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多?真实情况是无处不在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多?真实情况是无处不在

(美国休斯敦儿童庆祝美国独立日。新华网记者 张永兴 摄)

近来,“爱国主义”常常在国内被污名化,一些人不时抨击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讽刺组织学生看爱国主义电影、参观抗战纪念馆的活动,称这是“政治洗脑”,谈到“爱国者”就辱之为愤青,这些人往往还表示“美国奉行民主体制、言论自由,所以美国才不会对国民进行这类‘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有偏差的,美国不止是重视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甚至可称为世界上最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以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对各个人群进行全方位覆盖。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始于儿童时期,在青少年时期更有所强化,其教育手法多样,往往通过历史课、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参加童子军活动等系统培养国民对国家的自豪感、荣誉感。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注重仪式感,4岁的美国孩子每天在幼儿园上课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美国国旗宣誓效忠,宣誓由高年级的学生在广播里领读,其他孩子在教室里起立,右手抚胸,跟读。孩子们宣誓要“向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及其所代表的共和国效忠”,如果有家长送孩子的时候碰上宣誓,则不能再走动,而是停下来一起完成宣誓仪式。当孩子再长大些,开始接受系统的K-12学制教育时,美国本土历史教育便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美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历史教育。如,小学生主要学习历史故事、历史伟人,中学生侧重学习历史事实、历史过程,大学生侧重历史的理论分析。其中,美国很多高中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一年的美国历史才能够拿到学分毕业。

另外,课堂之外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与童子军活动成为相关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补充。如,很多美国人在学生生涯中,都有机会在学校的组织下集体参观首都华盛顿。美国舆论认为,参观首都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美国政治制度和国力的直观认识,提升作为美国人的光荣感,增强学生的政治自信。而美国创建于1910年的“童子军联合会”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则更为直观、深远。据2016年的数据显示,其青少年成员达到230万,有近100万志愿者。它组织举办民间军训,接受政府、军队、退伍老兵资助,培养大批训练有素的潜在兵员。从影响来看,它对美国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美国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曾对他的童子军经历赞不绝口,称“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没有童子军精神,我不会成为一名好的运动员,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海军军官,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参议员,更不可能成为、做好一名随时都能够做好一切准备的总统。”

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止于学生阶段,即使走出校门之后,美国仍然会通过各种形式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如,美国的全国性公共假日中,一半以上都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如马丁·路德·金日、总统日、独立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等,这些节假日往往伴随着全国各地的庆典和游行,同时,政治家、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评论也见缝插针地时刻提醒美国公民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国家。如,美国的各种大型活动,经常会邀请大牌明星献唱国歌,不但由此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民渗透,也可以对参与者有效塑造集体意识,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再如,美国电影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好莱坞从来都不缺战争题材影片。《我们曾经是战士》《独立日》等战争电影向美国人展现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星际穿越》《星球大战》系列科幻电影在讲述奇妙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国的高科技技术;《阿甘正传》《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电影还用艺术的形式成功呈现了美国历史的发展,激发了美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感。如果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去分析美国电影,就会发现其所运用的题材种类和层次之丰富,远超很多国家。

总之,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无孔不入”“潜移默化”,以致于“爱国主义”成为一种“不容置疑”和“不容辩解”的“政治正确”。一旦贴上“不爱国”的标签,个人往往会被别人用更苛刻的眼光来评价和议论。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如获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体操女子团体金牌的美国名将道格拉斯,她因为在颁奖仪式上国歌奏响时刻没有把手放在胸前,被不少美国网民视为对国家“大不敬”。最终迫于网民压力,她不得不在几天后做出了道歉。可见,某些人所称“美国就不会有太多爱国主义教育”的言论实在是不符合事实。

(参见:《西征网:美国人不搞爱国教育?可拉倒吧!》《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美国人如何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美国研究】周鑫宇 苏溢:美国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美国的爱国教育,比你想的更无孔不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