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P2P“爆雷”潮:流入的錢少了、要花的錢多了

P2P“爆雷”潮:流入的錢少了、要花的錢多了

(新華社 徐駿/圖)

過去一週時間內,P2P網貸平臺倒掉了47家。

不僅如此,根據“網貸天眼”的統計數據,2018年7月,提現困難、失聯、警方介入的平臺還有70家。

與從前爆雷不同,此次行業危機與整體經濟環境“錢緊”有關,也與監管趨嚴之下平臺合規成本上升有關。流入的錢少了、要花的錢多了,很多平臺撐不住了。

前所未有的“錢緊”

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P2P網貸平臺已從最高峰的5000餘家,收縮到現在的2000家。對於網貸行業來說,正常情況下,每個月都有垮掉的平臺。但是這兩個月以來特別密集。

行業地震是從2018年6月開始的,2018年前5個月,每個月倒掉的平臺均在20家左右,直到6月,突然爆雷63家,進入7月,態勢愈演愈烈。

“這是這個行業第一次在資金淨流入上出現收縮。”網貸行業資深研究者羿飛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在他看來,從前倒掉的平臺中幾乎都是惡意的、騙錢的,這次卻危及了正常經營的平臺,“做純粹P2P業務的公司也有倒閉的”。

其中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一個重要原因。“今年錢特別緊。”羿飛說,他接觸過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2018年以來股價不斷下跌,導致股票質押率下降,上市公司由於缺錢,就會把存在網貸平臺的錢取走。

對於網貸平臺來說,投資人和借款人是資金的兩個出入口。在當下,不僅是投資人傾向於快速拿回自己的錢,借款人也同樣在製造危機。

羿飛介紹,對於正常做業務的P2P公司來說,很大比例的借款人或借款公司在期滿之後是難以償還本金的,只能先還利息,讓平臺續貸。

正常情況下,只要網貸平臺每個月的資金淨流入充足,為借款人展期沒有問題。但是當投資人不再投資,資金淨流入下降20%,借款人又無法償還本金,就需要平臺自己每個月拿出20%的資金展期,很多平臺扛不住這樣的考驗。

而且,看到平臺出現危機的借款人,因為自己錢緊或者“落井下石”,也會故意不還,甚至舉報平臺。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曾公開發表文章稱,P2P平臺面對各種逾期和壞賬,是“咬著冰塊不敢說涼,背後八仙過海找資金‘補窟窿’。”

P2P平臺,往往是一個金融或實業集團的組成部分,是水面上的一朵浪花,如果出現漣漪,可能是背後的系統發生了動盪。

肖颯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有些P2P公司是民營企業募資的“白手套”,募集來的資金被母公司或者實際控制人拿去補充主業經營。所以,這些損失的資金不一定是進入股市、房地產,也可能是進入一般的企業經營之中了。

“如果一個小石頭抱住一個大石頭,兩個石頭的重量是能止住往下滑?還是會加速往下滑?” 肖颯認為,一些P2P背靠大財團,在當下這種危機中,抗風險能力還需觀察。

這並不是P2P行業歷史上事故最多發的月份,最高峰的月份出現在2015年6月,當月爆雷114家,平均每天4家。而當時的宏觀環境與當下類似,同樣是年中資金緊張的6月,同樣是股市暴跌造成了資金流出。

監管趨嚴

網貸行業,是2013年以來最神奇的行業之一,幾乎一直在“監管真空”的環境下,一路狂飆,縱然負面新聞頻發,也沒有因此而停滯。

根據網貸之家統計,網貸平臺成交量從2012年的212億,躥升到了2017年的28048億,貸款餘額從58億上升到1.2萬億,分別增長了132倍和206倍。

“這意味著,很多平臺經營基本放棄了風險控制,直接以做大規模為目標。”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豔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她發現,為了快速增長,網貸平臺出現了資金池等各種違規手段,她也發現互聯網金融市場和股市等資本市場存在聯動關係。

網貸之家研究員王海梅對南方週末記者解釋,出現p2p集中暴雷的原因主要是近期金融監管趨嚴、網貸備案延期、股市大跌,以及目前整個市場資金流動性緊張的大環境下,平臺的運營和合規成本不斷增加,借款人逾期率上升。

“牛板金”是一家成立於2015年底的P2P平臺,7月爆雷。平臺顯示其用戶規模達到82.6萬,交易規模累計391億元。在扛不住的時候,平臺創始人王旭航寫了一封公開信,陳述了平臺垮掉的原因:

“近期出現了全行業的結構性危機。宏觀經濟的惡化,互聯網金融行業備案的延期,行業惡性事件的不斷髮生,投資人恐慌情緒蔓延,導致行業整體極速惡化,外部環境極速變化,資產端的問題伴隨著經濟與信貸週期雙重下行的集中爆發,所有平臺的合規運營成本都極速提升。……我們走得很累,很艱難。”

簡而言之,就是市場整體缺錢,加上監管迫近,讓他們在資金流入減少的情況下,還要花更多的錢在維持規範運行上。

此外,數家倒掉的平臺在公開信中,均提到危機的一個原因是“備案延期”,即監管方對P2P平臺決定實施備案制管理,而管理開始的時間卻延期了。

為什麼備案延期會引起爆雷呢?

肖颯解釋,為了能備案成功,很多網貸平臺做了粉飾工作,比如業務調整為車貸等小額分散標的。延期消息出來之後,他們的問題也隨之暴露。再如,他們為了合規做的一些面子工程,放棄了一些大項目,損失了不少利潤。

此外,平臺粉飾的另一個目的是出售給下家。延期後,下家購買慾望減弱,盼不來“接盤俠”,風險慢慢積聚。

杭州多“羊毛黨”

從爆發的地域來看,2018年6月以來,浙江省最多,其次是上海、北京和廣東。這些地方本就是P2P平臺最集中的地區。

至於為什麼浙江最多,羿飛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這與杭州不靠譜的企業多有關,特別是“羊毛黨”。

所謂“羊毛黨”,就是一些用超高收益率,幫網貸平臺吸引第一批客戶的渠道。據網貸之家統計,6月的63家問題平臺中,至少36家有過“薅羊毛”的行為,不少平臺的年化收益率超過50%。

羿飛介紹,杭州的“羊毛黨”非常多,可能是因為當地有一批專門為平臺做“薅羊毛”生意的人。他們玩熟了這個鏈條,可以迅速幫新平臺刷用戶量。一些新平臺紮根在杭州,就是可以離這些“懂推廣”的人更近。

“羊毛黨”越來越成熟,可以很快把一個新平臺的量級抬起來,對於“羊毛黨”來說,平臺的好壞並不重要,拿到渠道費用就可以了。

對於大平臺來說,渠道成本一般是1.5%的利率,越爛的平臺渠道花費越高,甚至將8%-10%的利率都分給渠道。對於做渠道的人來說,為網貸平臺拉入1個億資金,自己甚至可以分走1千萬。“一下子就翻身了。”羿飛說。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投資人已經知道高收益率的平臺是不可靠的,網貸平臺也學會將收益率降低,降到10%甚至以下,但因加上了渠道成本,網貸平臺需要兌付的真實回報率其實很高,大約在20%以上。

很多投資人並不追求高收益,但仍然踩雷。羿飛說這是“新韭菜”,只看了表面低利率就以為可靠了,“其實P2P的騙局就那幾種玩法,這些年很多平臺在重複,但是每次都能騙到錢,而且一開始是幾千萬、一兩億,現在動輒十幾億、二十億了”。

肖颯則認為,如果從區域來看,根據借貸傳統,浙江地區一直民間借貸活躍,企業之間拆借頻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由於某些當地企業資金鍊斷裂導致連鎖反應,殃及金融服務商,按照這個邏輯,P2P作為金融服務商中商業模式最脆弱的一環,首當其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