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老子是一個怎樣的傳奇?

一、老子,天才中的天才

老子有多天才呢?用現在的話來說,老子13歲就已經博士生畢業了。在當時他的那個地方,已經沒有人再能夠當他的老師。而在這之前,他的老師是誰呢?是商容。

商容又是何許人也?商容是商紂王時主管禮樂的大臣。《史記·殷本紀》記載:“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商容因不滿紂王的昏庸暴虐,想以禮樂來教化他,並屢次進諫,結果惹怒了紂王,被廢黜,後歸隱太行山。

老子自小就非常聰明好學,時常纏著他的長輩們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觀星測象的事情。老子的母親非常瞭解兒子的天資,於是請了當時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做老子的老師。

像商容這樣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的大臣兼老師,僅僅教授了老子三年,就已授盡。於是向老子母親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盡。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就這樣三年,老子就已經讀完了博士。即使現在的博士生導師,在學問上跟商容比起來,那也得差上幾個級別吧。而老子此時才13歲。

我們來看看年少時的老子是怎麼學習的: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子問道:“天是個什麼東西?”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子又問:“清清者又是什麼東西呢?”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什麼呢?”“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什麼呢?”“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

老子又問:“那清者最窮盡的地方又是什麼呢?”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問家庭長輩,皆不能答。無奈,只能深深地仰望天空,窮思天上之天究竟為何物,徹夜不能眠。

老子是一個怎樣的傳奇?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

老子問道:“日月星辰的運轉,是什麼推動的呢?山川江海的成形,是什麼造就的呢?尊卑長幼的區分,又是誰制定的呢?長短堅脆的劃分,又是誰來標劃的呢?”

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子問道。“神憑什麼可以為之呢?”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子又問:“神之能從何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這天晚上,老子又徹夜難眠。在這之後,看見萬物就思考其背後的運行規律,把接觸到的事物都歸納總結。小小年紀,就已經開始思考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甚至做到茶飯不思,三日不知肉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子問道:“前一句可以理解,後一句說君王乃是代天治世,那如果君王違背天道而任意妄為呢?”

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子又問:“既然神有造化之能,造物之功,那神為什麼不造一個聽從號令的君王呢?”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子問道:“天下禍亂是百姓的災難,君王為什麼不治理呢?”

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子又問:“既然君王不能治理,那授權君王治世的神也不能治理嗎?”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老子小小年紀,已經把當時的學問大家問的不能答。於是他遍讀當時能夠找到的所有的書,訪遍當地所有有學問的人,暑寒不知,風雨不覺,只為了一個答案,一個通達天地萬物的根本答案。

二、老子,周天子圖書館館長,老師中的老師

商容自知無法再教授老子學問,於是向老子的母親推薦老子到周都進行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

老子入周都後,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後出任周朝圖書館館長。

以前官學還未傳入民間,所有歷朝歷代的典籍圖法都在國家圖書館裡面收藏。老子成為館長後,如蛟龍入海,對這些典籍如飢似渴般地朝夕披覽,久而漸入佳境,通古博今,明道厚德。

此時老子的學問,名氣已經名聞遐邇,聲播海內。春秋時稱學識淵博的人為“子”,以示尊敬,所以“老子”由此而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號伯陽。

孔子聽聞了老子的名氣,跟弟子說,我準備去見老子,你們有意願的可以一同前往。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除了教授孔子之外,還給孔子引薦了萇弘大夫學習樂理。

孔子逗留數日,準備離去之時。老子對他說:“我聽聞,富貴的人會送人錢財,仁義的人會送人良言,我不富不貴,無財可送,但有幾句話可以送給你。當今之世,那些聰明人之所以遇難幾近於死,原因在於他們愛好譏諷別人的是非對錯。而那些自以為善辯的人,之所以招禍上身,在於他們喜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你切記。”

老子是一個怎樣的傳奇?

孔子曾多次拜見老子,《史記》中有一段記述:“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問禮。老子說:“你所說的禮,發明它的人與他的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再則說,君子在時運來臨的時候都會出來建功立業,時運不濟,就會像蓬草一樣苟存性命。

我聽說,關於經商的人會把貨物囤積起來不為人知,君子雖有高貴德行才智過人,但他們看上去毫無鋒芒。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想,去掉顯掛在臉上的神采情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都是對你身心沒有好處的東西,我能跟你說的,只有這些了。”

孔子回去後跟弟子說,龍能夠乘風雲而上九天,我所見的老子就像龍一樣,學識高深莫測,志趣高邈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老子任職圖書館館長,一做就是三十多年,期間多次回家想把母親接過來周都,但母親不願遠遷。有一天,老子得聞家訊,母親病危,匆忙趕回。但回到家時,母親已經去世。

老子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坐而沉思。忽然智來,恍然大悟,如釋重負。人生在世,有情有智。為什麼有人的會讓情亂智,因為他不能以智統情。情,人情冷暖;智,通達事理。如果以情統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

一個人如果明白了事物的由來,由無生有,又從有返回無,那麼他就不會被事物所生之情而困。比如人的生死,皆順其自然。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返歸到無,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可是很多人卻迷信怪力亂神那一套幼稚的把戲,皆因無智使然。

三、老子,辭官歸隱,著書道德五千言

老子為母親守喪,期滿後返周。周敬王四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伐周敬王,周敬王向晉國求救,晉出兵救援打敗王子朝。王子朝兵敗後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子因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官歸隱。

《史記》記載: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騎著一青牛歸隱,路上經過函谷關。函谷關關令尹喜,同樣是自幼聰明好學之人,他精通曆法,善觀天象。一天,尹喜登上樓臺,發現東方有一紫氣向西飄來,尹喜非常興奮,斷定必有貴人來。

老子是一個怎樣的傳奇?

於是命令下屬清掃關樓內外,準備迎接貴客。他自己則沐浴更衣,靜靜等候。果然傍晚時分有一位老者騎著青牛緩緩而來。得知是大名鼎鼎的老子後,更加欣喜若狂。

尹喜早已仰慕老子盛名,知道他生性善良,慈愛百姓,道高德崇,學問淵深,能知天上陰陽,人間禍福,懂得世間萬事萬物既對峙,又和合,發展變化無不循道而行,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物。

於是尹喜便請求老子,請求他在歸隱之前,能夠著書一本,闡述他的大道之學,以留後世修習。在尹喜的真誠請求下,老子答應為尹喜著書,寫成後名為《道德經》。

老子終其一生所學,最後著成《道德經》五千多言,後世之人,把此書奉若珍寶。而此書確實就是一座寶藏,而且暗含天機。只是能夠打開寶藏之門窺見其中珍寶的人少之又少,愚笨之人,只是把它當成一本庸常流俗的人倫之學。現在的人,更把它當成雞湯成功學去理解,何其粗鄙。

深入思考一下就知道,老子不僅作為天師,天子的老師。老子更是天才,是得道之聖人。老子的職責,其一,是作為天子的老師,輔助天子治理國家。其二,守護官學典籍,明道得道傳道,把大道傳承給後世的賢人君子。所以老子所寫的《道德經》,怎麼可能是一本講述庸俗流常的人倫瑣事之書呢。

那《道德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這樣神聖的經書,又該如何去理解掌握其中的道術呢?後面的文章我們再一起來深入研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