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阿里文學一週內發佈“妙讀”“天貓讀書”兩款App,數字閱讀渠道戰升級

阿里文學一週內發佈“妙讀”“天貓讀書”兩款App,數字閱讀渠道戰升級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CFO、阿里文學CEO宇乾

6月10日,高曉松在微博上推薦了一個名叫“妙讀”的App。

阿里文学一周内发布“妙读”“天猫读书”两款App,数字阅读渠道战升级

這款由阿里文學推出的應用定位為“高效學習平臺”,通過提煉知識內容乾貨的方式,讓用戶在“一刻鐘內讀透一本書”

利用碎片化時間快速、便捷獲取知識的方式,與近兩年大火的“樊登讀書會”、“每天聽本書”類似,二者最大區別在於前者免費,後者付費。

次日,阿里文學又聯合天貓圖書推出一款全新數字閱讀App“天貓讀書”。

阿里文学一周内发布“妙读”“天猫读书”两款App,数字阅读渠道战升级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CFO、阿里文學CEO宇乾(黎直前)形容這款產品是“書旗小說為起點的阿里文學,以及以出版物為起點的天貓圖書完美的一個銜接”。

和其他閱讀類產品只服務於C端用戶不同,“天貓讀書”在為用戶提供更多閱讀場景、更順暢的電子書消費途徑的同時,還要助力紙質書電子化,讓天貓圖書上的出版社、書商更便利、快捷地將自己的優質內容放上來。

“實際上,大家可以理解為我們應該是首個以平臺模式去做電子書的App。”天貓圖書總經理灰衣(張煒)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

阿里文学一周内发布“妙读”“天猫读书”两款App,数字阅读渠道战升级
天貓圖書總經理灰衣

他以電子書的供應鏈為例。目前市面上的數字閱讀平臺,絕大多數是通過出版社拿到電子書版權後在平臺上售賣。“天貓讀書”則是僅僅提供平臺,天貓上的3000多家民營書商、國內外超300多家主流出版社可以選擇自己來賣電子書,也可以選擇和經銷商合作。

“天貓讀書”的邏輯不難理解。讓更多的從業者參與其中,大家會共同探討更優方案,遠超一家公司的單獨運作。且對於擴大整個閱讀市場的用戶群體,進一步拉動線上圖書市場的整體銷售也會起到推動作用。

但一週之類連上兩款App,阿里文學打的是什麼算盤?

這大概要從幾個月前說起。今年1月,阿里文學公佈全新定位——建立文學領域的綜合基礎設施體系,打造文學領域的水電煤。也就是說,阿里文學要做的不光是一個閱讀平臺、作者平臺或IP孵化平臺,而是要在數字閱讀、原創內容培育、IP衍生三大領域全面佈局。

顯然,在數字閱讀上,阿里文學處於弱勢。

一方面在數字閱讀市場份額上,阿里文學雖然有多款App,以及UC小說、優酷書城、PP書城、雲OS等多個閱讀入口。但真正在業內排得上號的只有書旗小說。這與閱文旗下坐擁QQ閱讀、起點讀書、瀟湘書院等App,網易文學有網易雲閱讀、網易蝸牛讀書、采薇書院等相比孤立無援。

阿里文学一周内发布“妙读”“天猫读书”两款App,数字阅读渠道战升级
圖源:艾瑞諮詢

另一方面,根據艾瑞App指數,書旗小說雖然在在線閱讀類別位居第三,僅次於掌閱和QQ閱讀,但從具體數據上看,其與前兩位的差距稍大。

阿里文学一周内发布“妙读”“天猫读书”两款App,数字阅读渠道战升级
圖源:艾瑞App指數

於是,通過上線多個App搶佔渠道、細分受眾成了阿里文學的選擇。用宇乾的話說,“這個市場足夠大,也足夠能容納很多優秀的App存在,我們各展所長,服務好讀者作者就OK。”

“妙讀”是為了解決用戶過於繁忙沒時間看完整本書的煩惱,通過提煉精華的方式讓大家用15分鐘獲取一本書的精華,是一種快捷、便利的方式。

如果瞭解完精華,用戶還想看原著,可以去書旗小說或“天貓讀書”。書旗小說服務於通俗文學的讀者和作者,希望為大家帶去輕鬆愉悅的文字體驗;“天貓讀書”的定位則偏嚴肅文學,主要目的是知識獲取、情感的承接。

“這兩類讀者和作者有相通的一方面,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用一個App承接所有的作者和讀者,可能不是那麼好的一條路徑,所以我們選擇用多個App來做。”宇乾告訴刺蝟公社。

至於為何要拉上天貓一起,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據第三方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803.2億碼洋(

圖書出版發行部門用於指全部圖書定價總額的詞語,即圖書的原價與冊數的乘積),線上圖書零售市場規模達459億碼洋。

阿里文学一周内发布“妙读”“天猫读书”两款App,数字阅读渠道战升级

線上銷售市場已成為拉動圖書整體市場的主要驅動,但紙質書與電子書在線上購買及消費場景的割裂,沒有讓用戶享受到一體化的服務。

天貓圖書在2017年零售規模超過350億碼洋,消費者約1.2億,從用戶畫像上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佔比超一半,這群人也是更為接受、需要數字閱讀的人群。

一邊是紙質書電子化路徑不暢,一邊是天貓圖書的巨大流量入口及與之匹配的目標人群。阿里文學選擇與它合作再適合不過了。

阿里文学一周内发布“妙读”“天猫读书”两款App,数字阅读渠道战升级

只是在用戶裝機成本越來越高的當下,前還有掌閱、QQ閱讀、微信讀書等勁敵,阿里文學這場渠道戰恐怕也沒那麼容易。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刺蝟公社”,作者楊雨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