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國共十年對峙”你瞭解多少?考教師要注意哪些考點?

“國共十年對峙”你瞭解多少?考教師要注意哪些考點?

【考點1】“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

1.中國共產黨的武裝暴動

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指揮各路起義軍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佔領了全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保存下來的起義部隊成為工農紅軍的骨幹之一。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決定在湘贛邊區組織秋收起義。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部隊隨後轉向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井岡山地區,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7年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領導了廣州起義。這是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

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經過一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創建了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影響也越來越廣。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相繼寫出了《井岡山的鬥爭》等三篇文章,提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其內容包括: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鬥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及其密切結合。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鬥爭形式,沒有一支相當力量的紅軍和紅軍戰爭的勝利,就不能創建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內容,是廣大農民的要求,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根據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展;根據地是革命和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鬥爭就沒有後方的依託,土地革命的成果就無法保持。

3.土地革命

1931年,毛澤東確立了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段,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土地革命開始後,在革命根據地進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通過土地革命,廣大貧僱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革命積極性極大提高。

4.紅軍長征

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它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經艱辛,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行軍兩萬五千裡,經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等12個省,最終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根據地,勝利結束長征。

“國共十年對峙”你瞭解多少?考教師要注意哪些考點?

【考點2】日軍侵華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1.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在瀋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燬,稱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凌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從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鬥。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瀋陽東山嘴子,日軍佔領北大營。戰鬥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佔的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此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頂峰,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係發生重大變動。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

2.抗日救亡運動

原因:日本加緊侵華,民族危機加深;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共的號召。

中共領導的抗日救亡鬥爭:九•一八事變後,中共發表宣言,提出“發動群眾鬥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張。中共派幹部到東北組織抗日武裝,後來發展成東北抗日聯軍,成為東北抗日武裝力量的核心。中共發表“八一宣言”、召開瓦窯堡會議、領導一二•九運動、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有力地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東北人民自發的抗日鬥爭:東北人民及未撤走的東北軍,組成抗日義勇軍,沉重打擊了日偽軍。

國民黨內愛國力量的抗日反蔣:①馮玉祥在北方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②一•二八事變中,蔡廷鍇、蔣光鼐等愛國將領領導的十九路軍在上海進行抗戰。蔡廷鍇、李濟深等在南方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領導抗日鬥爭。③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是這一時期抗日民主運動的最高潮。

愛國民主人士的抗日活動: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同盟,促進了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

“國共十年對峙”你瞭解多少?考教師要注意哪些考點?

【考點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1.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是指1935年駐華日軍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中央政府,實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分離和蠶食華北。1933年駐華日軍以武力迫使南京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後,由於戰略重點轉向準備對蘇作戰和防範英、美,其侵略方針由單純的武力征服改變為在繼續準備發動武力進攻的同時,全力推行“華北自治運動”。

2.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25日,中國共產黨在陝北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通過了《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確定把國內戰爭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提出了抗日遊擊戰爭在戰略上的重大作用。會議還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確定了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

這次會議是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的偉大轉折時期中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它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革命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3.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它對於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它對推動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和團結抗日起了重大作用。西安事變是國內革命戰爭走向民族戰爭的轉折點,被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危機,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一個歷史轉折關鍵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