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40歲了,已經不是一個輕易落淚的年齡,但每回讀到抗戰時這位飛行員寫給友人的信時,我都會禁不住淚流滿面。活著的永遠都會活下來,即使軀體走了,還有文字和故事,而那才是值得我們銘記的永遠的歷史。在這個時候,我總會想到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齊邦媛說的一句話:8年抗戰期間雖是中國最艱困的歲月,但也是我華人最爭氣、最有骨氣的時代,希望每一位年輕人都能延續過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豪氣干雲,以“千秋萬世”為一生的志業。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寫信的人叫張大飛,他曾榮獲二等宣威獎章、三等復興榮譽勳章。信是他寫給齊邦媛的哥哥的。

振一:

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感謝你這些年來給我的友誼。感謝媽媽這些年對我的慈愛關懷,使我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全然的漂泊中有一個可以思念的家。也請你原諒我對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我請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後,把邦媛這些年寫的信妥當地寄回給她。請你們原諒我用這種方式使她悲傷。自從我找到你們在湖南的地址,她代媽媽回我的信,這八年來,我寫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書,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我似乎看得見她由瘦小女孩長成少女,那天看到她由南開的操場走來,我竟然在驚訝中脫口而出說出心意,我怎麼會終於說我愛她呢?這些年中,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則,我死了會害她,我活著也是害她。這些年來我們走著多麼不同的道路,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去年暑假前,她說要轉學到昆明來靠我近些,我才知道事情嚴重。爸爸媽媽怎會答應?像我這樣朝不保夕、移防不定的人怎能照顧她?我寫信力勸她留在四川,好好讀書。我現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歲,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嘗過。從軍以來保持身心潔淨,一心想在戰後去當隨軍牧師。秋天駐防桂林時,在禮拜堂認識一位和我同年的中學老師,她到雲南來找我,聖誕節和我在駐地結婚,我死之後撫卹金一半給我弟弟,請他在勝利後回家鄉奉養母親。請你委婉勸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後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張大飛有著這樣的人生:

1932年5月,父親張鳳岐於被日本侵略者燒死,全家8口被日本人追殺。懷著深仇大恨的少年張大飛開始逃亡,與母親兄妹永遠失去聯繫。隨後,張大飛進入齊世英(齊邦媛的父親,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抗日初期創辦東北中山中學,專門招收當時在北平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中學生。東北中山中學是抗戰時期教育部直屬的第一所國立中學。在抗戰年代,學校輾轉流亡江蘇、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八省)創辦的中學讀書。在齊家週末為無家可歸的學生開辦的家庭聚餐上,神情落寞的張大非引起了齊母的注意。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從此,齊家成了張大飛戰時的家。因此,在信裡,張大飛稱齊母為“媽媽”。而張大飛與齊邦媛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的。

1938年,張大飛考入杭州筧橋航校12期,畢業後參加了重慶上空的保衛戰。由於表現出色,1941年,他被派往美國受訓,成為第一批赴美受訓的中國空軍飛行員。1942年從美國學成歸國,參加抗日戰爭,加入由第十四航空隊組成的中美混合大隊,這支駐紮在雲南、由美國人陳納德指揮的空軍部隊,便是讓日軍膽寒的“飛虎隊”。懷著一顆復仇之心,飛上藍天的張大飛屢立戰功,以軍功提升至中尉三級。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1945年5月18日,駕機自陝西安康擊河南信陽的敵人,與敵零式機遭遇,為掩護友機不幸陣亡。

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知曉英雄犧牲時的細節,但英雄的信以及齊邦媛後來寫成的回憶錄《巨流河》,可以讓英雄在我們心中永遠地清晰與高大。張大飛、齊邦媛兄妹間有過長達近8年的通信,在那個苦難的歲月,他們一直用文字慰藉對方的心靈。《巨流河》:我跟著他往校門口走,走了一半,驟雨落下,他拉著我跑到範孫樓門口,在一塊屋簷下站住,把我攏進他掩蓋全身戎裝的大雨衣裡,摟著我靠近他的胸膛。隔著軍裝和皮帶,我聽見他心跳如鼓聲。只有片刻,他鬆手叫我快回宿舍,說:“我必須走了。”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因為這段情感在《巨流河》出版後,成為《巨流河》一大賣點。甚至,籌拍電影《飛虎隊》的導演吳宇森也曾想將其納入片中,吳說:“看了非常感動,可惜我沒有取得版權。”而齊邦媛不願自己將張大飛的故事拍成電影,是因為她覺得“那無論如何將會是一種扭曲”。面對記者的採訪,齊邦媛說得更多的是張大飛的苦難:“張大飛就是個可憐的、倒黴的小年輕人……他父親被油漆慢慢燒死。到了他自己,26歲什麼都沒想清楚,就死了。”不過,齊邦媛還是“感謝”張大飛:“(張大飛)在天上用生命保護地面的百姓……而我只會躲,什麼也做不了……”

美女伴英雄,但在英雄張大飛面前的美女是妹妹,我們今天雖然不知道英雄怎麼在說了“我愛你”之後,又與另外一個去結婚,但我們知道妹妹永遠是妹妹。張大飛在齊邦媛聽到的他的心跳裡走了,自此一別,兩人未再見面。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張大飛犧牲後的1946年,齊邦媛到了回南京,她在那裡只待了短短的3天時間,但在新街口一家禮拜堂她卻看到了“紀念張大飛烈士殉國週年”的布帶。我們不知道她當時是何種心情,只知道她參加了紀念會,但籤的卻是哥哥的名字。

“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齊邦媛說,張大飛當年寫給他的那些信,就像一本越讀越“厚”的書,她沒有勇氣重看。清明時節雨紛紛,張大飛現在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公墓,與自己的戰友們相伴蒼松翠柏以及滾滾長江而眠。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麼幾個簡單的字:張大飛,上尉,遼寧營口人,一九一八年生,一九四五年殉職。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齊邦媛說:“張大飛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曇花,在最黑暗的夜裡綻放,迅速闔上,落地。那般燦爛潔淨,那般無以言說的高貴。”其實,這只是針對個人情感而言的。英名萬古傳飛將,正氣千秋壯國魂。永遠適合英雄的分明只有這4個字:精忠報國。

順便說一句: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公墓是為緬懷在抗戰中英勇獻身的中國空軍將士,以及為支援中國抗日戰爭而犧牲的美國、前蘇聯和其他國家的航空人員修建的,那裡安置著自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到1945年9月犧牲的3500餘名中外航空烈士。在日本侵略者佔領南京期間公墓遭到了嚴重破壞,祭堂被焚燬,烈士的墓碑被毀壞。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有關方面對航空烈士公墓進行了整修,並於1947年3月29日舉行公祭。(文/路生)

抗戰時,這位中國飛行員這樣寫家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