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會幸福嗎?

幻翠


中國的歷史書熱衷談及文成公主和親的積極意義,讚頌那輝煌的開端,刻意忽略後續,製造出公主與王子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假象,誤導了太多人。

雖然歷史留給她的評價極為正面,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她所肩負的責任遠不止嫁到吐蕃,和贊普把小日子過好這麼簡單。她需要維護的是唐蕃兩國的和平,大唐的體面和尊榮。

換言之,面對松贊干布這個亦敵亦友心思莫測的夫君,面對陌生的態度並不明朗的吐蕃臣民,她不可亦太硬,不可太軟。

太硬,則失卻了和親的本意,太軟,則達不到和親的效果。這其間的分寸把握實在耐人尋味,足夠她在送親路上細細琢磨。

何況……據說,這位素未謀面的贊普在向唐朝求親的同時,同時求娶了泥婆羅(尼泊爾)的尺尊(又譯赤尊)公主為贊蒙(王后),在此之前,他已經立有三位本族的藏妃,如此看來,這位君主的雄心和制衡之術不言而喻。

對他們這種的出身,哪有單純的婚姻?男婚女嫁註定要考慮諸多因素,複雜如佈局對弈。唯獨愛與不愛,有沒有感覺,是最靠後的,可以忽略不計。


安意如


文成公主去西藏的時候,總共走了多長時間,從西安出發走的唐蕃古道,經歷了多少個地方,這路上好像經過了三年多的時間才到拉薩,這說明文成公主去西藏本身就是一件荒唐的事情,他可能在宮裡邊有一個比較好的,或者戀愛過的人,都得從此放下,為了政治而下嫁到遠方,孤身一人而且要擔當重任,建立好兩個王朝的關係,談何容易。



文成公主實際上不是皇上的親妹妹,應該屬於堂妹,但是由於她遠嫁到西藏,成為歷史上的一段比較有意義的佳話,可見這個女人不簡單,至於說幸福談不上,信任卻是他要面臨的最大考驗,當然經過長時間的在一起,產生感情,也是很重要的,相信松贊幹部也不會對他有太多的懈怠,畢竟是從大唐而來的公主,代表著一份誠意,文成公主為這段歷史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停止戰爭,減少傷害。

實際上對於當時落後的吐番王朝來講,是一份大大的禮物,文成公主把大唐的文明帶到了西藏,對後來一段時間西藏的和平發展,很有意義,但是歷史不能重演,只能說這段歷史,有積極意義,文成公主也是大家閨秀,識大體,說幸福談不上,只能說任務完成的還算不錯,只能這麼評價了,哈哈…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很多驢友一定想知道唐蕃古道吧,可以走一走,現在也是一條比較成熟自駕線路,有機會可以一起玩,關於藏區旅行,還有什麼其他疑問,可以隨時私信我,我會直言不諱,有問必答,最後祝每一位驢友都能夠到藏區玩得開心。


超級自駕遊


在中國古代,對於任何一個統治者而言,抵禦外敵和維護統治,歷來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除去少數幾個軍力強盛的朝代外,“和親”往往都是最好的選擇。

一則可以避免了刀兵相向,二則避免了勞民傷財,甚至可以維持數十年到上百年的和平。例如,漢朝時期的“昭君出塞”,就讓當時的邊境線獲得了上百年的和平。

到了唐朝,統治者已經將這種和親政策視為一種國策,以成就“天可漢”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文成公主入藏和親了,她與松贊干布的愛情故事也在後世傳為一段佳話。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解讀這段愛情佳話,或者說是“愛情傳奇”。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唐朝李姓的宗室女兒,原名不詳。唐太宗貞觀十四年時(640年),李世民收其為義女並進封文成公主。

松贊干布(617年——650年),吐蕃的第33任贊普。年青時,他追隨父親一路征戰,在雅龍河谷地區逐漸崛起壯大,統一了西藏各部,成為吐蕃王朝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634年,松贊干布派遣使者來到大唐,請求與大唐修好,並提出聯姻。隨後,唐朝也派使臣出使土蕃。

636年,松贊干布再次遣使入唐並第二次提出聯姻,唐太宗不允。氣急敗壞的松贊干布,藉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於是率領20萬軍隊入侵吐谷渾,唐朝派兵擊退了吐蕃的挑釁和進攻。

640年,松贊干布再次請求聯姻,希望緩和與盛唐的關係。唐太宗李世民認為,一樁婚姻可抵百萬雄兵,而且還能一勞永逸的鞏固和吐蕃的雙邊關係。

641年,李世民正式下旨,同意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為妻。

嫁入西藏的文成公主,將當時大唐最先進的各種技術都傳給了當地的藏民。比如文化、農技、藥物、工藝等。之前的吐蕃國,雖然也耕種一些青稞之類的農作物,但由於耕作落後,導致產量極低。

跟隨文成公主入藏的大批漢民,把從中原帶來的種子播撒在青藏高原的沃土之中。除此之外,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漢民開始教授吐蕃人先進的耕田技術,還有桑蠶技術、紡織技術等。

不過,由於文成公主入藏時,唐太宗準備了過於豐厚的嫁妝,遠遠超出應有的限度。攜帶了毫無保留的各種技術和書籍作為陪嫁,讓吐蕃誤以為唐朝懼怕他們,反而對文成公主越來越輕視。

曾記得,在中學學習這段歷史時,書本中再三再四的強調,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婚後如何如何恩愛。可惜!真正的歷史要讓你失望了,文成公主的故事不過是個傳說罷了。

松贊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的前和後,都娶過多位妻子,僅史書記載的就有七八個之多。而且,在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的同時,隔壁鄰國尼泊爾也嫁入了一位尺尊公主給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為了顯示恩寵,在西藏為尺尊公主建造了大昭寺,為文成公主建立的僅是小昭寺。這一“大”一“小”,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地位和親疏的差別可就大了。至於說,有人宣揚雄偉的布達拉宮是為文成公主所建的,那就更是謬言了。

文成公主並非是松贊干布的王妃,甚至連個正式的封號都沒有,只是他的第五個小老婆而已。文成嫁給松贊干布不過9年時間,松贊便去世了。而即使是在這短短的九年當中,松贊與文成在一起的時間,也不過一兩年而已。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文成公主並沒有和松贊干布生下一男半女,充分說明文成公主並不得松贊干布的寵愛,這只是一樁赤裸裸的政治婚姻罷了。

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孤零零地在藏地生活了30多年。尤其!在松贊干布死後不久,吐蕃便開始與大唐為敵。這對於為了維護雙方和平而遠嫁西藏的文成公主而言,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662年,吐蕃聯合西突厥的弓月部,一同進攻龜茲,徹底和唐朝決裂。

665年,吐蕃再次挑起事端,進攻親唐的于闐。隨後,吐蕃收復了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率西突厥弩失畢部,實際控制了瓦罕走廊 。

從此,雙方開始了長達兩百年的敵對戰爭狀態,一直到唐朝滅亡。

期間,文成公主的處境更加尷尬,簡直是淒涼無比。在680年,文成公主鬱鬱而終,為這段看似“美妙的傳說”,實則是悲劇的故事,畫上了無奈的句號。

《資治通鑑》

《中國通史》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文史不假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偶爾也聊點別的~


其實第一次對於唐蕃關係有直觀的感受,是在拉薩布達拉宮對面看了那場大型實景劇,以真實山川為臺、以燦爛星光為幕,突然置身於歷史長河之中,個人的渺小之感頓生,也開始思考所謂“強唐”背後的無奈:強者不恆強,弱者亦非弱。

簡單粗暴點說,幸福不幸福全在人之主觀意願,但如今之人何能窺見那悠久的過往、乃至洞徹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

關於文成公主抵蕃之後的生活,漢藏第一手資料均缺載,僅後代西藏文獻中有所提及,舉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西藏史籍:

成書於14世紀的《西藏王統記》中,對於文成公主進藏後的遭遇進行了極為生動的描繪,大意如下:

由以上西藏教法史籍來看,可以得到以下訊息:

1.公主入蕃之後,因文化差異,在生活起居、行事思想上,均與當地相扞格,因此引發衝突不可避免

2.相比於物產豐富豐饒的大唐、在藏地的器用上不如家鄉精緻,公主心中難免有所怨尤

3.公主為晚進之妃,在其之前除了尼婆羅公主外,另有三妃共處,爭風吃醋之後宮風波難免

4.公主年僅十餘歲,尤其出自當時最強大之上國,心中定有驕氣,吐蕃君臣慮其驕橫難制,顧令其臣妾挫抑之,此之情況亦或有

憑心而論,文成公主命途多舛,以十餘歲之沖齡,肩負和親重任,遠赴高寒陌生國度,其昂然面對命運的勇氣,的確值得欽佩!


其實,縱觀和親史,不外乎兩個要點:

1.嫁女兒的一方,總是要較為強勢的

2.被嫁的一方,也不能是完全的弱雞

而和親最初的發明者婁敬,其意思表達的很清楚:和親作用在於同化、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同化:

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帝曰:“善!”《資治通鑑》卷十二漢紀四
文成公主入蕃,正是代表著中土風物進入吐蕃的起點,不僅是文物典章制度、服飾文化禮儀、乃至宗教信仰等,都滲透在吐蕃上層統治階級中,而在藏地的傳說、民歌、戲曲中,與文成公主相關的題材也是累世傳頌,成為藏胞最為親切的歷史人物!

——丸——by陽Sir 的考古學之眼

唉 “何如一曲琵琶好 鳴鏑無聲五十年”也致昭君小姐姐~


陽Sir的考古學之眼


【從家國利益角度,公主很幸福;從個人角度,公主不幸福】

在一般的影視劇及文學作品中,甚至唐朝的一些記載中對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也就是現在的西藏都是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為與大唐和平相處,譴使到大唐請求聯姻,想娶一名大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未允。於是松贊干布藉口大唐附屬國吐谷渾從中挑撥離間,出兵攻打吐谷渾。大唐便派軍隊前去平亂,在主力大軍還未到達時,前鋒部隊就將其擊敗。松贊干布非常驚駭,遂再派使臣來唐謝罪,並帶有大量珠寶請求合親。唐太宗深感其求婚誠意深厚,恩澤天下,同意賜婚。遂將文成公主嫁給其為王后。致使大唐與吐蕃有著長達二百年的和平相處。
情況真是如此嗎?
公元634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使臣前來大唐要求娶一名公主聯姻。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沒瞧得上這個蠻夷小國,一口加以回絕。松贊干布大怒,即派兵五萬,也有說是二十萬攻打藩屬國吐谷渾,以向大唐示威。
此時的大唐無力保護吐谷渾,只好裝聾作啞、視而不見。松贊干布再次宣稱,若同意嫁公主和親,雙方和好,永息鋒煙;否則,刀兵相見,派兵攻唐。李世民還是不同意,並派出五萬大軍前往邊關。松州是西部邊疆重鎮,這裡駐紮著不少軍隊。若依託堅固的城牆,完全可以抵禦吐蕃軍的進攻。然而守將卻出城與之對戰,大敗而歸。由於援軍的及時趕到,雙方基本處於相持狀況。
通過鬆州一戰,李世民也看到了這個蠻夷之國軍力的強大,國家財政等也不允許一支大軍在西部邊陲長期駐紮。若還不同意和親,邊疆必將再燃戰火,國家動盪。雖然極不情願,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違心同意聯姻,將文成公主送於吐蕃。
十六歲的文成公主進藏嫁給松贊干布時並不是王后,而是第六位妃子。松贊干布娶大唐公主也許並不是為了情愛,可能只是一種鬥氣而已。因此,在眾多的王妃當中,文成公主可能也不是深受寵愛,進藏多年,並無子嗣。進藏九年後,松贊干布便駕鶴西去。文成公主守寡三十一後,於680年離世。
據說松贊干布最喜歡的還是一位尼泊爾妃子。
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大批的工匠和技術,對於西藏的發展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西施入吳、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都是我國古代女子舍一身而全天下、為國為民的故事。要說西施入吳、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這三個,條件最艱苦的得數文成公主入藏,從大唐帝都長安出發,一路向西南而行,去往高原之上。網上最近流傳著,文成公主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小老婆的說法,婚後生活不太好,常被人欺負,松贊干布死後更是不咋滴。本文就是給大家揭秘還原一個真實的文成公主的故事。

文成公主是李唐遠支宗室女,是太宗皇帝李世民欽賜特封的公主。在此之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曾多次遣使唐朝,要求娶一個大唐宗室公主,但遭到拒絕。松贊干布認為這事是吐谷渾從中作梗導致的,就出兵下高原,擊敗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直逼大唐邊境,揚言不和親就開戰。

我唐哪是受威脅就輕易妥協的主,立即揮軍迎戰,擊敗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遣使謝罪,還送來大量金銀珠寶,再次請求和親。唐太宗這才招來遠支宗室女嫁與他,這就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原因。文成公主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到達拉薩。

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的到來,特地興建的。網上時常流傳著,文成公主的地位遠低於尺尊公主(吐蕃附屬國的公主),是小老婆,常受欺負。史實並非如此,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吐蕃人尊稱文成公主為“贊蒙”,贊蒙是吐蕃贊普的正妻。有學者提出:吐蕃推行平妻制度,正妻的數量可能不是一個,但文成公主絕不是受人欺負的小老婆。

吐蕃史書對松贊干布幾位后妃的評價僅有三條,兩條是關於文成公主,而所謂的尺尊公主吐蕃史書隻字未提。並且,文成公主享有被後世祭祀的特權,其他松贊干布其他后妃無有這一特權,足見其地位之高,遠超其他。文成公主在吐蕃修建了一個巨大的廟宇,廟中僧人的生活皆有文成公主一人供給。

松贊干布在公元650去世,文成公主則是公元680年去世,寡居三十年。但這絲毫不影響她的生活和權力,不參與吐蕃的軍政大事,一些無關吐蕃存亡的事,她是有著很大的決定權的。文成公主安排調換佛像一事,一眾吐蕃大臣遵命執行,沒有一絲拖泥帶水和陽奉陰違。

宗教方面,往來吐蕃的漢人僧侶,文成公主主動接待,並且資助。文成公主晚年,吐蕃和唐朝關係有些緊張,她插手此事,緩和雙方的關係。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沒有再嫁或改嫁,嫁給松贊干布兒子更是無稽之談(吐蕃並無“妻群母、娶寡嫂”的陋習)。文成公主得天花去世,吐蕃王朝為其舉行隆重的葬禮,唐使前來高原弔唁。而且拉薩依舊保留著藏人紀念文成公主所塑造的石像,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文成公主和王昭君都是中國歷史偉大的女性之一,維持住了當時短暫的和平,促進民族文化的融合。

參考文獻:《新唐書》《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


今人說古


從歷史資料的反映來看,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一直夫妻恩愛,感情也一直很好,並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但對一個年輕女孩來說,離開自己的故鄉跑到這麼遙遠的地方,並且很難再見到自己的親人,這本身就是有點殘酷的事情。但這件事對個人雖殘酷,對國家卻有利,也可以說這一件事“舍小家為國家”。她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向西行進約3000多公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青藏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當時,唐高宗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父子建立起了我國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產生了很大影響,很多民族主動與唐朝修好,或稱臣納貢,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同時,松贊干布已稱雄青藏高原,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係。他兩次派人出使長安,向唐朝皇帝求親。公元641元,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赴藏之路。

當時,唐朝盛行佛教,而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先後建成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從此,佛教開始在西藏流傳。同時,她還拿出五穀種子,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就在那時傳入西藏。小麥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去了有關生產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社會進步。松贊干布非常喜歡文成公主,專門為她修築了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科壇春秋精選


文成公主的遠嫁是源於松贊干布需要抱唐朝的大腿,唐朝也不想發動戰爭想要發展經濟,所以在松贊干布的出兵威脅下順理成章的完成了政治婚姻。既然文成公主的遠嫁是政治婚姻。那麼對於她個人來說她的使命是維繫兩國的和平共處。出於政治上考慮的話,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兩國進去了和平發展的階段,對於守護自己的臣民免於災難的她應該是幸福的。就個人來說,政治婚姻不存在幸福,講幸福的政治婚姻是不存在的。真正的強國也不需要犧牲女子幸福來獲取和平。她的幸福從臣民的安康中獲取,在思鄉念中中失去。


與君論史


從一個女人的角度看,文成公主的婚姻是幸福的。文成公主作為宗親之女,她的婚姻一定是政治婚姻,就算不嫁給松贊干布,嫁給其他人也脫離不了政治婚姻的屬性。相比之下,松贊干布以及吐蕃人民對她的熱愛和尊敬,在政治婚姻中已經算結果非常好的了。就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之間沒有如唐玄宗和楊玉環般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至少是相敬如賓的。

唐蕃會盟碑的背陰也寫了:“於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至贊普牙帳,此後,聖神贊普棄隸縮贊與唐主三郎開元聖文神武皇帝重協社稷如一,更續姻好。”

松贊干布是一名有能力、有志向、有遠見的青年,費盡千辛萬苦娶來唐朝公主,是為了和大唐交好,他本身也是非常崇尚大唐文化。文成公主入藏還帶了大批先進的技術以及工匠,能極大的改善吐蕃人民的生活。所以,他不會也沒有必要對文成公主不好,這不是給自己找事麼。

吐蕃人一直有“赭面”的習俗,就是以彩塗面,這種習俗保留至今。而在《新唐書·吐蕃傳上》就記載了:“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人赭面,松贊干布就下令廢止了這項習俗。而他自己也穿上了大唐的衣服,還派了很多吐蕃貴族子弟去大唐學習。多少男人給老婆說戒菸都做不到,松贊干布一口氣把習俗廢止了。這基本上是要多寵溺有多寵溺了。

在《敦煌古藏文文獻·于闐教法史(現存法國巴黎)》記載了文成公主的死因。文成公主降嫁於松贊干布,在吐蕃修建了一座極大的伽藍,並獻與土地、奴僕、牲畜。全體比丘來到此處生活均有公主供養······十二年間,比丘與俗人民戶潛信佛法,幸福安康,忽有群魔侵擾,黑痘等症盛行。文成公主染了黑痘而死。俗人民戶認為是比丘僧來到吐蕃所導致的。所以遣散了眾僧。文成公主死後有“贊蒙”的尊稱,可以享受祭祀,松贊干布的女人中,也只有文成公主有這個地位。

文成公主的婚姻存在期間,松贊干布和她感情應該是極好的,文成公主也是幸福的。可惜松贊干布英年早逝,文成公主守了31年的寡。而她也用這31年繼續為吐蕃人民的生活,唐蕃之間的友好做出了貢獻。她的雕像至今受著供奉,這是任何一個公主都無法比擬的。


考古系大師姐


如果是為文成公主的幸福著想,她老爹會讓她嫁那麼遠嗎?一個女人就能換一個國家的安定,何樂而不為?有一句詩: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文成公主不是為了幸福嫁給松贊干布的,她是有使命的!也許國家安定就是她的幸福吧!這也是生在帝王家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