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读史记之古代那些皇帝们-东汉和帝刘肇

汉章帝刘炟生于公元79年,是被过继给马皇后抚养长大,汉和帝刘肇则是被过继给窦皇后,但是刘炟即位时已18岁,且他父亲刘庄严格外戚参政,马皇后也是知书达理,不喜擅权,因此刘炟称帝一番风顺。但是他的儿子刘肇的老爹不如他老爹给力,公元88年刘肇即位只有9岁,新任窦太后善妒专权,自刘肇登基就开始临朝听政,他的几个舅舅也被窦太后委以重任,把持朝政大权,窦氏一族后来更是起了谋反之意,稍有不慎,刘肇就可能有性命之危。

窦氏擅权,朝中大臣们趋附者甚众,窦宪平定匈奴获胜归来,刘肇召见窦宪,有大臣甚至提议应跪拜称窦宪“万岁”,被尚书韩棱斥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算止住了这场闹剧。窦氏专权引起了很多正直大臣的不满,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仅据《资治通鉴》统计,短短的近五年时间,大臣就针对各种问题上书十五六次。但是由于皇帝年幼,窦太后主政,窦氏族人又把持朝廷重职,上书的大臣们纷纷被免或被杀。

窦宪为人跋扈好权,随着刘肇日益年长,担心权势被夺,便串通亲信准备杀害刘肇。当时窦宪兄弟掌握大权,刘肇与内外臣僚无法亲身接近,且认为朝中大小官员无不依附窦宪,身边的宦官与他日常相处,荣辱维系于其,较大臣更值得信任。宦官郑众为人谨敏有心机,入宫之初就服侍幼年的刘炟,忠于皇室,不谄媚窦氏。刘肇便与郑众商议对策,当时窦宪带兵在外,郑众建议刘肇先下诏书,以召窦宪回京辅政为名,将其骗入京师,然后伺机掩杀。刘肇的哥哥刘庆是大宋贵人的儿子,曾被立为太子,后来窦太后诬陷,刘庆被废,其母自尽。刘肇与刘庆关系很好,经常在刘炟和窦太后面前说好话,刘庆得以活命。刘庆当时也经常出入宫中,与刘肇协商大计,并帮助寻找皇帝除灭专权外戚的依据和窦氏的罪证。

平日骄纵成性的窦宪接到诏书后毫无怀疑,带着亲信回京。刘肇命忠于皇室的大臣率兵驻守宫中,封闭城门,趁窦宪入宫之际将窦氏族人及亲信一网打进,窦宪兄弟三人碍于窦太后被逼前往封地后迫其自杀而死,亲信之人处死,窦太后被迫放权。

称帝四年、14岁的刘肇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的势力后,开始亲理政事。刘肇虽然年幼,但是非常勤政,每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劳谦有终”。 他在位当政时期,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 、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纳贤 ,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并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刘肇十分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据记载,公元105年,刘肇去世之时,全国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户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他在位时东汉国力达到极盛,称为“永元之隆”。

刘肇依靠宦官郑众诛逆,执政后对其非常器重,封为大长秋,后来又封为鄛乡侯,负责协助皇后邓绥管理后宫事务,而且也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由此朝政一些大政方针的决策便较多地掺杂着宦官的力量。 郑众本人处世谨慎,对刘肇的赏赐辞多受少,但也无法避免其他宦官借他之势参与朝政,而且后世受外戚压制的皇帝也多是借鉴刘肇与郑众的经验,借用宦官之力对抗外戚,因此史书评价说“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刘肇9岁称帝,14岁平乱,治国13年形成“永元之隆”,可惜英年早逝,仅27岁时便病逝。史书记载刘肇曾有过多位皇子,但均“夭没,前后十数”,刘肇担心是被外戚、宦官杀害,后来的几个儿子就秘密在民间抚养,他去世的时候留在宫中有儿子刘胜和刚满百日的刘隆,皇后邓绥认为刘胜自幼生有怪病,多年不愈,于是立刘隆为皇帝,为汉殇帝,改年号为延平,邓绥进升为太后,临朝听政。刘隆在位仅220天就夭折,是中国帝王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被称为“八月皇帝”(于8月去世)或“百日皇帝”。之后由刘庆的儿子刘祜继位,刘祜做了19年皇帝,其中大部分时候由邓绥听政,直至公元121年邓绥去世,刘祜在宦官的帮助下才结束了外戚邓氏的专政,转而进入宦官专政的时期。

2018年8月15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