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海歷史中,有很多次海水粘住船隻,導致事故發生的記載。當船隻航行的這樣的區域後,會完全被粘住而不能行進,漁網也會擰成一團,直至完全失去控制,最後迷失航向而葬身大海。
這又是為什麼呢?
通常情況下,各處海水的密度是不同的。在岸邊和入海口,海水鹽度較低,密度也比較低,人們稱其為“沖淡水”。假設“沖淡水”之下是密度較大的海水,那麼這兩層海水之間便會成為“密度躍層”。此密度躍層又彷彿形成了一個隔板,將密度迥然不同的海水分割開來。有的密度躍層有幾米厚,海水會被其分為兩種水團,受到外來力的作用,這兩團海水的臨界面上便會形成波浪。波浪發生在海面之下,人們無法用肉眼直接觀測,因此人們又將這種波浪稱為“內波”。而“內波”正是將船隻粘住的兇手。
1893年,一個來自挪威的探險家駕駛他的船在大海中航行時,就曾被海水粘住。
為了證實北冰洋裡有一條向西的海先經過北極再流到格陵蘭島的東岸,“弗雷姆”號在南森的帶領下,離開奧斯陸港去北極。當船隻來到泰梅爾半島附近時,突然被海水粘住了,完全不能行動。
船上的人們都嚇壞了,以為是海怪出現了。可是沉著的南森並沒有亂了陣腳,他不斷觀察著四周:海面非常平靜,沒有一點風浪,這裡距離海岸很遠,因此船隻不可能是擱淺,也並沒有觸礁。他暗自猜測,是否遇到了傳說中的“死水”?南森大為激動,他認真測量並做了仔細的記錄,包括跟航行有關的各種數據,比如方向和速度都一一記錄了下來。
就在南森整理觀測數據之時,一陣大風突然襲來,船隻在大風的帶動下,又開始緩慢地移動。船上的人們非常激動,慶幸自己逃過了死亡。
這次北極探險歷時三年。南森終於查證在北極的水和冰之下,有一條來自大西洋的海流。南森還總結了浮冰的運行規律。儘管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他依舊對“死水”念念不忘。因此,南森與海洋學家埃克曼開始一起研究“死水”這一怪異的現象。
南森反覆研究了自己多年前記錄的關於“死水”的數據,結果發現粘著船隻的海水非常奇怪:海水明顯是分為兩層的,上面是淡水,下面才是鹽度較大的鹹水。話說回來,“弗雷姆”號的遭遇與“沖淡水”現象並不相同。當時正值夏季,海上浮冰逐漸融化,鹽度較低的海水會浮動到鹽度較高的海水之上,“密度躍層”因此形成。
船隻一旦進入密度躍層的區域,如果輪船在水下的深度和上部分的水的深度正好相同,那麼我們划槳的動作就會形成內波,內波在密度躍層是的運動阻止了船隻的航行。如果此時船隻的速度比較慢,受到內波的阻力,船隻會逐漸減速,最終有可能停下來。
因此人們會認為船隻被海水粘住或被海里的神秘力量吸住了,完全不能行動。
現在,航海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艦船速度可以克服內波的阻力,因此,海水已經不可能再粘住船隻,“死水”現象也不可能再發生了。
閱讀更多 伍嶽之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