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錘文史
顏真卿當時擔任的職務是挑毛病的監察御史, 所以他在朝堂總是能挑出一大堆的毛病, 宰相楊國忠對他是煩不勝煩。
753年,楊國忠找了個機會把他貶為平原太守。
對顏真卿來說,去哪都無所謂, 反正都是為國家做貢獻嘛。
可當他來到平原郡後,發現麻煩大了: “安祿山手握20萬大軍,並且大肆更換將領,莫非他敢造反?” 不管別人信不信,顏真卿反正信了。
表面上,顏真卿每天都在遊輪上開party, 過得是沒羞沒臊的腐敗生活。
實際上他暗中招募了工程隊, 修繕城牆、招募壯丁、整修兵器、儲備糧草, 將一個平原郡打造的猶如鐵桶一般。
755年,安祿山扯旗造反,直奔長安而去。 面對安祿山如雲的鐵騎, 黃河以北的地方全都像是豆腐一般,一碰就碎。
可當他們來到平原郡的時候,懵逼了: “這地方就是個王八殼,打不動、撤不了。”
當消息傳到長安時,唐玄宗嘆息: “河北24郡,只有顏真卿一個忠臣。 我以前不瞭解他,是我的失誤啊。”
這時候,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擔任常山太守, 兄弟二人聯手禦敵。 並且聯絡了淪陷的17個郡組成“反安聯盟”, 由於顏真卿在平原郡的貢獻最突出, 大家一致推舉他擔任總盟主,帶領大家歸順朝廷。
這樣一來,聯盟擁兵20萬, 截斷了河北的交通線, 這是顏真卿人生最光彩的時刻。
可安史大軍畢竟是久經考驗的軍隊, 顏真卿帶領的聯盟只是烏合之眾。
當安祿山回過神來:“原來是你小子跟我作對,弄死你。”
史思明、尹子奇帶領兵馬調轉方向, 麾下鐵騎猶如刷子一般,把河北大地又刷了一遍。
那些烏合之眾根本抵抗不了一個回合, 紛紛向安祿山獻上嬌嫩的膝蓋, 到最後就只剩平原郡和周邊的博平、清河還在堅持。
在這次“河北大掃蕩”中, 安祿山充分發揮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以報復河北民眾對他的不支持。
常山郡太守顏杲卿和顏季明抵抗不住, 被衝進城中的叛軍殘忍殺害。
後來,顏真卿派另一個侄子顏泉明去常山, 尋找顏杲卿父子的屍骨, 卻只找到顏季明的頭骨和顏杲卿的一隻腳。
最親的親人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 自己卻沒有能力手刃仇敵,為他們報仇, 顏真卿痛哭流涕, 既為親人的遭遇傷心,也為國家淪落而難過。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 念爾媾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這是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的話。
他懷著滿腔悲憤的心情,為侄子和兄弟的死起草祭文, 心情激盪的無法控制, 以至於這篇稿子到處都是塗抹修改的地方。
但正因為沒有任何刻意為之的修飾, 這幅帖子反而充滿了率真、意氣的流暢, 一舉超越眾多書法名家精心雕琢的作品, 被評為“中國第二行書。”
排名第一的,是王羲之寫的《蘭亭集序》, 排名第三的,是蘇東坡寫的《寒食帖》。
正如曹寶麟說: “他們正是在無心於書的創作狀態下任情恣意揮灑, 才不期而然地達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
有時候,你準備充足、全力以赴的去做某些事, 卻未必能做的成。
有時候,你隨心所欲、毫不在乎的去應付一下, 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你的心態。 有時候,你引以為豪的東西, 恰恰是你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這時,你就要學會放棄。
溫乎
對於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何能成為“天下第二行書”,我認為主要原因在兩大方面,概括為十個字——“筆墨開奇境,正義鑄書魂”!略說如下:
一、何為“筆墨開奇境”?
1、我跟大家一樣,最早看《祭侄文稿》時候覺得很亂,甚至很糟!但是隨著閱歷、欣賞水平的提高,看法慢慢改變。其實這是一篇情感、書法、文辭俱佳的優秀之作。
“安史之亂”中,顏真卿家族為忠君愛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帶兵鎮守常山的他的哥哥和侄子被叛軍所殺,兩年之後,顏真卿在帶兵收復常山,面對廢墟之中尋得的侄子顏季明的頭顱,情難自禁,提筆作文之際,血淚交進,悲憤交加,寫下了這一篇《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文辭正義凜凜,既有悲,又有憤,滿腔的悲憤之情轉化成筆下的文字,可謂字字血淚,動人心絃。其中刪改塗抹之處,正可見顏真卿為文構思之時,情懷起伏,劇烈波動的真實寫照。
2、其實歷代留下來好的書法作品(墨跡),大多都是草稿之作,因為在自然狀態下的書寫,是最真情的流露,正所謂“無意於佳乃佳”!比如說《蘭亭序》、《黃州寒食帖》都是。
從書法藝術性來說,《祭侄文稿》點畫密聚、虛實相間,交相映襯,輕重、黑白之間的節奏變化,形成強烈對比。可以想見,顏真卿當時完全不可想象這一紙草稿會保留下來,在滿腔悲憤之中根本無暇顧及筆墨的優劣,然而正是這率意天成的用筆,成就了文稿特有風格,筆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不愧為“天下第二行書”。
二、何為“正義鑄書魂”?
1、眾所周知,顏真卿不僅行書好,楷書成就更高。身為四朝元老的他,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整個家族30多人為國捐軀,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而顏真卿本人又在77歲高齡之時,為平定另一起叛亂被叛軍李希烈所殺,成就了錚錚鐵骨的“大唐書魂”!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不阿於權貴,不屈意媚上,剛正有氣節,以義烈聞名於時。
2、顏真卿不但精通儒學,而且身體力行,以盡忠孝,被後世儒者奉為修身楷模。他的書法風格正是他人格的外化。後世愛其書法,更為顏真卿非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祭侄文稿》之所以能成為“天下第二行書”,與顏氏一門忠烈彪炳千秋之報國情懷,忠君愛國的崇高思想境界不無關係。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漫漫書法路,加我不孤獨!
麓風軒
我們都知道,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蘭亭序裡面也是有塗抹的痕跡的,但是《祭侄文稿》裡面塗抹的痕跡更多,幾乎通篇都是塗抹。
然而就是這樣一幅作品,卻被歷代書法名家推崇,顏真卿也因此成為一代宗師,是繼王羲之以後的又一位行書大家,他的行書是有開創性的貢獻的。
原因就是,他的這幅作品體現了書法書寫的最高境界,心手合一!
我們普通人練習書法,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寫好一個人筆畫,如何寫好一個結構,如何處理好書法的章法等這些技法層面的東西,這是最低層次的書法創作。
這種書法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現技法,對於書寫內容的關照不夠,然而好的書法作品,都是內容和形式俱佳的,是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的統一。
好的書法作品,不僅要有熟練的技法,更要把這種技法通過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展現書寫著的情懷和追求,這也是書法被稱為藝術的重要原因之一。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書寫於他的侄子被人殺害,在尋找屍首的時候只找到了一個頭顱,是在悲憤欲絕的心情下寫的。
完全沒有去關注技法,只是用毛筆陳述自己親人去世的悲痛之情。
同時,它的高超的技法也在這種自然的狀態下降流露出來,是一篇心手合一、形式和內容、書法與人生高度統一的作品。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也不為過了。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初看《祭侄文稿》,歪歪扭扭,塗塗改改,你一定會驚訝這竟然敢號稱“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到底有多好,一點薄見,與您分享。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欣賞書法作品的文章,面對一幅書法作品,技法層面可以從“章法”“筆法”“結體”等入手欣賞。
《祭侄文稿》在章法和結體上,有強烈的對比,疏密、輕重、粗細、正奇等等。以“疏密對比“舉例說明,通過放大觀察,疏密方面的對比不僅存在於整體的空間結構,在單個字的結體中也充滿了矛盾。
除了技法層面,《祭侄文稿》在寄情方面的表現更加令人著迷!
這篇文稿作於安史之亂之時,顏真卿看到侄兒季明的屍骨之後,撰文作祭。
我覺得這幅作品就像交響樂,你能夠通過文本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聽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你肯定能感受到貝多芬想要跟命運叫板,“我想扼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那你看到《祭侄文稿》,能否感受到顏真卿的情緒的變化,有對親友的追思,也對叛賊的義憤,更有對家族覆滅的悲痛!
每一處塗抹,都是情感的具體呈現,《祭侄文稿》最大的特點就是“情”!
我是“墨墨趣橫生”,和我一起練字吧,與你一起分享練字的樂趣。
墨墨趣橫生
第一,因為這是顏真卿寫的。他是名人,是大家,是忠臣,深受後世敬仰。當然,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有把字寫好的實力的,所以誰也不敢亂說他老先生是醜書;
第二,因為這篇文稿是有情緒的。這是顏老先生得知自己侄子遇害的消息後心情極度悲痛的情形下書寫的,尤其如“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等字,用筆之沉重,心情之激動,觀者可感同身受。這不是一篇平心靜氣想把字寫“美”的書法作品,真實就是它最大的“美”;
第三,這篇文稿背後是有歷史的。它是“安史之亂”的一個縮影,是大唐由盛轉衰的寶貴文史見證。在靜態的筆墨線條背後,有著驚心動魄的刀光劍影,這是其難以比擬的附加價值。
所以,說它是“天下第二行書”,並不見得是“藝術唯美”意義上的“天下第二”。在我看來,因為其作者的知名度和獨特的經歷,以及附加的寶貴文史價值,《祭侄文稿》在中國書法史上無愧擁有超卓的地位,但卻未必是臨習學書的好模板。因為我們都不是顏真卿,也難有與之類似的書寫語境。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地學《祭侄文稿》,也未必為佳。
一水詩書
{《祭侄文稿》是一篇抒情祭文,並不是一本書法帖,不能用書帖眼光看待}
《祭侄文稿》被譽為是中華十大名帖之一,還被稱為中華書法世界中三大行書之一。作者顏真卿是初唐四傑之一,他更多一種身份則是中華楷書四大家之一。大筆者看來,《祭侄文稿》的歷史文學價值遠遠大於其書法文化價值。
一、什麼是《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是真實的顏真卿手稿,書稿寫於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從唐到現在,這冊手稿存世已1000多年,作為真跡,其珍貴性可想而知!
文稿墨本採用麻紙本,行書體。尺寸規格橫軸:縱高28.2釐米,橫長75.5釐米。書寫內容共23行,每行10至12字不等,總計字數234字。歷史久遠,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等加印。這既代表了它的真實性,也增加了它的珍貴性。此外還經過了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在收藏在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相傳,《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 當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謀反,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將軍聯絡其兄長常山太守顏杲卿一起起兵討伐叛軍。可是756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隊卻攻陷了常山地區,作為地方長官顏杲卿將軍沒有棄城逃跑,死守城池。最後隨其少子季明一起判軍俘獲。因為不願歸降叛軍,先後遇害,顏氏家族30餘口家人被殺害。唐肅宗758年,叛軍平定後,顏真卿託人到河北找回侄子季明首骨。面對自己特別喜歡的侄子遺骨,顏將軍揮淚寫下這篇情真意切的祭文。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幅作品代表的不是書法這回事,更多是蘊含了對“顏真卿”的人物展示,顯示了那個歷史事件的特殊背景。
二、顏真卿《祭侄文稿》根本就不是一本書法帖!
當初,在那種悲傷的情況下,再狠心的人,也不至於想到要借某件事來寫一份字帖留給後人。這時的情況與王羲之《蘭亭集序》情況類似,他本身並沒想就將某篇文章當作一幅書法作品來書寫。只不過是後人將它作為了一種書法字帖來看待而矣!
書法創作,又要抒情是還要寫故事難事中的難事。《祭侄文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以一種非書法創作的場景下的平常文作。通過這種手稿的閱讀,希望從領悟平常書寫技巧的人來說,更能尋找到一種平凡書寫的比較標準。
《祭侄文稿》與顏體的其它字帖經起來,看到的只是顏真卿習慣性的筆法,說美觀根本上無可比之處。
作者寫作這篇作文時,我們可以想象,他本意就是為了寫下一篇蔡文而矣,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愛侄的思念之情。他本人本未希望用這篇文章去感染誰。如果那時,顏真卿還想的是寫得篇文章去感動誰,那也太那麼點鐵石心腸。
成為名帖,只不過是一種後們的一廂意願的作法而矣!
三、有人看圖說話,給予《祭侄文稿》過度解讀,是真正對顏真卿感情褻瀆;
三大行書作者都有雄厚的書寫技能,有感而發寫出一個時代文墨特色,有其文化考古的意義。作為古代四大名家的手筆,書法愛好者自然喜歡觀摩其手稿。《祭侄文稿》除了作書法字帖之外,其作品寫得情真意切,是一篇標準高級別的散文。這樣的作品又增加了新的讀者群!
但是,按照中華民族的“尊重死者”(而且這是一個年輕的愛國者)的文化傳統,何需一定把一篇寄託悲傷情緒的文章當作一篇書帖臨來臨去呢?
真要臨,那就多看看《蘭亭集序》或者別什麼的,有何不可?
創新炎黃
我覺得首先要簡單交代下《祭侄文稿》書寫的背景及緣由,安史之亂時,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後來,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援筆作文,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從背景就能得知,凌亂潦草的緣由,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帖,首先是顏真卿的書法功力,當時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個毋庸置疑;其次是在如此激憤深情悲傷的情況下,對侄子的思念與悲痛,不是手在寫,是心在滴血,用心在寫,真情之作加之厚實的功力,自然就能寫出名作。
再還要強調一點,顏真卿也是把控情緒的好手,很多人有過這樣的感覺,由於情緒激動,就難以控制思緒和手中的筆,出來的作品往往是殘缺失敗之作,而顏真卿把悲痛書寫揮灑的淋漓盡致,潦草凌亂不過是藝術更高境界的昇華。
最後,從這裡也看出作品的真實度,如果是整整齊齊反而會讓人懷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除非今天的機器印刷,人的話總會有失誤。從書法角度講,其帖子是上品,所以後人才無數次的琢磨品賞。
書房記
顏真卿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十分精妙,擅長寫行、楷,獨創了"顏體"楷書。他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我們耳熟能詳的"顏筋柳骨"就是形容他們兩人的書法。
公元755年,安祿山造反,隔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隊攻陷常山地區,時為地方長官的顏杲卿堅守城池,頑強抗敵,終連同其子季明一同被判軍俘獲。因為不願歸降,連同顏氏家族30餘口家人一起慷慨赴死。直到758年叛軍平定後,顏真卿才找回了侄子季明的頭骨。手捧至親骨肉的屍首,內心的悲痛如決堤洪水咆哮而出,感念顏氏一族的忠肝義膽,提筆疾書祭詞一篇,那就是流傳至今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較顏真卿的其他作品而言,顯得凌亂潦草,但卻千古流芳,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渾然天成的藝術性。《祭侄文稿》本身並不是一篇書法字帖,而是在悲痛傷懷中書寫的一篇祭文。蘇東坡曾說:“書法無意乃佳”,而這篇撇除一切書法故意的行文,是一位書法家書法造詣的最直接體現,其可貴就貴在“無意”,無為書法而書的意念。
二是其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這篇《祭侄文稿》在書法上具有三大特色,即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和渴澀生動的墨法,筆法、章法和墨法的巧妙結合,勾抹之處的斟酌變換,都讓人從文字之中感受到了筆法的精妙和蘊藏的力量,可謂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三是其蘊藏的厚重情感。這篇文稿成於顏真卿萬般悲痛之際,字裡行間可見其對國與家的情感迸發,其中蘊藏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使這篇文稿較一般的書法真跡更具重量。與其說我們能夠在這篇文字中看出顏真卿的書法動力,不如說我們更多地看到一個愛國之士最真摯誠懇的靈魂。這篇有魂的文字,自然是要千古流芳的瑰寶。
國家人文歷史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剛開始是跟褚遂良老師學習書法,後來又拜張旭為師。
因為顏真卿勤奮好學,悟性很高,經過潛心研究,寫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創造出“顏體”楷書,自成一體,對後世影響很大。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
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可以與柳公權的書法相媲美,被譽為“顏筋柳骨”。
他曾有一部作品《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有多處塗抹的痕跡,而且字跡凌亂潦草,為什麼會成為千古名帖呢?
我們先來了解創作作品的歷史背景。
凡是瞭解唐代歷史的人們都知道,顏真卿不只是書法家,他還是唐朝的名臣,而且還在有名的安史之亂戰爭中,參與抵抗叛軍。
當年,在安祿山的叛軍進攻之時,顏真卿是與任地方長官的堂兄顏杲卿及其兒子顏季明,共同抵抗叛軍。
當叛軍史思明部隊攻陷常山地區時,顏杲卿堅守城池,頑強抗敵,最終因寡不敵眾,與兒子顏季明一同被俘。因誓死不降,導致顏家30餘口人慘遭叛軍殺害。
直到公元758年,顏真卿才找回侄子季明的頭骨。
當他用雙手捧著侄兒的遺骸時,痛心疾首,悲痛欲絕,再也忍不住傷心的淚水,噴湧而出。
於是,顏真卿在此情此景下憤慨疾書,便形成了傳世佳作《祭侄文稿》,而裡面卻幾乎佈滿了塗抹的痕跡。
我們再來說說這部作品為何成為千古名帖,它的絕妙之處體現在哪裡呢?
一、表達了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
大家都知道,這篇文稿是在顏真卿萬般悲痛的狀態下完成的,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他對家國的真摯情感。
這篇文稿可以說是顏真卿前輩,用血淚書寫而成的,其中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與傳承價值。
我們不能只看書法表面的好壞,而應該看到埋藏在靈魂深處的最真摯的愛國情懷。
當文字被賦予了真實的情感和靈魂,自然就具有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氣魄。
二、表現了藝術大師最高超的文采。
前面,我們介紹顏真卿是一位書法家,又是唐朝的名臣,其實,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就是詩人。
如若不信,可以到《全唐詩》或者百度上去搜下,那裡竟然有顏真卿的27首詩詞,無論是遣詞還是造句都是非常優美的。
我們通過《祭侄文稿》只有240餘字,可以看到遣詞造句非常考究和凝練,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個多餘的字,而且是在那樣的一種心情狀態下和那麼短的時間裡,足以彰顯顏真卿高深的文學藝術修養。
堪稱書法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唯有王羲之《蘭亭序》能與之抗衡。
三、表露了即興而發最自然的狀態。
《祭侄文稿》顧名思義是一篇祭文,是顏真卿在自然狀態下即興而作。採用的是直抒胸臆之法,有種酣暢淋漓之感。
其可貴之處就在於“無意”。蘇東坡曾說:
“書法無意乃佳”。
他是在情緒特別激動的情況下一氣呵成的,直到寫完,心情略有緩解後,才發現有錯字,或者意思過激的詞語,於是就有了塗改的痕跡。
就是這樣的作品才令人感到更加親切和真實, 那是一種不加雕琢和掩飾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在《祭侄文稿》中,顏真卿依靠書法的外形,文字的內核,表達了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同時也宣揚了愛國愛民,為國家利益赴湯蹈火,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這是中華民族基因裡與生俱來的高貴品質,無論在任何時代都符合審美共同的標準,人們都會自然而然被這種品質所吸引,同時會大肆加以弘揚。
被賦予情感與靈魂的,最具真實意義的《祭侄文稿》,自然會被當成中華民族之瑰寶而世代傳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答: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能成為千古名帖,並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因素五方面因素。
一、書家的功底。
二、書家的人品。
三、書家書此作品的特殊性。
四、作品背後的重大歷史事件。
五、書家在作品裡飽含的深情。
先來說第一點:書法界的宗師,除了蔡邕、鍾繇、王羲之父子以及索靖等年代久遠一點的人物,還有顏真卿、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四位書壇泰斗。
特別補充一下,顏真卿、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四人主要以楷書見長,並稱“楷書四大家”。
排在第一位的顏真卿,道創“顏體”書法,用筆渾厚強勁,自似肥胖,卻筋骨強健,機鋒隱現,大氣磅礴,極具盛唐氣象。
再來說第二點:所謂字如其人,顏真卿本人體型肥大,鐵骨錚錚,剛正不阿,,以義烈聞名於世。後被叛賊李希烈縊殺,宋高宗御賜其廟額為“忠烈”,尊之為神。
第三點:顏真卿作為楷書大家,行草書法傳世很少,即以行草書法草就的《祭侄文稿》自然為寶中之珍。
第四點:《祭侄文稿》作於震駭史冊的“安史之亂”。當時,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阻擊叛軍,兵敗後,顏氏家族三十餘人慘遭安祿山殺害。顏真卿聽到這個消息,悲憤莫名,趕到殺人現場收葬親人屍骨時,侄子顏季明只剩下一顆頭顱,於是老淚縱橫,援筆作文,作《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
第五點:顏真卿作此文時,情緒失控,即字間行氣,隨情變化,不計工拙,無意姿態,隨塗隨畫,率性而為,悲憤處,如雷聲響、風暴現,可謂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元鮮于樞因此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餘家法書第一。”
鮮于樞的評語得到了後來歷代書家的公認。
所以,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乃是名負其實的千古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