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姜建清:以高息掩蓋無風控的金融科技違背了金融服務初心和本質

姜建清:以高息掩蓋無風控的金融科技違背了金融服務初心和本質

CFIC導讀:

姜建清:以高息掩盖无风控的金融科技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本质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的創新發展,應該不忘初心、堅守本心,牢記金融科技發展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提供更包容、更有質量的金融服務。”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SFI理事長、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在第八屆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上表示,“野蠻擴張、亂象叢生、以高息收入掩蓋無實質風險防控的所謂“金融科技”,違背了金融服務初心和金融本質。”

姜建清認為,當前金融機構對於金融服務的供給力度仍然不足,特別是長尾客戶的金融需求一直以來未被有效滿足,巨大的服務真空為金融科技帶來機會。金融科技發展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要相結合,金融支持經濟薄弱環節的同時要注意“普”和“惠”的兼顧。

去年,也是這個時候,在第七屆新金融年會上,我講的題目是《為金融科技正名》。事實上,金融科技並不是一個新事物,在世界上有金融和科技之後,就出現了科技在金融上的應用。每個時代的金融科技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今天的金融科技是漫長金融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是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階段。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追尋金融科技之本》,主要講三個方面觀點:

一、把握金融本源

古人有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金融來說,源頭就是金融科技背後的商業邏輯和金融本質。金融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與人類社會的交換行為一樣古老。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金融機構和金融功能逐步形成和完善,但相比金融機構的發展演化,金融功能作為核心和基礎則表現得更為穩定,主要表現為提供支付、資產轉化、風險管理、信息處理和監督借款人等方面。近些年來金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金融業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我們看到,金融科技雖然改變了金融交易的載體、渠道和技術,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沒有改變商業的目的和對象,也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和功能。支付功能作為金融的基礎功能,貨幣及金融正是由支付而產生,它是金融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資產轉化功能是金融最核心的功能,風險管理和信息處理功能從保障功能亦發展為金融核心功能。數百年來金融業有了很大變化,但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具穩定性。在金融需求推動下,如今的金融規模總量更大、結構更復雜。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開放、高效、關聯、互通,使金融風險更隱蔽、傳遞更迅速。

在金融發展的歷史上,支付功能主要沿著交換效率提升的導向開展,資產轉換、風險管理和信息處理三項功能主要沿著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導向開展。各項功能之間孤立存在、交叉不多。但近年來金融科技創新促進金融功能的進化,金融功能邊界開始模糊,進入了功能融合的新階段。如支付與融資功能結合,在消費信貸、信用卡、流動性管理等領域出現大量產品。支付賬戶與理財賬戶結合,保證流動性同時兼顧效益性和便利性。資產轉化、風險管理與信息處理功能也融合發展,將客戶營銷、信用評估、風控模型等內嵌於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極大提升資產轉化能力。通過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閉環的金融場景,低成本、準確地判斷消費者的風險水平和消費偏好,有效提升消費金融用戶轉化的效率。互聯網的普及為場景金融帶來了龐大的用戶基礎,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為各式線上、線下金融場景的聯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風控技術的進步使得金融安全性得以保障;大數據技術則為整個場景金融生態的良性運轉提供著關鍵性的技術支持。場景金融成為金融功能融合加速器。通過場景平臺上將金融四項功能融為一體,或集成於一個手機。

人與商業的關係邁入到了“場景革命”,供給、需求方便地通過“場景”建立連接,新場景正層出不窮地被定義,新平臺不斷被新需求創造,新模式不斷在升級重塑。2017年中國場景金融交易規模超過1.8萬億元。在此背景下,新一代金融科技將銀行的核心功能進行升級和融合,將金融服務貫徹於各個場景之中、貫徹於各個環節,催生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場景金融成為以客戶為中心、優化真實體驗,功能無縫整合的新型的金融業態。金融科技導致金融的組織結構和形式的改變,新的金融業態、模式和產品的誕生,持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升效率。但金融功能並沒有實質性改變,思維方式固化、習慣路徑依賴、不適應數據信息時代生存環境的金融機構會成為競爭的失利者,但金融中介不會消失,金融功能不可或缺。金融企業履行金融功能、服務社會的本源不可改變。

二、錘鍊科技特色

近幾十年來,金融業的競爭越來越多的集中在了金融科技的競爭上。當前以移動互聯、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創新呈現出蓬勃生機。金融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金融業最新的創新成果與金融科技緊密連接在一起,金融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緊密連接在一起,金融業未來與金融科技進步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金融科技依然在持續進步,人們為今天的金融科技讚歎,歡呼。但明天、後天會有更新、更難以預見的金融科技會誕生,變化的週期會越來越短。它們必然會一次次衝擊現有的金融業態。

不同的金融企業,可根據資源稟賦的差異,選擇有利於發揮其競爭比較優勢的道路。一個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一定具有其個性和特色,包括科技特色。未來金融的競爭優勢並不在於昂貴的硬件設備、複雜的算法模型和天量的數據信息,當然也不在於機構網點的眾多或資產實力的強大,但成功的金融企業都須實現數字化變革,未來數字技術對金融業的重構將超過想象。基於工業社會時代形成的金融服務體系,將變遷為基於數據時代架構下的金融服務體系。它體現為金融業的品牌(信任)、客戶(流量和規模)、管理(風險控制)和信息(數據基礎)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體現為確立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思路,從數據中獲得洞察力,使經營決策從依賴經驗向依據數據轉變,將數據作為判斷市場、精準營銷、發現價格、評估風險、配置資源的重要依據;體現為整合客戶、渠道、流程,實現統一客戶畫像,形成全景視圖;體現為提升資產端的金融科技含量,依靠數據分析、風控模型、多維判斷、相互佐證確定風險和定價,實現准入精準化、審批自動化及風控模型化,開發更多的線上自助融資產品。

金融競爭力的持久優勢離不開金融科研投入,建立業務、科技專家深度融合的團隊和靈活敏捷型的研發模式。金融科技發展要重視基礎研究,與時俱進、儲備長遠。重視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領域的應用開發。這場由現代金融技術驅動的革命,最終會對金融業進行根本性變革。金融科技的成功應用會極大地降低金融業務的經營成本和提高效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會促進金融業自我揚棄、持續改進,提升市場運營和決策能力。大數據技術幫助金融業將數據轉化為知識和價值。金融服務自助、智能、移動和便捷已成趨勢,未來的銀行不是客戶必要去的地方,而是隨時可得的服務。簡單重複業務被技術和機器替代,金融業去機構、去人工會成為一個漸進但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堅守服務初心

金融作為人類社會重要的職能分工,它的經濟性在於發揮了中介作用,使儲蓄轉化為投資,發展有了推力,財富得到增值,效率、福利得以提高。金融的社會性,對於塑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高效和包容的世界,意義同樣重大。無論如何變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包容增長、滿足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並沒有變化。

黨的十九大上提出,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的創新發展,應該不忘初心、堅守本心,牢記金融科技發展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提供更包容、更有質量的金融服務。而野蠻擴張、亂象叢生、以高息收入掩蓋無實質風險防控的所謂“金融科技”,則違背了金融服務初心和金融本質。由於金融所具有的社會性和外部性的特徵,對實施金融功能的機構必須嚴格准入、嚴厲監管。應以實質履行的金融功能,判斷機構的金融屬性,進而確定其是否應納入金融監管。要加強監管科技化和對金融科技的監管,強化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風控能力評估。對大數據有效性和風控效果壓力測試,應成為市場準入和監管的重要標準,將監管的防線前移。

當前金融機構對於金融服務的供給力度仍然不足,特別是長尾客戶的金融需求一直以來未被有效滿足,巨大的服務真空為金融科技帶來機會。通過金融科技技術運用,打破傳統的金融邊界限和競爭格局,創造出新的業務產品、渠道和流程,改變金融服務方式及社會公眾的生活方式,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提高在傳統業務模式下容易被忽視的微型企業客戶的服務供給,將掀開金融競爭和金融科技發展的新的一幕,對於發展中小企業業務、消費金融和普惠金融意義重大。金融科技發展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要相結合,金融支持經濟薄弱環節的同時要注意“普”和“惠”的兼顧。金融科技的發展前景燦爛,但一定要讓它走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大道上。

謝謝大家!

姜建清:金融業“剩”者為王,金融傢俱樂部尊重的是馬拉松冠軍

姜建清:以高息掩盖无风控的金融科技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本质

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資料圖)

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在參加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 SAIF)2017年畢業典禮時,與350餘名新一屆高金畢業生分享了自己所走過的金融之路,發表了發人深省的人生感悟。他的演講包括三大部分:“金融與人生”、“金融與變革”、“金融與風險”。以下為他的演講全文:

首先祝賀大家,通過艱苦的學習,圓滿畢業了,收穫了友誼、開闊了眼界、提升了能力。你們即將帶著滿格電的動力,開啟新的人生歷程。祝願大家在海闊天空的人生大道上走出屬於自己的寬坦大路。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交流一些與金融相關的話題。我想講三個方面。

第一:金融與人生

金融是一個有著歷史積澱的古老行業,已延續千年,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息貸款的歷史甚至早至《舊約》聖經年代,楔形文字的借貸泥版,古希臘、古羅馬的神廟、中世紀宗教對金融的禁錮,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銀行復興,從金匠到現代銀行,歷史上無數次的金融危機的摧殘,波瀾起伏、風雲激盪,但金融業依然老而彌壯,歷久彌新,是因為金融業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在持續演化、不斷完善發展。它成功地將儲蓄轉化為投資,資本則推動了社會發展。雖然古老的金融業被認為是傳統產業,但它又能持續自我創新驅動,領先嫁接最新科技,這正是它基業長青的秘訣。

金融與實業同生同榮、興衰與共,金融的要義就是服務實體經濟。金融被視作現代經濟的核心,牽動各方關注和期盼的目光。回顧歷史,大至一個國家政權、小至一個企業或個人,多少因為舉債不當、金融問題而導致多年來的心血灰飛煙滅甚至破產倒閉,而多少又因為金融的有力支持而實現了國富民強、幹事創業的偉大夢想!

雖然有時人們對金融帶有偏見,甚至不時受到社會嚴厲批評指責,然而人們還是信任地將全部身家性命託付給它。對待金融始終有不同詮釋,它是折射人性最好的鏡子,就像它的孳生物-金錢,被人詛咒又被人熱愛。金融就是這麼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多麼像人生。

金融與國家強大與興盛密切相連。中國是一個金融古國。但近百餘年來,苦難的中國積貧積弱,弱國焉能有強金融?一戰前的1913年,全球前20大銀行均為西方列強佔據,中國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銀行,其總資產僅佔當時全球最大銀行的7.2%和2.8%。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期,財政收入並不能支持經濟的趕超發展,金融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經歷了經濟週期和危機之後,人們越發理解了尊重金融規律的重要性。

中國金融的發展和調整、改革一直相伴而行,調整、改革的過程,並非浪靜波平、順風順水,其間大多曲折艱辛,一波三折,是在危機和憂患中開闢、鋪就出來的道路,是在質疑和挑戰中不斷突破、重生的過程。特別是一些重大關口的變革抉擇,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卻又無前人之路可循,無既成模式可學,一切都在摸索、探索中走過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金融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一代一代金融家們伴隨著新中國金融成長和成熟,金融家的人生離不開時代的際遇

姜建清:以高息掩盖无风控的金融科技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本质

個人的際遇都是時代賦予的,個人的價值都是時代造就的,變革的時代給每個人帶來了機遇可能。回想往事,正是因為改革開放,社會更加多樣性,經濟更加多元化。和父輩、兄長們不一樣,我們這一代人在理工科之外有了金融、管理、法律等學科和專業選擇。

我們選擇金融是幸福的,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使我們有幸能參與這場波瀾壯闊的中國金融業改革。見證了中國金融業勤於探索、善於借鑑、勇於創造、敢於超越的改革精神。親歷了中國主要商業銀行從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到國際公眾持股公司,從主營存貸匯等基礎業務擴展到以商業銀行為主體、橫跨投資銀行、基金、金融租賃、保險、全球商品和貨幣市場交易等國際化綜合化經營,從以算盤手工操作為主的傳統銀行走向信息數據化高度發達的現代銀行,從本土銀行成長為全球領先的大型跨國金融集團。從曾被西方認為“技術上已經破產的銀行”,登頂百年來多少銀行家盼望的全球金融業頂峰。正是偉大變革的時代,才讓我們施展的舞臺這麼大。

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特徵,每個時代人們遇到的機遇和挑戰不一樣。在我從事金融工作時,並不深知金融的意義。在之後的工作、學習和職業歷練中,越來越理解了金融的深刻涵義。理解了金融的經濟性,正是金融發揮了中介作用,資產實現了轉化,經濟發展有了推力,財富得到增值,效率、福利得以提高。

理解了金融的社會性,對於塑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世界的意義。一個健康的金融是與社會經濟有機聯結、共興共榮的

姜建清:以高息掩盖无风控的金融科技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本质

正如羅伯特·希勒所說的,“金融並非為了賺錢而賺錢,金融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實現其他的目標,即社會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一門功能性學科。”金融業是接觸社會、接觸企業、接觸人最多的行業,個人幹事創業的夢想、家庭的幸福平安都離不開金融功能的發揮。它是服務型產業,但它與實體產業聯繫最為密切。它是創新型企業,今日關於金融科技的談論差不多要佔金融論壇內容的一半以上。它是年輕人嚮往的職業,所有高校幾乎沒有不設金融專業的。對職業的理解就會產生熱愛,熱愛就會產生興趣。持久而強烈的興趣,使從事的職業成為了事業。

人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職業生涯。如果能享受事業帶來的幸福,持續求知、持續進步,就十分享受過程的成就感。人生的成功是感受到快樂,是快樂的過程均值,而不是期末時點值;是內在的自我認知和體驗,並不是外界他人的評價。別人眼中認為你是成功者,而你內心是不快樂的,那就不是真的成功。理解所從事的職業、在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素養的同時,多一些金融歷史的深度和厚度,多一些社會責任和使命,多一些情懷和格局,多一些詩和遠方,人生會更加的幸福圓滿

第二:金融與變革

當前世界金融業正面臨經濟週期、行業週期和科技週期的疊加影響。當你們離開校園時,正面臨一個巨大轉型、迅速變化的金融時代,全球金融業的發展正處於一個戰略“迷茫期”。你們將是變革的一代,不僅僅指金融行業的變革,你們個人的職業生涯都可能變化。因為變化,你們會感到興奮、感到困惑、或感到痛苦,但終究是幸福的,親身經歷、見證或參與變革者是幸運者。

在三十多年前,選擇金融專業是幸運的,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當時從事金融業的年輕人帶來了廣闊的舞臺。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有機會參與中國波瀾壯闊的金融改革事業。

今天,在你們接力跑的金融生涯中,中國金融業的規模更大、範圍更廣、業務更復雜,機遇和挑戰更多。但選擇金融專業的不確定性是比過去更大了,我不僅僅指中國金融從業人員已經近570萬人,高校金融專業已有“產能過剩”跡象。我指的是,經歷了過去幾十年興盛繁榮的中國金融業,也進入了深度調整階段,面臨著同業和跨界的機構挑戰、“去中介化”的功能挑戰。雖然金融業中介功能依然需要,是不會消失的,但承擔支付、融資、風控和數據處理功能的中介機構、崗位是可能被替代的。未來的金融可能不是一個場所,但它仍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服務。

姜建清:以高息掩盖无风控的金融科技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本质

展望未來,你們的競爭者可能不是你們的同行和同事,而是新的金融科技

以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本質上是一場關於金融信息的傳輸、接收、分析、處理技術的革命,它的演進創新已經改變了金融模式、業務和產品。它將進一步打破金融交易和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帶來客戶需求偏好的改變、服務的便利性和覆蓋面改變,服務水平和客戶體驗大幅提升;帶來了商業模式、理念和金融文化上的一系列變化。

未來金融領域的變化,或許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快。在融資領域,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會提升資產轉化過程中風險的把控能力,信貸決策也是博弈過程,會超越依靠實踐和失誤積累經驗的傳統做法。通過學習積累勝敗經驗,利用深度神經網絡,模擬人腦的機制來判斷、決策信貸。風險管理的準確性和精細化程度將實現質的提升;區塊鏈技術會在支付等多領域發揮作用,提升安全性;VR技術會在信貸現場調查等領域嶄露頭角,非結構化的圖像數據為遠程決策者提供身如其景的感受;智能投顧會改善資產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的服務;遠程移動互聯技術會導致傳統銀行營業服務模式的顛覆。

你們是幸福的,因為有機會參與這場金融變革。機遇就蘊藏在變革中,理想實現在挑戰後,你們要親身去認知、去嘗試、去試錯,努力把“為”變作“成為”。你們的夢想萬一實現了呢?!未來最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必然是應時應需而變,除舊佈新、革新鼎故。持續變革是保持活力的關鍵。未來的金融家,或是懂科技的金融專家,或是懂金融的科技專家。終身學習、持續充電、勤于思考、敢於實踐是金融從業人員知識不被快速折舊的關鍵

第三:金融與風險

在金融業,唯一不變是風險控制。風險管理的悠久歷史甚至可以回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蘇美爾年代,當時的楔形文字借款合同要素幾乎與今天相同,還款時須當眾砸碎泥版合同予以銷賬。而近代出土的完好泥版說明NPL(不良貸款)古已有之。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關係無處不在,信用規模日趨擴張,信用結構日益複雜。隨著金融市場廣度、深度不斷增大、產品體系愈益複雜、金融的開放度愈愈益擴大,金融風險愈益增加。風險管理是金融的核心要義,金融業則通過風險的識別、監測、處置和管理從而創造效益、實現自身的穩健發展,並推動社會進步。

金融是繁榮的推手,但危機也與金融有關。金融風險像海浪一樣,多少年一個輪迴,一波一波地衝擊著社會經濟穩定的礁石,反覆出現、永不消亡。中國金融業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但也遭遇過多起較大的金融風險。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機構,本身具脆弱性,儘管金融風險與市場環境瞬間劇變相關,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但自身的過度擴張、盲目創新、忽視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忽略基礎性風險的防範才是導致風險的罪魁禍首。

中國金融業多少沉痛往事,告誡後來者莫忘風險及莫蹈前車覆轍。因此,把住風險是優秀金融家的底線,風險管理是金融業立身之本。金融家們今日正在書寫著明天的歷史,假若不敬畏市場規律、不敬畏金融法則,那麼所犯的金融錯誤又會演進為明天的悔恨。

無論金融創新和金融形態如何發展,金融的本質和功能是不會變化的。金融業是一個講求平衡的行業,金融的資產負債表就是T型表。要求金融業管理者必須平衡好收益與風險的關係,長期與短期的關係,規模、速度與質量的關係,切忌過分追求短期功利。金融家負有不可推卻的對存款人的信託重任,尤其要審慎。英國十九世紀的文學家斯邁爾斯有過這樣一句名言“無論你的心靈是在極地的上空浪漫地翱翔,還是在塵世的黑洞裡艱難地探索,你都應該記住:明智、審慎和小心翼翼地自我節制是智慧和幸福的源泉”。

姜建清:以高息掩盖无风控的金融科技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本质

雖然從事金融職業的人,都可以稱之為金融家或銀行家。但金融業的特殊性、內部架構的複雜性、風險的滯後性,金融家需要經過風險的檢驗和歷史的審視。金融業“剩”者為王,金融家穩健甚至保守是行業的優良文化傳統。我曾多次講過,金融傢俱樂部不欣賞百米短跑選手,尊重的是馬拉松冠軍

我常回想起那麼一天。2000年2月的一天,我去中組部接受擔任工商銀行行長職務的談話。在路上自己心情十分沉重,因為我深知當時工商銀行面臨的鉅額不良貸款的沉重壓力,在1998年年中,工商銀行按五級分類計算的不良貸款高達47.5%,此外還有鉅額的財務包袱。在汽車的廣播裡,報道著北京正在進行的國際馬拉松比賽。我突然想到,銀行改革和發展不就是一場馬拉松嗎,不能只盯著100米、1000米、10000米,不要期待短暫時間的掌聲響起來。往往企盼短暫成績和榮譽的選手是跑不到終點的。我和同事們堅持跑馬拉松,終於取得了成功。

在中國銀行業面對巨大困難,被西方稱為“技術上已經破產”的年代要有這種精神;在破釜沉舟、財務重組、改制上市的時期,在金融發展模式調整,信息化、綜合化、國際化轉型的過程需要這種精神;在今後你們充滿挑戰的職業、事業生涯中也需要這種精神。跑馬拉松需要技術、速度和激情,更需要毅力、耐力和恆心。今天,站在新起點、處在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金融業,面臨的困難之多、挑戰之多、風險之多,一點兒也不亞於上一個時期,需要心無旁騖、腳踏實地。每個人的人生成功就在於堅持、在於毅力。

你們從畢業的那一刻起,就奔跑在馬拉松的路上、攀登在崇山峻嶺的征程。人生就是在奔跑過程中接近和實現目標,美好風光不僅在沿途更在高峰等待著你們。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