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關於食粽子,南北方的差異在哪兒?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那麼端午節吃粽子的習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端午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但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那麼,南北方吃粽子都有哪些差異呢?

粽葉

我國南方因為盛產箸葉、箬葉,一般都用這兩種葉子包裹粽子。

而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包粽子,由於葦葉葉片細長而窄,因此在包裹的時候要將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

口味

在口味的選擇上北方人更傾向甜口的,而南方人頗喜歡鹹味粽子

形狀

南方粽子有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外表的玲瓏先吊足你的胃口。

北方粽子個頭有大有小,但一般不會小於小女孩的拳頭,形狀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餡料

南方的餡料更為豐富。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其中江南的粽子名氣很大,種類繁多,有蛋黃粽、火腿粽、艾香粽、蓮子粽等。南肉粽裡面的肉就用了好幾種調味料去製作而成的

北方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紅棗或者是蜜棗,有的還用豆沙或果脯,為了增加甜度,有的還會加上白糖。

注:作為一個四川人,川味粽子的味道充斥在我整個童年回憶裡, 小時候最最喜歡吃祖母包的素粽子,咬一口,又軟又糯又香,時不時的吃到一粒紅豆,粉粉的很好吃,回味的時候還有一些麻麻的感覺,真的特別好吃。端午節,即將來臨,在這兒,文靜先預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