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說福州話是閩語正宗,廈漳泉是福州莆田移民過去的,為什麼廈漳泉不講福州話而講閩南話呢?

chenchulian


謝謝🙏,首先我想說你的問題是聽誰說的,說明根本不是很瞭解福建這邊的民俗淵源。福建這邊語言基本是以福清為界分為兩開,福州以上閩北地區說話口音字詞基本差不多(當然各地都會有差別)我說的是大概。閩南地區泉、漳、廈,絕大部分是閩南語(客家語)和臺灣差不多。閩中像莆田講的是興化語,與閩南語有差別的,跟閩北地區語言有點接近,這就是福建這邊的語言構成。


大眾議事


閩語,其實本不存在,這是一百多年來語言學家在不斷比對、探索和調查之後逐漸形成的一個極其籠統的概念。


之所以有閩語之稱,並不是福建內部方言的統一性。

福建省內方言冗雜,彼此之間差異甚大無法互相交流,但放之全國,與粵語、吳語、湘語、官話和客家話比起來,這種省內的差異又顯得沒那麼重要,於是,為了湊數成十大方言,硬生生多出了閩語這一以省為界的分類(之前的七大方言、八大方言,閩語是以閩南和閩北兩個分支獨立存在的)。

或許,這是方言研究的進步,確實,福建省內除了客家話之外,基本上都是表親關係,比如國內少見的“厝(cuo)”、“鼎”都是閩語各方言的通用字。

如今,有人把福建閩語分成六大子方言,如閩北話、閩中話、閩東話、莆仙話、閩南話、龍巖話,這種分法是照顧到市級及溝通難易程度而定的,有一定道理,但其內部還可以求同存異重新劃分。


閩中話是閩北、閩東、閩南等三支閩語與客家話雜糅的緩衝期,各有各自的特點在其中,可以不必將之獨列,儘管它有著鮮明的個性。

龍巖話,按理說是閩南話和客家話的過渡,但事實上,正因為龍巖的存在早於客家形成和其特殊性,它卻是地道的閩南語成員,是漳州話偏山的代表音,也可排除。

莆仙話,在福建是絕對的特殊存在,從語法結構上看它的底層基礎和閩南話基本一致,只是發音有差異,因莆仙的前身興化軍早在北宋初年便已獨立。

莆仙文化千百年來一直是獨立自主發展的,故而人們願意將它獨立考慮,不過從根本上說,莆仙話就是閩南和閩東的過渡,但帶有極強的個性,互不歸屬。


因此閩語的真正獨立分支事實上就是閩北、閩東和閩南三支而已。

而以閩語正宗論,只在這三支中,只不過閩語太特殊,風雲際會,很難能有千年屹立不倒的地位穩固。

以圭海君的正宗認知,一在正源,二在延續,三在影響。

閩語中的三支各佔其一,因此無所謂誰是正宗之說。

福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漢之際的閩越國,但經歷了漢武帝的攻伐後,閩越人已然絕跡,僅留守冶縣的三兩官兵。

此後,便進入北人南遷的漫長曆史,獲得人口滋繁優先權的是閩北,特別是從閩浙贛邊區沿著閩江順流而下的山谷一線,而其中中間位置者為建安縣,即今日的建甌,故而閩北話的中心區也在建甌。


人口日繁,北人繼續南下,或海路或山路,於是他們第二站到達了閩江下游的福州盆地,這裡有著閩越國先年經營的基礎,發展迅速,一下子就成了早期福建的雙核之一。

在漢晉時期,以建安為代表的閩北,和以福州為代表閩南(非今閩南),呈現一北一南之勢,那時沒有閩南話和閩東話之說,這種平衡一直維持到東晉,閩南、閩西都被記入福州的歷史中,誠如當時的晉安郡。

但從南北朝開始,閩南開始異軍突起,特別是以南安和龍溪為代表的南方縣,他們以木蘭溪、晉江、九龍江為基礎發展迅速,成了北人的新歸宿,於是到了隋開皇年間,福建呈現四縣的格局,閩北為建安縣(邵武當時被劃給江西,否則算兩縣),閩東為閩縣,閩南為南安和龍溪二縣,在此格局下,閩南的範圍被擴大了,雖然龍溪還包含了現在的閩西。

可以這麼說,閩北萌芽並繁榮於漢,兩晉看閩東(衣冠南渡的主要目的地),南北朝輪到了閩南。

以至於在經歷唐代大發展及五代休養生息之後,福建呈現出明顯的文化分層。

根據成書於北宋初年宋太宗時期的《太平寰宇記》記載,福建當時存在三種文化,建州一種,福州一種,泉漳兩州一種,而汀州在當時和福州是一致的,莆仙和泉漳是一致的。

這種格局,便是閩語三大支的基礎。

只是從宋亡之後,人口稀少的汀州發生的變化太大,以至於自成一派,而閩北、閩東和閩南即使有陸續不斷的新移民由北進入,卻好似石沉大海融入其中了,因山水之隔及政區不同,這三個地區漸行漸遠罷了。

故從正宗的角度看,閩北成形最早,算是正源最遠,而福州歷來處於福建的首府,延續最長,然閩南人口最具,移民最多,在全世界、全國影響最深遠,甚至是福建話的代稱,故而閩語無所謂的正宗之說。

自然也沒有提問者說到的福州話應該是閩語正宗的假設。

以上觀點,圭海四記原創,並無地域歧視之意,如有造成誤解,還請指正。


圭海四記


提問者設問是極大的錯誤!



閩南話就是閩語,在東南亞,在北美歐洲福建話就是閩南話!!

福州話並不能代表閩語,首先福州話就是福州小區域內的語言而已,周邊的莆田,寧德,南平與福州話是不相通的,不能認為是同一種語言。

而閩南話也叫福建話或者河洛話,分佈於泉州漳州廈門和龍巖小部分三明小部分莆田小部分。除了這些地方外還有同一語系,能基本交流的潮州話,雷州話,湛江話,和部分溫州人,部分汕尾人。

所以從使用面積和使用人口來說閩語就是閩南話,就是世界上所說的福建話!


超大蘇7


先澄清一下提問者的問題。第一,福州話是閩語的正宗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在全世界範圍內來講,福建話指的是閩南話而非福州話。第二,廈漳泉是從福州和莆田移民過去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從人口遷徙上來講,閩南多來自於山西、河南等地。

再來介紹一下閩語。總體來說,閩語以福清為界限,分南北兩派。莆仙話和閩南話較為相似,如果兩者用緩慢的語速能夠進行簡單的溝通,學起來也較快。而閩北則以福州為主,與福州話較為相似,福州周邊的縣市也能夠簡單聽得懂福州話,但閩南話與福州話溝通起來困難卻較大。

福建多山的地形導致了福建很多地方的方言不能進行溝通,有著“十里不同音”的現象。


彬彬彬啊


先有福州建州(今南平),再有泉州漳州,這是沒錯的。但是語言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個人這樣認為:

1.閩北是越閩土話+河洛漢音融合的產物,閩南是中原官話為主的產物。福州早於泉州,當地古屬越國,很多語言自身帶有越國的腔調。但是中原人口的遷徙為主又是從浙江和江西進來的,所以福州話本身經過最早期的融合。而閩南語眾所周知,是從西晉時期漢人大舉南遷開始的,那時候當地沒什麼土著,所以漢人以宗族等結構形式進入以後,河洛官方語言基本保留。

2.交通不便導致語言變化不大,所以長期以來,兩地方言各自存在,融合度較低,呈現不一樣的面貌。

3.海上絲路為閩南帶來語言融合,但福州沒有。


八零年代大豬


有一些閩南人特別逗,說,我閩南人都是河南山西來的!搞得好像其他地方人不是河南、山西來的一樣。

可惜,全福建人祖籍都是北方來的!

以福建林家為例,福建林氏(西河堂、濟南林),祖籍地分別為:河南、山東!

福建陳氏,祖籍地分別為:河南、湖北,安徽!

所以,我們福建人,祖籍地是一樣的!

再看姓氏結構:福州四大姓氏(陳、林、黃、鄭),泉州四大姓氏(陳、林、黃、王),莆田四大姓氏(陳、林、黃、鄭),漳州四大姓氏(陳、林、黃、張)。

也就是,全福建的來源幾乎一樣!

我們看福建城市成長史,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除歷史最為悠久的侯官縣以外福建其他城市先後設置時間分別為:

建安八縣(除個別縣外,主要在南平,閩南第一次設縣東安)。

西晉晉安八縣(主要都在閩東、閩中,新羅是閩西第一次設縣,閩南增設同安縣)。

五胡亂華後,北方大量難民進入南方,但,對福建的影響是有限的,區劃未做大調整。

隋唐時期徵南蠻,福建本地男性被大屠殺,北方士兵娶本地女性為妻,福州、閩北、閩東地區稱男性為“唐部人”始於此時,福建第一次迎來大發展!建州上升為旺郡!這是福建省第一次有城市進入旺郡行列!

同時,武則天時期,從泉州(今福州)劃出南安、莆田、龍溪、清源4縣,設置武榮州(今泉州),這是,閩南設州之始!

從行政區劃可以看出,福建人口的變化恰恰是由北往南移動的。

這個過程中,各地方言夾雜進原有的北方官話,變成了今天的福州方言、閩南方言、莆田方言。

如果,我們把詞句進行分解,就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

以“吃”字為例,福州音:蝦,莆田音:下,泉州音:加。

這恰恰說明了,福建語言的漸變過程!但,福建方言確實有北方古語的“骨”,這是與福建先民由北往南發展有關!


秀show榕城


福建閩南千古流傳著: ‘’未有同安(閩南),先有🌹🌹🌹許督🌹🌹🌹‘’!

西漢時代,漢武帝劉徹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命左翊將軍許濙率兵5萬,自中原許州入閩平叛。閩越之亂平定後,朝廷為了消除隱患,強迫閩越土著遷徙江淮一帶。平叛後許濙奉旨“永鎮斯土”,駐軍同安營城,任“鎮閩都督”,永鎮閩越全境 (圖 1)。

可見許濙將軍帶領的5萬中原將士及他們來自中原的家眷‘’永鎮斯土‘’(閩越),對福建、對閩東、對閩南開疆劈土的歷史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許濙將軍及其5萬將士,乃漢人歷史上,開發福建東部、中南部、開發閩南的開山鼻祖,迄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相比於衣冠南渡的晉人,開發晉江、莆仙、閩東、閩南地區的北來漢人早了幾個世紀 (圖 1)。

公元十世紀 (唐末) 偉大的阿拉伯航海家日記詳細地記載著他們一路東來的最真實的歷史境遇。當他們的船隊路過南洋的蘇門答臘時,發現那裡已經有閩南話定居的居民點,可見閩南話定型至少不遲於唐代(公元十世紀),而且其傳播與使用的範圍早早超過現有的中國國境 🇨🇳 (圖 2 國內閩南話人口分佈圖 ) 🇨🇳了。

至於陳元光(唐初)、王審知(唐末) 這些遲來整整800年、1,000多年的後來漢人,反而掛著什麼"開漳聖王"、什麼‘’開閩王‘’之類堂而皇之桂冠的北來漢人,充其量只是其本族姓氏,而絕非真正歷史意義上的大漢民族入閩、入漳開疆拓土的開山首領!

值得慶幸與巧合的是: 這些後來漢人與先前披荊斬棘的許濙將軍5萬將士及他們的家眷全是來自中原,都是古代河、洛語系,更是產生疊加效應。他們源自一脈,語言自是一脈相承、一脈相傳!來自故鄉的後來者加盟無疑壯大閩南人向外擴張的實力與氣勢。

那種說‘’福州話是閩語正宗,廈漳泉是福州、莆田移民過去的‘’真不知天下有‘’羞恥‘’二字!!!🌵🌵🌵




海蠻牛


如果有人說中原河南是漢族正宗,福建人口是北方中原移民來的,為什麼福建不說河南話?為什麼香港廣東人早先不說普通話?其實問這類相似的問題都陷入了名詞的陷阱。自己給自己挖的陷阱。我們要討論的本就是語言之間的淵源和本質的相似性,而不是討論現如今的命名和差異。求同存異你懂吧?差異導致了張三和李四名字不同,那麼張三李四是不是都長著五官四肢一腦袋屬於一類生物呢?


唯野視界攝影師


福建人基本上都是中原地區移民過來的。在歷史上統稱為河洛地區,福建的方言也被稱為河洛方言。不管是福州話、閩南話,還是莆仙話都是分支。

因為福建多山,交流不便,方言俗成,在大方言裡面因腔調不同還有小方言。拿福州話來說,閩侯、福清、閩清、羅源各有不同的腔調,但大家又基本聽得懂。在小方言裡面還有小小方言,一個縣裡,鄉鎮裡各村話都不一樣。


可愛花生米


這個題目是個偽命題。什麼福州、莆田人遷往廈漳泉?簡直本末倒置。我是福清人,可是祖先來自南安,始祖是唐代隨陳元光入閩到漳州的“府兵隊正”方子重(後封昭德將軍)。福清縣城以西大多數鄉村的主流方言曾經是閩南語,漁溪、音西、宏路等鎮街至今仍通行閩南語。福州東嶽寺旁邊的廟後村方氏,也是260多年前從閩南遷來的。總之出題者缺乏歷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