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揭開巫山“山鬼”真相 石壁上的文字是不是“天書”

原標題:“山鬼坪”有嬰兒啼哭聲 藥農曾撞見一米高的“怪物”

實地考察,揭開巫山“山鬼”真相

揭开巫山“山鬼”真相 石壁上的文字是不是“天书”

毛冠鹿。(本文圖片由盧登海提供)

巫山的崇山峻嶺中有座半船形的大山,山下峽谷中有個名叫“山鬼坪”的地方,經常有人聽見一個水潭附近傳來嬰兒啼哭似的聲音,還有藥農採藥時撞見一米左右高的“怪物”,一閃就不見了。難道這裡真有兩千多年前屈原先生《九歌》中描寫的“山鬼”?

近日,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徐剛等人經過數日科考,冒險深入人跡罕至的“禁地”,對種種神秘現象做出了科學解釋,弄清了所謂山鬼的真相。

石壁上的文字是不是“天書”

重慶市巫山縣山高水險,峰巒疊嶂中有一座巍峨的山崖,它巖壁陡直,山頂上一側較為平緩,聚集著一個神秘村落——紅槽村,另一側則挨著一座高高的山峰。山崖腳下,蜿蜒著一條幽深的峽谷,奇花異草叢生、毒蟲猛獸密佈,谷中石壁上,還刻有一些“文字”,猶如記錄著奧秘的“天書”,讓這方山水顯得頗為神秘。

考察組遠眺發現,那座高高聳立的山峰,彷彿船頭,紅槽村則像是船艙,整座大山猶如在雲海中劈波斬浪的航船,但被當陽大峽谷生生切成了一半。在峽谷入口,考察組看到,峽谷的寬度大約有100米,狹長幽深,山谷兩側的高山,壁立千仞,如同一把把利劍直插雲天。沿谷底行進,谷中植被茂密,溪水淙淙,溫度適中,空氣溼潤。

徐剛說,這樣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宜動植物的生存繁衍,再加上峽谷中人跡罕至,相對封閉,很有可能會生長棲息一些獨特物種。在穿越了一條亂石遍佈的溝壑後,考察組面前出現了一面巨大的石壁。石壁上佈滿了黑色凸起,很像是一些人工雕刻出的圖案,但卻分佈凌亂,毫無規律可言。嚮導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神秘天書。

通過對這些黑色凸出物進行研究觀察,徐剛認為,它們並不是人工雕鑄,而是大自然的產物。徐剛說,這些所謂“天書”在巖壁上成帶狀分佈,夾在碳酸鹽巖中的黑色物質是燧石結核。燧石俗稱“火石”,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硅質岩石,多為灰、黑色,質密、堅硬。

揭开巫山“山鬼”真相 石壁上的文字是不是“天书”

傳說中有山鬼出沒的山鬼坪。(圖片由盧登海提供)

半船形山的另一半去哪兒了

通過查看地質圖,徐剛發現,燧石所在的巖壁,屬於二疊系茅口組灰巖的標誌層。這說明這片區域屬於喀斯特地貌區。

不過讓他疑惑的是,一般的喀斯特地貌區,由於石灰岩易溶於水,水流對岩石不斷溶蝕,進入到了地下,因此這種地貌區大都是地表缺水,植被稀疏,岩石裸露,例如雲南石林。可是,巫山這片區域,半船形山崖壁陡直,如同刀切斧砍,當陽大峽谷中,更是溪流密佈,植被茂密。同屬岩溶地貌區,為何景緻卻截然不同?

為了尋找答案,考察組擴大了考察範圍。專家考察發現,山鬼坪四周山體的岩石,岩層中含有少量的泥頁岩。這些岩石風化後,在雨水沖刷下彙集到窪地中,形成了較厚的土壤。並逐年積累形成泥炭,堵住了山體裂隙,使流水下滲困難。從而在喀斯特地貌區,出現溼地沼澤、植被茂密的景觀。

在一塊岩石剖面處,徐剛發現這塊岩石的中間出現了斷裂。通過羅盤測量,這塊岩石向南180度,傾角為40度左右。徐剛說,這個數值,說明這一地區的岩層在外力作用下發生了褶皺。

徐剛認為,這種地形是向斜的產物。向斜屬於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是地殼在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發生了塑性變形,產生了一系列波狀彎曲,最終形成兩翼指向上方,中央向下屈曲的形態。不過向斜構造通常是一個整體,而眼前的半船形山體,另外一半去了哪裡呢?

考察組決定去半船形山的頂端看一看。登頂後專家們極目遠眺,一個意想不到的場景出現在了眼前,只見他們對面的山體,竟然也呈現為半船形,與考察組所在的這一側山體,幾乎完全對稱,而如果把兩邊的半船形山體合併起來,就是一座完整的船形山。徐剛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半船形山,正是考察組一直尋找的另外一半向斜構造。

徐剛分析認為,船形地貌的出現,很可能與峽谷中的溯源侵蝕有關。最初的向斜構造,形成的是一個完整的船形地貌,隨著這片山地被河流沿著中部切割,船形山最終一分為二,變成了東西兩段,這種獨特地形的出現,要經過數千萬年的自然雕刻塑造才可能形成,在世界上都較為罕見。

“山鬼坪”到底有沒有“山鬼”

一位村民告訴考察組,峽谷深處有一汪形狀奇特的水潭,那裡就是山鬼的居所,一旦有人打擾,就會有奇異現象發生。幾年前,曾經有位從外地來的藥農,不聽勸阻,貿然闖入了山鬼坪。正當他陶醉於峽谷美景和眾多奇特草藥時,突然,天空變得陰沉起來,身邊的樹叢中不斷有身影在晃動,並不時傳來如嬰兒啼叫般的聲音。藥農環顧四周,卻沒有任何發現,就在他以為是自己產生了幻覺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猛然間,一個身高1米左右的生物如一道魅影,從他的身邊快速閃過。驚恐不已的藥農,不敢耽擱,趕忙跑出了峽谷。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敢踏入峽谷半步。

神秘的傳說,讓考察組興趣大增,更想早日進入峽谷,一解真相。繼續向峽谷深處行進,霧氣也越來越濃重,短短几分鐘的時間,考察組就被霧團團籠罩,頓時迷失了方向。就在這時,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從周邊傳來,而且似乎在不斷向他們靠近,這讓大家不由得想起了山鬼的傳說。為了安全起見,考察組聚集在一起,排成縱隊,小心翼翼地緩慢前行。大約1個小時後,霧氣逐漸散去。由於天色已暗,為了避免走夜路發生危險,考察組在一處溪流邊搭起了帳篷,決定休息一晚,第二天再繼續考察。

然而就在半夜時分,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一個黑黢黢的大約一人高的影子,出現在帳篷外。徐教授一看,認為不像很兇猛的動物,於是大家決定悄悄起來看看。但當走出帳篷,卻發現剛才帳篷外的不明生物不見了。正當大家打算返回時,一個晃動的身影,出現在幾十米的遠處,隨即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山鬼?它來到考察組宿營地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天一亮,考察組展開了大範圍地搜索,但卻一無所獲。正當一行人有些失望時,耳邊突然又傳來了那熟悉的奇怪叫聲,大家立即循聲而去,看到了一隻像鹿一樣的生物。

“你們看,它的耳朵內側上部是白色的,中間有一道黑色的橫紋。額頭有一簇毛,從這幾個特徵來辨別,應該是毛冠鹿。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徐剛認為,根據體形等一系列特徵判斷,深夜在考察組帳篷外“偷窺”的神秘動物,正是毛冠鹿。

他解釋說,毛冠鹿動作敏捷,奔跑迅速,體形較小,易於藏匿,又喜歡在水源附近棲息,最重要的是,它們的叫聲獨特,聽上去與嬰兒的啼叫有些相似。據此,他分析,毛冠鹿極有可能就是村民口中那個生活在水潭邊的山鬼。這樣一來,兩千年出現在屈原《九歌》中的山鬼終於被逮到了原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