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市州委全會觀察②丨自貢德陽綿陽:轉型升級 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市州委全會觀察②丨自貢德陽綿陽:轉型升級 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自貢

讀數

今年上半年,自貢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56.87億元,增長8.5%,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297億元,增長14.8%,增速高於傳統產業2.6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49.9億元,增長16.5%,其中民間投資增長32.9%。

目標

自貢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服務業和製造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突破性推進航空與燃機產業,發展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新材料產業、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和現代燈飾照明產業,打造產值1000億元裝備製造產業、500億元新材料產業和一批100億元級特色產業集群。同時,提檔升級服務業,發展文旅融合、現代物流、健康養老和現代金融等產業。要努力建設全國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和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四川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城市和川渝滇黔重要綜合交通樞紐,構建四川南向開放重要口岸。

□本報記者秦勇

加快建設全國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

現場

新材料打破國外技術壁壘

8月13日,自貢市富順縣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生產基地(以下稱“晨光院”)機器轟鳴,作業現場秩序井然。

“生產氟樹脂產品有很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對每個環節進行標準化操作。”該公司科技規劃部副部長孫芳說。走進該公司的陳列室,孫芳指著一瓶看起來像麵粉的白色粉末介紹,“這瓶粉末很不一般,它是公司研發成功,並實現量產的‘升級版’氟樹脂新材料。”

早在2003年,晨光院運用自有技術生產的氟樹脂就已面世,並被用於生產絕緣套管、電子元器件等,是一款相對成熟的產品。

而今,面對物聯網等對高端產品的需求,晨光院主動適應市場變化,推動產業升級,加快產品更新換代。依靠自身研發優勢,2017年,“升級版”氟樹脂新材料研發成功。因產品性能優異,且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這個“升級版”的新材料將應用到哪些領域?

面對記者的疑問,孫芳順手從盒子裡取出一根長約10釐米的通信線纜。線纜的銅芯被包了四層,“最裡層的白色包覆層就是用‘升級版’氟樹脂製成的。”孫芳說,由於傳輸速率快、容量大,“升級版”氟樹脂能勝任中高頻段的信息傳輸,將廣泛運用於5G通訊在內的高頻絕緣線纜領域。

據瞭解,今年1到7月,晨光院實現產值12.22億元,同比增長20.74%。

觀察

產業轉型升級的兩把﹃密鑰﹄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佈全國12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考核評估結果,自貢被評為優秀。

“推動自貢產業轉型升級有兩把‘密鑰’,分別是加快新舊動能轉化、持續加強創新驅動力。”自貢市轉型升級辦主任施嘉懿說,一方面,激活舊動能,改造提升鹽及鹽化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傳統產業;另一方面,培育轉型發展新動能,發展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新材料、航空與燃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電子信息、石墨烯、頁岩氣三大後續支撐產業。

節能環保裝備製造產業成為轉型升級的先行者,自貢規劃建設泵閥產業園,支持東鍋、川潤股份等骨幹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產值總規模已達400億元;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加速崛起,大西洋焊接產業園全面投產,硬質合金深加工智能化生產線擴能改造,創示電子信息產業園、粵創微電子產業園等項目加快建設。

同時,自貢還緊扣產業鏈佈局創新鏈,深化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促進20戶企業與高校締結了創新共同體,建設國家技術轉移川南(自貢)分中心,打通“民參軍”“軍轉民”雙向通道,加快推進四川航天軍民融合產業化推進中心自貢中心建設。

目前,自貢有59個國家、省級創新平臺,1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44個技術創新研發平臺,重大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不斷推進,新一代核電焊接材料等產業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東鍋600兆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研製走在世界前列,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

德陽

讀數

2018年上半年,德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3.4億元,同比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分別高3.4、2.1個百分點,連續16個月運行在10.1%-10.5%區間。規上工業企業戶數達1374戶。德陽也成為除成都外唯一工業企業戶數超過千戶的市州。

目標

打造世界級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是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賦予德陽的重要任務。在德陽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提出的四張“名片”中,打造裝備智造之都成為重中之重。如何破題?德陽目標明確,實施創新引領行動,進一步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到2022年,與成綿共同打造萬億級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打造世界級重大裝備製造基地

□本報記者雷倢

數字化讓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8月13日,位於德陽的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衝剪分廠內,一名工人正將“發電機心臟”——衝片放入機器中,讓其塗上絕緣漆。機器的另一端,一名工人正將塗好漆的衝片從機器中取出,疊放好。而不遠處,沒有依靠人工,另一臺機器就完成了這一程序。

環繞整個廠房,記者發現,廠房的另一半,物料、機器已被移出,並開始打圍,即將被改造為數字化智能車間。

在智能化生產的大趨勢下,2016年6月,東方電機牽頭承擔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智能製造數字化車間建設”項目。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東方電機通過三維數字化模型、工藝流程優化等關鍵行動,並結合技術標準化、工藝試驗驗證、物流仿真等手段,確立了“1個協同製造平臺、3個數字化車間、N個智能製造單元”的主要建設內容。

“特意選擇在線圈和衝片的生產環節中設立數字化智能車間,不僅因為它們是‘電機的心臟’,還因為它們的生產工藝分散、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迫切需要智能化生產。”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智能製造推進辦副主任陳文平介紹,通過建設數字化智能車間,運營成本可降低20%、產品研製週期可縮短30%、生產效率可提高20%、產品不良品率可降低20%、能源利用率可提高10%。產品市場競爭力將大大提升。“希望能起到示範作用,為以後的智能化生產提供模板。”

﹃製造﹄變﹃智造﹄帶來產業升級

工業製造的“智能因子”正改變著“重裝之都”——德陽。

一直以來,工業在德陽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德陽擁有中國二重等一批重裝製造企業。目前,全國60%以上的核電產品、50%的大型軋鋼設備和大型電站鑄鍛件等都是“德陽造”。然而,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智造之都,德陽急需轉型升級。

如何升級?“發展智能製造。”在德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黃琦看來,這也是做強德陽裝備製造產業的必然之舉。“通過智能製造,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提高產品質量、縮短研製週期。”

經過前期的推動發展,如今,不僅東方電機,科新機電、新泰儀表等德陽裝備製造領域的中小企業,也正將傳統生產車間改造為數字化車間或智能工廠。數據顯示,2017年,德陽裝備製造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40%,關鍵生產工序數控化率達30%,已建和在建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達31個。

黃琦介紹,下一步,德陽將聚焦“製造”向“智造”的轉變,加快推進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的兩化深度融合,以實現重大產品和成套裝備智能化為突破口,以建設數字化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為切入點,加快提升產品生產、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工業雲、工業大數據、物聯網建設,發展基於互聯網的眾包設計、柔性製造、個性化定製、智慧物流等“互聯網+製造”的新型製造模式;加快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化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示範項目建設,大力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並總結經驗和模式。

綿陽

讀數

上半年,綿陽市地區生產總值1061.54億元,同比增長8.9%;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口徑增長17.6%,居全省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7%。從重點產業

看,八大重點產業產值累計同比增長15.8%,比一季度提高1.3個百分點。

目標

綿陽市委七屆五次全會提出,到2020年建市三十五週年,要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四川經濟副中心和西部經濟強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建市四十週年,要推動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建設取得重大成果,率先建成四川經濟副中心。

培育壯大“686”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本報記者祖明遠

打造高端製造產業高地

8月13日,中國(綿陽)科技城臨港經濟開發區,惠科第8.6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生產線項目建設現場,上百臺工程機械正來回奔忙。項目負責人介紹,為期18個月的建設週期結束後,這裡將廠房林立。

臨港經濟開發區是綿陽市涪城區四大片區聯動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承載著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發展任務的重要區域。該園區從無到有,去年以來多個產業項目也在加快建設。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惠科第8.6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生產線項目總投資240億元,佔地面積約1000畝。項目達產後,預計將實現年產值150億元。同時,該項目還將與長虹、京東方等企業形成集聚效應,吸引一批新型顯示產業鏈上的知名企業落戶綿陽,形成千億級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

除惠科外,總投資453億元的漢能集團移動能源產業園項目也已落戶臨港經濟開發區。目前,漢能一期20兆瓦柔性砷化鎵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項目和600兆瓦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項目已基本建成。

按照綿陽“一核兩翼、三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新戰略,未來,這裡將成為綿陽融聚光電顯示、移動能源、人工智能等九大領域在內的高端製造產業高地。涪城區委書記鄭志恆介紹,“涪城區將抓住核心載體,依託科技城集中發展區、臨港經濟發展區等,做大工業總量,優化工業結構。”

加快培育重點產業

一個城市不可能樣樣產業都抓、個個產業都強。不久前舉行的綿陽市委七屆五次全會,確定了綿陽的“686”重點產業。

第一個“6”,是工業重點發展的電子信息、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6大產業;“8”,是服務業重點發展的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電子商務、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加快發展的旅遊、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第二個“6”,是農業重點發展的優質糧油、畜禽水產、中藥材、林果、蔬菜、休閒農業等6大產業。

綿陽市委七屆五次全會提到,培育壯大“686”重點產業,首要的是抓好重點產業及空間佈局方案的落實,把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結合起來,加快構建綿陽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

綿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經濟師韓錫民認為,“在加快培育重點產業的同時,還要加快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為此,要加快推動產業集群建設,狠抓企業培育,著力構建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企業發展格局,夯實產業集群發展基礎;積極引進配套企業和項目,提升產業配套能力,構建產業集群發展良好生態;深化園區管理服務體制改革創新,推進園區專業化、特色化、高端化發展,著力增強園區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承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