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賽迪智庫:數字經濟統計體系亟待完善

賽迪智庫:數字經濟統計體系亟待完善

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數字經濟正成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泛的經濟活動之一。做好數字經濟的測度核算是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管理、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然而,現有的傳統度量方式不能科學度量數字經濟,適應數字經濟體特點的統計指標體系亟待建立。

現有數字經濟的主要統計方法

一是迴歸分析法。騰訊研究院採用的是一元迴歸分析法,用我國數字經濟GDP對“互聯網+”指數進行迴歸後得到統計關係,並基於“互聯網+”總量來測算數字經濟GDP總量。經測算,騰訊研究院得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6.7萬億,同比增長17.24%。埃森哲則採用“多元迴歸分析法”測算數字經濟規模,不僅測算了ICT硬件、軟件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總量,也測算了數字經濟融合部分的經濟總量。根據埃森哲的研究報告,到2020年,數字經濟對中國GDP產值的貢獻將達3.5萬億元。

二是生產法。我國信通院對傳統生產函數法予以改進,核算範圍既涵蓋電子信息製造業、信息通信服務業、軟件業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部分,也涵蓋了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對於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部分,採用的是生產函數法進行測算,通過計算信息通信和技術(簡稱ICT)投入的貢獻參數,與ICT投入的量相乘,進而計算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總量;對於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則通過投入產出表中各行業ICT產品和服務的投入與行業產出的對應關係進行核算。信通院測算得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3%,佔GDP比重達到32.9%。

三是支出法。近年,麥肯錫iGDP、波士頓的e-GDP也均採用支出法,只是波士頓採用的支出法統計範圍更大,涵蓋所有與ICT設備創造生產、服務提供和應用相關聯的活動。麥肯錫發佈報告認為,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前景可期。

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測算方法本身看,目前常用的數字經濟規模測算方法均存在一定侷限性。迴歸分析法的有效性依賴於有意義的自變量和符合實際的迴歸統計關係。應用該方法測算數字經濟規模過程中,上述兩個條件不一定能夠滿足,以騰訊的數字經濟測算方法為例,由於互聯網+指數本身並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基數”,其數值大小與互聯網+發展程度不成比例,並且由於設定不同會對迴歸係數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導致迴歸得到的統計關係也並不一定可靠。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一定時期內區域生產活動最終成果,包括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淨出口,該方法僅適用於測算與ICT相關的經濟活動產生的經濟總量,無法核算ICT產業對傳統產業的間接貢獻,例如麥肯錫的iGDP只測算了互聯網GDP,波士頓的eGDP只測算了與ICT相關聯的經濟活動。生產函數法,既統計了ICT產業的直接貢獻也測算了ICT產業對傳統產業的間接貢獻,是目前國際上比較通用的方法,但該方法測算出的數字經濟體量也不準確。

同時,現有統計和測算標準並不完全適用。數字經濟有別於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經濟形態,它具有新的生產要素、新的基礎設施和新的價值產出,因此現有的統計和測算標準不能完全適應於數字經濟的度量。當前數字經濟規模測算數據來自於國民經濟核算,更多關注市場和商品及服務的價格,而數字經濟帶來了經濟活動範圍擴大,以及商品和服務價格下降,傳統的測算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數字經濟時代。

相關措施建議

(一)明確數字經濟的統計口徑。

一是要加強數字經濟理論研究,統籌產學研力量深入研究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廣泛匯聚技術、產業、經濟、法律、管理等領域人才,深入剖析數字經濟運轉機制,著力構建數字經濟的創新理論和增長點。二是研究並明確數字經濟的統計範疇,數字經濟不僅包括ICT產業本身的產值,以及ICT對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其他產業所帶來的產值增量的貢獻,還生產和經營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而產生的福利改進。現有的測算方法往往只統計了數字經濟的基礎產業部分和融合部分,沒有將效率提升和福利影響納入統計口徑,導致數字經濟規模被低估。

(二)構建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

一是鼓勵和支持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統計局等主管部門聯合研究機構、高校、重點企業共同參與構建全國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設計,對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密切跟蹤, 加快構建反映數字經濟發展全貌和動態變化的指標體系。二是選取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開展信息技術滲透率調研研究,探索可能的測算方法,為數字經濟測算奠定關鍵基礎。三是組織開展數字經濟調查和初步測算,根據經濟指標、調查樣本數據等相關信息初步測算數字經濟規模,為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建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四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積極探索,構建全面系統反應本地數字經濟運行和發展情況的指標體系。

(三)加強數字經濟核算支撐

一是加快建立反映數字經濟統計制度,改進完善“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增加值核算方法,改進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的計算方法;二是建立數字經濟統計調查和監測分析制度,強化數字經濟數據蒐集、處理、發佈和共享工作,建立數據溝通和分享機制,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等新領域的數據監測,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運用大數據進行統計工作,提高數據質量,從而進一步發揮統計的決策支撐作用。三是完善有利於數字經濟發展的監管體系,加強行業技術標準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作者呂海霞、王宇霞、何明智,供職於賽迪智庫軟件所

赛迪智库:数字经济统计体系亟待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