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中醫康復發展尷尬,康復醫學的未來如何走出中國特色?

點擊↑↑↑藍字關注康復醫學網

ID:cnkfyx

一說康復醫學是“舶來品”;二說康復醫學是新興學科。可是我想說:您還記得大明湖畔的“中醫康復”嗎?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康復醫學可以說是非常的特立獨行了。

中医康复发展尴尬,康复医学的未来如何走出中国特色?

土生土長&淵源流傳

雖說中醫康復學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後才被提出,中醫古籍中也並沒有康復醫學之名,但是奈何中醫文化博大精深,中醫康復就時時散見於這些精髓之中。

《黃帝內經》提出“久病而不康者,應養而和之……待其來複”,正式從醫學角度來討論養生和康復問題,提出了養生康復的通則;

馬王堆漢墓出圖的《導引圖》繪有多種醫療體操,並註明了各自主治的疾病;(神經訓導理論)

三國時期華佗創編的“五禽戲”,堪稱運動療法的鼻祖;

晉代皇甫謐、葛洪和 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等對藥物、針灸、按摩、氣 功、飲食、精神等主要康復治療手段進行了總結;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述了運用導引、氣 功、按摩等方法治療偏枯、麻木、風溼痺痛、眩 暈、消渴等疾病,並認識到康復治療與普通臨床治療的不同之處;

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對藥物、氣功、按摩等康復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王燾的《外臺秘要》強調了飲食治療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

宋代《聖濟總錄》、元代《脾胃論》、《壽親養老新書》、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清代潘蔚《內功圖說》中均有康復治療的論述。

20世紀80年代,現代康復理論介入,中醫康復重提,研究者開始對古代中醫文獻中的中醫康復學內容進行發掘和整理。相繼出版卓大宏主編的《康復醫學》(內載《中國傳統的康復醫學》),郭子光主編的《中國康復學》、陳可冀主編的《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等著作相繼出版;

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中醫康復重點專科;

2016年“中醫康復服務能力建設”被列入國家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

中醫康復學有哪些特點

中医康复发展尴尬,康复医学的未来如何走出中国特色?

中醫傳統康復觀

中醫康復學具備中醫整體觀念和辯證論兩大特徵。整體康復觀強調人體康復的主要途徑是指導和幫助康復對象順應自然,適應社會,使整個機體協調統一,從而達到整體康復。而辨證康復觀認為辨證是決定康復的前提和依據,康復是辨證的結果。

中國特色康復療法

中醫康復學基於中醫理論指導,具有傳統、自然、有效等特點。其中的傳統療養康復法、氣功導引功能訓練、飲食藥物康復法、傳統物理康復法、中醫情志心理康復法、針灸按摩康復法、傳統康復護理法等獨具中醫特色,並且效果顯著。

中醫康復學原則

防治結合和綜合治療是中醫康復學的重要原則。首先在中醫養生“治未病”原則(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基礎上提出“防治並重”原則,注重預防與治療相結合。其次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對不同疾病,採取相應的綜合性康復治療手段。

中醫康復醫學與現代康復醫學

中醫康復學是傳統中醫理念與現代康復醫學理念的融會貫通,所以有很多共性,但是“君子和而不同”,中醫康復學與現代康復醫學從起源到發展,走過了兩條不同的道路,構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

1

中醫康復學與現代康復醫學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在關注患者康復時對障礙的觀察較宏觀;而現代醫學對障礙的觀察細微並且定量,療法多樣,康復理論系統和規範。

2

中醫康復學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同時結合臟腑經絡學說等為基礎,根據中醫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的思想,對康復學進行完善,並指導臨床工作。而現代康復醫學是建立在現代醫學理論基礎上的一門學科分支,以生理學、病理學、神經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等為基礎,在上述理論基礎上指導臨床工作。

3

中醫康復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調攝情志、娛樂、傳統體育、沐浴、食療、針灸推拿、藥物等多種療法。而現代康復醫學則是在現代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在功能障礙的認識、評價、治療及運用矯形學、假肢學等功能補償方面佔有優勢。

中醫康復學的發展現狀

1、 到目前為止,全國醫療行業的醫師人數約為200萬人,而從事中醫康復醫療的人群約有6萬人,中醫康復相關人才建設略顯不足。

2、 目前中醫康復學的發展建設仍處於初級階段,中醫康復學學科並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理論標準化體系和規範的臨床應用方法。

3、 中醫康復服務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中醫康復不論是機構的數量和規模還是服務的能力和質量都顯得不足。臨床上一些地方仍以針灸推拿等臨床治療簡單等同於疾病康復工作,而沒有真正地從功能的角度進行全面系統地評價和干預。

中醫康復學的未來發展

1、加大中醫康復臨床服務能力建設

一是加強中醫康復服務能力規範化建設;二是大力發展中醫康復治療技術,提高中醫康復有效技術的推薦級別。

2、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中醫康復人才隊伍建設,不僅是中醫藥院校與西醫院校人才培養,還包括在職中醫工作者的康復教育。

3、求同存異:中西醫康復結合是發展方向

中醫康復學與現代康復醫學各有利弊,但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創造出更好的診療結果。例如中國傳統的六步法中醫引導術就是整個神經訓導康復體系最核心的技術;近幾年興起的水療技術也融入中醫康復特色,在水療中加入中草藥,並且利用技術來促進藥效;更加常見的就是蠟療、熱療中配合的中藥包……中西醫康復結合是未來康復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具有中國特色康復診療模式,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參考文獻:

陳立典,充分發揮中醫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J].康復學報,2018,28(2):2-3

李惠蘭,徐基民,盧虎英,劉蘭群,中醫康復教育方法探討[J].北京中醫藥,2012,31(8):637

馮曉東,“中醫康復學專業”建設思考[J].康復學報,2017,27(5):2

李黎,周雍明,中醫康復學概念內涵與外延探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誌,2015,39(6):49

車志遠,王啟帆,李和偉[J].中醫康復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2018,24(7) :129

解雪君,彭微,中醫康復醫學的優勢和發展[J].中醫藥管理雜誌,2016,24(4):16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