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品讀秦史16|不修戰備,不助五國,最終被活活餓死的齊王

齊王建任用好佞,苟且偷安,終於招致殺身亡國之禍。“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最終被活活餓死,這麼悲慘的結局。

齊國從霸主走向衰落,禍殃起因於齊湣王滅宋。公元前286年,齊湣王與魏、楚“滅宋而三分其地”。他還圖謀進而南侵楚國淮北地,西侵三晉,脅迫鄒國、魯國稱臣,進而吞併周王室。結果招致秦、趙、韓、魏、燕五國聯合攻齊。燕昭王欲報當年齊國伐燕之仇,積極參與組織合縱。他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率兵伐齊。齊國一敗塗地。

品讀秦史16|不修戰備,不助五國,最終被活活餓死的齊王


齊湣王逃奔到莒,不久被殺死。幸而田單堅守即墨(今山東平度境內),利用燕軍中途換將,連施妙計,以火牛陣攻殺燕將騎劫,乘勝追擊。各地齊人紛紛起兵,很快收復失地。經歷一場浩劫的田齊雖得以光復,卻從此一蹶不振。

齊國的衰落,為秦國擊破三晉,席捲天下,提供了便利。齊湣王被殺,莒人共立其子法章,是為齊襄王。齊襄王的王后是君王后,生子建。

五年後,田單攻破燕軍,齊襄王重歸臨。公元前265年,襄王卒,子建立,國事決於君王后。君王后奉行事秦政策。

秦趙會戰長平之時,趙國請求齊國接濟糧草。謀臣周子力主救趙,他認為:“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君王后不聽。史稱:“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

品讀秦史16|不修戰備,不助五國,最終被活活餓死的齊王


齊國的外交政策受秦國外交活動的影響很大。秦始皇用兵六國之時,擔心齊、趙聯合,特地派荊蘇等人出使齊國,以計謀斷絕齊趙之交。君王后死,後勝為齊相。

秦國間諜以重金賄賂後勝,唆使他派遣眾多賓客出使秦國。秦國又以重金收買這些齊國使者,使他們為秦國效力。這些使者紛紛勸說齊王奉行與秦親善的政策。齊國長期奉行“朝秦”政策,“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

齊國不僅不援助遭受秦軍攻擊的其他五國,而且自身也不做抵抗秦國入侵的準備。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年),齊國成為秦國最後一個對手,齊王建與其相後勝這才開始倉促備戰,“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可是當亡國之禍降臨的時刻,原本強大到足以稱帝的齊國卻只能束手被擒,不僅毫無反擊之力,就連抵禦、反擊的意志也喪失殆盡。亡齊是秦始皇的既定之策,與齊親善是表面現象。

品讀秦史16|不修戰備,不助五國,最終被活活餓死的齊王


據說王翦滅燕之時,秦始皇曾與眾將商議:“齊、楚何先?”李信日:“楚地廣,齊地人勇,齊人怯,請先從事於易。”李信的見解僅從軍事角度著眼,從齊國的實際狀況看,先滅楚國更有利。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年),秦將王率破楚掃燕滅代的得勝之師兵臨齊境。齊國在劫難逃。

戰乎?降乎?齊國內部有兩種意見。即墨大夫、雍門司馬是主戰派的代表。即墨大夫認為齊國有戰勝秦國的可能性,他指出:“齊地方數千裡,帶甲數百萬。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眾,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晉之關可以人矣。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在王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人矣。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夫舍南畫之稱制,乃西面而事秦,為大王不取也。"當時齊國實力尚存,軍隊完好無損。各國貴族多逃亡齊國,尋機報亡國之恨,這也是一支可借用的力量。如果齊國君臣一心,藉助各國人才,組織全國軍民,尚足以一戰。五國剛剛覆滅不久,各地還有圖謀叛秦活動,一且齊王軍挫敗秦軍,也存在著扭轉局勢的可能性。

但是,齊王建和後勝一心事秦、降秦。齊國準備不足,軍民也得不到有效的組織,以致“秦兵卒人臨淄,民莫敢格者”。這樣的國家不亡待何?

品讀秦史16|不修戰備,不助五國,最終被活活餓死的齊王

秦始皇恩威兼施,一方面大兵壓境,一方面誘齊降秦。秦使陳馳勸說齊王建降秦稱臣,答應以五百里之地作為他的封邑。“齊王不聽即墨大夫,而聽陳馳,遂入秦”。

品讀秦史16|不修戰備,不助五國,最終被活活餓死的齊王

可是秦國把他安置在邊遠的共邑,將他活活餓死在當地荒僻的松柏之間。

齊人聞之,歌之日:“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齊王建任用好佞,苟且偷安,終於招致殺身亡國之禍。從此,“天下一併於秦,秦王政立號為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