機多方籌謀而言,在我看來,劉邦對這班追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老夥伴還是很仗義的。畢竟,除了異姓諸侯王,這些封侯的角色幾乎都是善終善了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三:我本一心在雪恥,何嘗有意於功名?

張良出身貴族,祖上世代相韓,體貌稚弱的張良如果不是遭遇了亡國破家的鉅變,恐怕也不會挺身出世,攪動天下風雲了。

有鑑於此,當張良在下邳遭遇劉邦之時,他馬上就意識到劉邦是可以幫助自己報仇雪恨的角色。誠然,這一點在《史記》中被記載的玄之又玄,其實簡單說來,不過是自幼官宦的張良有些識人之明罷了。當然,有時候這人的直覺確實精準的怕人。

由於追隨劉邦的目的和其他人不同,自始至終,在劉邦的陣營裡,張良都有種置身其中而又超拔其外的感覺。那種翩然不以功名利祿為意的灑脫令劉邦對張良異乎尋常的放心。所以,在整個楚漢爭霸的過程中,張良幾乎是形影不離的跟著劉邦,為其出謀劃策、匡正缺失以保證其能夠始終堅定的走在正確的革命戰線上。而劉邦更是言聽起從,聞言無二。

人不記自己的功勞,我卻不能忘了他人的恩惠,富有四海的劉邦在建國之後,讓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封地。但原本就是一心報仇,志在雪恥,無心功名的張良根本不為所動。但又不願拂逆帝王之命,於是以“與上初會於留”的理由,選擇了又小又窮的留縣作為自己的封地。

四: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建漢有三傑,是蕭何、張良、韓信也。三傑之中,蕭何和張良能夠終身榮華,身名兩全是有其道理的。所謂世殊事異,事異備變,號稱“國士無雙”的韓信純粹就是個兵痴,對於時局的洞察力和掌控力和蕭何、張良想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之上。這也算是他的取死之道吧。

至若蕭何“自汙求全”以釋雄主之疑,終究子孫綿延,榮華富貴與國共休慼;而張良更是有范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氣度。他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的識見,即便歷經千年,能夠勘破悟透的又有幾人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蕭何和張良的定位是不一樣,所以不同的定位,在不同的時期,待遇當然也會有所不同。所以這劉邦定天下之後,蕭何能排第一,還是有些講究的。

劉邦的不客氣

蕭何被劉邦大封,排行第一。這時候就有些功臣不服了,對劉邦說蕭何又沒有在前線衝鋒陷陣玩命,只是玩玩文筆功夫,憑什麼功勞在眾人之上。劉邦直接毫不留情的把這些功臣比喻成獵狗,而蕭何就是那個訓狗的人。又說你們都只是孤身跟著我,最多攜帶一兩個有用的人,但是蕭何則是推薦幾十個人有用的人。說的這些不服氣的大臣皆不敢言。

劉邦的用意

那麼劉邦封蕭何這麼多食邑,除了論功行賞,其背後有什麼其他的用意呢?劉邦定天下之後,使命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前是打天下,而現在則是守天下。論要守天下,漢初誰最能勝任?不是張良,而是蕭何。正因為劉邦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給蕭何這麼多食邑。有作為的人都不想剛剛打來的江山又亡在自己手裡面。

張良退居五線

劉邦並沒有忘記張良的大功勞,所以最開始讓他自己去挑齊地的三萬戶。但是張良畢竟是道家學到了骨髓,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也知道定天下之後,自己可以退居五線了。所以是自己向劉邦要求的封其和劉邦相遇的留地足矣,只是在漢朝重要的決策的時候,張良出來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比如封功臣、定都、廢太子等事都有張良的影子,劉邦都採納了張良的建議。


蕭何這個主內的是劉邦一直需要的重要人才,而張良則是本著功成身退的本心退居五線,不然他們待遇本可以差不多,但是張良自己要求淡化自己,這也是一種高明的決策,只是很多人真的到了這一步放棄不了而已。


淡看天上月


先說張良為什麼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這個問題吧。

在劉邦分在封完韓信、彭越和英布等這些功勞最大的王之後,他就想到在分封就該輪到張良了。

根據劉邦分封的先後順序,可以看出其實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張良的功勞是比蕭何的要大的。

於是,劉邦就告訴張良,你就在齊地自擇三萬戶,當做自己的封地吧。

看到了吧,這就是劉邦對張良的賞賜,而且一開口就是三萬戶人家,還是在當時天下最富庶的齊地。

但是,這件事被張良拒絕了,張良最懂得帝王之道,尤其他對劉邦的瞭解是最深的,所以,他覺得若是自己收了劉邦給的這份大禮,那他的災難才真正的來到了呢?

張良告訴劉邦,齊地三萬戶就算了吧,若是陛下非要賞賜我的話,那就選留縣這個地方吧,我只要一萬戶就行了。

天下這麼大,張良為何非要選又小又窮的留縣呢?

因為這個地方是當年張良和劉邦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張良之所以選這裡有紀念的意義。

劉邦聽了張良的回答,很高興。就準了張良的這個意見。

張良被封為侯之後,因為身體不好,所以,他就不怎麼過問朝政了。

這個天下雖說被劉邦打了下來,但是,劉邦還是要治理的呀。

治理國家就必須要有能人,在張良不可用的情況下,劉邦只要選蕭何。畢竟蕭何在這一方面是比較有經驗的。

這就是為什麼劉邦非把蕭何排第一的原因,畢竟只有排第一的人,才能名正言順的當大漢王朝的宰相呀。

蕭何在沛縣的時候就是大秦公司的公務員,而且他的業績十分的突出,每年大秦的考核他都是全郡第一名。

到了劉邦起義後,蕭何參加了進來,他開始為劉邦治理大後方了,直到劉邦佔領了關中之地,也一直都是蕭何在為劉邦治理著關中之地。

劉邦就是看中了蕭何這個治理民眾的能力,所以,他靠一己之力,把蕭何推上了功臣中第一的寶座。

當然蕭何的這個第一,是不包含韓信,彭越,英布和張良的。

蕭何的第一僅僅是跟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人比的。


漢史趣聞


漢朝建立之初,劉邦欲對追隨自己多年的臣子們論功行賞,群臣開始亮傷疤、數功績,爭相邀功的場面極其壯觀,而蕭何、張良都是文臣謀士,沒有戰功,也不屑與群臣爭功。

可他們卻是最早追隨劉邦的,效力最多,也是劉邦最信任的臣子,兩人功勞所差不多,為何封爵賞賜封邑時差距較大呢?

簡單來說,蕭何第一的位置是劉邦硬給的,而張良的封邑只有留縣是他自己選擇的。

《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異。今蕭何未常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其實在提出論功欣賞時,劉邦心中功勞最高者就是蕭何,兩人同在沛縣為官吏時,劉邦就欣賞蕭何的才華與人品,劉邦反秦,蕭何是最早的追隨者,多年同甘共苦,蕭何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發掘人才、出謀劃策,還多次從後方運糧送兵救前線的劉邦於危難。

後來劉邦帶兵出征,大本營都交給蕭何留守,在劉邦心中蕭何是最值得信任、可以託付身家的人。

可是眾將因為蕭何沒有戰功,只是出謀劃策、舞文弄墨,並不服氣,遂質問劉邦。

劉邦說“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抓到兔子的是獵狗,可是發現兔子蹤跡,發出追捕指令的是獵人,難道說抓兔子功勞最大的是獵狗不是獵人嗎?你們如今能找到兔子,功勞如獵狗,而蕭何才是那發現兔子蹤跡,指揮狩獵的獵人啊,再說你們只是個人追隨我,多的不過一家兩三人,而蕭何讓他族親幾十人都追隨我,他的功勞是誰也比不了的”

就這樣,劉邦力排眾議,將蕭何推上了功臣榜第一人,封酇侯,封邑最多。

封賞張良時又是什麼境況呢?

漢六年正月,劉邦封賞功臣,張良沒有戰功,劉邦說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三萬戶作為封邑。

而張良卻說“我與陛下合兵,就是上天將我交給了您,陛下采用我的計策,有幸能夠有效,實在不敢接受三萬戶封邑,我與陛下都與留縣有緣,就把留縣賞給我做封地吧!”於是張良被封為留侯。

縱橫一直覺得張良是個有風骨的清流,並不那麼看中錢財地位,當年劉邦稱漢王時,賞給張良黃金百鎰、珍珠二斗,張良隨即就全都送給項伯了,為劉邦爭取關中王做準備。

淡薄功名,居功不傲,張良就是這樣一位臣子,也正因為如此才逃過君王的猜忌,在波譎雲詭的政治漩渦中得以保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