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讀史記之古代那些皇帝們-東漢和帝劉肇

漢章帝劉炟生於公元79年,是被過繼給馬皇后撫養長大,漢和帝劉肇則是被過繼給竇皇后,但是劉炟即位時已18歲,且他父親劉莊嚴格外戚參政,馬皇后也是知書達理,不喜擅權,因此劉炟稱帝一番風順。但是他的兒子劉肇的老爹不如他老爹給力,公元88年劉肇即位只有9歲,新任竇太后善妒專權,自劉肇登基就開始臨朝聽政,他的幾個舅舅也被竇太后委以重任,把持朝政大權,竇氏一族後來更是起了謀反之意,稍有不慎,劉肇就可能有性命之危。

竇氏擅權,朝中大臣們趨附者甚眾,竇憲平定匈奴獲勝歸來,劉肇召見竇憲,有大臣甚至提議應跪拜稱竇憲“萬歲”,被尚書韓稜斥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算止住了這場鬧劇。竇氏專權引起了很多正直大臣的不滿,不斷上書進諫,有時甚至以死抗爭,僅據《資治通鑑》統計,短短的近五年時間,大臣就針對各種問題上書十五六次。但是由於皇帝年幼,竇太后主政,竇氏族人又把持朝廷重職,上書的大臣們紛紛被免或被殺。

竇憲為人跋扈好權,隨著劉肇日益年長,擔心權勢被奪,便串通親信準備殺害劉肇。當時竇憲兄弟掌握大權,劉肇與內外臣僚無法親身接近,且認為朝中大小官員無不依附竇憲,身邊的宦官與他日常相處,榮辱維繫於其,較大臣更值得信任。宦官鄭眾為人謹敏有心機,入宮之初就服侍幼年的劉炟,忠於皇室,不諂媚竇氏。劉肇便與鄭眾商議對策,當時竇憲帶兵在外,鄭眾建議劉肇先下詔書,以召竇憲回京輔政為名,將其騙入京師,然後伺機掩殺。劉肇的哥哥劉慶是大宋貴人的兒子,曾被立為太子,後來竇太后誣陷,劉慶被廢,其母自盡。劉肇與劉慶關係很好,經常在劉炟和竇太后面前說好話,劉慶得以活命。劉慶當時也經常出入宮中,與劉肇協商大計,並幫助尋找皇帝除滅專權外戚的依據和竇氏的罪證。

平日驕縱成性的竇憲接到詔書後毫無懷疑,帶著親信回京。劉肇命忠於皇室的大臣率兵駐守宮中,封閉城門,趁竇憲入宮之際將竇氏族人及親信一網打進,竇憲兄弟三人礙於竇太后被逼前往封地後迫其自殺而死,親信之人處死,竇太后被迫放權。

稱帝四年、14歲的劉肇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的勢力後,開始親理政事。劉肇雖然年幼,但是非常勤政,每日臨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勞謙有終”。 他在位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濟災民 、減免賦稅 、安置流民、勿違農時,並多次下詔納賢 ,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並在西域復置西域都護。劉肇十分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據記載,公元105年,劉肇去世之時,全國墾田面積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戶籍人口達5325萬多人,他在位時東漢國力達到極盛,稱為“永元之隆”。

劉肇依靠宦官鄭眾誅逆,執政後對其非常器重,封為大長秋,後來又封為鄛鄉侯,負責協助皇后鄧綏管理後宮事務,而且也經常同他討論國家大事,由此朝政一些大政方針的決策便較多地摻雜著宦官的力量。 鄭眾本人處世謹慎,對劉肇的賞賜辭多受少,但也無法避免其他宦官借他之勢參與朝政,而且後世受外戚壓制的皇帝也多是借鑑劉肇與鄭眾的經驗,借用宦官之力對抗外戚,因此史書評價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劉肇9歲稱帝,14歲平亂,治國13年形成“永元之隆”,可惜英年早逝,僅27歲時便病逝。史書記載劉肇曾有過多位皇子,但均“夭沒,前後十數”,劉肇擔心是被外戚、宦官殺害,後來的幾個兒子就秘密在民間撫養,他去世的時候留在宮中有兒子劉勝和剛滿百日的劉隆,皇后鄧綏認為劉勝自幼生有怪病,多年不愈,於是立劉隆為皇帝,為漢殤帝,改年號為延平,鄧綏進升為太后,臨朝聽政。劉隆在位僅220天就夭折,是中國帝王中即位年齡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被稱為“八月皇帝”(於8月去世)或“百日皇帝”。之後由劉慶的兒子劉祜繼位,劉祜做了19年皇帝,其中大部分時候由鄧綏聽政,直至公元121年鄧綏去世,劉祜在宦官的幫助下才結束了外戚鄧氏的專政,轉而進入宦官專政的時期。

2018年8月15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