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2018軟交會:工信部原副部長楊學山智能時代軟件業的大勢與大局觀

6月12日,第十六屆中國軟交會在大連開幕,工信部原副部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楊學山在“2018全球軟件和信息服務高峰論壇”上發表了“走向智能時代的軟件技術和產業”的主旨演講。他從大勢和大局兩個方面,闡述了對“智能時代軟件技術與產業發展”的主要觀點。

2018軟交會:工信部原副部長楊學山智能時代軟件業的大勢與大局觀

在大勢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與軟件相關的技術變革,產業業態和模式正在發生著五個方面的重大變革。

第一,移動和平臺。移動和平臺,前者主要是基於智能手機的移動應用,平臺方面,今天的基礎信息網絡、互聯網,甚至基於互聯網的平臺已經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方面,移動和平臺在改變著軟件對象的邊界,改變著軟件服務的對象系統的業務模式,同時也改變著軟件自身的技術因素和軟件發展的商業模式。

第二,感知和物聯。感知和物聯使得軟件的對象系統邊界在不斷擴展,這種擴展導致了軟件必須把感知和物聯作為軟件技術的對象要素。

第三,技術融合。技術融合是指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這兩個沿著不同的軌道,有著不同歷史發展軌跡的技術融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體。這個統一體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比如在智能製造,物流系統,現代商業,現代農業生產等各個方面,這種融合成為軟件所面臨的對象系統最重大的變革,也就是說原來軟件主要是操作數據的,但是今天以及今後的軟件,已經把數據的運動和機械運動、力的運動融合了起來。

第四,數據和智能。數據對軟件系統有兩個方向重要的變革。第一,軟件必須從原來豎直性的數據轉向各種類型的數據,成為管理和利用的對象。第二,軟件必須從數據是怎麼來的、怎麼管的,從數據生命週期的全過程來考慮軟件應該是什麼樣的。

第五,智能和智慧。

2018軟交會:工信部原副部長楊學山智能時代軟件業的大勢與大局觀

在大局方面,楊學山認為,軟件產業在中國經歷了二十年的大發展之後,還將迎來比較快的增長速度,並仍將是中國的各個產業領域增長最快的產業。軟件行業一定會再次發生大變革,軟件內部行業結構要發生變革,軟件企業要重新洗牌。

楊學山表示,變革是客觀的,是歷史的,是全面的,軟件行業所有領域都逃不開這樣的變革。面對這種變革,軟件業要如何應對?一個詞,重新定義。

第一個重新定義,因為軟件的對象發生了變化,構成軟件的技術發生了變化,要重新定義軟件的生命週期,重新定義軟件工程。

第二個重新定義,那就是繼承和創新並重。變革是有著清晰可見的發展路徑的,這樣的變革在十年、二十年之後依然存在很多共同的部分,所以重新定義不能忘了傳承和創新的一致性,既要傳承也要創新。

重新定義的核心是重新定義軟件,需要從兩個角度重新定義,第一個角度,數據類型變了,第二角度數據利用的模式變了。

以互聯網金融為例,我們看到以阿里和騰訊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它創造的效率不僅是計算的效率,還是金融服務本身的效率,這兩個效率,原來銀行體系是基於應用系統不同的技術架構來實現的,當這樣的變革發生之後,不僅要對原來的成熟系統要提升打補丁,更要思考是不是要重構面對特定應用的計算架構。

所以重新定義軟件就是要根據變革的需求重新定義系統,重新確定邊界,重新確定這個邊界中數據的要素、流程的要素、技術的要素、管理的要素、業務的流程,按照這樣的定義重新看軟件裡面原來哪一些是合適的、哪一些是不合適的,在原來基礎上繼承還是推倒重來。

重新定義軟件中的兩個環節十分重要,一個是重新定義軟件週期。重新定義軟件週期已經發生,但只是從開發和運維結合的角度去看。軟件的更換、體系架構的更換、設備的更換,導致了成本不斷的上升,導致了業務連續性的困難,所以需要從新的角度、從軟件和事物之間新的關係來重新定義生命週期,尋找最優的解決方案,而且這個最優的解決方案不僅是軟件公司的,而且是服務對象的,並以服務對象最優的價值為標的。

另一個重要環節,重新定義軟件工程。軟件工程開發的工具、開發的環境,以及自動編碼,軟件開發、運行、維護,質量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這些都是軟件工程所追求的方向,但是不是這樣就足以說面向智能新時代的軟件工程就可以滿足了?我想最起碼還有一點:一個軟件產品的生命週期如何智能化的連接起來?如何使得軟件公司變成一個智能的公司,如何使得軟件從定義到最後的整個生命週期用智能的方式來給它保障?這和軟件工程、軟件開發環境、軟件工具、自動化編碼生成都是有十分重大的不同。

今天開幕的第十六屆中國軟交會以“軟件定義智能新時代”為主題,展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參展廠商數量達750家。預計海外客商人數將超過3000人,國內採購客商將超過萬餘名,專業觀眾數量將超過23000人次。據悉,本屆軟交會將舉辦各類會議論壇活動51場,其中包括一場高峰論壇、十五場主題論壇、二十餘場行業技術論壇,以及十餘場中外企業對接洽談會和IT文化活動,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製造、區塊鏈、信息安全、IT人才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